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動趨式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

      2023-06-15 01:35:31羅依薇
      現(xiàn)代語文 2023年4期
      關鍵詞:認知

      摘? 要:“V上”與“V下”、“V(X)來”與“V(X)去”等動趨式,在語義和語用方面往往會顯示出不對稱的情況。以幾組隱含(廣義)附著或脫離義動詞后的趨向成分為例,從身體類和信息類兩個方面,對簡單與復合趨向式、成對趨向式等不對稱現(xiàn)象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它們在認知識解和語境分布上各有特點。在此基礎上,對這類動趨式的國際中文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使學習者能更好地了解其認知動因與語用條件,促進該形式的真正習得。

      關鍵詞:動趨式;不對稱;附著義;脫離義;認知;語用

      關于動趨式“V上”與“V下”、“V(X)來”與“V(X)去”等,從空間域到時間域再到心理或狀態(tài)域,已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為語言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特別是學者們對一些不對稱現(xiàn)象的考察與論述,給一些看似矛盾或錯位的現(xiàn)象作出了解釋[1]-[6]。不過,國際中文學習者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把眼鏡摘下來,而不常說‘摘下去?我覺得它是在遠離我的身體?!薄盀槭裁纯梢哉f‘脫去衣服,而不說‘穿來衣服?”“都寫在紙上的時候,可以說‘把他的名字寫上去,也可以說‘寫下來,那么它們有什么區(qū)別?”這些趨向動詞的引申義即使大多仍停留在空間域,在理解上也顯得比較復雜,首先是因為它們的位移方式不是實際而是虛擬的,其次也往往會涉及主觀參照等問題。此外,一些成對的趨向補語,盡管在一定語境條件下可以互換,但如何向學習者說明它們在表達功能和使用頻率上的差異性,也是國際中文教師需要注意的。

      有鑒于此,筆者擬選擇幾組隱含附著或脫離義動詞后的趨向成分進行研究,探討其不對稱現(xiàn)象背后的認知動因和語用條件,為這類教學案例提供相關解釋。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語料主要來源于BCC語料庫和CCL語料庫,個別未標注的則屬于自擬語料。

      一、身體附著與脫離類動趨式的不對稱

      現(xiàn)代漢語中,在表達“衣物首飾等物品與身體接觸或脫離”時,會涉及趨向成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簡單動趨式還是復合動趨式,“附著”與“脫離”動作可以匹配的并不是成對的趨向詞。同時,一些同義的簡單式和復合式在使用頻率上也并不對稱。

      (一)成對簡單動趨式的非對立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一些“V去”所對照的并不是“V來”,而是“V上”。例如:

      (1)脫下大衣/脫去大衣—穿上大衣(*穿來大衣)

      (2)摘下帽子/摘去帽子—戴上帽子(*戴來帽子)

      這里的“去”和“下”提取的都是脫離義,“上”提取的則是附著義。在實際空間中,“上”本來表達一個物體A處在另一個物體B的上方位置,而A在B上的典型情況是二者會接觸附著,因此,“上”引申出附著義并逐漸單獨出現(xiàn)。當一個物體處在另一個物體之下時,其典型狀況往往是不一定附著和接觸的,因此,“下”也觸發(fā)脫離義并逐漸單列?!叭ァ钡谋玖x是離開,自然也能引申出脫離義。而“來”的意思是從別的地方移動到說話人的地方,大多表示距離的靠近,其后續(xù)也未能觸發(fā)附著義,不能獨立充當表接觸的補語成分。因此,在這里,“V來”和“V去”是不成對的。

      (二)趨向復合成分間的不對稱

      在“下來”與“下去”、“出來”與“出去”等動趨式結構中,趨向復合成分間也會出現(xiàn)不對稱現(xiàn)象。

      首先,分析“下來”與“下去”。我們從相關語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脫”“摘”與“下來”相搭配的用例,例如:

      (3)說著就把自己胸前的綠牌牌摘下來,別在了胡春的胸前。(《故事會》2005年合訂本)

      (4)把自己穿的灰色風衣脫下來披在老人身上。(《人民日報》,1995-04-07)

