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本
- 創(chuàng)新微議/
象根源#,已發(fā)預印本論文】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的最新發(fā)表在arXiv網站的預印本論文可能為“LK-99是室溫超導體”畫上了句號。近日,因為LK-99材料被韓國研究團隊宣稱能夠室溫超導,研究LK-99的預印本論文“涌入”arXiv網站。但可能馬上就要告一段落:最新發(fā)表在arXiv網站的一篇預印本論文不僅表示LK-99能室溫超導是假象,還找到產生這一假象的原因——硫化亞銅雜質。此外,來自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研團隊也分別提交
科技創(chuàng)新與品牌 2023年8期2023-12-16
- 預印本與期刊:互補合作到優(yōu)勢融合*
]。今天的網絡預印本是貝爾納科學文獻收發(fā)中心設想的一種具體實現(xiàn)[2]。預印本(Pre-print)指研究成果未經同行評議、尚未在正式出版物(最常見即期刊)上公開發(fā)表,出于交流和證明優(yōu)先權目的而先行向同行公開和傳播的論文[3]。預印本可以通過紙張方式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電子網絡方式實現(xiàn)。1991 年全球第一個網絡預印本平臺 arXiv 誕生,2016年前后全球范圍涌現(xiàn)一批不同學科領域的網絡預印本平臺。預印本相對于期刊至少具有以下6點優(yōu)勢[4]: a.迅速公布科研
情報雜志 2023年11期2023-11-23
- 含預印本發(fā)布的期刊全流程出版體系建設研究
的迅猛發(fā)展,以預印本(preprint)發(fā)布為代表和基于預印本平臺的新型學術交流模式得到學界高度關注,這種以學界自治為基礎的交流模式正在不斷沖擊傳統(tǒng)的以期刊為主導的單一學術交流模式。[1]預印本基于全周期公開透明的發(fā)布方式,可以快速廣泛地傳播研究成果,避免傳統(tǒng)出版過程中因同行評議中可能存在的審稿偏見和審稿周期過長造成的論文發(fā)表時滯等問題,幫助科研人員及時確立個人成果首發(fā)權;可以促進學術自由交流,更大范圍獲取論文反饋意見,幫助作者有效優(yōu)化論文質量;可以實現(xiàn)論
出版與印刷 2023年4期2023-10-13
- 開放科學背景下對我國預印本平臺建設和運營的思考
速變化,近幾年預印本平臺大爆發(fā),傳統(tǒng)商業(yè)出版商、學術組織、知識服務團隊等都在積極開展合作,搶先占領預印本平臺的建設先機。預印本大大縮短了論文面世的周期,也為作者節(jié)省了高昂的出版費用,相比OA出版,預印本使學術交流更開放化、全球化、扁平化,其價值逐漸被認可和重視。本文綜合調研了國內外預印本平臺建設實踐,分析了預印本平臺對社會各界的影響,以及關于我國預印本平臺建設的思考。1.預印本平臺正成為科研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科研數據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數據存在哪里至關重要。因此,
中國傳媒科技 2023年1期2023-04-15
- 2021年版ICMJE推薦規(guī)范的更新內容
本。Ⅲ.D.3預印本將研究工作作為預印本發(fā)表將影響期刊對該稿件的興趣及同行評議和出版的優(yōu)先級。期刊應在其作者投稿須知中明確表述與預印本發(fā)表及引用相關的政策。作者應在將稿件發(fā)布到預印平臺前,了解其期望投稿期刊的相關政策。Ⅲ.D.3.a選擇預印平臺生物醫(yī)學領域的預印平臺越來越多。在同行評議之前傳播科學發(fā)現(xiàn)既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為了最大化潛在的優(yōu)勢并最小化潛在的危害,作者意將未經同行評議的工作在預印平臺公開,應選擇滿足以下特征的預印平臺:(1)明確說明預印本是未經同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yī)學 2022年1期2023-01-13
- 預印本論文版本問題對學術文獻資源管理的影響研究*
——以MedRxiv和BioRxiv預印本平臺“COVID-19”專題為例
曦臨0 引言預印本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fā)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學術會議上或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的科研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章[1],以滿足學校交流需求。預印本(Preprint)包括“無同行評議發(fā)表”“提前獲取”“開放獲取”和“作者自存檔”科研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章,可實現(xiàn)出版的“零等待”和“即時出版”。作為一種新的學術交流和學術出版模式,預印本能夠確認首發(fā)權,且其透明、多元的評審機制,不僅為數字網絡時代的研究者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發(fā)表研
新世紀圖書館 2022年10期2022-12-06
- 生物醫(yī)學預印本平臺的出版歷史與現(xiàn)狀的多維評價*
發(fā)至今,在各大預印本平臺在線發(fā)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已多達上萬篇,發(fā)表內容包括從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到診斷測試、個人防護設備和流行病學建模等方面。本文梳理了預印本出版模式的歷史和發(fā)展現(xiàn)狀,辯證地探討了在COVID-19 疫情下國內外幾個重要生物醫(yī)學預印本平臺的文章發(fā)表情況和發(fā)揮的作用,并從多維度分析了預印本出版的優(yōu)缺點,最后基于中國預印本平臺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建議。1 國內外預印本平臺的出版歷史和發(fā)展現(xiàn)狀1991 年,量子物理學家Paul Ginsparg 創(chuàng)
