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法典》保理合同的功能主義構造

      2021-11-25 14:44:05
      社會科學 2021年8期
      關鍵詞:追索權委托合同債務人

      王 聰

      一、問題的提出

      《民法典》合同編將保理合同增加為新的典型合同類型,屬于《民法典》重要內容的增加,因為原《合同法》并沒有針對保理合同的專門規(guī)范。將保理合同新增為典型合同體現(xiàn)了《民法典》回應現(xiàn)代經(jīng)濟生活中新型融資模式的及時性與先進性。畢竟,保理是當下十分重要的融資方式,企業(yè)可以在應收賬款到期前獲得資金融通,并借此緩解現(xiàn)金流壓力。保理規(guī)范的確立為滿足金融市場的交易需求、改善企業(yè)融資環(huán)境提供了法律保障。保理業(yè)務在經(jīng)濟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法律規(guī)范的缺位和學理研究的薄弱給保理業(yè)務正常運行帶來諸多不確定性,這直接反映在相類似案件裁判結果的不統(tǒng)一上。雖然《民法典》合同編第十六章利用九條內容專門規(guī)定了保理合同,但仍不足以解決復雜的實踐難題。主要原因是有限的法律條文無法全方位規(guī)范復雜多樣的保理交易,且學理研究尚未觸及保理的基礎法律關系,從而使得相關司法裁判也難以在裁判結果與裁判說理方面保持一致。

      以責任層面的法律關系為例,在《民法典》第766條規(guī)定的有追索權保理中,雖然認可保理人具有追索權和應收賬款債權雙重請求權,但是沒有明確說明兩個請求權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得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諸多完全不同的裁判觀點以及差異較大的裁判理由。第一種觀點是補充責任說,即應收賬款債務人首先承擔責任,保理客戶承擔補充清償責任;(1)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再192號民事判決書。第二種觀點是共同清償責任說,即保理客戶對應收賬款債務人的債務向保理人承擔共同清償責任;(2)參見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魯01號民終7927號民事判決書。第三種觀點是相互扣減說,即應收賬款債務人和保理客戶同時向保理人承擔責任,但一方的履行導致另一方責任的扣減;(3)參見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2017)津民終170號民事判決書。第四種觀點是擇一行使說,即保理人向保理客戶主張回購責任后,不能再向應收賬款債務人主張應收賬款債權。(4)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132號民事裁定書。

      從這些裁判結果及說理依據(jù)來看,法院對保理人請求權行使的條件、順位和后果都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即使以現(xiàn)有《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為基礎,也難以得出一致答案,因為《民法典》中對這些具體問題或是沒有規(guī)定,或是規(guī)定的內容過于寬泛。上述責任認定混亂的根源在于保理基礎法律關系研究的缺乏,即尚未建立明確責任承擔的具體法理基礎,尤其是保理人具體請求權基礎的模糊甚至缺失?;诖耍疚膶⑹紫确治霰@砗贤姆尚再|,在反思既有通說局限性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保理合同理論構造中的應然組成要素。其次,本文將根基于這些構成要素的組合方式,逐一認定各類請求權的法律基礎,為爭議解決提供學理支持。最后,本文將探討《民法典》保理合同規(guī)范帶來的制度變革,及其對既有法學理論與交易實踐的可能貢獻。

      二、保理合同的“框架合同”說

      保理合同典型化的法理基礎在于明晰保理合同的法律性質,保理的債法關系定性直接決定了保理中應收賬款債權的變動效果和可執(zhí)行性。在既有研究中,保理合同的“買賣說”定性占據(jù)了主流地位。(5)參見方新軍《現(xiàn)代社會中的新合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李宇《保理合同立法論》,《法學》2019年第12期。問題在于,雖然交易中存在應收賬款債權的轉讓和保理款項的支付,但二者未必屬于對價關系,因而“買賣說”的妥當性值得推敲。事實上,保理合同構成要素的多樣性決定了保理的功能遠比買賣要復雜得多,這就需要在反思“買賣說”的基礎上,展開對保理合同中各構成要素的分析。

      (一)分析保理合同性質的客觀需求

      保理合同具有應收賬款轉讓的內容,因而極易發(fā)生權利多次讓與的問題,而確定權利沖突時的優(yōu)先關系需要以保理合同的定性為基礎。就應收賬款轉讓言,根據(jù)合同目的不同存在兩種優(yōu)先權體系:一種是基于交換關系產(chǎn)生的優(yōu)先權體系,另一種是基于擔保關系產(chǎn)生的優(yōu)先權體系。如果是基于交換關系發(fā)生的債權轉讓,公示一般僅作為對抗要件,而非權利變動的生效要件,仍屬于“讓與在先,權利在先”模式。(6)潘運華:《債權二重讓與中的權利歸屬》,《法學家》2018年第5期。簡言之,公示性在債權讓與層面不具有強制性。與之相對的是,公示性在擔保領域具有強制性,公示后能夠對抗的第三人范圍更廣。應收賬款收取后的利益分配需要以保理合同的性質界定為前提,即先確定適用哪一種優(yōu)先權體系。