      在這些例子中,“下”均含有脫離義,它與“脫/摘”搭配,從認知上容易識解?!叭ァ币埠忻撾x義,那么,為何此處“來”附于“下”后的情況反而更為顯著?其實,這還是源于認知路徑的不同。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向往往是非定向、多角度的。在運動路徑中,觀察者在位移終點方向觀察活動目標,比如,“他下來了”,是指站在樓下的人觀察“他”從上往下靠近自身所在點(即運動終點)。因此,在某些場景中演化為“來”,以凸顯位移終點。也就是說,“下來”表示人或物脫離原處—進行位移—接近落點的過程。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存在著“V下去”的例子,這時“去”可以凸顯位移起點,亦即離開的起點。例如:

      (5)那指環(huán)也許是在他被害以前被摘下去的。(柯南·道爾《恐怖谷》)

      (6)面具這東西戴久了真的會長在臉上,只是要如何摘下去呢。(微博,2023-01-25)

      對“去”和“來”的選擇,與認知圖景中凸顯不同的視點有關。不過,“V下去”的數(shù)量遠小于“V下來”,在“脫離”這個功能表達中,二者的使用頻率有很大差別。以“脫下來”和“脫下去”為例,在BCC語料庫中,無論是報刊、文學語體,還是對話語體,前者都遠多于后者。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以上現(xiàn)象說明,此時認知上更顯著的是接近位移終點,而這個終點,不一定距離發(fā)話人或者動作發(fā)出者實際位置近,但至少是距離他心理預設的到達位置近。在例(3)、例(4)中,“牌子”“風衣”都脫離原來的位置,往動作發(fā)出者想要它們到達的位置靠近,即“胡春胸前”“老人身上”。

      其次,再分析“出來”與“出去”?,F(xiàn)代漢語中,另一些復合趨向成分中的“來”與“去”,則與實際向說話人方向移動或遠離關系不大,而是和發(fā)話人的主觀心理距離相關。例如:

      (7)負責看顧人質的搶匪目露兇光,抖開隨身布袋,沖著惶惑不安的人質們大喊:“把你們身上的現(xiàn)金掏出來?!保枋绶摇蹲兩埥K曲》)

      (8)我把身邊所有的文件全掏出來。他一件件翻檢,看得很仔細很詳盡。(亦舒《朝花夕拾》)

      (9)生日還有11天,錢掏出去1000多了。(微博,2023-02-18)

      在例(7)中,發(fā)話人要求他人掏出物品,確實可以理解為物品是從遠處朝自己較近的方向移動。而從自己身上掏物品,使其從貼身處移動到身外之地,按照普通的位移路徑來看,這是向發(fā)話人自身較遠的方向移動,用“掏出去”似乎更為合理。事實上,類似例(8)這樣的語料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這說明“來”“去”可以作為表達主觀范疇的形式手段,與言者的心理距離相關。具體來說,“來”“去”分別與主觀上可見不可見、可感知不可感知有關,“來”常與目擊相聯(lián)系[7]。從身邊、口袋等這種視覺上不可見的地方,轉移到視覺上可見的身外,在認知上選擇“來”也是很自然的。在例(9)中,則出現(xiàn)了“掏出去”的語例。無論是從位移路徑來看,還是從心理距離來看,這里的“去”都是表示錢財?shù)倪h離。不過,這類語例數(shù)量要遠比“掏出來”少。這說明在從身上掏出物品這一事件中,由隱到現(xiàn)、由不可感知到可感知的認知心理更為顯著。我們對BCC語料庫中“掏出來”與“掏出去”的用例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2所示:

      (三)簡單動趨式與復合動趨式的不對稱

      一些“V下(來)”結構,簡單式和復合式的使用頻率都比較高,如例(10)、例(11)所示。而“V上(去)”結構,復合式的使用頻率卻遠低于簡單式。其簡單式往往展示實際施行的將衣物向高處位移的動作,如例(12)、例(13)所示;其復合式一般分布在敘事文本中,用于描述物品狀態(tài),如例(14)、例(15)所示。

      (10)怕酒菜弄臟了衣服,就把衣服脫下。(《文匯報》,2002-06-27)

      (11)阿毛,把你的破棉襖脫下來。(高陽《紅頂商人胡雪巖》)

      (12)我穿上鞋就更不怕了。(鳳凰衛(wèi)視出版中心《魯豫有約·開心果》)

      (13)只好將褲管卷起,用兩個別針別上。(白先勇《孽子》)

      (14)她不悅地想著,嘆著氣,將剛穿上去的靴子脫掉。(瑪格麗特·魏絲、崔西·西克曼《龍槍編年史》)

