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 櫻桃番茄新品種青春之歌的選育
? 要: 青春之歌是以TM13-30為母本、TF13-9為父本配置而成的雜交1代櫻桃番茄新品種。該品種為無限生長類型,植株生長勢中等,中晚熟,河南春季大棚栽培全生育期為150 d、越冬溫室栽培為152 d,始花節(jié)位7~8節(jié);果實僅有2個心室,坐果性好,果實未成熟時有綠肩,成熟果為黃色,果實圓形,果表光滑,果實硬度較高,單果質量約15.3 g;田間豐產性較好,區(qū)域試驗667 m2產量平均為6 402.4 kg,生產示范667 m2產量平均為6 367.8
中國瓜菜 2023年9期2023-09-27
- 努力唱響文藝的“青春之歌”
陳文靜青年強,則國家強。文藝是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優(yōu)秀文藝作品能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在培養(yǎng)時代新人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文藝工作者要承擔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為青年一代點亮理想之燈、高揚夢想之帆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文藝創(chuàng)作要有青春的能量。傳世佳作必然以思想作筋骨、藝術為血肉,缺乏思想性的文藝作品不可能擁有深刻豐富的內涵和直抵人心的力量。
新湘評論·上半月 2023年6期2023-08-22
- 努力唱響文藝的“青春之歌”
陳文靜 青年強,則國家強。文藝是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優(yōu)秀文藝作品能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在培養(yǎng)時代新人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文藝工作者要承擔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為青年一代點亮理想之燈、高揚夢想之帆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文藝創(chuàng)作要有青春的能量。傳世佳作必然以思想作筋骨、藝術為血肉,缺乏思想性的文藝作品不可能擁有深刻豐富的內涵和直抵人心的
新湘評論·下半月 2023年3期2023-04-11
- 我們的“青春之歌”回聲瞭亮
姍 楊雪梅《青春之歌》回響在幾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里。1958年,小說《青春之歌》一經問世,立即成為暢銷書。一年后圖書銷量突破130萬冊,至今銷量超過500萬冊,先后被翻譯成英、法、德等20多種文字。1959年,電影《青春之歌》全國上映,多地影院觀眾爆滿。在北京,有的影院24小時放映,有人餓著肚子也要通宵達旦排隊買票。因為這部電影,抗戰(zhàn)時期歌曲《五月的鮮花》再次流行全國。時隔62年再憶過往,林道靜的扮演者、85歲的謝芳感慨道:“小說出版一年后,就拍成了上下兩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 2023年2期2023-03-03
- 《青春之歌》:將青春融入時代的洪流
是楊沫小說《青春之歌》中,盧嘉川、許寧與青年同伴們對出路問題的思索和回答。20世紀30年代初,除夕之夜的北平,寒風逼人,十余位青年聚在一處熱烈交談,燃起情感與思想上的溫暖篝火。他們思念淪陷的東北故鄉(xiāng),痛陳腐敗的當局統(tǒng)治,憤恨日寇的侵略,歡呼紅軍反“圍剿”的勝利,民族的生死存亡與個人的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席間旁聽的人中就有小說主人公林道靜。據說,這個難忘的除夕之夜是以作家楊沫的親歷為底本的。1933年的除夕之夜,楊沫參加了一場進步青年聚會,深深地被他們的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 2023年2期2023-03-03
- 音樂何以表達戲劇
——以唐建平中國歌劇《青春之歌》為例
北京大學版《青春之歌》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之一,以具有豐富戲劇內涵的音樂,喚醒當代青年人的熱血擔當精神,重新思考理想信念的意義。2021年6月29日,歌劇《青春之歌》于長春人文學院上演,受到廣泛好評。本文將圍繞歌劇《青春之歌》中音樂與戲劇的實質關系進行重點分析,闡述戲劇中的音樂特性,并結合總譜,進一步探尋音樂如何表現(xiàn)戲劇本體。一、歌劇《青春之歌》概述(一)創(chuàng)作及演出情況歌劇《青春之歌》是繼電影和電視劇《青春之歌》后首次搬上歌劇舞臺的力作。2
呂梁學院學報 2022年6期2022-12-29
- 一部作為“音樂戲劇”的歌劇
——寫在國家大劇院版《青春之歌》首演之前
家大劇院版《青春之歌》作為一部根據同名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改編的“全唱型”正歌劇風格歌劇,對原著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了大幅刪減,但保留了“革命加戀愛”的敘事模式。該劇具有作為“音樂戲劇”的藝術特征,不僅將戲劇矛盾沖突訴諸“沖突性”音樂,用“音樂的沖突性”推動戲劇矛盾展開,而且旨在呈現(xiàn)“戲劇結構與音樂結構同一性”,在更高層面實現(xiàn)戲劇與音樂的統(tǒng)一。該劇還貴在探索求新,展露出注重體裁與題材的配適性、強調歌唱技巧性及凸顯作曲家主體地位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國歌劇怎么做?歌劇藝術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22年2期2022-12-25