醫(yī)學與哲學 2022年14期2022-12-06
- 預印本學術交流體系參與主體權益調研與啟示
出現(xiàn)以來,基于預印本平臺的預印本學術交流已有30多年的歷史。隨著開放獲取、開放科學的興起,特別是近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xiàn),預印本學術交流因其交流速度快、開放程度高的特點,備受國際科學界的關注,得到了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認可和加入。據統(tǒng)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初期,COVID-19相關的英文預印本數量占所有COVID-19相關英文論文數量的近40%[1];國際上最大的預印本平臺——arXiv的預印本累積量早在2022年初就突破200萬篇[2]。我國科研論文和科技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2022-11-21
- 預印本學術交流生態(tài)中的參與主體及作用
起著重要作用。預印本是由科學界主導的學術交流系統(tǒng)。為實現(xiàn)預印本學術交流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適宜的、合理的預印本學術交流生態(tài)是十分關鍵的?!吧鷳B(tài)”一詞起源于生物學,原意是生物群落與其所棲息的環(huán)境之間能量交換所形成的完整系統(tǒng)。本文提出的“預印本學術交流生態(tài)”是對“生態(tài)”原有含義的引申,意指預印本學術交流過程中,參與者之間通過相互關聯(lián)、彼此作用而產生的統(tǒng)一整體。傳統(tǒng)的學術交流生態(tài)圍繞著學術團體和期刊出版產業(yè)運轉,由作者、出版機構、期刊編輯、評議人等角色參與,涉及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2022-11-21
- 當前國際預印本平臺主要創(chuàng)新功能研究
100190預印本平臺是指為科研人員提供預印本出版?zhèn)鞑デ啦⒋龠M論文交流的學術平臺。自1991年保羅·金斯帕(Paul Ginsparg)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建立第一個預印本平臺arXiv以來,預印本平臺主要圍繞論文的提交、發(fā)布、檢索、瀏覽等功能展開服務,并不斷改進與更新稿件內容篩選、稿件評議、稿件版本管理等功能機制,旨在提升處理效率,加速論文的發(fā)布與交流。近年來,隨著開放獲取、開放科學的興起,基于預印本的學術交流在科研學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2022-11-21
- 預印本服務平臺的比較分析及啟示
度思考與探討。預印本服務作為開放科學的一部分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2000年,朱天慧[1]、張志潔[2]、許淳熙[3]都對預印本的發(fā)展及引用等進行了思考與探討。隨著“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tǒng)”的成立[4],更多的圖情研究人員加入到對預印本研究的行列[5-7]。周陽[8]通過調查國內外的預印本在運營管理方式、資金支持、數據內容、存儲政策等給出建議。王智琦等[9]重點從活躍國家和機構、作者學術年齡、預印本影響力及作者選擇偏好4個維度對arXiv和non-arXiv論文
學報編輯論叢 2022年1期2022-11-10
- 2019—2021年ICMJE推薦規(guī)范的更新及醫(yī)學期刊發(fā)展趨勢 *
“Ⅲ.D.3.預印本”項等三個方面。1.新增財務和非財務關系與活動(2019版)2019版ICMJE推薦規(guī)范的“Ⅱ.B.財務和非財務關系與活動以及利益沖突的申報”在2018版“利益沖突”的內容基礎上,增加了“財務和非財務關系與活動”,并重點突出該內容,如將2018版中的“報告利益沖突”改為“報告關系與活動”。該項內容提出[1—2]:對于作者的關系或活動是否代表利益沖突,每個人可能持不同意見;雖然作者的關系或活動并不一定會對論文的內容造成影響,但是潛在的利益
出版與印刷 2022年4期2022-10-16
- bioRxiv自存檔的期刊論文多維度影響力優(yōu)勢實證研究
共同體內傳播。預印本服務器是作者先于同行評審之前,將研究結果以預印本論文的形式通過相應服務器發(fā)布的學術交流媒介。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推出了bioRxiv、medRxiv、ChemRxiv等多個預印本服務器,吸引了該領域內科學家對預印本論文的大量使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后,COVID-19預印本論文的激增,引發(fā)了全球關于預印本對信息傳播的影響[1]、控制預印本論文質量[2]、提高預印本論文發(fā)布標準[3-5]的爭論與反思。在疫情剛剛爆發(fā)不久的2019年年末
信息資源管理學報 2022年4期2022-09-24
- 開放獲取背景和疫情形勢下預印本發(fā)表模式的擴散研究
——以bioRxiv 為例
不斷推陳出新。預印本便是一種重要的學術成果交流形式,研究人員為進行更廣泛的學術交流,將科研成果通過網絡發(fā)布到預印本平臺。相較于正式出版的論文,預印本具有傳播和交流速度快、交流更廣泛更開放的特點。研究人員通過預印本向同行和公眾及時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成果的傳播和交流。2019年末爆發(fā)的新冠疫情(COVID-19)對科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科學家們?yōu)樽柚共《镜膫鞑ヒ郧八从械乃俣韧度氲较嚓P研究中。作為傳統(tǒng)以期刊為核心的學術交流模式的替代或補充,