      (15)那些大別針是為了把她的坎肩收窄而臨時別上去的。(嚴歌苓《穗子物語》)

      以“穿上”為例,它在BCC語料庫中的語例有上萬條,而“穿上去”的相關語義表達則不到100條。在人們的認知系統(tǒng)中,無論是從凸顯實際位移起點來說,還是從心理距離來看,“去”都和“穿上”的行為不太相關,因此,它們的組配不夠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穿上去”的語義已經(jīng)擴展至心理域,發(fā)話人通過衣物在心理空間中的位移,來體現(xiàn)他對某一實體或人物的主觀態(tài)度,并引出評價義。這說明該復合形式的虛化程度更高,而比較實際的位移義主要由簡單趨向式“穿上”來承擔。例如:

      (16)她自己的東西,顏色也大多是冷調子,且她從不貪多,零落地總是那么幾件衣服,穿上去既不扎眼,又已經(jīng)跟身體有了太多的親和。(張欣《歲月無敵》)

      (17)她穿上去就是很有個性特點。(微博,2023-01-09)

      二、信息附著類動趨式的不對稱

      表達“使信息附著于某載體”的動詞,主要有“寫、記、劃、刻、簽”等,它們既可以搭配趨向成分“上(去)”,也可以與“下(來)”連用,但二者的認知選擇和語境分布均不相同。

      (一)“V上(去)”與“V下(來)”的認知選擇

      有時候,“V上(去)”和“V下(來)”看似同義且可互換。如例(20),二者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中;例(20)和例(23)中的“刻上”和“刻下”,都是在石頭這個載體上刻字。而實際上,它們背后的理據(jù)與機制是相異的,“上”和“下”、“來”與“去”在認知系統(tǒng)中的位移路徑有所不同。

      (18)你可以在門口釘一個牌子,寫上“剃頭匠張還如”。(巴金《秋》)

      (19)干部部部長連忙拿出保密記錄本來把新主任的指示記上。(莫應豐《將軍吟》)

      (20)許許多多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處的“好漢”們在城墻上“留言”,不是刻上“××到此一游”、“×月×日××留念”,就是劃下“明年須知”。(《人民日報》2001年合訂本)

      (21)我記得在小學里讀書時,老師逼著我記日記,我執(zhí)筆苦思,結果只寫下“同上”兩字。(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22)男人把車停下來,用圓珠筆在火柴盒背面記下。(渡邊淳一《紅花》)

      (23)這就和我們去外面旅游,每到一處就在石頭上刻下XXX到此一游一樣吧。(綠痕《陰陽卷》)

      (24)換上你的照片,還要請你簽上名字。(梁望峰《學校童黨》)

      (25)興奮到要起飛!開年簽下大單。(微博,2023-02-28)

      這里的“上”,主要是凸顯接觸義,它著眼于運動路徑的終點,強調施動者使受動者依附于某終點表面之上。如例(18)中的“寫上”,是使那行字接觸并附著在牌子上;例(19)、例(20)中的“記上”與“刻上”,表示使信息接觸并附著在本子或者城墻上。這里的“下”,則指明向下的方向。一般情況下,我們寫字都是向下落筆,文字或其他信息往往位于書寫者視角的下方,如例(21)中的“寫下”、例(22)中的“記下”。如果是動詞之后附“下”,則表達由高到低的位移過程。因為“下”總會有一個落點,所以當凸顯運動路徑中“抵達陸標”時,也進一步擴展為“達到”“完成”義,如例(25)中的“簽下”。

      信息類的附著通常是從無到有的生成,如文字、圖畫、想法等,因此,觀察的視角往往落在生成物的位置,即虛擬位移的終點位置[1]?!皝怼北硎居^察者的視角聚焦在圖式終點,由此引申出結果義,并特指信息的固定、留存。因此,人們也常常使用復合趨向式“下來”,如“寫下來”“記下來”等。

      (二)“V上(去)”與“V下(來)”的語境分布

      通過對語料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V上(去)”式的使用頻率要比“V下(來)”式少很多。以“寫上”

