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性使得不同國家的人們之間的生活方式和溝通交流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隔閡,對于各國之間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影響到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傳播。作為文學作品的翻譯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素質水平和能力,秉承翻譯的主要目的,為讀者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感受,豐富各國的文學作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應當努力提高自身對于中西方文化價值差異性的認識,了解到中西方在歷史發(fā)展的車輪中各自的獨特藝術內涵和文化背景,深入分析文學作品要表達的感情,還原真實的英美文學作品。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
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車輪中,文學作品起到了一定的反映和積淀的作用,這對于不同的國家來說產(chǎn)生的差異性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在進行外文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文化的差異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反映出了一些國家的客觀政治背景和具體發(fā)展情況,人們對于文學作品的認識不僅僅是單純地了解書中的內容,更希望通過書中的描寫來了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當時外國文化的政治背景以及人文背景,從而了解外國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翻譯工作者應當充分結合國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探尋文學作品蘊含的歷史情況,發(fā)現(xiàn)中西方文化存在的較大的差異性,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而翻譯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更加貼近作者內心想法的文學作品[1]。
一、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在歷史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產(chǎn)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主要體現(xiàn)在國家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以及人文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進行研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中西方風俗文化之間的差異
在中西方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差異。各個國家獨特的語言藝術和行為方式正是導致中西方文化產(chǎn)生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舉個例子,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將紅色看作是吉祥和喜慶的顏色,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印記,逢年過節(jié)或者遇到喜事,人們都會習慣于用紅色來進行裝飾,增加喜慶的氣氛。而英美國家對于紅色則沒有這么多的講究和認識,他們僅僅將紅色作為一種普通的顏色。再如,藍色在西方國家代表著憂郁的心情,以及高貴的血統(tǒng),但是在中國代表的意義就沒有那么深刻,僅僅就是一種普通的顏色。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飲食文化、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差異,不勝枚舉。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中,應當對這些內容進行一定的了解,從而確保翻譯內容的準確性,防止由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忽視而產(chǎn)生的翻譯錯誤的問題,對人們的理解造成一些阻礙[2]。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的待人處事和看待事物的觀點等方面。具體來說,在西方國家,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更加受到重視,更加強調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中國人則更加重視實踐,認為實踐出真知,更注重事情的結論,這種中西方對于事物的不同看待方式,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也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重要價值[3]。
(三)中西方思想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是人們對于事物的評價,中西方在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各自形成了獨特的思想教育方式和體系,產(chǎn)生了豐富的價值觀念。在西方國家,人們大都認為成年之后的獨立需要努力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尋找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獨立自由的思想。而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讓我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進行分析,顧全大局,而不是過多地注重自身的想法,否則會被冠以“自私”的頭銜。這種中西方思想價值觀念存在的差異性給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造成了一定的困擾,這就需要相關翻譯人員在對外文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充分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對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具有相應的了解和認識,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翻譯的重要價值,對文學作品的內涵作出更深的解讀。
(四)中西方非語言文化的差異
作為中西方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講述者的一些表情動作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完成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需要翻譯人員對中西方的非語言文化進行具體的研究和分析,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對外文作品的內容進行有效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翻譯的準確性。比如說,西方國家表達感情的方式比較直接,他們在見面的時候會互相擁抱、親吻臉頰等,而中國就比較委婉,往往會通過簡單的握手來打招呼。另外,西方國家的人們在交談時需要進行豐富的眼神交流,而在中國一直盯著對方看就會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情況。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注意到這些內容,注重非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價值。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的策略
在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具體體現(xiàn)作出一定的分析之后,我們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分析。目前,已經(jīng)有相當數(shù)量的英美文學作品被翻譯成了中文內容,這些內容被翻譯出來之后,作者的真正寫作想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展現(xiàn)。具體來說,翻譯的外文作品內容不夠全面,意思表達不夠完整,語言藝術不夠豐富,邏輯語言的應用也不夠優(yōu)秀,嚴重影響到優(yōu)秀的英美文化作品的有效傳播。因此,在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差異之后,針對英美國家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提出相關的翻譯對策,為我國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將歸化和異化作為翻譯的出發(fā)點
要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有效的翻譯,應當從“歸化”和“異化”的思想出發(fā)。具體來說,“歸化”就是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直接音譯和直譯,“異化”就是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間接的翻譯,進行這兩種思想的目的是為了使讀者能夠更快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感受,同時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真正意圖,從而體會到文學作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在這個過程中,“歸化”和“異化”兩種思想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需要翻譯人員結合實際需求和文本需要,適當?shù)剡x擇翻譯的方式,對翻譯的內容進行完整的、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分析。舉個例子,在進行《德伯家的苔絲》文學作品的翻譯時,張若谷先生選擇了直譯的方法,在翻譯的作品中還在腳注中注明了當時英國的風俗習慣,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感情。除此之外,一些翻譯人員為了使翻譯完成之后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更高,還通過“歸化”和“異化”兩種思想相結合的翻譯方式來對文學作品進行詮釋和解讀,保證翻譯出的文學作品能夠很好地還原作者的真實想法和表達的思想內容,提高文學作品的可讀性,幫助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
(二)將讀者的反映作為翻譯的落腳點
一般來說,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是為了讀者的更好理解而產(chǎn)生的。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就應該更加凸顯出讀者的反映程度。在對讀者的真實閱讀需求產(chǎn)生一定的了解之后,利用我國豐富的語言藝術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具體內容進行轉換和翻譯,使翻譯的內容更加真實可靠,通過注釋等方式展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幫助讀者進行更好的理解,從而傳播更多的內容、更加豐富的優(yōu)秀的英美文學作品。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意義,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現(xiàn)實中人們的需求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高呂斌.關于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與中西文化差異關聯(lián)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8(44):273–274.
[2]田宏標.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1):117–118.
[3]薛緋緋.中西文化差異影響下的多元化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分析[J].海外英語,2019(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