【摘 要】初中英語文學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指導,更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泛讀過程進行督查與評價激勵。在揚州市全面實施英語文學閱讀以來,筆者以宏觀篇章處理策略為主,指導學生開展初中英語文學泛讀的實踐。
【關鍵詞】泛讀;文學閱讀;閱讀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5-0019-04
【作者簡介】常松,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江蘇揚州,225001)教師,高級教師,揚州市特級教師。
英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課外閱讀。泛讀的特點決定了初中英語文學閱讀需要教師閱讀先行,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
一、注重泛讀選材,聚焦閱讀主題
主題閱讀活動對學生在閱讀數(shù)量和廣度、閱讀興趣、社群互動、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表現(xiàn)都有積極的作用,是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1]在實踐中,筆者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閱讀水平的文學讀物。班上大部分學生選擇了《黑布林英語閱讀》《津津有味·讀經(jīng)典》《雙語經(jīng)典》等分級讀物。
筆者嘗試對作品進行主題分類,如“穿越”系列的Alices Adventures of Wonderland, The Secret Garden,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Peter Pan, The Time Capsule;“探險”系列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偵探”系列的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The Red-headed League等等,讓學生持續(xù)接觸相同或相似主題的文學作品。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不同作品間的主題關聯(lián),并從宏觀層面分析、比較與評論。
閱讀后,筆者通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凝煉出故事大意或主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敘述的主線、發(fā)掘文學作品所傳遞的主流價值,以此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相似主題、人物與情節(jié)等對比分析的文學鑒賞能力。如Peter Pan,The Little Princess的主題都是“愛”——前者說明成長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成長不能缺少愛;后者說明愛是藏于內(nèi)心的,需要用心感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都是關于少年成長與追求自由的主題,前者凸顯Tom Sawyer貪玩好斗愛冒險、聰明勇敢點子多,富有正義感、同情心與領導才能的形象;后者則強調(diào)Huckleberry Finn雖謊話連篇無是非,但質(zhì)樸善良抗邪惡,努力拋棄“偽善”,找回“良心”,逐漸成長的形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尋找相同或相似主題的英語文學作品去研讀,并借助師生、生生、生本的多維互動增強閱讀理解能力。一方面,筆者采用“同書共讀”的方式,即:筆者提供多套同級讀物,讓學生自選其中一本,選擇相同書籍的學生組成閱讀小組共讀一本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讀文學作品并在讀后進行閱讀匯報展示。另一方面,筆者通過“異版換讀”方式,即持有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學生相互交換閱讀,要求學生閱讀不同出版社的同一個英語文學作品,領略更多豐富情境下的故事、人物與語言。
二、運用泛讀策略,增強閱讀體驗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互動的過程,教師的導讀活動越有效,學生的泛讀就越主動,閱讀的體驗就越多,其對文學作品人物的關系、情節(jié)的變化和主題的理解就越好。
讀前。筆者通過讓學生回答兩個問題:What do I know about it?What do I want to know about it?了解學生對該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人物、情節(jié)和作者等背景知識,以增加教師導讀指導的針對性。
初讀。筆者通過與學生一起分析作品的Title(標題)、查看全書的Contents(章節(jié)目錄)等來鼓勵學生開展讀前預測,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如閱讀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時,筆者通過What kind of story do you think it is when you see the title?Is the Baskervilles the name of a family or a place?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nd and the Baskervilles?What happened to them?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rom the story?等一系列問題,鼓勵學生在閱讀前發(fā)揮想象,預測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
試讀。筆者帶領學生閱讀Chapter One(第一章)部分內(nèi)容,鼓勵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如Why did the writer choose the hound as the title?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help Dr Mortimer to solve the case?Why did the hound kill Sir Charles and want to kill Sir Henry?在此過程中,教師無需回答學生的問題,只需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回答,并帶著問題繼續(xù)自主閱讀,尋找證據(jù)去驗證自己的判斷。
讀后。筆者一方面通過Whats the story about? What impresses you most? Why?等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梳理作品結(jié)構(gòu)、分析人物個性、賞析精彩片段等;另一方面借助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題,如閱讀Treasure Island時,通過How did Jim deal with the troubles he faced during the adventure, like hearing Silvers plan, being caught by pirates?What changes did the adventure bring to Jim finally? In fact, the cruel Silver also changed. Why?Did the treasure or money really betray everyones nature?問題鏈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嘗試回答時自然會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故事主線與主題等有更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深層閱讀能力、賞析能力及思維水平也會因此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