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平
摘要:每一次的考試,都會讓人感覺到,高中的閱讀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難度也越來越大,很多知識都要在課外積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要求。許多時候,有些文章的內容,讓人難以理解,難以把握。這就是為什么學生的閱讀水平很低的原因,當他們開始閱讀的時候,很難理解作者的用意,而這個時候,他們就必須要加強對語言的理解。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高中語文;閱讀探究
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使閱讀教學與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協(xié)調之處。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改變他們原來的教學模式。語文就是國語,它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育承載著中華五千年來的深厚文化底蘊,是學生認識歷史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新高考改革中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討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
在當代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有時候無法把握語文閱讀學習的真正意義,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得到成績,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無論是教材知識還是課外知識,在新的學習階段都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知識的難度更大了,與以往的知識有非常大的不一樣。為了能夠真正揣摩到作者的意圖,能夠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學生往往要進行多方思考,注重細節(jié)。在進行閱讀時要十分投入閱讀當中,拿出自己的精力去學習,而往往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思考能力。整個過程在不斷地鍛煉著學生思考能力,迫使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掌握文章的主旨,找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內容。
(二)幫助學生學會閱讀
閱讀是人一生的財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被拋棄的,而最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閱讀。部分學生在閱讀時有的是在選書方面有問題,有的是在閱讀時出現(xiàn)問題。這都需要教師去積極更正,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斷地改變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迎來新的教學方法,這個過程也在一步步地幫助著學生,學會如何去閱讀,在將來學生步入社會生活,或者是繼續(xù)從事其他行業(yè),在閱讀時都能夠學會閱讀,用好的方式去閱讀,能夠明白閱讀內容想真正表達出來的是什么,給學生的未來一定的幫助,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在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下,只有不斷地改變原有的閱讀方式,才能夠真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這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在閱讀教學上做出新的貢獻,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才能夠迎來新的曙光。
二、新高考改革中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討策略
(一)改變教學模式
在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以題目的形式出現(xiàn),或者是材料中的一些內容,主要是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講解分析,這與新高考要求下的課外內容增多,課堂的趣味性增大有一定的區(qū)別。在新的要求下,也正迫切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比如說運用一些多媒體等數(shù)據(jù),找到一些好的語文素材來為學生分析講解,或者是把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由課內的教材上轉向課外閱讀上,讓學生方便進行整體的理解。很多時候,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書本上的一些課文內容僅僅是一小部分,并不能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該課文,或者是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時候就要積極地讓學生去了解這個作者,去了解那段歷史故事。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小狗包弟》時,看了這篇文章學生為包弟的不幸遭遇而悲傷,卻并不能理解這是為什么。但是放在那個年代里面,就可以了解到當年的那段歷史,一些知識分子受到的迫害,但是學生不學習這些內容往往很難理解這些知識。那么這個時候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盡量引入一些課外知識,為學生講解這個作者和其他作品,講述同樣受到迫害的人,這樣才能過在以后的閱讀中或者一些課外學習能碰到相似內容時,可以在心中有一個大體的梗概,明白具體的歷史背景。當真正地理解那段歷史,才能夠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往往寫這一篇文章是作者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下,所想到的內容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背景也幫助學生在課外閱讀學習中去了解更多的文章。在考試中如果看到相似的背景,也能夠及時地按照背景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的方式十分有利于學生的課堂閱讀教學。
(二)重視學生理解
新高考的語文對學生的能力有了更多要求?,F(xiàn)在的文章除了現(xiàn)代文閱讀還有一些記敘文閱讀,主要是考查學生的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課外閱讀學習,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有很好地理解能力,還要博覽群書,在許多方面上都有一定的涉獵,尤其是近代的一些名著名家等,都要有一個廣泛的了解。在新的教學背景下,新高考更加偏向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生的課外積累能力。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著重地去注意一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它對學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單看一篇文章可能無法了解,這時也可以去閱讀整篇文章或者是整本書來理解。
例如:學生在學習《紀念劉和珍君》時,學生在單獨讀這篇文章時,只能看到作者的一些悲憤,但是卻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含義。這時候不光是學生的理解問題,沒有理解到深層,更多的一層是學生還沒有真正地去了解這個文章出現(xiàn)的背景。作者來寫這個文章主要是為了抨擊日本人,來贊美劉和珍的這種舍身衛(wèi)國的精神。學生在閱讀時,有一些學生可能無法理解這篇文章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這時候,教師要為學生剖析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給學生豐富知識,并且要選擇一些問題對學生進行詢問,幫助學生理解,找到這篇文章的主旨和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是什么,同時也讓學生看到那段歷史上為國付出的人。在這些不斷豐富的知識中,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看到問題時可以舉一反三,在閱讀時可以進行思考。
結語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語文是一個重點學科,也將會迎來它新的曙光。語文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在當代也應當更加的光彩。語文學習不光承載著教書育人、培養(yǎng)品格的重要作用,而且更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相信在這些新的教學方法上,可以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變得更強,在將來可以有一個更好的閱讀效果,有更多豐富的知識來應對未來的種種考試。也伴隨著這些能力的提升,慢慢培養(yǎng)出語文素養(yǎng),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文學發(fā)展上做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