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富華 趙文
摘要:外宣翻譯是中國文化輸出和傳播的重要窗口,其有效性關乎我國的對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國家領導人的演講是對外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視角出發(fā),分析并歸類習近平主席演講中的中國特色文化意象及其英譯,歸納總結翻譯策略。本研究對于中國特色文化意象翻譯、跨文化傳播及外宣翻譯具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中國特色文化意象;外宣翻譯
1.引言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綜合國力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愈發(fā)關注中國發(fā)展。對外宣傳是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話語走出去,并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國家領導人演講是對外宣傳的有效方式,用融通中外的話語講述中國故事。習近平主席的演講蘊含豐富的中國特色文化意象詞,為國家形象的塑造增添人文精神內涵。在外宣翻譯過程中,由于中國特色文化意象具有獨特性和文化性,譯者不僅需要保證譯文的準確度,還應體現(xiàn)其文化特征,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塑造具有感召力的中國形象。
2.生態(tài)翻譯學
生態(tài)翻譯學具有跨學科性質,取生態(tài)之要義,喻翻譯之整體,基翻譯之實際,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及翻譯現(xiàn)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1]生態(tài)翻譯學在“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概念之下,強調“譯者為中心”,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2]生態(tài)翻譯主要體現(xiàn)為六個方面:翻譯生態(tài)的和諧統(tǒng)一;翻譯主體的譯者中心;翻譯行為的“適應/選擇”;翻譯過程的“汰弱留強”;譯者追求的“譯有所為”;譯品生命的“適者長存”。[2]六個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在翻譯生態(tài)“物競天擇”的影響下,譯者進行自我適應和調整;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能動地對翻譯方法和策略進行選擇,構建最優(yōu)表達的譯文,為翻譯生態(tài)提供優(yōu)秀譯品。譯者是整個翻譯生態(tài)的中心,譯者的適應和選擇深刻影響著翻譯生態(tài)的方方面面,因此,譯者需提高自我定位、協(xié)調各方關系、提高譯品質量,從而改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各方和諧統(tǒng)一的翻譯生態(tài)境界。
同時,生態(tài)翻譯學強調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需考慮“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進行多維選擇轉換。語言維,即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交際維,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3]因此,譯者在翻譯中需兼顧語言、文化、交際三維,綜合考慮擇優(yōu)選擇譯文表達,方能使譯文品質更好,適應度最高,更“長存”,從而營造良好的翻譯生態(tài)。
3.中國特色文化意象詞的分類翻譯
文化意象指具有特定的、獨有的文化內涵的意象,是不同民族在漫長歷史歲月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符號,與特定民族的歷史進程、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相關。[4]各民族的文化意象截然不同,部分意象甚至在異語文化中存在空白,產(chǎn)生文化空缺。由于中西文化的價值觀、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再現(xiàn)我國文化意象詞的內涵是英漢翻譯的一大難點。[5]
中國特色文化意象可分為五類:生態(tài)文化意象詞、物質文化意象詞、宗教文化意象詞、社會文化意象詞和語言文化意象詞。[6]本文以習近平的外交演講為例,分析各類文化意象的翻譯方法和策略,所用譯例均選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7-8]
3.1生態(tài)文化意象詞
文化深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中國地大物博,由此也孕育出與生態(tài)相關的文化意象詞。生態(tài)文化意象詞通常包含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氣候等方面,這些事物被賦予額外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常用動物寄情,例如表哀傷的“猿猴”、象征自由高飛的“大鵬”、寄托思念之情的“鴻雁”等;也常用山川河流作為意象,“山”具有深隱曠達、亙古不變等含義,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水”象征著智慧、發(fā)展、變化等含義,如“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逝者如斯夫”。由于中西地理環(huán)境差異大,許多生態(tài)文化意象詞在目的語文化中存在空白,譯者需綜合語言、文化、交際三維考慮,靈活運用歸化、異化策略,使這些文化意象詞在譯本中得到詮釋。
原文:生搬硬套或強加于人都會引起水土不服。
譯文:Blindly copying the models of others will only be counterproductive, as will be any attempt to impose one’s own model on others.
隨著歷史文化的演變,“水土”可以表示環(huán)境的含義,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八敛环笔侵笇τ谝粋€地方的氣候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原文用該詞借喻來強調: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模式無法適用所有國家的情況,每個國家發(fā)展方式和道路需因地制宜、靈活變化,否則會阻礙發(fā)展。在英語語言體系及文化中,指代環(huán)境的“水”、“土”表達缺失,為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翻譯時采用省略歸化譯法,將“水土”含義省去,用“counterproductive”表達原文文本的真正含義,避免受眾誤解。
原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譯文:As a Chinese saying goes,“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admits all rivers.”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lián),意為大海之所以寬廣,是因為其容納眾多河流,常用以告誡人們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shù)江河水一樣,學會豁達大度,胸襟寬廣。在目的語文化中,原文的道理也淺顯易懂,因此可以采用異化策略,保留該文化意象,讓目的語讀者領會演講者用意、保證有效交際的同時,傳播中國特色文化。
3.2物質文化意象詞
人類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對文化發(fā)展有重要作用,物質文化意象詞涵蓋衣食住行、社會、生態(tài)、科技等方面,其含義與歷史環(huán)境息息相關,如比喻使戰(zhàn)爭化為和平的“化干戈為玉帛”;比喻防御堅固、團結一致的“銅墻鐵壁”;比喻暗中打擊或刁難他人的“穿小鞋”等。
原文: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
譯文:We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It is home to more than 200 countries and regions,2,500-plus ethnic groups, and over 7 billion people. No attempt to erase their differences will work.