      (二)對“買賣說”的質疑

      保理合同性質的界定當下以“買賣說”為主流,主張保理的資金融通功能基于債權買賣而實現(xiàn)?!百I賣說”內部還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保理合同屬于債權讓與合同。(7)參見方新軍《現(xiàn)代社會中的新合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6頁。該觀點對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采用了統(tǒng)一構造,也稱之為“統(tǒng)一說”。但是,任何財產(chǎn)上的給予行為都需要一個法律原因作為基礎,無原因的債權轉讓合同根本無法形成合意。例如,一方認為債權轉讓系以贈與為目的,而另一方則認為以交換為目的,目的合意的不一致無法形成法律上的原因,債權讓與合同由于欠缺法律原因而無法成立。從其表述來看,學者實質上認為債權轉讓合同的法律原因是交換,因而可以理解為“買賣說”。另一種觀點以區(qū)分有無追索權為基礎,認為無追索權保理合同是買賣合同,有追索權保理合同是借款合同,(8)李宇:《保理合同立法論》,《法學》2019年第12期??梢詫⒃撚^點概括為“區(qū)分說”?!皡^(qū)分說”關注到了“統(tǒng)一說”的缺點,追索權的存在否定了交換基礎,因為保理人保有應收賬款并非終局性,在特定情況下需要向保理客戶返還。“區(qū)分說”雖然逐漸接近了保理合同的真實性質,但仍沒有擺脫“買賣說”的束縛。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意思表示分析

      保理合同中應收賬款“對價”的計算不同于普通買賣,顯示出保理與買賣不同的特征。應收賬款債權到期日時間越長,折扣率越高。從“對價”的計算方式上可以反映出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保理人最為關注的是保理融資款發(fā)放至應收賬款到期收回時間段之內的資金占有費用,這筆費用實際收取的是利息。(9)Vgl.Hansj?rg Weber, J?rg-Andreas Weber, Kreditsicherungsrecht, München: C.H.Beck, 2018, S.279.例如,在裁判文書認定的合同文本中,保理合同約定了保理融資期限,起始日為保理人向賣方支付保理融資款之日,而截止日基本與應收賬款到期日重合,利息則隨著實際占有保理融資款天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10)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9)京02民初292號民事判決書。這說明,保理中的應收賬款的價格處于變動狀態(tài),而變化的原因就在于價格實際上包括了利息。因此,保理合同中的“賣方”與買賣合同中的“賣方”并非同一概念。在買賣合同中,價金的計算更為直接,完全是以標的物的客觀價值為計算基礎,不再隱含其他費用。從保理合同的整個規(guī)范體系來看,“買賣說”無法得到貫徹。

      2.規(guī)范體系分析

      對于保理合同的性質界定不能僅根據(jù)《民法典》第766條和767條對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的定義,還要結合《民法典》第768條規(guī)定的優(yōu)先權體系。在保理的優(yōu)先權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是第768條最后一句,“既未登記也未通知的,按照保理融資款或者服務報酬的比例獲得應收賬款”。與之相類似的是動產(chǎn)抵押權的優(yōu)先規(guī)則——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無公示對抗要件時采用平均受償主義的做法隱含了立法者對保理合同的定性。平均受償主義意味著當事人爭奪的是應收賬款的變價,而非債權本身。因此,保理合同賦予保理人的是優(yōu)先受償?shù)匚唬琴I受人地位。

      通過意思表示和規(guī)范體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的合同性質是相同的?!百I賣說”不符合保理合同的本質特征,如果各保理人都既未辦理登記又未通知應收賬款債務人,將依保理融資款或服務報酬的比例平均受償,這反映出保理合同具有信貸擔保的色彩。

      (三)保理合同作為框架性合同的證成

      既然“買賣說”不符合保理合同的本質特征,那就需要在理論上找尋一個替代性方案?;耍越杩詈贤貫橹骺蚣?,融合委托合同和擔保合同要素的混合合同說是最為契合保理合同本質特征的理論建構。借款合同要素實現(xiàn)了保理客戶的融資需求,擔保合同要素擔保了保理人的債權,委托合同要素賦予了保理催收權限。