      “寫下”為例,根據(jù)BCC語料庫的統(tǒng)計,無論是報刊語體還是文學語體,后者都遠多于前者。在對話語體中,二者的總體數(shù)量相差不大,但“V上”仍然要少于“V下”。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先來看“寫上(去)”的語境分布情況。除了實際可見的向上位移,還有一類情況也會使用“寫上(去)”。這時,前序小句中一般會提及某信息落腳的載體或大的信息集合,后序小句則強調重要或正式的部分書寫內容出現(xiàn)于該載體或該信息集合。其中的趨向成分“上”,表示由低處到高處的位移,投射到心理層面,有向高的或重要目標靠近的意思。例如:

      (26)你們要寫關于他的故事,這句話一定要寫上去。

      (27)看我寫實習報告的時候,把不把開門這一項操作寫上去。(微博,2022-12-15)

      (28)找了幾張草稿紙,寫上去。(微博,2023-01-06)

      在話語序列中,當描述相關情景和發(fā)現(xiàn)時,一般是先聚焦于信息載體,再出現(xiàn)書寫內容,此時,大多采用“上去”這一形式。這些信息一般都不是由發(fā)話人書寫的,而是對他者書寫行為的客觀介紹。這里主要表達“上”的接觸義,并附著于前序話語中所提到的載體上?!叭ァ蓖癸@的是離發(fā)話人心理距離較遠的位置。例如:

      (29)小倩把照片翻了過來,我這才發(fā)現(xiàn)照片的背面有字,好像是用黑色顏料寫上去的。(蔡駿《夜半笛聲》)

      (30)我遞給她一塊貼著紅紙的木塊,讓她把那個人的名字寫上去。(馬榮成《魔渡眾生》)

      (31)他翻了翻那小冊子,找到一張粉色紙寫上去。(老舍《文博士》)

      再來看“寫下(來)”的語境分布情況。強調信息的留存,從自己腦中或他人口中位移到紙面,通常是向下的過程,也是從無到有或者由隱到現(xiàn)的過程。因此,常常使用“下來”。例如:

      (32)把聽到的東西寫下來。(微博,2023-02-26)

      (33)談妥了,必須白紙黑字寫下來。(梁鳳儀《金融大風暴》)

      (34)應該停下腳步把這些想法寫下來。(微博,2023-03-07)

      例(32)、例(33)中的“寫下來”,是表示內容從口中向下位移到紙面;例(34)中的“寫下來”,則表示將從腦子中所形成的信息落到實處。

      一般情況下,當信息載體或者落腳點不出現(xiàn)時,語句的焦點便是書寫內容本身,強調實施書寫行為者讓信息出現(xiàn)。這時,傾向于使用“下來”。例如:

      (35)你這個笑話質量高,等臺風過后,你把它寫下來,寄到中國青年報星期刊去,肯定能發(fā)表。(莫言《島上的風》)

      (36)人與人之間的故事,都寫下來吧。(微博,2023-03-17)

      例(35)、例(36)中,分別凸顯的是書寫內容“笑話”“故事”,而寫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

      同時,當涉及到書寫(編寫/寫作)能力時,也常常使用“寫下來”。例如:

      (37)我的優(yōu)勢在于能編故事,編得很快,二十集的大綱一個星期就能寫下來。(《文匯報》,2001-04-01)

      (38)寫文章構思架框很重要,能把它變成文字寫下來也很重要。

      三、對國際中文教學的相關啟示

      趨向類動詞在認知上的觀察是多視點的。不同的認知動因會使得相對的趨向成分在同一類表達里出現(xiàn)中和情況,也會使成組動趨式出現(xiàn)不對稱現(xiàn)象。在國際中文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非對應的或者看似矛盾的語言形式,應盡量梳理清楚其背后的認知動因。比如,一些語法著作或者教材中,在義項解釋部分,往往直接說“上”可以表示“結果”或者“留存”,“下”可以表“完成”或者“固定”。這兩種觀點很容易使學生相混淆。而從認知角度來看,無論是“結果”還是“完成”,“V上”“V下”從空間范疇過渡到結果范疇,都有各自的轉喻路徑?!吧稀钡慕Y果義體現(xiàn)在位移后使物品附著于某處而留存,它是附著接觸義的具體擴展。“下”的結果義,表達的是動作對象脫離原點后向落點進行位移,落腳了即完成,凸顯的是位移路徑中的“抵達終點”。除了文中提及的較為具象的情形,一些更抽象的趨向式如“買上別墅”“買下別墅”,雖然都可以解釋為“達成、實現(xiàn)”,但二者的隱喻投射方式并不相同?!吧稀笔窍蚋咛幬灰疲渡涞叫睦碛?,人們一般把在自己能力之上、需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目標視作在“上方”?!跋隆眲t為向低處運動,擴展至心理域,人們通常把容易支配或占有的對象視作在“下方”。因此,它們在語義投射和語境分布上都是各有傾向性的。

