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怡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催生了活動型學科教學,《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性質明確為“活動型學科課程”。本文以2021年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展評研討活動的課例為例,分析這些典型課例的相同點之處,尋找其中亮點,為高中思想政治課開展活動型教學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同課異構;議題設計;活動型教學
2021年10月,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展評研討活動在蘇州舉行。來自全?。保疵x手以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社會歷史的本質”為課題,分兩組進行“同課異構”賽課。這項活動不僅給參賽教師提供了磨煉及展示的機會,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觀摩學習的平臺,為高中思想政治課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了方向。
一、異彩紛呈中尋共同點
(一)素養(yǎng)導向、價值引領為教學立意
任何形式的課堂教學都不能脫離教材,只呈現(xiàn)單一的知識輸出,沒有體現(xiàn)價值引領的課堂教學是沒有靈魂的。如何將一節(jié)課內容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導向完美結合,需要教師的精巧構思。2021年江蘇?。保垂?jié)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雖然呈現(xiàn)的教學方法多樣,教學角度也各不相同,但都堅持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價值引領為目標,突出了議題的時代性和針對性,注重了課堂的活動性和互動性,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比如有的教師由“三孩政策”引導學生探究我國人口政策變化的歷程,感悟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繼而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使“三孩政策”落地。這一教學設計從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揭示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最后由理論作為指導回歸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還有的教師以我國的“航天夢”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指引偉大實踐的內在關系”,從而揭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認識社會歷史的本質是實踐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的宇宙探索之路未來怎么走?自己又能為之做哪些努力?通過“航天夢”這一議題,將課堂知識與時事熱點緊密聯(lián)系,把理論學習與家國情懷相融合,將哲學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一教學設計彰顯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議題主線、主題情境為課堂結構
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規(guī)定的課程標志性的追求,而實現(xiàn)這一追求的有效路徑就是實施活動型學科教學。以議題統(tǒng)領系列化的活動是活動型教學的最大亮點,活動型教學以議題為紐帶,情境為載體,活動為路徑,任務為指向,四個要素密切相關,缺一不可。2021年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賽課中,圍繞“社會歷史的本質”教學內容,每位教師都設計了議題,有的教師從社會生活角度出發(fā)設計議題,如“從三孩政策探究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社會主義”“航天夢,科技強國歷史哲思”等。也有的教師從個人生活出發(fā)設計議題,如“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的奇跡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我們?yōu)楹尾荒堋善??”“無人駕駛,如何真入‘無人之局?”“社會歷史的本質是什么?”“以‘醉美樹山之蝶變探尋社會歷史的本質是什么?”等。議題的設置不管是問題式還是陳述式句式,重點是將主題置于話題的討論中,又緊緊圍繞議題開展學習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了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有位教師以“我們?yōu)楹尾荒堋善剑俊弊h題展開教學,讓學生角色扮演企業(yè)家、普通員工、青年學生、拆遷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色角度說明是否會選擇“躺平”。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躺平”帶來的危害,感受到努力生活帶來的幸福。還有教師讓學生以“如何創(chuàng)造糧食奇跡”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方案。有位教師布置學生寫一張明信片寄給未來的自己等。通過這些主題任務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其中,感悟哲學真諦。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在于告訴學生真理,而在于教會其如何發(fā)現(xiàn)真理,這14節(jié)優(yōu)質課都通過“議題—情境—活動—任務”的范式促成學生參與式、體驗式教學,最終實現(xiàn)活動型學科教學的價值。
(三)注重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品味為教學追求
思政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教師已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轉換為引導者、觀察者。新時代背景下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還應該與時俱進,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國內外大事,學習黨的綱領性文件,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發(fā)揮榜樣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次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參賽教師緊緊把握新課標基本理念,充分展現(xiàn)了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的風采。這些優(yōu)秀課例中都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討論、觀點辨析、角色扮演、微辯論、主題演講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選用活動素材中也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有“三孩政策”“無人駕駛”“躺平”這些社會熱門話題;也有“南泥灣大生產運動80周年紀念日”“蘇州三大法寶”“蘇州樹山村”等生活實例;還有引以為豪的“航天夢”。這些情境素材既充實又與時俱進,使課本內容得以生動、形象、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感染和啟發(fā),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風格迥異中現(xiàn)亮點
(一)議題緊跟時代步伐,彰顯時代價值
