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摘 要:計算教學中,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巧妙地將算理形象地表述出來,用直觀之“形”表抽象之“理”。畫圖的過程也就是對計算過程的“翻譯”,它為學生探究算理和算法提供了一個易操作的“直觀模型”,讓學生明白算式中每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變化之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它既富有兒童味,又深藏數(shù)學味,并讓學生的認知慢慢走向“數(shù)學化”。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退位減法;計算教學
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計算是通過數(shù)和運算的意義、運算規(guī)律進行邏輯推理的數(shù)學過程,往往隱藏著計算策略和操作程序。如何在計算教學中讓低年級學生更好地構建算法,形成數(shù)學化思維方式?筆者認為,重點要讓學生厘清算理,并主動剖析算理,從而形成清晰的計算思維。
一、繪本引路,初探計算之趣
“退位減法”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第二單元的內(nèi)容,它安排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nèi)的退位減法之后,筆者以教材知識體系為骨架,借助數(shù)學繪本《大猩猩阿寶賣蘋果》的故事情境,并適當改編,將故事和知識線有效融合。
教學案例展示: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認識一個新朋友——大猩猩阿寶,阿寶在熊大叔的蘋果店里工作,它勤勞善良,但減法做得不太好。今天我們幫助大猩猩阿寶一起賣蘋果。
師:阿寶在工作中有一個習慣,它通常將10個蘋果裝成一袋,并把一袋一袋的蘋果放在大籃子里,一個一個零散的蘋果放在小籃子里,你知道阿寶為什么要這樣放嗎?
生:我覺得這樣放蘋果整齊,而且容易數(shù)數(shù)。
生:這樣擺放能快速看出蘋果的數(shù)量,就相當于我們數(shù)學里面數(shù)的組成,告訴我們幾個十和幾個一,很快就能知道這里有多少個蘋果。
生:我也認為阿寶這樣做是為了方便統(tǒng)計蘋果的數(shù)量。
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你知道這兩幅圖中分別有多少個蘋果嗎?
生:第一幅圖是47個,第二幅是40個。
師:你這么快就數(shù)出來了,真棒!說說你是怎么數(shù)的?
生:圖1大籃子里有4袋蘋果就是40個,小籃子里零散的有7個,合起來就是47個。圖2大籃子里有4袋蘋果是40個,小籃子里一個也沒有,那么圖2就是40個。
生:幾袋蘋果就相當于數(shù)位中的十位,小籃子里幾個蘋果就相當于數(shù)位中的個位。
師:剛才豬大嫂進阿寶家的水果店時,蘋果的數(shù)量是圖1,豬大嫂買了蘋果出門之后,蘋果就剩下圖2了,你知道豬大嫂買了多少個蘋果嗎?
生:豬大嫂買了7個蘋果,因為圖1圖2大籃子蘋果數(shù)量不變,都是4袋,小菜籃子里的7個蘋果沒有了,說明買走了7個蘋果。
生:我是用減法計算的:因為47-40=7,所以豬大嫂買了7個蘋果。
師:47-40=7,誰來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
生:47有4個十和7個一,減去4個十,那就剩下7個一了,所以47-40=7。
生:47分成40和7,40-40=0,所以還剩下7。
師:豬大嫂剛走出水果店,可愛的小田鼠“噠噠噠”跑過來。“阿寶,我要買13個蘋果?!笨蓯鄣男√锸筚I完13個蘋果后,水果店還剩下幾個蘋果?此時大籃子里有4袋蘋果,小籃子里空空的,阿寶會怎么拿蘋果呢?
生:老師,我們可以減法算式40-13來計算。
二、深度聚焦,解鎖借圖析理
(一)思考在前,操作在后
師:要算40-13=?你是怎么想的?思考過程中你又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我發(fā)現(xiàn)阿寶的小籃子一個蘋果也沒有,怎么拿走3個呢?
生:40的個位上是0,它要減去3個,怎么減呢?
師:個位不夠減,怎么辦呢?請同學們選用擺小棒、撥珠子或者畫圖等方法,嘗試解決“個位不夠減”的困難。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單獨輔導。
交流反饋,重點突破:40個位不夠減,能不能向十位去借?借幾?十位上借來的1相當于個位上的幾?
