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科交叉背景下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

      2023-08-03 13:09:09宋劍劉宇宏賈昭君張超
      高教學刊 2023年21期
      關鍵詞:學科交叉協(xié)同育人課程思政

      宋劍 劉宇宏 賈昭君 張超

      摘? 要:新工科人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該文在學科交叉背景下進行工科研究生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嘗試。以生物仿生設計與生物摩擦學課程為例,在回顧文獻和剖析問題的基礎上,從“時代使命”“知識領域”“能力領域”和“情感領域”等維度全面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綜合利用“大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改革”“雙向多元教學評價”等舉措,實現(xiàn)專業(yè)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助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工科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人才。

      關鍵詞: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學科交叉;協(xié)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1-0015-04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taking on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emerging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our attempts to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s under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as exemplified by the course "Bionic Design and Biotribology". By overviewing literature and analyzing the state-of-the-art and gaps, th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excava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mission of age", "the field of knowledge", "the field of competence" and "the field of emotion".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ed use of teaching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a master teachers' team", "teaching model reform", "two-sided, multi-faced teaching evaluation", is advocated. In doing so, the synerg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ld be approached and expected to help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oriented postgraduate talents with creativity,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Keywords: postgradu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interdisciplinary convergenc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即指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通過在非思政課中融入思政相關元素,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xiàn)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和思想品德的塑造,進一步推進高?;貧w人才培養(yǎng)的初心與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1]。工科教育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輸送了大量專業(yè)技術人才。當今世界正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秩序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正重塑產業(yè)結構,也使得工科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研究生作為工科教育培養(yǎng)的高層次人才主體,肩負著更高的歷史使命和更大的社會責任。抓好工科研究生這一服務國民經濟的第一資源的教育工作,將思政寓于課程,以課程承載思政,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育德學兼修的高素質專業(yè)技術人才,是新時代高校工科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重要使命。

      一? 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以“研究生*課程思政”為主題檢索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剔除非相關數(shù)據(jù)后,得到有效文獻293篇。利用CiteSpace軟件(v6.1.R3)進行共詞分析和聚類分析可知,目前關于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教育理論研究類和教學改革實踐類。

      教育理論研究方面,逄紅梅等[2]從發(fā)展規(guī)律、育人規(guī)律和社會適應規(guī)律三個方面審視了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邏輯和原則。于成文[3]則提出需科學合理構建專業(y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并將其納入教學質量評估。此外,楊哲等[4]還對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三全育人”格局與課程思政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辨析。教學改革實踐方面,各高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程實踐。盧雪英等[5]通過在工科類課程中有機融合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和自然科學精神,構建了面向研究生的系列專題講座式課程體系。除了在課程內容下功夫外,高珊等[6]還構建了“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研究生輔導員”的大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使協(xié)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盡管上述研究和實踐為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施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但與如火如荼的本科課程思政相比,研究生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探索仍較為離散。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興起,工程領域對依靠多學科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tǒng)性、滲透性知識實現(xiàn)原創(chuàng)性重大突破的期望越發(fā)強烈,工程教育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也應運而生[7]。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等專業(yè)模式的興起,促使越來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生培養(yǎng)環(huán)境與機制[8]。因此,探究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更需順應時代訴求,關注學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實踐。在多學科背景下,培養(yǎng)研究生掌握科學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同時,以課程思政為媒,厚植研究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意識,寓無形的價值觀教育于有形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之中,是當今中國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也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途徑[9-10]。為此,本文以S大學開設的生物仿生設計與生物摩擦學課程為例,探討學科交叉背景下工科類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元素挖掘與實踐。

      二? 課程思政的元素挖掘

      生物仿生設計與生物摩擦學是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的一門研究生專業(yè)選修課,旨在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生物仿生設計與生物摩擦學的最新進展及在生物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掌握生物仿生設計的基本理論、生物摩擦學的分析方法及實驗測試技術等知識,教學內容涵蓋機械、物理、化學、生物和醫(yī)學等學科[11],是研究學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良好載體。筆者從“時代使命”“知識領域”“能力領域”和“情感領域”四個維度,構建了課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框架(圖1)。

      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與知識傳授并重,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課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框架為指導,開展了思政元素挖掘,部分典型案例總結見表1。

      三? 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生物仿生設計與生物摩擦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如圖2所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 重構教學大綱,優(yōu)化師資隊伍

