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創(chuàng)明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方法隨之更新,“體驗式教學法”便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被逐步運用到初中化學教學中。這種方法主要凸顯出了學生的“體驗”過程,并以此幫助他們主動完成了知識體系的構建??梢?,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意義。筆者便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為出發(fā)點,對體驗式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及教學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體驗式教學;教學目標;生活
體驗,主要是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其實質是一種感覺、認知、意志三個要素的整合活動。體驗式教學則是一種教學方法,它所強調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的方式來認識和掌握學科知識,并且指出學生獲得的并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情感與意志的發(fā)展。但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將化學內容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中,造成學生的學變得較為被動,這也直接阻礙了學生的體驗過程。對此,將體驗式教學方法滲透到初中化學教學中,便能夠給學生更多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空間,還能夠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并最終實現(xiàn)他們的自主發(fā)展以及全面發(fā)展。
一、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情境“空洞”
在教學設計時,為了更好地將化學知識引入到課堂中,教師便設計“構建情境”一欄。但是在真正的課堂中,由于情境的構建過于“空洞”,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學內容偏離教學目標,這樣便使得教學效果并沒得到明顯增強。此外,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并體現(xiàn)出新的課程理念,教師便采取應付式的情境搭建,不僅使課堂情境存在空洞、乏味的現(xiàn)象,還難以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興趣,最終使得課堂教學陷入乏味的氛圍內,進而導致教學的低效性。
(二)教學行為“守舊”
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教師受到新觀念的熏陶,雖然能夠學習到很多新的教育觀念,但在實際課堂中,教學行為還是過于“守舊”,致使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較大的變革。同時,教師看中的并不是課堂有多精彩,而看中的是學生最終的化學成績,這樣容易使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產生相脫節(jié)的狀態(tài)。同時,也最終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如果教師還是將知識以靜態(tài)的方式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中,忽視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便會使得學生成為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而讓學生親自體會新知識的還原過程,既有利于學生知、情、意等方面的統(tǒng)一,也能真正促進他們的長期發(fā)展。
(三)學習方法“不當”
進入九年級,學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使得各科學習不系統(tǒng)、沒規(guī)劃,并最終導致上課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率低下。同時,教師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呈現(xiàn)出的教學手段單一,課外化學實踐活動較少,這樣便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造成他們本能地對學習活動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學習化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應對中考,這便致使學生在學習動機層面上發(fā)生了偏離。
二、 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化學中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初步接觸到化學這一學科,往往難以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而體驗式教學便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不僅重視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還重視學生是否能夠在體驗后獲得情感上的變化。同時,體驗式教學注重輕松、民主氛圍的營造,使得學生逐漸產生學習的欲望,這樣便能夠拉近學生自身與神秘化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真正將化學學習當成一種樂趣,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并最終使他們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
(二)落實教學目標
化學教育從長遠的目標來看是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成符合新世紀發(fā)展的化學人才,從學生個人發(fā)展來看,旨在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若將這樣的目標回歸到化學課堂中,便是為了真正落實教學目標。為了使學生的學變得更加透徹、明白,探究式教學無疑是一種好的教學模式。它強調教師在課前分析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以此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課堂中,它強調教師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的機會,使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同時,這一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是動態(tài)的,教師便需要隨著學生參與程度等不同方面的改變而改變,使學生隨時能動地完成學習目標。
(三)提高教學水平
體驗式教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更加注重組織的實效性以及學習的有效性。在初中化學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滲透到課堂中,并且盡可能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和探究興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不容易遺忘所學的知識。而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積極轉變,并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一種更加深刻的體驗。因此,教師作為課程的構建者,應積極采用體驗式教學這一教學模式,這樣既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探究、去體驗,促進他們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生積極的變化,還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構建新知識體系,并將注意力集中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以此使學生的化學水平得到相應提升。
三、 初中化學實施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一)立足實際生活
體驗需要一個基點,而這個基點便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初中階段,學生開始接觸化學這門課程,未免對這一學科的知識產生陌生感。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便能夠為學生的認知與陌生的化學知識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究化學原理的平臺,并使他們通過對生活現(xiàn)象的深入剖析,最終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生活與化學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以此促進化學新知的形成。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知道分子的性質特點,筆者首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提出:“媽媽炒菜時的香味能夠從廚房傳到你的臥室,你聞到后就能夠知道今天吃的是什么。”由于這一生活場景是學生經歷過很多次的,便引發(fā)了他們的情感共鳴,并最終使他們結合以往的經驗總結、歸納出“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等結論。此外,為了使學生明確“分子間有間隔”這一性質特點,筆者同樣利用生活中的實物做形象的比喻,即:100毫升的水加上100毫升的酒精是多少毫升?學生利用原有的慣性思維便直接說出“200毫升”,為了使學生驗證他們的猜想,筆者便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酒精與水進行融合,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便可驗證出他們的猜想并不正確,以此引發(fā)了他們的認知沖突。此時,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展開相關學習,便使得他們從宏觀實物想象到分子之間具有間隔這一特征。由此可見,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的影子,同時,化學知識的學習也同樣滲透著實際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此外,以生活問題為切入點,既能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還能夠使他們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使他們不斷構建抽象的化學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