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蘇
摘? ? 要:班集體建設是寓德智體美勞于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它既是教育者的工作目的,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班集體建設對學生的個性形成、智力發(fā)展和知識掌握都會產(chǎn)生有力的影響,有助于發(fā)揮群體在學生發(fā)展中的教育作用。當前的班集體建設應開展新時代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班集體建設;社會心理學;集體主義教育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班集體是學校教育最基層的組織和環(huán)境,加強班集體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的班集體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找到應對與改進的突破口,提升班集體建設的整體水平。
一、班集體建設:社會心理學的觀照
班集體源起于以班級為組織的授課制班。他發(fā)端于16世紀的歐洲,興起于17世紀烏克蘭兄弟會學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著作《大教學論》在1632年的問世,標志著“班級授課制”的系統(tǒng)化理論的形成;230年后的1862年,班級授課制方才正式引入中國。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進度不一的個別教學,班級授課制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班級授課制發(fā)展至今,也異化出了不少問題。與傳統(tǒng)教育理論一樣,其通常被詬病的有以下特點:一是忽視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二是片面強調(diào)教育者的權威,把學生視作被動的工作對象;三是壓抑學生的個性,壓制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四是無視學生群體的教育作用。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批評過這種忽視學生與學生群體作用的行為。他在談到班級學生群體的微社會環(huán)境作用時曾指出,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直接影響方面是無能為力的話,那么,通過這種社會環(huán)境,他對學生的間接影響則是萬能的了。因此,在他看來,就一個班級而言,教育過程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師、學生以及這種微社會環(huán)境三者間的積極性,而這種班級學生群體乃是“教育過程的真正杠桿,教師的全部作用在于操作這一杠桿”[1]。
長期以來,我們崇尚因材施教,特別是對后進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然而忽略了這些學生在學習中以同齡人為背景的班級社會微環(huán)境。一些學生經(jīng)個別教育似乎頗有成效,但若不同時抓好班集體建設的話,往往會出現(xiàn)反復。又如想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僅僅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抑或?qū)W生的學習狀況,是難盡如人意的。作為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的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屬于群體一分子的學生參與學習時,如無法擺脫一定的社會背景、群體的心理氛圍,他人對其的影響,就不可避免。因此,人們?nèi)找嬷匾曆芯拷逃虒W工作中的社會心理學問題。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教育心理學,成為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一大趨勢。
馬克思強調(diào):“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盵2]也可這樣說,個性的社會化過程,即人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變化與智力的發(fā)展軌跡,都始終是在群體的影響氛圍中展開的。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學生到學校不僅是來學習的,也是來生活的,他們要在這里獲得知識、尋找友誼、學會生活、形成個性。因此,學生之間的相處、交往,勢必影響各自的個性形成與發(fā)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的諸種心理現(xiàn)象都會影響個體。如社會促進與干擾效應、模仿與受暗示、輿論與輿情、合作與競爭、心理相容與沖突,等等。所有這些對學生的品行都將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程度乃至性質(zhì)變化,則與群體的發(fā)展水平相關聯(lián)。
根據(jù)群體的目的性、凝聚力、人際交往、輿情特性、情感友誼等指標,我們可以把群體分為松散群體、合作群體、集體等多級水平。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馬卡連柯認為,集體是由目的一致、行動一致而結合起來的,由管理、紀律和負責任的機構組織起來的自由集團。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育集體主義者,這是與舊教育的根本區(qū)別。因此,必須在集體中,為了集體,通過集體去實現(xiàn)教育目的。無數(shù)事實證明,只有通過生活在集體中和在集體的感召下,人們才有可能得到團結、互助、關懷和紀律等的體悟與約束,才能發(fā)展其集體主義精神,構建與校正自身與社會的正確坐標。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指出,學校中進行社會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集體主義者,也就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從全局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善于積極主動參與集體生活,善于在一切方面都相互關心和幫助。集體主義教育也只有通過集體才能實現(xiàn)。簡言之,集體既是教育目標,亦為教育手段。
奠于我國學?;鶎訖C構的班集體,既是學校工作的一種重要的基本建設單元,更是學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管理的重要載體。建設新時代的班集體,乃是我們教育者的基本任務之一。
