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 ?要]歷史是初中生的必修課,在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方面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致使原本內容豐富的歷史知識給學生留下了枯燥或遙不可及的印象,學生自然無法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有知識有技巧地導入一些歷史故事,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09-0060-02
學習歷史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精神,假如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帶來全新的教學方式,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使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生動鮮活起來,讓學生主動了解歷史,從主觀意識的層面去理解先人的思想,借鑒古人的經驗,真正取得“讀史可明智”的效果。
一、課堂導入中用歷史故事設懸念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會直接將需要講解的歷史知識展示給學生,在課程進行到一半時,才發(fā)現很多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在課堂上了,不僅浪費了教學時間,還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導入環(huán)節(jié)通??山柚c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向學生提出與故事內容相關的問題,設置懸念,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先為學生講解女媧造人的故事,由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解完故事后再告訴學生,女媧造人只是一個傳說,人類不是女媧創(chuàng)造出來的。隨后可設計問題:那么大家想知道人類最早是如何出現的嗎?教師創(chuàng)造出的懸念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探索新知識,由此掌握歷史知識。再比如,教師講解“五四運動”這部分內容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可先向學生講述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盛況:“天安門廣場上摩肩接踵,在毛主席喊出‘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后,54門禮炮齊鳴28響。”在講述這一歷史事件后,教師可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何要設置54門禮炮?為什么要齊鳴28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下會暢所欲言,討論完畢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28響是為了紀念共產黨成立后所進行的28年奮戰(zhàn)。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完全集中在歷史上了,教師可繼續(xù)提問:為何要在這個偉大的日子里紀念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呢?如此一來,在問題的引導下,教師不僅設置了懸念,還自然地將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也順利地掌握了這部分知識。
二、將歷史故事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初中生的自律能力較弱,然而課堂的學習時間較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假如只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歷史故事,無法保證學生在整節(jié)課上都集中注意力。此時,恰當地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就能夠改善課堂氛圍,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教學中。因為歷史課本中提及的時代與現在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所以學生在上課時代入感較弱,這也是阻礙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講解一些較為抽象或難以代入的內容時,教師可利用歷史故事,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情節(jié)來體會歷史內容。教師也可挑選部分歷史故事,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歷史劇,如此一來可增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赤壁之戰(zhàn)”后,課堂時間已經過了一大半,此時就可通過插入歷史故事來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與諸葛亮是盟友關系,對此教師可設計問題:“大家知道諸葛亮與周瑜的其他故事嗎?你們覺得同樣作為謀士的二人,有高下之分嗎?”有些學生提出“三國演義”中有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此時教師就可告訴學生“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小說中會有一些虛構的成分。隨后教師可繼續(xù)講述:“歷史上,周瑜不僅胸襟廣闊,而且是個帥哥,他夫人是當時有名的美女小喬,可謂郎才女貌。在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率兵攻打南郡,不幸受傷。后來在攻打西川時,周瑜箭傷發(fā)作病逝?!蓖ㄟ^對周瑜的介紹,學生體會到三國英雄的風采,如此一來,學生對三國這段歷史又充滿了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預留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歷史劇表演,表演的內容與“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有關即可,由此增強師生互動。
在學習“日本的大化改新”時,課程過半,多數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分散,教師剛好講解到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可順勢引入一個小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公元645年6月12日,日本朝廷接見了“三韓”的使者,舉行了“受貢”儀式。突然間,宮門全部關閉了,中大兄皇子拔劍殺了大貴族蘇我氏。學生聽到這里都覺得十分震驚,紛紛集中精神,提問為何他要刺殺大貴族。教師繼續(xù)講述,因為這是中大兄皇子聯(lián)合改革派為改革發(fā)動的政變,蘇我氏是日本豪強大族的代表,但其獨攬大權十分跋扈,成了改革的絆腳石。這也間接揭示了改革成功的原因,銜接十分自然。選用這個歷史故事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興致高漲,對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也產生了強烈的參與欲望??梢姡處熢诮虒W過程中穿插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聚集到課堂上,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
三、在課堂結束前,活用歷史故事余音繞梁
在快要下課的時候,學生往往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期盼著快些下課,此時假如教師硬要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聽進去,更無法受到啟發(fā)。但是用故事來結束一節(jié)課的最后幾分鐘,就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鞏固知識,同時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tǒng)一”時,教師在課堂最后可安排“評說歷史人物曹操”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奸雄”兩個字對曹操進行評價。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人物,可通過典型的故事來分析人物性格,使課堂結尾充滿趣味。為了從正反兩方面來評價曹操,教師可借助《三國志》中的兩個故事來進行評價:第一個故事是“官渡之戰(zhàn)”,當時曹操腹背受敵,兵少糧盡,面對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的袁紹,他用自己的智慧扭轉了局面,奠定了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基礎,從這一故事中能夠看出曹操是有膽有謀的;第二個故事是曹操在逃命的過程中錯殺恩人呂伯奢一家,喊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由此體現了曹操的殘忍與奸詐。學生通過這兩個故事,就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曹操這一歷史人物,且借助故事結束課堂,會比枯燥的結論更加生動,學生也更容易理解與記憶相關的重點知識,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再如,教學“三國鼎立”的內容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前,可為學生講解“三顧茅廬”的故事,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學到的內容來思考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下山?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劉備的態(tài)度為何那么誠懇?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能夠達到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
四、為教學內容做延伸與補充,深化歷史課堂探究與情感體驗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除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外,還能夠為課堂教學做延伸與補充,由此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多層次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此外,在多種形式的歷史故事中,學生還可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理解歷史背景,激發(fā)歷史情感,順利吸收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強化記憶。
例如,在學習有關“紅軍長征”的內容時,雖然教材已經對長征途中的各個過程都有了一定的描述,但假如只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無法有效展開相應的思考,此時教師可引入一些與長征有關的故事來引發(fā)學生對長征的思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長征途中有幾個紅軍小同志得了腸胃病,指導員讓炊事班的班長去照料,經過一段艱辛的路程后,幾個病號終于到了宿營地,班長四處挖草根和用青稞面為他們做飯,但是青稞面很快就吃完了。班長不想讓他們挨餓受苦,徹夜難眠。有一天在河邊洗衣服時,班長看到一條魚躍出了水面,于是急忙找來縫衣針彎成魚鉤將魚釣上來,為幾個小同志煮了一鍋魚湯。其中一個小同志在喝魚湯時發(fā)現班長沒有喝,班長一直都是吃他們剩下的食物。即將走出草地時,班長由于饑餓難耐暈了過去,幾個小同志急忙效仿班長去釣魚,為班長做了魚湯,但班長還是犧牲了。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還有很多,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學生通過故事能夠產生共情,由此獲得充分的體驗,從不同的方面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吸取前人的教訓,引以為戒,讓遺憾不再重演,同時還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更加客觀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引入歷史故事,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歷史思想,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王亞明. 歷史故事要有“四性”——兼談利用歷史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1):52-54.
[2] 徐小燕.? 巧用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一課為例[J]. 名師在線,2017(6):75-76.
(責任編輯? ? 張諾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