      1.實現(xiàn)融資功能的借款合同要素

      有追索權保理包含著借款合同的內容在理論和實踐上沒有太大爭議。國內外主流學說皆認為有追索權保理的融資功能是由借款合同實現(xiàn)的。(11)參見李宇《保理合同立法論》,《法學》2019年第12期;Dirk Looschelders, Schuldrecht BT, München: Vahlen, 2019, S.99。國內的保理實踐也直接以“資金占有費”的名義收取利息。(12)參見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2018)滬115民初5225號民事判決書。真正的問題在于無追索權保理的內容是否包括借款合同?!睹穹ǖ洹返?67條采用與有追索權保理相同的表述——“保理融資款本息和相關費用的部分”,這表明立法也認為無追索權保理的基礎關系中包含借款法律關系。至于為何保理人的權利存在不同,原因在于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在清償方式上存在不同。無論是有追索權保理,還是無追索權保理,都是以借款合同的形式實現(xiàn)了融資功能,借款合同因此成為保理合同的主要構成要素。

      2.保全借款債權的擔保合同要素

      為了擔保借款合同,作為框架合同的保理合同還包含著擔保合同要素,擔保功能以債權移轉的方式實現(xiàn)。雖然保理合同與通常的擔保有所不同,但是并不妨礙其擔保約定的性質,因為其符合了擔保的本質要求。就通常的擔保而言,擔保權人一般都會獲得變價權。這種變價權或來自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或來自當事人的約定。由于保理合同屬于框架合同,擔保合同的內容呈現(xiàn)出非典型性,即債權人無權在債務人違約時將應收賬款出賣變價。擔保的功能是保障債權切實實現(xiàn),(13)崔建遠:《“擔保辨”——基于擔保泛化弊端嚴重的思考》,《政治與法律》2015年第12期。具體表現(xiàn)為優(yōu)先受償性。優(yōu)先受償性主要在執(zhí)行階段得以體現(xiàn),即擔保權人通過執(zhí)行救濟手段獲得了優(yōu)待。實踐中,法院承認保理人在受讓應收賬款之后,可以在保理客戶債權人對應收賬款執(zhí)行時提起第三人異議。(14)參見重慶市北碚區(qū)人民法院(2019)渝0109執(zhí)異148號執(zhí)行裁定書。這意味著應收賬款的取得使得保理人獲得了比普通債權人更為優(yōu)先的地位。變價權的有無不會對擔保產(chǎn)生影響,而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優(yōu)先受償?shù)匚弧?/p>

      3.賦予收取權限的委托合同要素

      保理合同還包含著委托合同要素,保理人為保理客戶的利益收取應收賬款,委托合同構成了債權移轉的另一法律原因。根據(jù)《民法典》第761條的規(guī)定,保理人提供的服務包括“應收賬款管理或者催收”,該服務屬于規(guī)范意義上的服務。在實踐中,保理合同會明確約定“催收費”,(15)參見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2018)滬115民初5225號民事判決書。此亦反映出其中的服務合同內涵,而該服務合同在現(xiàn)行法中對應的是委托合同。即使在無追索權保理中,保理人也是為保理客戶而管理或催收債權,因為保理人不一定最終成為應收賬款的實際權利人。有時,如果無追索權保理人的順位靠后,應收賬款還會對保理客戶的其他債務負責,應收賬款仍屬于保理客戶的責任財產(chǎn)。

      也正是基于保理合同的框架是以借款合同為核心要素,而兼為融合了委托合同以及擔保合同的成分,本文把它界定為一種“框架性”合同,也可把這種理解概括為“框架合同說”。

      三、框架合同說下保理合同的內在建構

      明晰保理合同是借款合同、擔保合同、委托合同等多種要素融合而成的框架性合同,僅是揭示了保理合同的外部法律特征,而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探究這些要素的內部法律構成,即這些要素如何能夠被整合為一個合同整體。

      (一)構造學說的選擇

      對于如何認識保理合同的具體構造,學者提出了不同學說,分別有“吸收說”和“混合說”。持“吸收說”的學者認為,“如欲從立法上為保理交易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重點在于債權讓與一般規(guī)范的完善”。(16)李宇:《保理合同立法論》,《法學》2019年第12期?!拔照f”的做法是,將債權讓與合同作為保理合同的主要內容,進而放棄對保理合同其他次級要素的考察。原因在于,“債權讓與是保理業(yè)的主導業(yè)務,是保理合同的主要內容”。(17)朱廣新:《論合同法分則的再法典化》,《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而在“吸收說”提出之后,“混合說”隨之出現(xiàn)。具體理由是,“重點完善債權讓與的一般規(guī)范,不足以解決對保理合同的系統(tǒng)法律調整”。(18)黃和新:《保理合同:混合合同的首個立法樣本》,《清華法學》2020年第3期?!盎旌险f”的做法是,就每一個要素分別依據(jù)其對應的合同類型分別考察,而非僅僅著眼于合同的主要素。更為合適的方法是,應先以“混合說”為立足點,分別考察保理合同中的各構成要素,然后再得出構造學說的應然選擇。