2021年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比賽中,有位教師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結合熱播劇《覺醒年代》中的情境素材,學生圍繞“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社會主義?”的主議題展開學習。教師分別設計了三個篇章,篇章一以“百年成就從何而來?”為子議題,學生觀看《覺醒年代》中的片段討論“為什么說沒有勞工的勞動人類社會會倒塌?”從學生的不同回答中,引出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接著又引出實踐的基本形式在社會中的具體表現(xiàn),讓學生從身邊的現(xiàn)象中感受到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源于偉大的實踐,激發(fā)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洪流中去。緊接著在第二篇章中圍繞子議題“千年中國向何而去?”,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1. 鴉片戰(zhàn)爭后,仁人志士們?yōu)槭裁磿嗫嗵綄こ雎??2?為什么當時落后的中國卻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沃土?3. 陳獨秀先生為何把《共產黨宣言》稱作“救世的經典”?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角度思考上述問題,從而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實踐也證明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能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說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最后在第三篇章中,圍繞子議題“當代青年如何而行?”讓學生完成《吾輩青年當自強》的詩歌續(xù)寫。學生從自身出發(fā),從實踐出發(fā),在完成活動任務中真正意識到青年一代的擔當與使命。另一位教師以年度熱詞“躺平”為切入點,以“我們?yōu)槭裁床荒堋善健睘樽h題,從學生真實的感受出發(fā),圍繞三個子議題“‘躺平何以存在?”“‘躺平何以有害?”“‘躺平何以解決?”展開討論,學生在和風細雨般的引導下,每個人積極踴躍發(fā)言,構建了開放又有活力的課堂。這兩位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緊跟時代潮流,抓住時代熱點組織教學,運用鮮活的情境素材使課本內容生活化、教育方法靈活化,深化學生對哲學原理的理解,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了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二)課堂活動真實有效,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
活動是活動型教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的顯著特征。活動型學科教學中分為兩種活動,一種是內隱的思維活動,一種是外顯的實踐性活動。在2021年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賽課中,有位教師以“無人駕駛,如何真入‘無人之局?”為議題,通過“開局”“謀局”“破局”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哲學思考。第一個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一個“觀點碰撞交流會”,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思考目前對無人駕駛該限制還是支持?然后讓學生代表上臺書寫觀點依據(jù)。在觀摩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限時活動中,學生討論激烈,對無人駕駛是限制還是支持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還能夠運用辯證法的觀點來解釋為什么支持無人駕駛,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觀點總結出這些觀點歸根結底都是來源于社會存在,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接著教師通過視頻播放無人駕駛汽車事故作為切入點,在第二個活動“責任事故判定會”中,讓每個小組選擇本次事故的一個主體(車主、車企、程序員等)認定為責任人,討論這個主體為何要在此次事故中擔責。教師就學生提出的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還未將無人駕駛納入其中這一問題,從中揭示法律法規(guī)作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通過無人駕駛具體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無人駕駛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哲學意義。在第三個活動“困境擺脫研討會”中,讓學生選擇無人駕駛的一個困境,商討對策,幫助無人駕駛發(fā)展擺脫困境。學生分別從成本困境、制度困境、技術困境三個方面尋求對策。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建議概括實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社會歷史的本質是實踐的。三個活動任務緊緊圍繞議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總體緊湊,通過無人駕駛的出現(xiàn)到面臨的問題以及引導學生暢想如何解決現(xiàn)實問題,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悟社會歷史的本質,學會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這些活動的實施,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啟發(fā)學生自覺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生成答案,是一種發(fā)自主體內部、自內向外的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的活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三)教學手段新穎有趣,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觀摩的14節(jié)課中,其中一位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讓人耳目一新,上課伊始,這位教師就自己高歌一曲,迅速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充滿興趣。緊接著教師通過播放自己錄制的三段視頻來解說自己尋寶的過程,快速帶領學生進入教師設置的旅游情境中。視頻主要以“蘇州三大法寶”作為主線開展教學,借用自己尋寶的故事帶領學生探究社會歷史的本質。教師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兩種身份,學生在觀看視頻中跟著教師扮演的導游的身份一起探尋張家港背后的故事,了解昆山之路和蘇州園區(qū)建設的經驗。并設計三個活動任務讓學生參與討論,表達觀點,最后得出“拼”出來的張家港精神、“轉”出來的昆山之路、“融”出來的園區(qū)經驗都是社會意識,而這些社會意識都是由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決定的,從而概括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蘇州三大法寶”將更好地指導蘇州的高質量發(fā)展。最后這位教師又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一首贊美期許蘇州發(fā)展的詩歌作為結束語。這節(jié)優(yōu)質課通過不一樣的活動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媒體教學技術,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視角一起探尋社會的本質,形式新穎,激發(fā)了學生內心對家鄉(xiāng)發(fā)展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求同存異中思路徑
(一)圍繞議題彰顯知識的結構性和邏輯性