圖書情報知識 2022年3期2022-08-10
- 落空的設想與隱現(xiàn)的契機
——對RoRI 報告《危機時代的學術交流》的解讀與探討
發(fā)表前,應通過預印本服務器實現(xiàn)開放獲??;或者在同行評議前通過其他平臺實現(xiàn)開放獲取,并明確聲明基礎數據的可用性。(4)科研人員應盡快將與新冠相關的中期與最終研究數據以及用來收集數據的協(xié)議與標準,共享給公共衛(wèi)生機構、學界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5)作者應知悉在投稿期刊之前分享稿件的數據和預印本并不會阻礙稿件在期刊上發(fā)表?!痘菘祷饡暶鳌钒l(fā)布后,已收到160余家大學、學會、出版商、基金機構等組織的簽名響應。其中,30余家頭部學術出版商已明確承諾通過PubMed Ce
圖書情報知識 2022年3期2022-08-10
- 《水土保持通報》編輯部預印本政策聲明
g)合作,推出預印本政策,致力于將未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fā)表的科技論文原稿,通過預印本平臺(ChinaXiv)進行存繳、快速傳播和網絡首發(fā),為讀者和學術界提供檢索、免費下載和開放共享的新型的、學者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傳播模式。有關政策如下:(1) 本刊是ChinaXiv的合作期刊,將與ChinaXiv建立“預印本平臺發(fā)布—學術期刊發(fā)表”的業(yè)務協(xié)同關系,共同致力于研究成果的網絡首發(fā)與快速傳播,提升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2) 本刊擬將經過同行評議,并完成返修后錄
水土保持通報 2022年2期2022-06-16
- 預印本服務的發(fā)展態(tài)勢、困境與變革思路
215104)預印本為研究者提供可以比同行評審期刊快速傳播的研究成果,促進更多研究者反饋和互動的平臺交流。盡管多年來預印本平臺共享手稿在某些學科(例如物理和數學)中很常見,但人文學科一直很少采用,這可能與研究文化差異和一些期刊出版單位的強烈反對有明顯關系。近幾年,在不斷提高研究成果傳播的時效性和同行交流與反饋的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傳統(tǒng)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研究者對預印本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且諸多期刊出版單位也逐漸改變了觀念,接納了預印本的形式,預印本的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2年1期2022-05-05
- 清康熙本《御制耕織圖》原刻初印本、后印本與覆刻本
耕織圖》原刻本初印本、原刻后印本、覆刻本的判定不清晰,存在把覆刻本當原刻本的現(xiàn)象。本文借助新公開的版本資源,對上圖下文版式的《御制耕織圖》版畫版本進一步厘清,以推測其刻印過程,并分析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及覆刻本的特征與關系。關鍵詞:《御制耕織圖》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覆刻本版本研究清康熙本《御制耕織圖》版畫的版本眾多,就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私人所藏的版本情況來看,版本質量參差不齊,但多標榜為“清康熙三十五年本”,其中不乏模糊不清的后印本與刻印精良的覆
藝術研究 2022年1期2022-04-23
-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預印本平臺的發(fā)展思考*
式的變遷。一批預印本平臺利用高效的運營機制與快速的出版流程,加快了學術界的知識傳播與對話。例如,bioRxiv的快速發(fā)表機制打破了傳統(tǒng)期刊審稿模式,以更迅速的知識傳遞方式建立話語體系,占據重要的出版與發(fā)行陣地[1]??梢哉f,預印本平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傳播中發(fā)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2]。長期以來,有關預印本對科學傳播生態(tài)的負面影響,包括缺乏嚴格的同行評議[3]、存在學術誠信問題[4]等一直是預印本發(fā)展至今備受詬病之處。新冠肺炎疫情下國內外醫(yī)學期刊廣泛采納數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2年9期2022-02-17
- 促進科研論文在中國首發(fā)
展,我國在國際預印本平臺發(fā)布的論文數量也在快速增長。我國高質量論文不斷外流的同時,也都首發(fā)在國外期刊或預印本平臺上,把相當部分版權讓渡給了國外,國內期刊或平臺卻無法最先反映我國的科研進展,無法完整展現(xiàn)我國的科研成就。科研人員發(fā)表論文有多種訴求。首先,在課題申報時需要作為前期研究基礎展現(xiàn),在課題實施中或驗收時需要作為階段成果或考核指標呈現(xiàn);其次,在科研單位年度考核、職稱晉級、獎勵評估時需要作為評價要素,論文發(fā)表載體也通常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最后,科研人員需要借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2年3期2022-02-08
- 開放融合環(huán)境下預印本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
