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圖文共享:對讀圖時代文學閱讀的再思考

      2022-03-04 23:25:46趙玉
      西部學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文學閱讀讀圖時代

      摘要:當今我們正處于讀圖時代,圖像越來越多地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文學閱讀逐漸式微。從現實情況看,圖像正在不斷侵入文字占主導地位的教育領域,校外教育也注重圖文的結合,圖書和網文的圖文化呈現成為潮流。圖文共享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契合主體的感知方式,滿足了人們審美多樣化的追求。圖文共享的意義與價值在于拆解語圖分裂的思維模式,復興“詩畫同源”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觀,但圖像終究是文學閱讀的輔助與補充。

      關鍵詞:讀圖時代;文學閱讀;圖文共享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3-0123-03

      美學家、斯洛文尼亞學者艾爾雅維茨說:“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自身在當今都已處于視覺成為社會現實主導形式的社會?!盵1]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就提出了“世界圖像時代”的論斷:“從本質上看來,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盵2]“讀圖時代”的概念先前已出現,但在當今圖像愈來愈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已身處讀圖時代,圖像已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媒介傳播的圖像以其直觀性和形象性等特性俘獲人們的眼球,視覺文化因此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因素,它取代了印刷文化,使傳統(tǒng)的文學閱讀日漸式微。我國學者彭亞非在《圖像社會與文學的未來》[3]中指出,文學終結論甚囂塵上,新的視覺文化的特點就是使文學本身走向圖像化。在這樣獨特的時代環(huán)境中,圖像對文學閱讀有著怎樣的影響?

      一、圖文共享的現實

      當我們低頭看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時,一張張圖片在指尖快速滑過;當我們抬頭看著周圍的摩天大廈時,一個個巨大的LED屏在上面繽紛閃爍;當我們在街頭漫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抑或在室內休息時,一幅幅海報沖進視野……我們正不知不覺地受到讀圖時代的影響。圖像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不是一下子轟轟烈烈地出現,而是如輻射擴散般影響到現代生活的許多方面。

      比如,圖像正在不斷侵入文字占主導地位的教育領域。現代化電子設備進入教室被運用于課堂,如計算機、投影儀、希沃白板等。教師通過制作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各種音樂、圖片以及視頻影像的交叉播放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圖像動態(tài)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除此以外,圖像還靜態(tài)地呈現在教科書中。從修訂改版過程中不難發(fā)現,教科書中的插圖數量愈來愈多,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在作文教學中,出現了“童漫作文”,其以漫畫作為學生習作的素材。作文素材除了來自現實生活,還在虛擬網絡中被發(fā)現和捕捉。

      除了學校教育,校外教育也注重圖文的結合。各大博物館與科技館內不僅有文字的講解,還采用液晶屏幕、電子觸屏等載體,采用3D、VR等新技術為大眾呈現更直觀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傳授給廣大民眾,從而更有效地普及知識、傳承文化。北京故宮、南京博物院、上??萍拣^等展館都使用新興多媒體設備,給人們帶來與科學、歷史、藝術等“零距離”接觸的神秘感受,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在文化領域,文學與影視互動頻繁。文學作品成為影視劇的母本,使得影視劇在故事情節(jié)上更為精彩,擁有較高的收視率。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四大名著的影視化改編,《西游記》《紅樓夢》等久播不衰,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又如《哈利·波特》在文學與影視上的雙贏,7部小說被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改拍成了8部電影,成為全球史上最受歡迎的電影系列之一,將哈利·波特從一個平面的文學人物變成一個可觸可感的現實偶像,可謂家喻戶曉。據不完全統(tǒng)計,《哈利·波特》的總票房收入已超過75億美元。由此可見,文學與影像傳播方式不同但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學與影視劇共讀的方式為雙方注入了新鮮的生命活力,這種文學與影視劇“共同閱讀”的現象已成為當今社會流行的文化景觀。

      閱讀中無可回避的文本形態(tài)是圖書和“網文”的圖文化呈現。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紙質的圖書還是網頁上的文章,我們總能看見穿插于其中的圖片。出版商愈來愈注重書籍包裝的精美,在每一篇或每一章的后面都會單獨附有一頁印上華麗的插圖。這些插圖有的與文本有關,互不可缺;有的則與文本毫無關聯,徒增亮色。走進書店、圖書館可以發(fā)現,書架上純文字的書籍已經少之又少了,少兒讀物中有插圖,成人讀物中也有插圖,不同種類的書籍中都可見圖片的身影,如上述的教科書,還有漫畫、科普讀物、歷史書籍、文學著作等。

      二、圖文共享的依據

      圖文共享現象廣泛存在于當代生活中,存在即合理嗎?在讀圖時代為何會出現圖文共享的現象?其合理性何在?