      此外,盡管認知上的理據(jù)能為語言的表達形成提供一些相應解釋,但語言現(xiàn)象往往是多種力量相互制衡的結果,語用因素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方面。比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在認知系統(tǒng)中都可以解釋的現(xiàn)象,在使用頻率上就有不小的差別。在進行國際中文教學時,應向學習者講清不同趨向式各自的語境分布情況。在習得順序方面,高頻出現(xiàn)的、典型使用的動趨式,應優(yōu)先講解、重點練習;而當前情況下使用頻次較低或者非典型的動趨式,一方面,不宜對學習者簡單說“沒有這種用法”,另一方面,也不宜同時一股腦倒給學習者,而是應該等后面有合適的語境和契機再進行補充。

      動趨式類別多、義項多,通過隱喻、轉喻路徑,從空間域擴展至時間域、心理域或狀態(tài)域等,各組形式虛化程度不一,情況錯綜復雜,既有交叉又有差別,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特別是一些不對稱現(xiàn)象,還往往涉及位移參照的主觀性。我們以身體附著與脫離類、信息附著類動趨式為例,探討了其不對稱現(xiàn)象的認知動因以及語境分布情況。在進行國際中文教學時,教師應從學習者本身的認知活動規(guī)律出發(fā),幫助他們在大腦里建立合適的認知圖景;讓學習者真正了解漢語的主觀范疇,為他們作出簡要而明確的解釋;同時,還要注意語境的適配度,以更好地把握趨向成分的意義和使用。此外,關于在時體狀態(tài)域、心理域等其他抽象認知域中所出現(xiàn)的動趨式不對稱現(xiàn)象,也有待我們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童小娥.從認知表征看補語“下來”、“下去”的不對稱[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任鷹,于康.從“V上”和“V下”的對立與非對立看語義擴展中的原型效應[J].漢語學習,2007,(4).

      [3]蕭佩宜.論漢語趨向動詞“上”和“下”的語法化和語義不對稱性[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2009,(1).

      [4]李燕.趨向補語的非范疇化研究——基于語料庫“V上”與“V下”的比較[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5).

      [5]李思旭,于輝榮.從共時語法化看“V上”與“V下”不對稱的實質[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2).

      [6]周紅.從驅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6).

      [7]馬慶株.“V來/去”與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主觀范疇[J].語文研究,1997,(3).

      A Study on the Asymmetry of Directional Verbs

      ——Take Attached and Detached Sense Directional Verbs as Examples

      Luo Yi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School of Literatur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Verbs-shang(上) and xia(下), lai(來) and qu(去), often show asymmetric phenomena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directional component after attached or detached sense verbs, and to discuss the asymmetric cases of simple and compound directional forms, pair directional forms, etc,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body type and information type, through the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dimensions. In addit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nternat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of directional verbs. So that learners can understand their 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pragmatic conditions better.

      Key words:directional verbs;asymmetry;attached sense;detached sense;cognitive;pragmatic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科研項目“趨向補語的認知機制與習得研究”(sisu202051)

      作者簡介:羅依薇,女,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學院講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認知
      學前教育之3—5歲幼兒教育的反思
      否定副詞“不”和“沒”的認知分析
      高校學生干部對自媒體的認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中的運用優(yōu)勢
      對數(shù)控加工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認識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2:03
      詩性與個性:艾略特認知世界的建構
      社區(qū)老年人跌倒認知和行為調查與分析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福清市| 定陶县| 太谷县| 陆川县| 喀什市| 静海县| 大连市| 古交市| 平和县| 来凤县| 金沙县| 嘉荫县| 公主岭市| 鸡东县| 响水县| 建宁县| 三河市| 巴马| 石屏县| 拉萨市| 泸定县| 望城县| 湛江市| 获嘉县| 金门县| 日喀则市| 屯昌县| 文登市| 新竹县| 垫江县| 安溪县| 会同县| 涞水县| 漯河市| 松潘县| 房山区| 应城市| 巴塘县| 灵山县| 潞西市|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