。在此情形下,預印本的出現(xiàn)開辟了科學出版的開放獲取新模式[2],開放獲取中一種新的學術交流形式開始出現(xiàn)。預印本是作者未向期刊投稿之前,未經同行評議的文章手稿[3-4]。自1991年第一個預印本平臺arXiv發(fā)布以來,預印本已經歷了30年的發(fā)展。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已經出現(xiàn)了60多個可用的預印本平臺,幾乎覆蓋各個學科領域[5]。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和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出現(xiàn),快速發(fā)布、可免費獲取的預印本對于了解和評估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1年8期2021-10-14
- 知識創(chuàng)新加速器“預印本2.0”:概念、設計與實現(xiàn)路徑*
照此操作。現(xiàn)有預印本(預印本1.0)是隨20世紀90年代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而產生的一種論文發(fā)表系統(tǒng)。預印本(Pre-print)指研究成果未經同行評議,出于交流目的先在學術社區(qū)中公開發(fā)布、自由傳播的手稿[3]。1991年Ginsparg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開發(fā)xxx.lanl.gov(即今天全球最大預印本數據庫arXiv),1994年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預印本SSR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成立。2016-2017年全球
情報雜志 2021年6期2021-06-22
- 世界科技期刊論壇,開放科學正向我們走來
ss,OA)和預印本進行說明。在論壇主旨報告環(huán)節(jié),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究偨浝?、《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會秘書長彭斌在題為《開放獲取期刊及出版平臺建設實踐》的報告中,介紹了OA出版的發(fā)展現(xiàn)狀。根據openaccess數據庫數據顯示,從OA論文占比情況來看,2020年,中國OA論文總量為22.48萬篇,占全年發(fā)文量的34.2%,而全球OA文章發(fā)文量的占比為41.7%,其中,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OA論文比例都在50%以上,中國與這些國
科技創(chuàng)新與品牌 2021年8期2021-04-23
- 宋刻宋印本《國語補音》及其文獻價值考述
語》韋昭注的最早印本,所附《補音》在文字上明顯優(yōu)于其他明清刊(抄)本。不過宋元遞修本《補音》由于元代補版過多,存在不少瑕疵,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沈仲濤捐贈的《國語補音》一部(統(tǒng)一編號:贈善003123-003125),全書“未經后代修補版”[2]26,為宋刻宋印本,版本上勝于宋元遞修本。該本原庋藏秘閣,難于獲見,幸得臺北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公布了全書書影,茲據以考述其版本情況和文獻價值。清陳樹華《國語補音訂誤》、王煦《國語補補音》、錢保塘《國語補音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21年5期2021-03-10
- 開放科學視域下預印本認可政策研究*
100038)預印本指科研人員在完整的學術成果出版前預先發(fā)布、共享其研究成果,通常表現(xiàn)為學術論文預印本、研究報告預印本,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預印本傳播速度大幅提升,交流范圍持續(xù)擴展。國際上高度重視預印本發(fā)展。預印本交流平臺已發(fā)展成為爭奪科學話語權的重要陣地。眾多學術交流平臺均將預印本視作重要的資源。調研發(fā)現(xiàn),大約70%的粒子物理論文首先將預印本發(fā)布在arXiv平臺上[1],該平臺已然成為物理學家的“一種生活方式”[2]。在新型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1年6期2021-02-01
- 國內外預印本系統(tǒng)比較研究與展望*
引言1.1 預印本概念及作用隨著開放獲取、開放研究、開放數據、開放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重要科技大國陸續(xù)推出國家開放科技政策,以預印本交流為代表的新型學術交流模式正不斷沖擊傳統(tǒng)學術出版模式。預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尚未正式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先在學術會議上或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的科研論文、科技報告等[1]?;陂_放獲取和開放透明評議的預印本交流不僅可以快速、廣泛地傳播研究成果,避免正式出版中論文發(fā)表時滯問題,幫助科研人
醫(yī)學信息學雜志 2020年11期2021-01-18
- 元本資治通鑒的刊印與流傳
之音注。本文基于印本調查,分析胡注版本源流,簡述元刻初印本之文字優(yōu)勝。一本書前身之胡三省自序(署旃蒙作噩,即乙酉年)云,他致力于《通鑒》一書,先有《廣注》97卷,有《論》10篇,有《讎校通鑒凡例》,兵難中舊稿三失。亂定反室,復購得他本而為之注,始以《考異》及所注者散入《通鑒》各文之下,歷法、天文則隨《目錄》而附注焉。至乙酉(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乃克徹編。若史照《釋文》之舛謬,改而正之,著《通鑒釋文辯誤》12卷附入。乙酉年后,胡三省續(xù)有改定增注。元刻初
收藏家 2020年5期2020-07-13
- COVID-19預印本的影響力分析及其發(fā)展啟示*
