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針對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課程思政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構建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立體化培訓模式,通過學校各部門、學院、系部與教師四個層面的協(xié)調合作,多元化施策,立體化協(xié)同,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教師培養(yǎng)方案,以研促行,以行促教,有助于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核心素養(yǎng),全面落實育人職責。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立體化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1-0018-04
教育部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1]。然而,當前全國范圍內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課程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與踐行,與課程思政教育具體要求之間的矛盾,成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也不例外。因此,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全方位、多層面、高效率的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訓,成為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一、研究背景和現狀
自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課程思政”迅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高校各類課程建設的努力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綱要》,強調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發(fā)揮每門課程的思政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1],“課程思政”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目前國內外語學界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宏觀和微觀上探討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體系和模式、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各類各門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等,如劉建達教授結合我國大學外語課程的特點,構建了BIPA模型,從目標、教材、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對外語課程思政提出建議[3];劉正光、岳曼曼提出以重構教學內容為抓手,全面推動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路徑的更新[4];石堅、王欣從教師素養(yǎng)、課程設計、課程內涵提升與課程育人效果評價等方面對課程思政提出了思考[5];孫有中闡釋了著眼于課程思政的外語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與方法[6];劉重霄、林田從思政育人、專業(yè)育才兩個方面五個維度搭建了商務英語課程思政的理論框架,同時構建其實施路徑及三種課堂教學模式[7]。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但梳理文獻不難發(fā)現,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思政教育和大學外語課程與教學的融合,卻忽略了課程思政中的關鍵因素——教師。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為檢索源,檢索時間段為自建庫至2021年10月31日,在高級檢索界面以“大學英語”并“課程思政”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得到文獻1241篇,而以“大學英語教師”并“課程思政”為主題詞檢索,僅得到文獻112篇,且其中大部分是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只有9篇是關于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或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職業(yè)發(fā)展的研究,這些研究在內容和方法上大同小異,深度也有待提高。
由此可見,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尚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關注,本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徑進行了探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思政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充分發(fā)揮各門課程的德育和智育的隱性功能,使育德育人起到實效的能力[8]。課程思政建設最終要通過教師這一關鍵主體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這對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掌握專業(yè)知識,更要掌握每門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價值。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第一主體,其思政認知、育人理念、理論素質和教學能力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建設效果[9]。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核心素養(yǎng)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師德素養(yǎng)
鑄魂育人,先鑄師魂。韓愈在《師說》中有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睘槿藥熣撸紫纫詡魃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品質,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耙粋€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既要精于‘授業(yè)‘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教師既要做學問之師,又要做品行之師,以“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10],切實全面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二)學識能力素養(yǎng)
淵博的學識是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基礎和前提。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深厚的學術造詣、廣博的人文知識。其次,要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能用恰當的方法因材施教。再次,要具備識別和選擇優(yōu)質教學素材的能力,在收集、加工和整理教學素材時,能辨別和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自然融入語言教學中。信息時代,甄別能力尤為重要,因為“思想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
(三)課程思政素養(yǎng)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具備立德樹人的素質和能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11]。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yǎng)包括理念、原則和方法等方面。首先,要有思政理念,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具備育人意識,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提升教學的思想性、人文性,使課程思政成為一種教學自覺;再次,具備研究學生的能力,能及時了解并正確評估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思想認識水平,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最后,具備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將立德樹人教育靈活融入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各環(huán)節(jié),如鹽入水,有味無痕。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問題
自課程思政建設開展以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雖已在學界引起熱烈討論和研究,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卻似乎“雷聲大雨點小”,存在較多問題。
(一)課程思政意識淡薄
大學英語作為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修讀的一門通識課,具有課程覆蓋面廣、時間跨度長、學分高、影響大等特點。一方面,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重視語言知識傳授、語言技能提高和應用能力培養(yǎng),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在教學過程中較少涉及思政內容,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認為挖掘思政要素花費時間和精力,增加工作量,而且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內容,極易影響正常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完整性。這是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夠所造成的誤解。
(二)課程思政基礎薄弱
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尚處于初級階段,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材內容的更新、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均未形成體系,整體建設和系統(tǒng)性建構有待規(guī)范和完善;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融入的方式及思政推進的廣度和深度等,都在實驗摸索中,有待進一步探討。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未能轉變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不能將思政元素“無痕”融入課程教學,造成思政教育和英語課程教學出現生搬硬套、囫圇吞棗的現象,導致學生不感興趣,接受度不高,無法起到應有的育人效果。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表明,教師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在理論、認識、能力及素養(yǎng)等方面有待加強。如何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成為現階段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四、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能力提升立體化培訓模式
