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育主動發(fā)展的人”是學科教學的追求。因此,教師要在讓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其背后的育人價值。讓學生愛上數學,就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很美好,數學很簡單,數學很有趣,數學很有用,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快樂的。因此,教師如何挖掘數學內在蘊含的美好,課堂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都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數學美;內容美;方法美;順材而問;學科融合
“育主動發(fā)展的人”是我們的教學追求。因此,我們要在讓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其背后的育人價值。而要達到這樣的教學追求,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讓學生愛上數學,顯得更為重要。
一、挖掘數學中的內容美,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數學,常常會給人帶來很古板、很嚴肅的錯覺。其實,數學也有其美好的一面,這就需要老師要有挖掘數學美的意識,讓數學美看得見、摸得著。比如這節(jié)課,軸對稱的現象在自然界有、在生活也中有,它不僅蘊含奇妙的數學知識,更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美感,也給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因此,課始我設計了欣賞自然界和人類創(chuàng)造的對稱現象這個片段,不僅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自然界的對稱美,還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可以利用對稱的原理來創(chuàng)造美,讓生活更美好。像這樣的素材還有很多,只要用心,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就會不斷增強,良好的學科情感也就能逐漸形成。
二、滲透數學中的表現美,培養(yǎng)數學自信
學生要愛上數學,很好的做法就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展開教學,以學定教,重組例題,從嘗試畫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進入,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經歷、體驗后,通過交流與碰撞,感悟軸對稱圖形的特性,把探究的時空、交流的機會、質疑的權力交給學生,發(fā)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真切地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這節(jié)課中,“如何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呢?”我沒有直接給方法,而是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經歷“初試—再試”,在試錯中體悟畫圖的方法,在對比中感悟方法的簡潔美,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第一次嘗試,筆者大膽放手,提出問題“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讓學生自主探究,而這一過程學生都是憑直覺畫的,放手嘗試后自然有正確的、錯誤的生成性資源,老師收集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進行對比展示,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直觀感知發(fā)現正確的道理與錯誤之處。同時有意誘錯,再次讓學生直觀明確:要正確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要先確定點的位置。
第二次嘗試,利用初試中的感悟,再次放手讓學生嘗試畫圖,這次學生就能又對又快地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畫圖的方法。兩次嘗試,學生從憑直覺畫圖到用方法畫圖,從慢到快,從錯到對,對比強烈,感悟深刻,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方法的簡潔美,真切感受到了數學方法的魅力。有了方法,就能有效解決問題,自信心也就逐漸樹立起來了。
三、運用教學的方法美,培養(yǎng)主體意識
其一,重整教材,順“材”而問。本節(jié)課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經驗開展教學,提出大問題:怎樣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讓學生帶著大問題經歷兩次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其二,重心下移,順學而導。兩次畫圖探究活動,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經歷“憑直覺畫圖——用方法畫圖”的過程;緊接著,老師收集對學生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順學而導,組織學生充分地交流互動,在導說、導思、導疑、導辨、導創(chuàng)等多種方式的引導中,對資源進行了比較、辨析、討論、碰撞,促進學生思維從無序向有序化、從疏漏向嚴密化、從點狀向結構化提升。
置學生在做中悟、悟中思、思中學、學中用,用中創(chuàng),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意識也就能逐漸形成。
四、展示數學的應用美,體會數學價值
其一,精心設計了畫對稱軸、添方格、設計軸對稱圖形三個層次的練習,題量不多,但層次明顯、運用味足。第一題旨在鞏固對稱圖形的特性;第二題添方格,旨在開放思維中鞏固軸對稱圖形的特性;第三題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表達。這樣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所學、習得技能,而且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了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快樂。
其二,在課末,筆者引導學生討論軸對稱特性在生活中的運用原理,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增強良好的學科情感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對稱不僅美而且有用,感受到學數學真有用、學數學真好。
我們說,文化是以文化人,那么美育應該是以美化人。能讓學生在感受數學美的過程中愛上數學,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感受主動學習的快樂,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最終成為一個有主動發(fā)展意識的人,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參考文獻:
[1]吳亞萍.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吳亞萍,王芳.備課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葉妙妙,本科,就職于廈門英才學校,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