300071)預印本是一份研究論文的完整草稿,在進行同行評審之前與公眾分享,通常會被分配一個數字對象標識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以便其他研究論文對其進行引用。這一科學交流形式的出現(xiàn)大大提升了科學交流的效率,預印本顛覆了研究人員對科學發(fā)現(xiàn)和協(xié)作分享的方式[1],適應了開放、免費、共享的學術交流基本要求,推動學術出版進入開放科學的時代。自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fā),科學界積極參與應對這一全球公共衛(wèi)生挑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0年12期2020-03-03
- 重視預印本及其系統(tǒng)生態(tài)建設
,非正式交流的預印本平臺快速發(fā)展,并與正式出版的國際頂級期刊相互配合,正在開辟科學出版的開放獲取新模式。以往一篇科研論文從投稿到正式發(fā)表,時間周期往往長達數月或一年之久。新冠疫情期間,國際重要醫(yī)學期刊,包括中華醫(yī)學系列期刊都紛紛加快出版進程,采用網絡優(yōu)先發(fā)表方式,顯著縮短了傳統(tǒng)論文的發(fā)表周期。以著名的《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2020年1月29日刊登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一文為例,通過采用超??焖倭鞒?,僅用48小時便實現(xiàn)在線發(fā)表。除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0年10期2020-02-24
- 自媒體與文集自印本
個文人出版的“自印本”黃金時代?這樣一想,就陸續(xù)有一些相關概念自動跳出來,譬如與“正史”相對應的“野史”,又譬如與官府刻書藏書相對應的私人刻書藏書……即是說,自媒體并不自今日始,乃是從來就有的傳播方式,至少作為平面媒體的歷史與文學書籍是這樣的。我又想到六七十年代的“手抄本”文學和七八十年代大量作為“內部資料”交流的報刊圖書,無論是出自私人之手還是“單位”自印,似乎也都與所謂正規(guī)出版機構“正式”出版的書籍不同,而它們卻也與“正式”出版物發(fā)揮了同樣、有時甚至是
愛尚書香 2019年6期2019-12-20
- 預印本平臺bioRxiv影響力實證研究及建議
據的迅速發(fā)展。預印本平臺是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型數字學術交流系統(tǒng)、學術出版平臺,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學術成果的開放交流、開放評論、開放獲取、開放存繳、開放利用,在新知識環(huán)境中迎來了重要發(fā)展契機。1991年物理學家保羅·金斯帕(Paul Ginsparg)建立了第一個電子化的預印本平臺arXiv,成為開放獲取運動的里程碑[1]。自2013年,美國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推出了免費、開源的預印本集成平臺OSF(Open Scien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1期2019-12-18
- 談汲古閣所刻書中的兩種稀見本
陸續(xù)有所增補,初印本和后印本內容往往有所不同?,F(xiàn)在能見到的印本大多是后印本,內容既有所更動,版面也有很多漫漶不清之處。中華書局整理本《列朝詩集》前言中寫道:“此次整理原擬以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為底本,但獲見諸本漫漶甚多,遂換用清宣統(tǒng)二年神州國光社鉛印本為工作底本”。我藏書中恰有一部初印本,又陸續(xù)得后印本十余冊,略作對勘,介紹如下:從印工看,兩本差別一目了然。初印本墨色更深,欄線也比較完整。這里僅舉一例:閏集第五卷二十七頁,“題宣和畫石榴”和“題松雪畫馬”
新閱讀 2019年4期2019-09-10
- 中國語音樂律預印本平臺正式發(fā)布
,中國語音樂律預印本學術交流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傳播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fā)布平臺ChinaXiv項目組、北京大學中文系師生等30余人參加會議,并圍繞預印本如何推動我國語音樂律研究的作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研討。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
科學中國人 2019年14期2019-09-09
- 覆宋本與贗宋本之辨
據別本剜改而與初印本大有異同,集后雖有考異一卷,初印后印固從來未有也。此本卻是初印,吾家印濂丈得之吳門市中,持以示余,審其為初印后印。余據所見書之提要,又云坊間印本皆削去曰芑序以贗宋本,遂并考異而削之。然則當時初印果附考異,與但坊間以之贗宋,則其??讨ぃ趴烧湟?。歲在屠維協(xié)恰展上巳,葉德輝記。原來,1919年上巳日,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與葉德輝同宗的葉振宗,在蘇州書市中淘得一部繆刻《李太白集》,讓其鑒別此書版本優(yōu)劣。據葉德輝的判定,雖然此書算不得特別珍罕
東方收藏 2019年1期2019-05-14
- 小樣:中國古籍刻印中的局部印刷
刻成后,則印制試印本,再次進行校讀,若有須改正處,則由校訂人在試印本上標注,交刻工剜改版片??坦ね瓿韶喔暮?,不再整頁印刷,而是有針對性地將剜改部分用小紙條印出,以夾簽方式粘貼在試印本上,交還校訂人,表明業(yè)已改正,供其核查。對于上述流程,業(yè)師陳正宏先生已在《從寫樣到紅印——〈豫恕堂叢書〉中所見的晚清書籍初刻試印程序及相關史料》(《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1期)一文中,以清光緒間沈善登編刻的《豫恕堂叢書》為實物例證,加以詳細考述。因該叢書的試印本系紅印,所
古典文學知識 2019年2期2019-04-04
- 學術論文網絡優(yōu)先傳播主要途徑辨析及整合建議