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不僅是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更是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關鍵?!毒V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全面提高自身素養(yǎng),在教師職業(yè)信念、知識結構和專業(yè)能力等方面重塑標準,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一)立體化培訓模式的構建
教師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執(zhí)行者,其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決定了課程的育人效果。本研究提出以課程思政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構建由“學?!獙W院—系部—教師”四個層面組成的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立體化培訓模式。該模式以“因材施訓、骨干幫教、分級培養(yǎng)、合力提升”為原則,以導師制培訓和校本培訓為支撐,強化教師專業(yè)信念,優(yōu)化教師知識結構,提升教師思政能力;以教研團隊和骨干教師培養(yǎng)為“點”,以師資隊伍整體提升為“面”,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師資培養(yǎng)方案,以建立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二)立體化培訓模式的實施
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立體化培訓模式的四個層面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為保證該模式科學、高效地實施,各個層面應協(xié)調合作,多元化施策,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和促研促教活動,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素養(yǎng)。
1. 學校統(tǒng)籌
學校負責頂層設計,在整體規(guī)劃中制定指導方針。在學校統(tǒng)籌下,各校級職能部門圍繞課程思政師資培訓進行資源、政策和組織的協(xié)同,積極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結合、課程教學為主要載體的第一課堂與自主多元教學實踐為主體的第二課堂的相互結合。
2. 學院組織
學院層面則根據教師隊伍的整體情況,開展有目的、分層分類的具體培訓活動。(1)主題活動。組織舉辦課程思政主題活動,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分享交流會、思想政治課專業(yè)教師與外語教師教學研討會、同行調研會等。(2)專題講座。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如邀請學院黨總支書記、學校思政課名師和校外專家舉辦課程思政講座,探討新時期高校教師面臨的任務和責任、高校教師應具備的課程思政能力素養(yǎng)等,對教師進行理念更新和思政素質教育。(3)集中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學校和省內外的集中培訓,如全校、全省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高校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研修班等。(4)教學團隊建設。根據研究方向和課程特色挑選骨干教師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樹立榜樣標桿。(5)教學觀摩活動。邀請優(yōu)秀教師進行教學示范課和公開課,讓教師在教學理念、方法、手段和教師風范等方面得到提升。(6)教學競賽。舉辦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組織骨干教師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等各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組織指導團隊對參賽教師進行悉心指導,以賽促研,以賽促教,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錘煉技能,凝練思想,匯聚能量,一人參賽,整體提高。
3. 系部促進
系部根據每位教師的特點、專長及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教師培養(yǎng)計劃。(1)設導師制。針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實際情況和現狀以及在教學、科研方面所面臨的難題,為需要幫助的教師精選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課程思政能力強的資深教師為導師,在教學上示范,學術上指引,充分發(fā)揮“傳幫帶”作用,促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個體成長,激發(fā)教師隊伍的活力。(2)教研活動。定期組織教學研討和學術沙龍,集體備課、聽課和評課。針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等進行集中討論與交流,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優(yōu)質資源共享共用[1]。(3)專題研討。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探討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單元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實施步驟,分析如何挖掘教材各單元的思政素材、如何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思政元素和切入思政點,分享積累思政教學素材及從素材中提煉教學點的方法和經驗等。(4)打造示范課堂。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優(yōu)秀案例評選活動,打造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示范課堂,為其他教師的教學提供借鑒和啟發(fā)。
4. 教師個體發(fā)展
如前所述,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還處在初級探索階段,由于部分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薄弱或課程思政能力欠缺,導致課程教學中雖有一些思政元素,但只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某些部分或局部環(huán)節(jié),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政融入體系和機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要從隨意、不自覺、零散的狀態(tài)轉變?yōu)橛幸庾R、自覺、科學系統(tǒng)的融入階段,需要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評價進行全面整合,而這些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大學英語教師。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激發(fā)自我培養(yǎng)、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動機,有效強化個人課程思政能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師德、淵博的學識、扎實的教學功底、敏銳的育德意識;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和實施路徑;遵循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學生從認識自我開始,認同積極、健康的處世方式,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做到方法得當、內容準確、效果到位、“思政無痕,潤物細無聲”[3];有目標、有計劃地撰寫教學反思日志、德育論文和思政科研論文等,提升課程思政素養(yǎng)和教書育人能力。
五、結語
“十四五”規(guī)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時代呼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的當下,大學英語教師責無旁貸,理應積極主動地肩負起課程思政育人使命,鑄師魂、修師德、練師功、樹師表,全面提升個人課程思政能力素養(yǎng),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嚴格落實育人職責,整體性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大學英語課程更好地成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高寧,張夢.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及解決思路[J]. 北京教育(高教),2020(03):43-45.
[3] 劉建達.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外語課程改革[J]. 外語電化教學,2020(06):38-42.
[4] 劉正光,岳曼曼. 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 外國語,2020(05):21-29.
[5] 石堅,王欣. 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J]. 外語電化教學,2020(06):43-45.
[6] 孫有中. 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 外語電化教學,2020(06):46-51.
[7] 劉重霄,林田. 《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及實踐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21(04):47-55+7.
[8] 趙伯祥. 論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的六種能力[J]. 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14):68-69+83.
[9] 王學儉,石巖.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50-58.
[10]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11] 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薦稿人:武敏,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編號:2020020740 39);廣東財經大學2021—2023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生英語聽說課程思政研究”。
作者簡介:喬興蘭(1973—),女,碩士,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