“清一色”原指打麻將牌時某一家由一種花色組成的一副牌,也指全部一種成分構成或全部都一樣。麻將是由中國古人發(fā)明的博弈游戲,目的語受眾對于麻將及其規(guī)則玩法較為陌生,譯者若將“清一色”的概念進行解釋,則會冗長繁瑣??紤]到文化和交際維度,避免受眾因文化缺省而產(chǎn)生誤讀,這里應采用意譯,使原文文本的具體含義在譯文得以體現(xiàn)。
3.3宗教文化意象詞
中國的人文歷史深受儒釋道的影響,融入生活、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如“造?!?、“精氣神”、“算命看相”、“燒香拜佛”、“借花獻佛”。由于英語受眾以信仰基督教為主,譯者在處理宗教文化類意象詞時不能盲目保留意象,生硬地將文化內涵轉換成目的語語言,應注重三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使原文文化內涵準確傳遞。
原文:……增進了五國人民福祉,拉緊了利益和情感紐帶……
譯文:……, improved the lives of our peoples, and drawn our bond of interests and friendship even closer.
福文化是中華人民的精神寄托,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案l怼币鉃樾腋?、利益、福利,也代表美滿祥和的生活環(huán)境、穩(wěn)定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寬松開放的政治環(huán)境。在目的語文化中,人們對“福文化”的認知存在空白,將“福祉”直譯或異化是不可取的,因此譯者將“福祉”譯為改善人民生活,以福祉的部分表現(xiàn)代替整體宏觀的概念,以小見大。通過這樣的語言形式的轉換,譯文充分體現(xiàn)了原文的含義,有效地完成了交際意圖。
3.4社會文化意象詞
社會文化意象詞指的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下,涵蓋習俗、生活習慣、行為特征、價值觀等方面的語言表達,如“春節(jié)”、“花拳繡腿”、“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帶一路”、“一國兩制”。
原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
譯文:To make the Chinese Dream come true, we must focus on heightening a sense of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ake the cause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as a fundamental task.
“中國夢”強調“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英語中的“American Dream”有相似之處。自18世紀以來,美國人都懷著“American Dream”的信念——只要努力奮斗便能成功?!懊绹鴫簟痹忈屆绹说睦硐耄顟汛粝氲哪贻p人,實現(xiàn)夢想。雖然中國夢、美國夢的具體含義不同,但表達類似,并且都激勵著人們去拼搏奮斗,創(chuàng)造自我價值,向著美好目標前進。因此,中國夢的英譯可以采用目的語類似表達,參考“American Dream”譯成“Chinese Dream”,實現(xiàn)語言和文化的適應性轉換。
3.5語言文化意象詞
外交演講中常引用朗朗上口、富有哲理的詩句成語、俗語諺語、名人名言,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家和萬事興”、“滴水可以穿石”等。譯者可以采用套用目的語等策略,通過相近表達體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使譯文通俗易懂;也可以保留意象,在保證有效交際的同時,促進文化交流。
例句: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譯文:The red rising sun will light up the road ahead.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出自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原文以紅日初升、光耀大地的壯麗景象,比喻中非共建的命運共同體如初升紅日一般前途光明,中非青年保持友好、不斷努力向上,中非命運共同體更具活力。譯者采用直譯保留了原文意象,不僅完整闡釋了原文內涵,向受眾傳遞演講者的情感,還將中國特色表達補充至目的語生態(tài)中,彰顯中國特色文化。
4.總結
中國特色文化意象詞的翻譯是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集結著中國人民智慧。中國特色文化意象詞所涵蓋的文化內涵在英語語言體系中的充分傳遞有賴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更取決于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9]譯者需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兼顧“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融會貫通,根據(jù)需要采用歸化、異化、直譯、意譯等不同翻譯策略,適當保留意象或刪除意象,補充目的語表達或采用目的語表達,實現(xiàn)“譯有所為”和譯品的“適者長存”,為建構良好的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添磚加瓦,促進語言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06):11-15+92.
[2]胡庚申.傅雷翻譯思想的生態(tài)翻譯學詮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02):47-53.
[3]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02):1-5.
[4]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0.
[5]張敏.從文化意象詞翻譯看中西文化差異[J].昌吉學院學報,2018(05):29-32.
[6]劉明欣.腳本理論視角下政治性話語中文化意象翻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8.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20.
[9]郭旭明.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看全球化語境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73-75.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2110856036)。
作者簡介:
康富華(2000年-),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本科生;
趙文(1983年-),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語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