出版方式主要有預印本和網絡首發(fā)兩種,國際上預印本平臺主要由專業(yè)學會依托研究機構建立,學術研究人員可以自行主導信息的傳播,與出版集團和傳統(tǒng)期刊關聯(lián)不是十分密切,從編輯角度對其進行的研究相對較少[4-5];對于網絡首發(fā),目前國內的文獻主要圍繞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優(yōu)先出版,結合CNKI相關說明及工作實踐加以分析[6-7]。以上兩種途徑的共性在于都是先于紙質期刊出版,通過網絡進行傳播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1期2018-11-28
- 鄭振鐸的罕見題跋
述,與清末以來之印本胥盡于一炬,而所藏他書,以別庋北平,獲色于難。收書之興,亦未少衰。五年來所獲滋多于前焉。前夏舉室南遷,藏書亦捆載而南。以所寓湫狹,將非所日需之圖籍萬數千冊移儲東區(qū)。不意今乃復丁浩劫,其存其亡,渺不可知。連日煙焰沖天,炮聲動地,前方將士正出生入死,為國捐軀,區(qū)區(qū)萬冊圖籍之存亡,復何足縈念慮,而歌詞、戲曲、小說諸書,以藏于蝸居獨得幸免。抗戰(zhàn)方始,此區(qū)區(qū)之幸免者,又安能測其前途運命之何若耶。唯中不乏孤本稿本,歷劫僅存者。先民精神所寄,必不忍聽
書屋 2018年5期2018-06-02
- 機構知識庫保存作品版權之合法性辨析
R內容版權風險與印本文獻和電子文獻版權風險的比較版權風險是指對版權帶來侵害和不利的可能性。風險通常與經濟利益相掛鉤。版權風險一方面涉及財產權,另一方面涉及人身權,即非財產權利。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侵犯他人著作權,獲得非法收益;將他人成果據為己有,為個人賺取名譽資本,為個人職務晉升做積累,提高自己在業(yè)內的名望和地位。2.1 印本文獻和電子文獻的版權風險分析印本文獻的侵權重點主要是期刊論文,侵權風險主要來自第三方使用者,侵權目的主要是牟取非財產利益。因為大批量盜印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8年3期2018-04-18
- 傳播視角下印本對抄本的媒介取代問題
長的時間?其次,印本書在中國什么時候、如何取代手抄本成為書籍的主要形式?再次,印本書的采用給帝國晚期書籍的流通、消費和利用帶來了什么變化?復次,中國學者什么時候、如何解決了書籍獲取的問題,因而形成今天我們所說的一個大的‘知識共同體’?最后,中華帝國晚期識字者和文盲如何理解對識字能力和書籍的利用,他們是如何跨越社會分野的?”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傳播視角下提出問題的,并且在傳播學領域嘗試尋找答案。與傳統(tǒng)的書籍史研究思路相比,這本書的研究思路可謂是在比較全面的傳播
傳播與版權 2018年9期2018-03-27
- 十大科學突破預示科學發(fā)展三大趨勢
不治之癥;三是預印本網站興起,改變科研成果的傳播模式。目標明確的大科學工程在2017年十大突破中,有兩項來自物理學領域,分別是人類首次“看到”引力波和便攜式中微子探測器。當選為頭號突破的“看到”引力波是典型的大科學工程項目,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為此累計投入11億美元,2017年的論文僅署名作者就有3674人,他們來自全球953個機構。便攜式中微子探測器的背后,也有著來自4個國家20多個機構的80余名科學家。事實上,沒有大科學工程,過去20年里物理學領域的另兩大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 2018年1期2018-01-24
- 十大科學突破預示科學發(fā)展三大趨勢
不治之癥;三是預印本網站興起,改變科研成果的傳播模式。在2017年十大突破中,有兩項來自物理學領域,分別是人類首次“看到”引力波和便攜式中微子探測器。當選為頭號突破的“看到”引力波是典型的大科學工程項目,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為此累計投入11億美元,2017年的論文僅署名作者就有3674人,他們來自全球953個機構。便攜式中微子探測器的背后,也有著來自4個國家20多個機構的80余名科學家。事實上,沒有大科學工程,過去20年里物理學領域的另兩大突破也難以實現(xiàn)。20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大科技 2018年1期2018-01-22
- 國際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分析*
際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分析*陳雪飛1,張智雄1,2,黃金霞1(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武漢 430071)預印本指尚未在同行評議學術期刊上正式發(fā)表的科研論文手稿。近年來,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發(fā)展,預印本平臺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國際學術機構的預印本政策成為預印本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將國際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劃分為預印本投稿政策和預印本存檔政策,梳理當前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的5種模式,并以Web of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7年10期2017-11-22
- 預印本服務中的質量控制方法研究*