提起哲學,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抽象和生澀,其實哲學學習不僅有其內在價值,能給人以精神享受,而且具有實踐價值,能指導人們生活和生產。必修4《哲學與文化》作為高中生的哲學啟蒙課程,對高中生來說相對晦澀難懂,這就對高中思政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如何讓學生既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又可以靈活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科知識內容的意義建構,一方面,教師要基于學情設計學科活動,使學生在教師搭建的“支架”中實現(xiàn)“理解—應用—遷移”的素養(yǎng)提升,另一方面,教師要基于學科知識邏輯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設計也應注重內在邏輯性,讓學生把知識從書本中遷移到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中,獲得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例如,在2021年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比賽中,一位教師以“探社會歷史本質——南泥灣”為議題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南泥灣發(fā)展中三個具體的情境“開荒者的故事”“守望者的故事”“創(chuàng)業(yè)者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南泥灣”發(fā)展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社會存在,因此,應該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用于指導實踐。觀摩整個教學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這位教師在選取這一議題時非常注重知識邏輯,同時也兼顧了情境設計的邏輯,層次遞進。情境設計邏輯依托選用的情境進行序列化活動,使學生更能深入情境,通過情境的連貫性,活動的邏輯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依托活動突出思政課的目的性和實踐性
思想政治課中的活動形式多樣,但是作為教師設計活動時一定要圍繞課程的目標來設計活動,具有明確的引導性、組織性和目的性。活動的目的性是通過活動將知識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感受、體會、收獲知識,提升能力,開闊眼界。在開展活動時,要因人而異,因課而變,從實際出發(fā)??梢酝ㄟ^“想一想”“議一議”“辯一辯”“理一理”“演一演”等多種活動形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啟發(fā)學生思考,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自主地參與活動?;顒有徒虒W主要體現(xiàn)活動特色,如何發(fā)揮活動在議題教學中的作用,既要避免教師主導下的“形式性的活動”,也要避免完全交給學生的活動。在觀摩優(yōu)質課比賽中,發(fā)現(xiàn)所有教師在對哲學知識進行講授時,都能通過具體的情境進行剖析,通過微辯論、微演講、角色扮演等活動任務,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進行思維的碰撞,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真正有效的活動是“一種發(fā)自主體內部、自內向外的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的活動”。教師在學生活動中給予指導和幫助,更多地延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生陳述觀點之后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將已有觀點上升到更高層次。
(三)創(chuàng)設情境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和價值性
“情境是議題式活動課堂的載體,承載著議題活動展開和學科素養(yǎng)建構的任務。”活動型學科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活動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在一個或者多個真實情境中,引發(fā)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者開展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生成、自主反思的學習過程。這個情境的選擇需要結合教材知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不同的模塊選擇的情境領域不同,比如必修2《經濟與社會》,需要結合更多的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具體情境,必修3《政治與法治》情境選擇更加側重于政治生活領域,必修4《哲學與文化》情境的選擇多在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領域。不同生活領域的情境素材挖掘一定要符合內容本身,同時對整個議題和學生成長來說是真正具有價值的。
(四)在完成任務中實現(xiàn)知識遷移和素養(yǎng)提升
活動任務是活動型教學中的價值旨歸。在活動型教學中主張通過探究和實踐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圍繞議題展開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完成“理解知識”的任務,還要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到“運用”和“遷移”的轉換?!爸R理解”僅僅局限于課本的表面,包括對知識的理解性掌握,也包括理解知識的能力。而如何將這一能力運用于實際,就要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即學生能夠將理解的知識運用于更加廣闊的社會實踐并帶來自己能力的提升。在“醉美樹山之蝶變——探尋社會歷史的本質是什么?”的議題教學中,教師在以樹山村發(fā)展為例中,第一篇章“艱難的抉擇”中,讓學生角色扮演樹山村的一員,思考當時情形下如何抉擇?在情知關聯(lián)中完成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解;在第二篇章“成長的煩惱”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對樹山村發(fā)展的建言獻策,從而實現(xiàn)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應用任務;在第三篇章“奮斗的樹山”環(huán)節(jié),通過撰寫宣傳標語,為樹山加油,完成知識的遷移,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傊顒有徒虒W的活動任務必須實現(xiàn)從知識和經驗的輸入到知識和經驗的輸出的轉變,教師將教學的重點置于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將學科技能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借助情境中的材料,與同學之間相互探究,相互合作,最終解決問題。
四、結語
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以其獨特的新課改理念、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強大的示范引領作用,成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只有立足于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斷摸索學習活動型學科教學,在教學過程不斷進行反思與總結,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才能實現(xiàn)活動型教學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魏賢超. 現(xiàn)代德育原理[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106-107.
[2]張家如. 中學政治議題式活動課堂實踐路徑探尋[J]. 教學與管理,2019(11):64.
[3]王永召. 走向深度教學 凝練核心素養(yǎng)[J]. 陜西教育,2018(06):15.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