二、班集體建設:發(fā)揮學生群體的教育作用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杭州大學(現(xiàn)并入浙江大學)龔浩然、黃秀蘭教授伉儷帶領研究生,先后在江蘇無錫、浙江杭州以及浙江溫州等地,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班集體建設實踐研究。實踐證明,建設優(yōu)良的班集體有十利:
1.班集體建設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學會更多地從集體、從全局考量,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集體主義者。
2.班集體建設有利于增強學生智力,提升教學質(zhì)量。在一個蓬勃向上的集體中,學生容易形成學習上你追我趕、互相幫助的氛圍。
3.班集體建設有利于感化個別后進生。我們不可低估同伴的集體輿論力量與榜樣作用。
4.班集體建設有利于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乃至優(yōu)良的校風。教育領導學認為,面對千頭萬緒的學校工作,抓重點、克難點、消痛點,方能出亮點。學校領導把班集體建設當作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正是領導藝術的高明之處。
5.班集體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6.班集體建設有利于培養(yǎng)班干部。
7.班集體建設有利于調(diào)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活動能力的提升。
8.班集體建設有利于調(diào)和各種矛盾,減少和避免偶發(fā)事件與心理沖突。
9.班集體建設有利于抵制各種不良思想和行為,呵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10.班集體建設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有機融合和全面發(fā)展。
學校就似一個小社會,而教學班又是一個小小社會。學校工作千頭萬緒,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班集體建設牽涉學校的各個方面。第一,班集體建設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根基,把班集體建設抓好,必然會促進學校的其他工作。第二,班集體建設是以集體主義精神為紅線貫穿始終的。而集體主義,是百年大黨中國共產(chǎn)黨率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強大精神能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nèi)核,理所當然是我們加強新時代學校工作的基本原則。無數(shù)事實證明,凡是認真抓班集體建設的學校,就會出現(xiàn)朝氣蓬勃、生動活潑的局面。因此,這自然引起許多有遠見的教育領導者的關注,重視新時代班集體建設,也是懂得領導藝術的教育領導者的共識。班級是青少年極為重要的微社會環(huán)境,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同齡伙伴。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只片面地強調(diào)班主任個人權威的作用。當然,班主任的威信是重要的,但問題是其忽視了學生群體的巨大作用,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當前,面臨百年不遇的疫情和隨之而來的西方對待疫情的自由主義言行,青少年容易受其價值觀影響,更需要我們大力提倡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為什么班集體建設這一課題,數(shù)十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具有強大生命力之原因。
三、班集體建設:開展新時代的集體主義教育
在教師、學生、班集體這三者的關系中,班集體是教師與學生聯(lián)系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作用則在于組織調(diào)動這一中介環(huán)節(jié)的教育積極性。學校、教師要重視班集體建設,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使集體主義教育煥發(fā)無限生機。面對疫情大考,杭州市下城區(qū)(現(xiàn)并入拱墅區(qū))教育局深化班集體建設工程,開展了“新集體教育”。他們通過實施“建設新集體教育共同體、開發(fā)新集體教育實踐課程、優(yōu)化新集體教育研究實施能力、打造新集體教育名片樣板”等“四大行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F(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自我”,其背后隱藏的原因是集體意識、社會意識、國家意識的缺失。該區(qū)的新集體教育傳承的是:在兼顧個人、集體、國家三方利益的基礎上,堅持集體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在關注個體權益、尊重個體個性的基礎上,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原則。為了實施新集體教育,該區(qū)還制訂了“八項計劃”,具體包括:實施新集體教育學校聯(lián)盟建設計劃,培育10所“新集體教育示范學校”;實施新集體教育,協(xié)同育人平臺搭建計劃,促進家?;ネɑト?將勞動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開發(fā)集體研學課程,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學體驗路線;完善班主任等新集體教育工作者培訓培養(yǎng)制度,成立區(qū)“班主任發(fā)展聯(lián)盟”;開展新集體教育行動研究,實施新集體教育名片認定計劃;實施新集體教育樣板打造計劃。譬如,專門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公辦學?!贾菝髦閷嶒瀸W校,3400多位學生來自全國28個省份、14個少數(shù)民族,成員復雜,管理更難。該校通過以民族融合教育為特色的班集體建設,實現(xiàn)從獨特個體到集體守望、從包容接納到精神融合的轉化,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落細,成效顯著。
班集體建設是寓德智體美勞于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班集體建設既是教育者的工作目的,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手段,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教育心理學[M].龔浩然,許高渝,潘紹典,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5.
[2]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ざ鞲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