100049)預印本服務中的質量控制方法研究*劉靜羽1,張智雄1,2,黃金霞1,彭媛媛1,3(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武漢 430071;3.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質量控制是預印本服務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國際通行的預印本質量控制措施包括“上傳者和作者的研究身份審核”“論文格式完整性審核”和“論文內容學術性和真實性審核”三方面,審核方式以人工審核為主、機器審核為輔。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fā)布平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7年10期2017-11-22
- 發(fā)展學界自治的預印本交流模式
發(fā)展學界自治的預印本交流模式預印本(preprint)是尚未在同行評議學術期刊上正式發(fā)表的,由作者上傳到公共數字倉儲服務系統(tǒng)供學術團體和學者間開放交流的科研論文手稿。接收預印本存繳并提供開放交流服務的數字倉儲服務系統(tǒng)稱為預印本平臺。預印本雖然不經同行評議,且未經正式排版,但通常包含完整的研究過程,有齊備的研究數據和方法。特別是預印本沒有同行評議和論文修改反饋的過程,在作者上傳到預印本平臺后,一般只需經過短暫的質量檢查,在確保論文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后,論文手稿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7年10期2017-04-12
- 國際預印本平臺的主要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
071 )國際預印本平臺的主要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張智雄1,2,黃金霞1,王穎1,劉靜羽1,陳雪飛1( 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武漢 430071 )在開放獲取、開放科研等大潮的影響下,預印本和基于預印本平臺的學術交流得到科學界高度關注。本文對2013年以來國際上預印本平臺建設的相關情況進行總結梳理,研究提出當前國際預印本發(fā)展的7個主要態(tài)勢。研究表明,以arXiv、SSRN為代表的傳統(tǒng)預印本平臺,通過可持續(xù)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7年10期2017-04-12
- 王國維《人間詞甲稿·詩附》自印本考
詞甲稿·詩附》自印本考朱子南王國維書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蕭艾先生的《王國維詩詞箋校》一書。蕭艾先生是湘潭大學中文系教授,在研究王國維詩詞上是卓有成就的。這《王國維詩詞箋?!芬彩乾F(xiàn)時所能見到的對靜安先生詩詞校訂箋注最詳的一種。在《箋?!返摹扒坝洝敝杏性疲骸叭碎g詞共一一五首,王氏早年次第印行《甲稿》及《乙稿》。然原書極難到手。吾人所得見者,僅刊布《教育世界》雜志之初稿??少Y互勘者,惟《觀堂集林》烏程本,與《遺集》中之《觀堂集外集》及《苕華詞》而已。
蘇州雜志 2016年1期2016-11-18
- 清省園活字印本《帝學》鑒定記
劉向東清省園活字印本《帝學》鑒定記劉向東一《帝學》八卷,宋華陽范祖禹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清省園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等6家收藏。此書的實際存世數量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據調查,上海圖書館卡片顯示藏有此書2部,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1部(版本項著錄為“清乾隆間覆宋刊本”),另中國書店、上海書店、私人藏家都有收藏。清華大學圖書館劉薔女士曾相告,《天祿琳瑯書目后編》著錄此書3部,她目驗過其中藏于某私家的1部。因此,海內收藏省園刻本應該多達10部以上。
天一閣文叢 2016年0期2016-03-16
- 學科存儲庫及相關概念辨析
:機構存儲庫、預印本、e印本、數據存儲庫)之間的異同進行辨析,以明確學科存儲庫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關鍵詞〕學科存儲庫機構存儲庫預印本e印本數據存儲庫〔分類號〕G255.76〔引用本文格式〕胡芳.學科存儲庫及相關概念辨析[J].圖書館, 2016(1):49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發(fā)展,學術界對開放獲取的關注逐步升溫,對機構存儲庫的研究比較集中,而對同樣也屬于開放存儲庫的學科存儲庫的研究相對少。與學科存儲庫相關的概念有很多,包括:機構存儲庫(Institution
圖書館 2016年1期2016-02-13
- 信息資源采訪質量控制的策略與成效探析——以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例
施質量控制。1 印本資源采訪質量控制的策略與成效1.1 印本資源采訪質量控制的策略印本資源的采訪工作是圖書館的基礎性工作和龍頭性工作,采訪人員在采訪印本資源時應以讀者的需要為導向,確保采購的印本資源是對讀者最有用和最有價值的,并滿足讀者對信息新穎性、時效性的要求;同時還要縮短信息資源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為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對印本資源的采訪實施質量控制。1.1.1 實施“組合采訪”模式其主要思路是:印本資源的采訪不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人的單獨工作,而是成立專門的
圖書館 2013年1期2013-08-21
-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試印本對領頭字詞的幾種處理方式——語文詞典編纂技術問題瑣議