      (二)保理合同構成要素在債權層面的聯(lián)結

      債權層面的分析旨在以保理交易中所體現(xiàn)出的當事人意思為基礎,探討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保理合同作為混合合同,各構成要素之間并非處于割裂狀態(tài),而是存在緊密聯(lián)系,即以借款合同要素為核心,委托合同要素和擔保合同要素通過條件關系和擔保關系與借款合同要素實現(xiàn)聯(lián)結。

      1.借款合同要素作為核心請求權基礎

      追索權是保理中的重要概念,構成了保理人對保理客戶權利主張的請求權基礎。但是,既有研究幾乎尚未觸及追索權的法律性質。立法對此也采用了模糊性表述,將追索權描述為“返還融資款本息或回購應收賬款債權”。追索權概念的確定以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的構造區(qū)分為基礎,正是追索權的有無決定了保理的具體類型。

      在無追索權保理中,保理客戶以轉讓應收賬款為代價替代了歸還借款和支付利息的義務,學理上稱之為“代物清償”,實踐中多稱之為“以物抵債”。以“代物清償”或“以物抵債”的方式清償金錢債務,合理地解釋了為什么保理人能夠保有超過保理融資款和相關費用以外的利益。原則上,代替給付和原給付之間沒有價值差額上的要求,(19)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頁。保理人有權保有超過原給付價值的金額。保理客戶沒有遭受抽象壓迫的危險,因為基于保理合同的內容,保理客戶實際上獲得的是替代權限,可以通過應收賬款轉讓的履行替代歸還借款義務。在經(jīng)濟層面,保理人獲得超額的經(jīng)濟利益可以視作是債權回收風險轉移的費用,因為當應收賬款無法回收時,承擔最終損失的是保理人。

      在有追索權保理中,應收賬款轉讓僅起到擔保借款的作用,而不會直接消滅保理客戶歸還借款和支付利息的義務。應收賬款債務人的清償能力是決定擔保物變價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當應收賬款債務人無法履行還款義務時,保理人可以向保理客戶追索,因為原債務關系繼續(xù)存在。由于保理合同包含擔保合同和委托合同要素,保理人不能采用出賣方式而只能通過向應收賬款債務人收取債權的方式予以變價,而且還要將實際收取的應收賬款在扣除保理融資款本息和相關費用后返還給保理客戶。這種清算返還義務具有經(jīng)濟上深層次的原因,既然保理人未承擔應收賬款回收失敗的風險,就不能獲得相當于風險對價的差額利益。

      立法上對追索權的表述是“返還融資款本息或回購應收賬款債權”?!胺颠€融資款本息”較容易理解,實際指的就是保理人基于借款合同享有的還款請求權,根據(jù)上文分析,保理合同包含借款合同要素。令人迷惑的是“回購應收賬款債權”的法律意涵。無論如何理解,基于“共同清償責任”的說理都無法站住腳,因為保理人與保理客戶及保理人與應收賬款債務人屬于不同的法律關系。從保理的內容來看,雙方并沒有建立所謂可以包含“回購應收賬款債權”請求的債法關系。這種做法的依據(jù)可能是保理合同“買賣說”。立法似乎試圖賦予保理人一項形成權,以使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合同債權的效果。(20)彭誠信:《私權的層次劃分與體系建構》,《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第1期。保理人追索的意思在保理人和保理客戶之間建立了以買回應收賬款為內容的合同,使得保理人可以向保理客戶請求回購應收賬款。但是,“買賣說”無法在我國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下得到證成。即便退一步承認“買賣說”的構造,立法對形成權的構造也不夠堅決。形成權人通過一方的意思表示便可改變法律狀態(tài),對未來的法律關系產(chǎn)生不確定性,此時立法往往會借助除斥期間加以限制。(21)耿林:《論除斥期間》,《中外法學》2016年第3期。但是,《民法典》并沒有規(guī)定保理人要求“回購應收賬款債權”的行使期間。因而,追索權雖然在描述意義上有兩種表達,但二者在規(guī)范意義上是相同的,都是保理人以借款合同為請求權基礎要求保理客戶歸還借款。