(二)集體性圖式在前,自我化圖式在后
出示練習紙:
師:請作品小主人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樣畫圖的思考過程。
生:小棒圖我是這樣想的,4捆小棒先解開一捆小棒,變成10個一根,這樣40就變成3個十和10個一了,我先從10個一中拿走3根,這時還剩下7根,算式10-3=7,再把剩下的3捆小棒拿走1捆,還剩下2捆小棒,算式30-10=20,最后2捆小棒加7根小棒是27,算式是20+7=7,所以40-13=27。
生:右邊這幅圖我是這樣畫的,我先從十位上移一顆珠子給個位,1個十等于10個一,這樣個位上就有10顆珠子了,十位上還剩下3顆珠子,然后從個位上劃掉3顆,十位上劃掉一顆,就樣就得到27了。
師:這些同學為什么要這樣畫?好在哪里?
生:因為要從4捆小棒中拿走13根,這3根就需要解開1捆小棒變成10個一根,相當于阿寶從大籃子里解開一袋蘋果放在小籃子里,這時小籃子里就有10個蘋果了,這樣阿寶就可以拿給小田鼠1袋和3個蘋果了。
生:我也明白了為什么40-13是27而不是37了,因為40的十位上借走了1給個位,所以十位的計算是3個十減1個十等于2個十了。
師:是啊,這些圖都給我們展示了“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一”的思維過程。
(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1. 舉一反三
師:今天水果店的生意真不錯,小田鼠剛走,老虎法官和鸚鵡助手又來到店里買蘋果?!拔覀円I18個蘋果?!崩匣⒎ü僬f。同學們,老虎法官和鸚鵡助手買走18個蘋果后,阿寶還剩下幾個蘋果呢?請你拿出作業(yè)紙二,在作業(yè)紙上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你的思維過程。
2. 優(yōu)秀作品展示
三、以“理”馭“法”,提升思維品質(zhì)
(一)比較異同,優(yōu)化算法
師:觀察以上六位同學的作品,他們的畫法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1同學是一個一個畫出27,再從中減去18個,思維水平停留在一個一個點的數(shù)數(shù),沒有退位減法“個位不夠向十位借一”的思維體現(xiàn);圖4同學用畫數(shù)軸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27往前移10個走到17這個數(shù),再從17向前移8個,得到計算結果是9,他的思維過程分兩次減,27先減10,再減8;圖2、圖3、圖5、圖6都畫出了“個位不夠減,從十位借一當十”的思維過程。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既尊重了學生計算中的不同方法,又能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歸納,最后得出最優(yōu)算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退位減法中的“破十”法,并逐步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水平。
(二)嘗試筆算,滲透算理
師:根據(jù)畫圖的思維過程,請同學們試著用筆算的形式做一做。
學生動筆練習,教師巡視。教師出示出兩份典型的學生作品:
師:同學們,請仔細觀察這兩位同學的作業(yè),請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
生:第二位同學計算錯了,7減8是不夠減的,我們應該向十位借1,那十位上的2借走1就只剩下1了,所以十位上的計算是1-1=0。
生:我覺得第一位同學計算雖然正確,但豎式計算時,2的上面最好寫上退位點,這樣在十位的計算時就不會忘記先要減1了。
師:是的,筆算減法中,如果個位不夠減,我們要向十位去借一,這時我們要在十位2的上面點一個退位點,提醒我們此時十位上的數(shù)已經(jīng)被個位借走了1,如右圖。
師:同學們,學到這兒,你知道我們在筆算退位減法時,應注意什么呢?
學生交流,課件展示:
(1)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
(2)從個位減起;
(3)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當十再減。
(三)節(jié)點生長,拓展延伸
最近大猩猩阿寶參加了一個“數(shù)學思維訓練營”,教師給阿寶布置了這樣一道題目,你能用你所學的知識來教教阿寶嗎?
四、結語
“退位減法”教學中,筆者借助《大猩猩阿寶賣蘋果》的繪本故事,引導學生在一系列問題情景中學習、探索、分析、交流,并借助畫圖的方法厘清算理,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畫圖探究”“說圖表達”“評圖討論”多個環(huán)節(jié)融合,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促進計算能力的發(fā)展,從而達到“畫計算之圖,展思維之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