960年出版“試印本”到2012年出版第6版,前后歷時50余載,詞典編者換了幾代,編纂理念自然也與時俱進地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其實,《現(xiàn)漢》編纂技術上的這種進步,在“試印本”出版僅僅5年后,于1965年出版的“試用本”中即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在對待領頭字詞的處理方式上,“試用本”比之先其5年出版的“試印本”有較大的不同,“試用本”與其后出版的各個版本相比則沒有根本的區(qū)別。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使我們對《現(xiàn)漢》人編輯理念的進步和《現(xiàn)漢》編纂技術的更新略窺一豹。一、
辭書研究 2013年4期2013-04-02
- 基于機構知識庫資源建設的期刊版權政策重構
受制性1.1 預印本資源建設的受制性“預印本”是指以數字介質為載體存在的尚未正式發(fā)表出版的文獻。雖然有相當部分的期刊社出版商允許作者將其作品在通過期刊正式發(fā)表前已經完成的評審前或者評審后的預印本自行向IR繳存,但還是有相當部分的出版商不同意作者將預印本向IR提交,已經提交的預印本被要求在作品正式出版后立即從IR中刪除[5]。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基于保障期刊對文章的“首發(fā)權”;二是弱化和防止存儲預印本對期刊市場價值的負面效應。不支持作者向IR自存儲其預印本的
圖書館學刊 2013年3期2013-02-15
- 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
會,電子期刊將與印本期刊一起構建優(yōu)勢互補、長期共存的期刊資源體系,發(fā)揮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完成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重要任務。高等學校圖書館;期刊工作;印本期刊;電子期刊期刊是高校圖書館眾多文獻類型中內容最廣、受眾最多、利用率最高的一種信息資源,期刊工作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現(xiàn)代網絡和信息社會,電子期刊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印本期刊將與電子期刊一起構建優(yōu)勢互補、長期共存的信息資源體系,完成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務的重要任務。1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2期2012-02-15
- 國際電子預印本發(fā)展現(xiàn)狀實證研究*
1116)1 預印本、電子預印本、預印本文庫的概念1.1 預印本的概念所謂“預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fā)表,而出于交流或征詢意見的目的自愿先在同行中傳播的手稿。根據1996年David的定義,預印本是具有以下一條或一條以上條目的手稿:①經過復審準予出版的手稿;②以出版為目的的、已交出版社送審的手稿,是否予以出版尚未確定;③打算出版,但在送審前,為征求意見而在同行專家間進行傳播的手稿[1]。為了以最快的速度交流最
圖書館建設 2010年10期2010-09-11
- 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的整合
因此,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的協(xié)調發(fā)展已成為目前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關注的熱點問題[2-4]。如何整合圖書館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如何合理調配館藏資源結構,將是圖書館人面臨的核心問題。筆者通過分析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的特點,探討了影響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協(xié)調發(fā)展的多種因素,提出了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整合原則及配置方法,為科學建設多載體下的館藏資源提供參考依據。1 電子資源與印本資源的特點1.1 電子資源的特點電子資源的興起革新了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內容,雖然電子資源
圖書館學刊 2010年11期2010-03-22
- 初印本和紅、藍印本
本子就被稱作“初印本”而為人們看重。之所以為人們看重,得從中國古書的刻印方法說起。古代刻書的方法是,用梨木或棗木為原料,根據書的大小和尺寸鋸成板片,打磨光后備用。然后等人寫稿,稿寫在薄而透明的紙上??坦つ玫皆搴?,用糨糊之類的東西把它貼在木板上。稿紙正面與木板相接,字便成為反體。以后再把這張紙揭去,但墨書的字跡以反體的形式仍留在板上??坦け阌娩h利的刻刀,把版面上沒有字跡的部分全部削去,使字跡突出。刷印時先印樣張,一般用紅印居多,也用藍色,稱紅印本或藍印本。
文物天地 2009年9期2009-12-15
- 五色分印本
蕭文立古書印本,最常見者當然是墨印,還有藍印本紅印本朱墨套印本多色套印本等,但恕區(qū)區(qū)寡聞,似乎未見有五色分印本的記載,連這一名目也是自我作古。羅雪堂最尊崇明清之際遺民萬年少,先后多次為他全集補遺,版本比較多,后人都未能分清楚,包括鯁翁師在內。編《羅雪堂合集》時,區(qū)區(qū)發(fā)現(xiàn)民國二十二年銅山董士恩??弊惚尽囤粑鞑萏眉罚渚硎妒斑z》,董氏跋中明言雪堂所編,乃亟編入《合集》。翻檢董氏所刊《隰西草堂集》,赫然發(fā)現(xiàn),此本一冊一種顏色印成,有一冊還是二色。當時區(qū)區(qū)就請
收藏·拍賣 2009年2期20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