      2.借款合同要素與委托合同要素的聯(lián)系

      委托合同要素補充了借款合同要素中的必要條款。之所以將借款合同要素稱之為“要素”,而不是直接稱之為“合同”,是因為借款合同內容呈現(xiàn)出不完整性,或者說非典型性。非典型性意味著無法當然地適用《民法典》合同編第十二章關于借款合同的規(guī)定。在保理合同中通常不存在關于“借款期限”的約定,但這并不意味著保理合同屬于傳統(tǒng)上無借款期限的借款合同。根據(jù)《民法典》第675條的規(guī)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jù)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guī)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如果適用了該條,那么有追索權保理中的保理人似乎可以隨時要求保理客戶歸還借款。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顯然并非如此,借款合同規(guī)范無法起到意思表示填補的作用,因此不能完全從借款合同的角度理解保理合同。

      委托合同的履行結果成為了還款條件,從而補充了借款合同要素中的內容。保理人只有在催收失敗后,才有權向保理客戶追索。保理人必須首先催收應收賬款債權,待催收失敗使條件成立后,才能追索保理客戶。還款期限需以委托合同的約定來確定,保理人在未經(jīng)催收的情況下,不能以其中的借款合同為基礎要求保理客戶歸還融資款本息。

      3.借款合同要素與擔保合同要素的聯(lián)系

      擔保合同旨在擔保借款合同的履行。這意味著應收賬款的移轉帶有擔保功能,(22)Vgl. Peter Bülow, Recht der Kreditsicherheiten, München: C. F. Müller, 2012, S.635.保理人在行使追索權后,不會失去主張應收賬款債權的權利。權利移轉在保理客戶破產(chǎn)時具有特別的意義,否則保理人只能以普通破產(chǎn)債權人的身份參與破產(chǎn)財產(chǎn)的分配。當保理人未從保理客戶處獲得完全受償,憑借擔保約定,保理人可以繼續(xù)保有應收賬款債權。所以,即使保理人開始行使追索權,其仍然具有應收賬款債權人的身份,當然也就有權主張應收賬款債權。但實踐中的隱憂是,如果同時認可了保理人對客戶的追索以及對應收賬款債權的主張,有可能導致保理人的重復受償。但在沒有理清兩個請求權之間內在關系的情況下,保理人不應保有重復受償?shù)睦妗?/p>

      如果保理人先收取了應收賬款,又在保理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成功行使了追索權,則可以通過不當?shù)美枰曰貜?。伴隨著保理人對應收賬款的成功收取,保理人對客戶的債權隨之消滅,因為應收賬款的成功收取產(chǎn)生了借款合同中債務履行的效果。此時,保理人保有通過追索權取得的利益便沒有法律上的原因,構成了典型的非債清償,保理客戶可以基于不當?shù)美蟊@砣朔颠€其收取的賬款。

      如果保理人成功行使了追索權后,又從應收賬款債務人處收取了應收賬款,則可以借助保理合同中的委托合同予以回復。在保理客戶歸還借款后,應收賬款債權不會自動回復至保理客戶處。為擔保而移轉債權不具有從屬性,仍然需要保理人和保理客戶重新達成移轉的合意才能使應收賬款轉移至保理客戶處。在未達成合意前,保理人仍然有權收取應收賬款債權,在應收賬款成功收取后,應收賬款債務人也實現(xiàn)了債務清償?;凇皳褚恍惺埂钡恼f理無法有效保障保理人的利益,保理人需要始終保有應收賬款以保護其優(yōu)先受償。即使借款合同因履行完成而終止,保理中還含有委托合同要素,根據(jù)《民法典》第927條的規(guī)定,受托人處理委托事務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轉交給委托人。保理合同中的委托合同要素構成了保理人保有應收賬款的法律原因,但根據(jù)委托合同,保理人負有返還義務,使其最終不會保有雙重利益。

      (三)保理合同構成要素在處分層面的聯(lián)結

      依據(jù)處分行為(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qū)分,(23)彭誠信:《我國物權變動理論的立法選擇》(上),《法律科學》2000年第1期。處分行為直接使保理人獲得應收賬款債權,而債權行為僅使保理人獲得請求保理客戶移轉應收賬款債權的請求權。根據(jù)《民法典》第761條,應收賬款轉讓屬于保理交易的必要內容,無應收賬款轉讓的交易不能構成保理。但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應收賬款轉讓屬于保理合同中哪些具體的合同要素。委托合同要素和擔保合同要素都包含了應收賬款轉讓的內容,或者說,二者構成了應收賬款轉讓的法律上的原因。之所以保理人能夠獲得應收賬款,正是借助于當事人間的委托合同要素和擔保合同要素約定。