      (一)圖文共享適應時代的需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商品市場影響巨大,“商品的生產從事伴隨著各種形態(tài)的圖像生產,從產品的外觀設計到品牌標識再到廣告策劃等等”[4],商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logo、包裝、廣告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圖像的參與。周憲在《讀圖,身體,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我們正面臨著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文化符號趨于圖像霸權已是不爭的事實?!盵5]

      生產和消費相互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十分顯著,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的需求就不再滿足于基本的吃穿住,而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轉移,圖像的生產性為消費創(chuàng)造出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文化市場迅猛發(fā)展,享樂主義消費模式使人們在消費中需要獲得快感,圖像比文字更具意趣,更容易被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消費,從而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一個講究效率的社會,時間是寶貴的,面對大量而又紛雜的信息,人們在每個信息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圖像以其特殊的線條、鮮明的色彩和構圖,對讀者產生誘惑力和視覺沖擊力,這是作為印刷文本的文學作品很難做到的,圖像抓住了人們的眼球,無疑適應了當今追求利益與高效的市場經濟的需求。

      (二)圖文共享契合主體的感知方式

      凱瑟琳·海爾斯在《過度注意力與深度注意力:認知模式的代溝》一文中指出:“認知方式的變化可見于兩種注意力模式——深度注意力(deep attention)和過度注意力(hyper attention)的對比之中?!盵6]當閱讀一部小說或者一篇字數較多的文章時,人們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都集中精神于文本之上,此時處于深度注意力中;當瀏覽大量的圖像信息時,需要快速地從這張圖轉到那張圖,此時便處于過度注意力中。讀文與讀圖相結合,能促進這兩種注意力間的相互轉化,認知方式會在轉化中得到優(yōu)化。

      另外,人們在感知世界的過程中有追求愉悅感的天性,愉悅是情感神經接收到外界信息被觸動時所生成的情感,它出于人類身體的本能。我們用眼睛這個器官觀看圖像,“讀圖”就與身體直接相連,借助視覺感官形成物性形象,這種審美收獲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而產生愉悅感,所見即所悅。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能指和所指的概念,當我們在能指中見到感知到所指,語言的審美愉悅就有產生的可能,索緒爾在解釋能指概念時指出,它“不是物質的聲音,純粹物理的東西,而是這聲音的心理印跡,我們的感覺給我們證明的聲音表象”[7]。在索緒爾看來,所指所發(fā)出的聲音是所指的表象世界留下的“心理印跡”,所以語音并非任意的存在,保存著所指的“在場”,承載著融合著主體感知具象世界,當我們在聲音中復活這個世界時,愉悅感就產生了。所以語言的所指承載的是一個可感知的世界,可以說圖像內涵在語言的世界中。

      (三)圖文共享滿足人們審美多樣化的追求

      語言的形象直觀一直是文學語言的美學追求之一,語圖相結合更能滿足人們審美多樣化的追求。文學語言傳達聽覺信息,而圖像則傳播視覺信息。在讀圖時代,圖像以其自身獨有的線條和色彩、構圖沖擊著人們的眼球。德國色彩學家愛娃·海勒在其著作《色彩的性格》中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得來的數據,為我們介紹了人們對各種色彩不同的審美偏好。具有這些色彩和線條的圖像在讀圖時代下為人們帶來了豐富的視覺感,進一步豐富了受眾的感受力。

      比起文學語言來,圖像則更具直觀性。當今的新媒體環(huán)境有效地促進了圖像的盛行,文學語言需要人們去想象文字背后的形象,去理解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而圖像在反映客體方面則更快速、更容易。通常情況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都能看懂圖像,它能跨越語言的障礙,體現傳播的直觀性。直觀的圖像使得文化更易于在大眾間傳播,人們不必去花時間深究文字的內涵,一眼就能看明白,圖像閱讀使人們在獲取信息時更快速、更便捷,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的普及。

      三、圖文共享的意義與價值

      (一)可以拆解語圖分裂的思維模式

      由于語言文字和圖像二者不同的特點,在人們的認識中,語圖一直處于“此盛彼衰”的狀態(tài),在過去,文字的地位高于圖像,而在讀圖時代的當下,圖像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漸漸高過文字。人們的思維模式習慣性地將二者放在二元對立的位置,將語圖分裂開,不是認為文學語言應高于圖像、對圖像嗤之以鼻,就是追捧新奇多彩的圖像而拋棄舊有的文學語言,容易陷入“語言唯一論”或“圖像唯上論”的桎梏。包兆會在《當代視覺文化背景下的“語-圖”關系》一文中說:“不能簡單停留在通常所流行的誰好誰不好、誰控制誰、誰破壞誰的二元區(qū)分上,要看到圖像與文字的關系是復雜的‘縫合’關系,它們各自既相互補充又相互賦予對方活力,并保持著各自的野性。”[8]圖文共享能有效地拆解語圖分裂的思維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字壓抑圖像或者圖像壓抑文字現象的出現。圖與文的相互補充給雙方都增添了活力,讀者的思維也更加活躍,既發(fā)展了讀文時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也發(fā)展了讀圖時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

