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君
摘 要:各學科教學和勞動教育的相互貫通、有效融合,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意識,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當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尊重不同勞動的觀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文章提出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措施:挖掘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勞動教育內(nèi)涵;加強勞動寫作教學,拓展勞動教育途徑;重視課外閱讀活動,啟發(fā)勞動教育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勞動教育;滲透教育
《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要求“其他學科也要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如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勞動教育已被提到一個重要位置。實現(xiàn)各學科教學和勞動教育的相互貫通、有效融合,增強學生的動手意識,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應該只是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而應有“大語文觀”,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尤其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拓展語文的外延,帶給語文學科教學更多的精彩。
一、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除了傳授知識,還要育人。語文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在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勢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尊重不同勞動的觀念,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二、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措施
(一)挖掘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勞動教育內(nèi)涵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語文教師要能夠熟悉勞動教育的基本任務與目標,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找到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使兩者能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以學生朗朗上口的《憫農(nóng)》為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薄稇戅r(nóng)》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依然在田里勞作的畫面,寥寥數(shù)語就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民烈日下還在堅持勞作的同情和贊賞,飽含著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這首詩讓剛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明白了農(nóng)民種田的辛苦,懂得了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又如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趙州橋》的作者寫趙州橋的雄偉、壯觀、美麗,描寫生動細膩。文章不僅是在贊橋,更是在贊美造橋的勞動人民,贊美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學習課文,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熱愛我們的祖國,立志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二)加強勞動寫作教學,拓展勞動教育途徑
習作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習作課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學習勞動技能,并通過對勞動過程、勞動體驗的記錄與描寫,提升對勞動的感悟與理解,培養(yǎng)勞動的意識與習慣,提高勞動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語文寫作教學中可以從三個方面滲透勞動教育內(nèi)容。第一,從家庭勞動入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勞動教育有其獨特性,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描寫一次幫助父母的家庭勞動,比如掃地、洗碗、拖地、澆花等,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家庭勞動,達到“以文促勞、以勞促學”的目標。其二,從社會勞動入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描寫一次有意義的社會義務勞動,比如義務植樹、社區(qū)服務、志愿者服務等。勞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可以鞏固課堂上的所學所感,并且切身的勞動實踐是一種服務他人、教育他人的過程,也是服務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在實踐中成長的速度更快。其三,從學習勞動技能入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描寫一項自己參與勞動或學習的生產(chǎn)、生活技能,比如養(yǎng)花、種植蔬菜、剪紙、刺繡等。通過有針對性的寫作教學,不但充實了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還強化了學生的勞動實踐技能,拓展了勞動教育的途徑。
(三)重視課外閱讀活動,啟發(fā)勞動教育意義
閱讀浸潤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的推薦引領作用對學生的價值取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贊美勞動、贊美勞動人民的古詩詞、名言警句、名著等等。翻開我國古代詩歌作品,歷代文人墨客也寫下了許多關于古人辛勤勞動的詩篇,歌頌勞動之美,展現(xiàn)勞動之樂的美好情懷?!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里面就有大量描繪勞動生產(chǎn)的農(nóng)事詩。著名的《伐檀》一開頭就講“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一首描寫伐木工人勞作的民歌。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的《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一詩中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卻不營,而以求自安?!备嬲]了人們要自食其力,勤奮勞動,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呢?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勞動的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用雙手的勞動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總之,勞動教育走進語文教材是一種趨勢,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是一種責任,語文學習本就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生從勞動中收獲了快樂,得到了成長歷練,更學會了對自我人生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常永華.淺議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9(30).
[2]王爽.當代小學勞動教育現(xiàn)狀及問題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群文天地,2012(02).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錦庭小學,廣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