      保理人催收的實現(xiàn)需要以其受讓應收賬款債權為前提,這樣保理人才能以應收賬款債權人的身份向應收賬款債務人主張債權。同時,為了化解保理融資款不能到期歸還的清償風險,保理人也需要通過應收賬款的受讓獲得優(yōu)先受償權。債權讓與不同于物權變動,因為債權屬于無體物,不存在如同有體物一樣的交付作為公示要件。(24)參見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頁。根據(jù)《民法典》第769條的規(guī)定,應收賬款債權的變動在《民法典》合同編第十六章無規(guī)定時,應適用合同編第六章債權轉讓的規(guī)定。這意味著,當保理合同生效且應收賬款特定時,應收賬款債權即由保理客戶處移轉至保理人處。此時,轉讓通知起到保護第三人的功能,具體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方面,根據(jù)《民法典》第546條,轉讓通知的有無,決定應收賬款債權轉讓是否對應收賬款債務人發(fā)生效力,即轉讓通知可以起到保護債務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根據(jù)《民法典》第768條,轉讓通知的有無和時間也決定著保理人與其他保理人之間的優(yōu)先關系,即轉讓通知起到了保護擔保權人優(yōu)先權的效果。委托合同要素和擔保合同要素構成了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的共同法律原因,關于應收賬款轉讓發(fā)生的爭議要回歸到保理合同的約定中進行解決。

      四、保理合同典型化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雙重影響

      《民法典》將保理合同典型化不僅是對商事交易習慣的簡單歸納吸收,而且明顯帶有制度創(chuàng)新的色彩,包括對實體法和程序法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實體法上的制度創(chuàng)新

      除保理之外,可利用應收賬款債權設立擔保的制度還包括應收賬款質押和債權讓與擔保。保理較傳統(tǒng)的擔保制度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更為先進的優(yōu)先權體系。

      1.突破了原有的優(yōu)先權體系

      應收賬款質押中的優(yōu)先體系以時間為標準,誰先辦理出質登記,誰就能獲得優(yōu)先地位。然而,這種以時間為優(yōu)先標準的擔保體系被普遍認為是落后動產(chǎn)擔保體系的特征。暫時先拋開公示性的問題,單純從效率層面考慮,后來的債權人其實更值得保護。隨著債務人經(jīng)營的持續(xù)進行,后出現(xiàn)的債權人對于債務人經(jīng)營的業(yè)務將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也就更有能力做出更佳的投資決定。(25)Kanda Hideki, Levmore Saul, “Explaining Creditor Priorities”, Virginia Law Review, 80 (8), 1994.換言之,在先債權人的投資決定帶有更多的投機色彩,而在后債權人的投資決定帶有更多的投資色彩。從社會生產(chǎn)效率來看,在后債權人更值得保護。綜合考慮對第三人的公示后,為使后債權人充分認識其所面臨的清償風險,我國在動產(chǎn)抵押領域引入了“公示在先,權利在先”的優(yōu)先權體系。在后債權人依然可基于登記獲得比沒有登記的債權人更為優(yōu)先的地位。不過動產(chǎn)抵押的客體僅限于有體物,不包括作為無體物的債權。為了彌補這一空白,《民法典》第768條在保理中引入了這一優(yōu)先權體系,從而提升社會的投資效率,保障那些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能夠及時獲得貸款援助。

      2.功能主義構造實現(xiàn)了多級擔保

      保理以應收賬款轉讓為必要內容,與傳統(tǒng)的債權讓與擔保十分相似。但在功能主義構造下,應收賬款轉讓有著與債權讓與擔保完全不同的制度內涵。相較于債權讓與擔保,保理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先進的優(yōu)先權體系。在擔保的法律構成上,《民法典》沒有采用德國法中權利移轉的擔保構造,而是采用了美國法中的擔保權構造,保留了債務人的擔保設定權利,改善了債務人的融資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債權讓與擔保無法實現(xiàn)多級擔保,不符合現(xiàn)代化交易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債權讓與擔保中,由于權利一次用盡的限制,債務人采用權利移轉方式設定擔保之后,便失去了所有權利,無法再次設立擔保。即使是出于法政策的考慮試圖調整優(yōu)先受償順位,比如為了保護擔保設定在后的供貨商利益,也只能通過認定設定在前擔保無效的方式,直接否定設定在前擔保的效力。(26)Vgl. Hanns Prütting, Sachenrecht, München: C. H. Beck, 2017, S.359 f.這種做法對于在先的擔保權人過于苛刻,直接使其淪為無擔保債權人。將債權權限和擔保設定權利相捆綁的做法是一種較為落后的擔保法律理念,其忽略了金融市場的多元需求。我國依循美國《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九編的做法將擔保設定權利與債權權限本身相分離,并具體區(qū)分為應收賬款債務人和債權人(保理客戶)之間的法律關系、保理客戶和保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根據(jù)《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九編第318條的規(guī)定,保理交易中發(fā)生債權讓與之后,應收賬款原債權人(保理客戶)相對于應收賬款債務人不再保有任何權利,從而形成絕對的權利轉移。但是,保理客戶(應收賬款原債權人)相對于保理人仍視為具有債權人身份,實質上是將應收賬款債權權限與擔保設定權利相分離。這種區(qū)分的做法既方便了保理人的訴訟,又改善了保理客戶的融資獲取。立法者在保理領域所采用的功能主義進路,將會大大改善我國的營商環(huán)境。