      基于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畢業(yè)要求,結合社會評價和學生關切,從時代使命、知識領域、能力領域和情感領域四個維度重構課程目的與教學基本要求,融入思政育人目標,明確各章節(jié)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映射關系。在“大思政”格局下,構建“授課教師+多學科顧問團+思政專家團”的大師資隊伍。課程授課教師由仿生學專業(yè)背景和摩擦學專業(yè)背景的專任教師擔任,主要負責教學內容的實施。多學科顧問團由校內外機械、化學、物理、生物等領域知名專家組成,主要負責學科交叉內容的咨詢與指導。思政專家團由思政專業(yè)教師和學院黨政領導組成,負責指導課程思政實踐。

      (二)? 改革教學模式,改善課堂氛圍

      課程思政既不是單獨的課程,也不是單一的活動[12]。因此,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生動有趣、潤物無聲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運用啟發(fā)式、案例式、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通過實施翻轉課堂,變學生“配角”為“主角”,引導學生主動挖掘思政元素點,評估其與專業(yè)知識的關聯(lián)度。以項目教學法,開展練展講綜合訓練,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此外,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利用可視化音視頻資料作為課程思政素材,通過“雨課堂”等教學輔助工具開展互動,改善課堂氛圍,增強教學效果。

      (三)? 重視評價反饋,促進教學統(tǒng)一

      本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涵蓋時代使命、知識領域、能力領域和情感領域等方面,既有理性指標,也有感性因素,因此評價不僅需要從學生側入手,也需在教師側著力。學生側方面,除了評價學生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進階過程,能力提升過程和情感豐富過程,注重“過程性”評價,動態(tài)關注評價指標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師側方面,則需關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映射的合理性,考察教學情境、課堂氛圍和學生接受度之間的關系。通過談話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和量表評價法等多種評價方式,明確師生身份權重,促進教學相長,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持續(xù)優(yōu)化課程思政路徑節(jié)點,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四? 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一項兼具創(chuàng)新性、專業(yè)性、綜合性的復雜工程,在多學科交叉的工科研究生課程中實施更為不易。本文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從時代使命、知識領域、能力領域和情感領域對生物仿生設計與生物摩擦學課程的典型思政元素進行了全方位挖掘,設計了相應的課程思政實踐路徑。順勢而為,如糖融水,提升了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有力促進了研究生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頻同步,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優(yōu)秀品格塑造,對相關課程的思政教育實施和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龔云.習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論“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思想[J].人民論壇,2019(3):35-37.

      [2] 逄紅梅,陶啟坤,康潔.新時代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難點與突破路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61-67.

      [3] 于成文.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23-25.

      [4] 楊哲,閆瑾,梁德東,等.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多維度構建與探索[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14):131-133.

      [5] 盧雪英,黃紅武,韓勇,等.工科研究生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22(9):35-37.

      [6] 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

      [7] 劉杰,張超,羅潔.新工科背景下生物醫(yī)學工程“多學科融合”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建設[J].高教學刊,2021,7(34):141-144.

      [8] 吳巖.勇立潮頭,賦能未來——以新工科建設領跑高等教育變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9]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10] 李哲,宋劍,蔡暻煊,等.基于典型思政元素的“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2(26):113-116.

      [11] 于秀娟.交叉學科摩擦學課程的教改探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9):162.

      [12] 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猜你喜歡
      學科交叉協(xié)同育人課程思政
      發(fā)揮專業(yè)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湘繡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協(xié)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yè)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新形式下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建設探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12:29
      專業(yè)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xié)同育人機制研究
      求知導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設計人才培養(yǎng)導向的學科專業(yè)交叉融合策略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25:46
      協(xié)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chuàng)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
      由“依附”走向“聯(lián)動”:學校與政府協(xié)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大學科技社團關于學科交叉建設的探索和思考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18期)2016-04-14 19:13:28
      福建省| 田阳县| 咸丰县| 怀安县| 东海县| 沁阳市| 张北县| 娄底市| 台山市| 定襄县| 历史| 长海县| 邵阳市| 华坪县| 临沧市| 龙江县| 通许县| 尼木县| 澜沧| 将乐县| 图片| 桃园县| 博罗县| 中宁县| 泰顺县| 永修县| 龙陵县| 九江市| 水城县| 海淀区| 滨海县| 岱山县| 抚顺县| 神木县| 尚志市| 洛宁县| 青川县| 虎林市| 平顶山市| 咸丰县|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