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又是一種教學評價。它不僅影響著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態(tài)度、思維方向,更影響著學生對問題的認知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一般有順問利導式理答、分解縱深式理答、拓展超越式理答、糾錯重建式理答這樣幾種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理答;提問
簡單地說,理答就是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崔允漷教授認為:“理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學習進程,也影響到學生對一堂課甚至一門課的學習興趣與態(tài)度?!?sup>[1]理答與提問相輔相成,具有激勵、導向、解惑等功能,能使課堂交流更有廣度、寬度,促使學生更有深度、效度地思考。本文以“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為例,談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理答的幾種方式。
一、順問利導式理答
葉圣陶先生曾言: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其致力于“導”。教學是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因為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思維定式,導致無法實現(xiàn)知識和經(jīng)驗的順向遷移。此時,教師如能因勢利導,及時調(diào)整、改變提問角度,就能使教學柳暗花明。
【片段1】 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伊始,教師提出問題:怎樣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教師繼續(xù)追問:有沒有其他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因為思維定式使得課堂一度冷場。對此,教師改變提問的角度,進行順向引導:請四人小組合作,用剪、拼、折等方法嘗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幾分鐘的自主探索,學生有了新的方法。一種方法如圖1所示,把三角形沿中位線(當然,學生不會直接提出這一名詞)剪開,把A移動到B,把三角形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受此方法的啟發(fā),學生還想到了第二種方法:如圖2所示,把三角形沿中位線剪開,再把小三角形沿垂線剪開,把A移動到C,把B移動到D,拼成長方形。
教師的理答既是預設的,又是生成的。對教學中的意外、突發(fā)情況,教師要隨機應變,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應。本片段中,教師在課堂冷場后,提供教具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二、分解縱深式理答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提出后,學生有可能出現(xiàn)沒有思路的情況。此時,教師如能把原來有較大難度的問題分解為幾個關聯(lián)遞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逐步解決問題,便能使課堂生動、促學生發(fā)展。
【片段2】 比較平行線間兩個陰影部分的大小
師 (出示圖3)
你能比較圖形S1和S2的大小嗎?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較的?
(學生表現(xiàn)出困惑、沒有頭緒的狀態(tài)。)
師 要比較兩個基本圖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S1和S2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你打算如何把圖形S1和S2轉(zhuǎn)化為基本圖形?
面對學生的思維斷層,教師把這樣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進行分解,引導學生圍繞三個具體問題,通過圈畫、對比、討論、分析和歸納,輕松認識到圖形S1+S3=S2+S3(如圖4所示),從而把復雜的圖形面積大小比較問題轉(zhuǎn)化成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大小比較問題,最終找到了解題思路。
當提問無效時,教師把概括性問題分解成幾個具體的小問題,讓學生通過共同商討,自然交流,輕松對話,真心溝通,構(gòu)建新的思考方式,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三、拓展超越式理答
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而學生可以多學。”因此,課堂不應是教師一味地講解、分析和灌輸,而應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鋪搭臺階,提供必要的回答線索,引出與原問題相關的新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調(diào)用關聯(lián)思維,實現(xiàn)拓展與超越。
【片段3】 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 (出示圖5)
校園里有一個花圃,你能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嗎?
(學生交流討論,得到圖6—圖8所示的三種方法。)
師 同學們很了不起,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種解題思路!這三種解法有什么共同點?
生 它們都是把一個組合圖形分成了兩個基本圖形,然后求它們的面積之和。
師 你的總結(jié)很到位!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生 老師,除了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用減法計算。(展示方法,如圖9所示)
先把這個圖形補成一個長方形,再用這個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空白的小長方形的面積,也能計算出這個花圃的面積。
師 大家說這種思路對嗎?
生 對。
師 對比這兩種方法,它們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生 相同點是都把復雜的圖形轉(zhuǎn)化為基本圖形,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是用分割的方法轉(zhuǎn)化后把基本圖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方法是用添補的方法轉(zhuǎn)化后把基本圖形的面積相減。
教師通過提供線索、點撥、追問,引導學生對關聯(lián)性問題進行探究、交流,并得出結(jié)論,使學生受到辯證思維方法的訓練,進而發(fā)展探究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四、糾錯重建式理答
糾錯重建式理答,是指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指出學生的認知錯誤,幫助學生重建正確的認知。課堂上,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錯誤,教師如能及時糾錯,把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導入正軌,便能幫助學生辨清是非對錯,養(yǎng)成自省的學習習慣。
【片段4】 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 你準備把組合圖形分成哪些基本圖形?
生 (展示方法,如圖10所示)
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
師 你能計算出來嗎?動手試一試。
(學生迫不及待地動手計算,嘗試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并不好計算。)
師 為什么不好計算?
生 不能確定三角形的底和梯形的上底。
師 對,把組合圖形分成基本圖形,要注意什么?
生 把組合圖形分成基本圖形,要考慮題目中的實際條件,不能把組合圖形分復雜了。
本片段中,教師將學生的“錯誤”當作一種教學資源,通過強調(diào)性的反問,促使學生重新審視原來的想法,得出結(jié)論:把組合圖形轉(zhuǎn)化成基本圖形,不僅要考慮條件,還要注意簡單不復雜。這樣,學生在辨析、糾正的過程中,逐漸明晰思路,強化了內(nèi)省意識,提升了思維的深刻性。
參考文獻:
[1]朱文君.課堂理答ABC——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訪談錄[J].小學語文教師,2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