      (二)程序法上的制度創(chuàng)新

      保理在訴訟法上的制度革新不應被學界所忽視,其主要的實踐價值表現(xiàn)為:簡化了應收賬款收取訴訟。這有利于涉及保理交易的所有主體:保理人、保理客戶和應收賬款債務人。訴訟上的便利還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其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的任意訴訟擔當類型。

      1.簡化了保理交易訴訟

      在保理中,收取權限的轉移與債權讓與相結合,是保理合同中委托合同因素履行的結果。權利移轉式的收取權限賦予主要是為了方便訴訟,一方面降低了保理人的舉證責任,另一方面減少了保理中應收賬款債權收取訴訟的數(shù)量。

      債權讓與式的債權催收避免保理人承擔過于復雜的舉證責任。保理的服務內容包括應收賬款的收取,服務的實現(xiàn)需要使保理人獲得債權收取權限。對于應收賬款債務人而言,他只有確定了第三人具有受領權限,能夠使自己的履行獲得清償?shù)男Ч螅艜虻谌寺男羞€款義務。債權讓與屬于債權催收的一種手段,保理人通過受讓債權獲得了收取權限。在成為了應收賬款債權人之后,保理人方能以自己的名義向債務人主張應收賬款債權。在應收賬款質押中,雖然質權人也具有債權收取權限,但是訴訟更為復雜。如果采用債權讓與的方式獲得收取權限,保理人只需證明自己已經(jīng)受讓了應收賬款和應收賬款到期即可。訴訟上的簡便是保理的優(yōu)勢所在,不能以擔保目的為由直接認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設立應收賬款質押。

      債權讓與式的債權催收還避免了保理人的重復訴訟。這是保理較普通的應收賬款質押具有的顯著優(yōu)勢。在應收賬款質押中,在擔保債權到期后,質權人雖然也獲得了收取權限,但僅以擔保債權的份額為限。這意味著,每個應收賬款質權人都有權向應收賬款債務人提起訴訟,要求獲得相應的優(yōu)先受償份額。相比應收賬款質押,保理顯著降低了社會的司法成本。

      2.創(chuàng)設了新的任意訴訟擔當類型

      基于功能主義的保理合同構造,保理人的法律地位非常特殊。保理人雖然受讓了應收賬款債權,但并不具有通常意義上的債權人身份。一方面,保理客戶在擔保設立層面還具有應收賬款債權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保理人收取應收賬款之后,還需要按優(yōu)先權體系進行分配。這非常難以解釋保理人為何獲得了債權收取的權限,其竟不是真正的債權人。在實體法中,解釋上可以認為,保理客戶向保理人做出了以債權收取為內容的授權,保理人可以要求應收賬款債務人歸還借款。但棘手的實踐問題是,當催收應收賬款時,在訴訟中究竟誰是原告。法院認可保理人在應收賬款催收訴訟中具有原告資格,即保理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在訴訟中向應收賬款債務人提出主張。這屬于訴訟法上的任意訴訟擔當情形,“通過實體利益歸屬者的授權而非法律規(guī)定,第三人從而獲得當事人資格的情形”。(27)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139頁。任意訴訟擔當具有“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等程序功能”。(28)紀格非:《功能論視角下任意訴訟擔當?shù)念愋脱芯俊罚稏|方法學》2020年第2期。