      (二)可以復興“詩畫同源”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觀

      西方美學史上對詩畫研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萊辛所著的《拉奧孔》了,它的扉頁上引用了普魯塔克的一句話:“它們在題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區(qū)別?!盵9]萊辛認同普魯塔克的觀點,認為畫和詩在摹仿對象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區(qū)別。他在書的前言中指出,這篇論文的目的就是反對從詩與畫的一致性出發(fā)作論斷。他用“詩”指一般文學,揭示出了詩與畫各自特有的規(guī)律,嚴格區(qū)分了二者的界限。古希臘抒情詩人西摩尼德斯(SIMONIDES)說“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萊辛則反對這樣將詩畫混為一談的主張,他認為這樣會讓人無法明確了解詩與畫這兩種不同藝術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

      中國文藝理論史上詩畫同源的傳統(tǒng)觀念與西摩尼德斯所言相契合,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云:“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五千年悠久而璀璨的華夏文明長河中,詩歌與圖畫這兩顆明珠光彩奪目,“詩意畫”“題畫詩”熠熠生輝。“詩畫同源”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是在我們數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詩與畫擁有共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資源。中國古代文論較之西方文論缺少了嚴密的邏輯性,但卻突出了“神思”和“意境”。司空圖在《詩品·形容》里寫道:“離形得似,庶幾斯人。”郭紹虞解:“離形,不求貌同;得似,正由神合?!盵10]意思是說,文藝創(chuàng)作要不受事物外形的束縛,才能更加自由地表達賦予在物象之外的情感與思想,詩是如此,畫亦然。在國畫中講究“寫意”的畫法,不追求逼真地描摹與刻畫,而是為了凸顯人為賦予物象的精神或寓意。我國古代山水畫中的意境也可謂絕妙,國畫用水墨寥寥數筆簡單勾勒出山水,人或動物粗略潑點于其間,且多用留白,借空白的畫面擴大空間,給觀看者帶來大氣磅礴、江河萬里的整體感。圖文共享使詩畫境界合二為一、互補互成,詩境將畫意推高,啟人哲思;畫境與哲思結合,又使詩歌的魅力永恒存在。圖文共享喚醒了傳統(tǒng)文化中詩畫同源的審美意識,自覺追求意境之美,追求“意無窮”的智慧與哲思。

      四、結語

      在當代語境下,讀圖是對文學閱讀的補充,能使閱讀更具完整性。圖文共享應用得當,圖與文就不是對抗關系,圖像對文學閱讀就不再是起消解作用。圖文共享促使個體活躍思維,不在某固定模式中僵化,促使讀者追求自身靈與肉的和諧,更全面地接收信息,在認識自己與了解世界的過程中走向人性的完善;圖文共享有利于復興中國傳統(tǒng)藝術觀,提高人們對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然而,如果一味強調圖像的作用而使圖像鋪天蓋地得泛濫,忽視文學閱讀,那么閱讀將失去其生命活力,也不利于人們自身和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圖像時代[M].胡菊蘭,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2]海德格爾.世界圖像時代[M]//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899.

      [3]彭亞非.圖像社會與文學的未來[J].文學評論,2003(5).

      [4]周憲.“讀圖時代”的圖文“戰(zhàn)爭”[J].文學評論,2005(6).

      [5]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40.

      [6]凱瑟琳·海爾斯.過度注意力與深度注意力:認知模式的代溝[J].楊建國,譯.文化研究,2014(19).

      [7]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01.

      [8]包兆會.當代視覺文化背景下的“語-圖”關系[J].江西社會科學,2007(9).

      [9]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扉頁.

      [10]郭紹虞.詩品集解·續(xù)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37.

      作者簡介:趙玉(1973—),女,漢族,江蘇丹陽人,文學博士,江蘇省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與媒介關系。

      (責任編輯:王寶林)

      猜你喜歡
      文學閱讀讀圖時代
      互聯網+,助力農村兒童文學閱讀
      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文學閱讀現狀調查與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9期)2017-02-23 01:53:36
      高三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探究
      文理導航(2017年1期)2017-02-17 17:23:11
      讀圖時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29:10
      讀圖時代城市畫報發(fā)展策略探析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35:29
      讀圖時代下的傳播活動圖片化熱潮
      以文學閱讀為載體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
      讀圖時代的文字符號發(fā)展
      “讀圖時代”視覺傳播的利弊
      科技視界(2016年24期)2016-10-11 10:11:31
      得法于課內,施法于課外
      江都市| 呼和浩特市| 油尖旺区| 马山县| 泸西县| 封丘县| 嘉义市| 上杭县| 拉萨市| 新野县| 两当县| 涞源县| 顺昌县| 阳东县| 锦屏县| 靖边县| 探索| 固安县| 北票市| 辉南县| 成都市| 新龙县| 肃宁县| 开原市| 辽源市| 阿拉善盟| 天峻县| 岫岩| 乌拉特后旗| 宜丰县| 澳门| 城固县| 荃湾区| 汝阳县| 莆田市| 通化县| 武宣县| 宿州市| 普陀区| 延川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