      從司法實務角度而言,基于“相互扣減”的說理存在一定缺陷。如果保理客戶首先被執(zhí)行,那么應收賬款的追償訴訟將被分為兩個,一個是保理人就對應額度對應收賬款債務人的訴訟,一個是保理客戶就對應額度對應收賬款債務人的訴訟,這將極大消耗司法資源。不過,無限制的任意訴訟擔當非常危險,因為訴訟權益主體所獲得的裁判效力指向的是實體權益主體。這也間接導致以債權催收為目的的債權讓與被我國所禁止。(29)參見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595頁。在監(jiān)管中,保理的主管部門重點防范債權催收偽裝成保理?!渡虅詹筷P于商業(yè)保理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禁止專門從事或受托開展催收業(yè)務,禁止從事討債業(yè)務”。保理合同兼具委托合同要素和擔保合同要素,這讓任意訴訟擔當?shù)靡哉敾⒑戏ɑ?。保理人可以憑借在應收賬款上存在的優(yōu)先受償權作為利益關系基礎,獲得訴訟上的原告資格,進而能夠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要求應收賬款債務人履行債務。雖然保理人收取的應收賬款額度可能會超過其優(yōu)先受償份額,但這依然被《民法典》所認可,保理人可就全部保理金額實施任意訴訟擔當。

      結 語

      通過分析既有的保理規(guī)范可以發(fā)現(xiàn),保理合同的法律構造并非是買賣合同,而是融合了借款合同、委托合同、擔保合同要素的框架性合同。保理的融資功能并非基于未到期應收賬款買賣而實現(xiàn),而是借助于借款合同要素的履行。除了融資功能之外,保理還具有訴訟簡化和債權擔保的功能,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的法律原因源于委托合同要素和擔保合同要素,保理人因而獲得了收取權限和優(yōu)先權。保理的多元功能揭示出功能主義背后的基本理念。功能主義并非目前學界所理解的泛擔?;?,即將所有的擔保交易都認定為擔保物權的設立,這顯然是將復雜的金融交易簡單化了。在功能主義視角下,應收賬款債權轉讓在保理的具體法律關系中有著不同內涵:在保理人與保理客戶之間,應收賬款債權發(fā)生了完全的轉移;而在擔保設立事項上,保理客戶卻沒有失去對應收賬款債權的處分權。功能主義正逐漸被我國立法所接受,只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內涵:功能主義不是將所有的擔保交易都擔保物權化,而是應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基礎,具體分析權利移轉的實際作用,惟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交易中的多樣化需求。

      《民法典》將保理合同典型化并非意味著保理研究的終結,而是研究保理制度的新起點。何況,《民法典》“合同編”也僅對保理業(yè)務本身做了較為基礎的法律規(guī)定,沒有涵蓋保理業(yè)務運行的全過程,但這些有關保理基本內容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保理基礎法律關系的厘清,將會對未來保理制度的研究,尤其是對其更為廣泛的實踐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正是有了有關保理合同基本定性以及有關保理基礎法律關系的厘清,所有關涉保理具體細化問題的縱深研究才有了理論支撐:在理論層面上,這將有助于在處分層面與責任層面開展對保理制度法律效力認定的深入研究以及對保理人、保理客戶賦予抗辯權的理論研究與證成;在實踐層面上,這也為未來解決保理交易中復雜的權利沖突問題拓展了廣泛空間:如保理與其他動產(chǎn)擔保的權利順位認定問題。

      猜你喜歡
      追索權委托合同債務人
      主債務人對債權人有抵銷權時保護保證人的兩種模式及其選擇
      南大法學(2021年5期)2021-04-19 12:26:12
      論有償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權的法律規(guī)制
      ——以我國《民法典》第933條為基礎展開
      淺析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
      運用對比分析法分析應收票據(jù)貼現(xiàn)的核算
      票據(jù)追索權判決中明確票據(jù)再追索權之初探
      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權的適用及限制
      法制博覽(2018年35期)2018-01-22 13:06:15
      關于不可單方撤銷的委托合同的探究
      魅力中國(2017年37期)2017-09-25 04:30:44
      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合規(guī)性分析
      作好前期咨詢、工程監(jiān)理工作的心得——遵循委托合同、認真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
      破產(chǎn)抵銷權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
      巴彦县| 惠安县| 共和县| 黄浦区| 尚志市| 大兴区| 垫江县| 罗甸县| 通山县| 定日县| 汝阳县| 花莲县| 镇沅| 海丰县| 克拉玛依市| 成都市| 石景山区| 香港| 宜良县| 古丈县| 海晏县| 泗阳县| 洛南县| 枣庄市| 河南省| 罗田县| 高雄县| 蓬安县| 绥化市| 射阳县| 绩溪县| 遵义县| 广德县| 罗甸县| 松桃| 鄄城县| 鹤岗市| 中山市| 阳曲县| 池州市|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