- 二十大代表夏曉丹的“青春之歌”
,書寫新的“青春之歌”。護士開設專家門診護士的工作不僅僅是輸液、打針、發(fā)藥等,還像醫(yī)生一樣坐診給病人看病?沒錯,出門診、參加會診,這些都是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日間醫(yī)療管理中心護士長夏曉丹的日常工作。每周除了完成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工作,夏曉丹還開設了兩個半天的傷口造口護理專家門診?!皯驯粝胗帜_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說到傷口造口護理,很多人都比較陌生。造口一般是針對直腸、膀胱病變(如直腸癌、膀胱癌、腸梗阻等),醫(yī)生切除病變部位,在患者腹部開一個口,大
戀愛婚姻家庭 2022年34期2022-12-21
- 《青春之歌》,一首英雄的贊歌
滿活力的?!?span id="j5i0abt0b" class="hl">青春之歌》是英雄的贊歌,更是昂揚向上、奮發(fā)進取的旋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青春之歌》一書,了解青春的故事,唱響英雄的贊歌。 《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黨領導下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反映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成長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揭示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的青春風采,感受到他們對祖國的深情,以及他們堅定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5期2022-07-23
- 閱讀《青春之歌》,探究寫作技巧
,我們就以《青春之歌》為例,探究作者的藝術匠心,分析本書的寫作特色。特色探究《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靜跌宕起伏的命運為線索,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典型的革命文學作品。作品規(guī)模宏大,繁而不亂,無論在構思、選材還是在人物塑造、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有著鮮明的創(chuàng)作特色。一、自傳色彩,更加真實郁達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楊沫的《青春之歌》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7期2022-07-20
- 論《青春之歌》中青年的人物形象與時代意義
筆下的這部《青春之歌》中展現(xiàn)了眾多青年知識分子的人物形象,他們性格不盡相同。本文通過對他們的研究與分析來探討他們的形象與意義,同時探索青年一代所做出的貢獻與時代價值。◆關鍵詞:青年一代;革命;人物形象;時代意義一、戰(zhàn)爭年代下不斷成長找尋人生理想的林道靜民不聊生、水深火熱、動蕩不安的戰(zhàn)爭時代造就了青年們起伏搖擺的人生。林道靜是《青春之歌》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具有反抗精神的她為了尋找自己的出路,為了逃避悲慘的命運,選擇逃離家庭,從而踏上了流亡之路。從最初對革命懵
速讀·下旬 2022年3期2022-06-03
- 讀《青春之歌》,學智慧成長
?閱讀小說《青春之歌》,我們從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中,一定能夠獲得有益的啟示。深度解讀在《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靜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最終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這一成長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苦悶彷徨到與封建傳統(tǒng)決裂。林道靜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林伯唐不僅是湖南當?shù)赜忻拇蟮刂?,還是頗有名望的前清舉人、京師大學堂的“大學士”,又兼教育家、實業(yè)家等多重身份。她的母親秀妮是佃戶的女兒,生下林道靜之后,在林道靜小時候被林家趕出家門投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6期2022-05-30
- 從《青春之歌》談革命集體記憶的喚醒與建構
要:楊沫的《青春之歌》講述了以林道靜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奮斗過程,其中個人情感和革命集體記憶相互穿插,從個人小愛到國家大義,全文充滿主旋律色彩。中國勝利來之不易,和平背后有無數(shù)的犧牲,光榮與苦難的記憶都值得被建構傳承。與此同時,小說把抽象的意識具體化,將對主人公的個人認同轉化為對所有愛國人士和國家民族的認同,這對重塑革命集體記憶以及立足當下建構社會認同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青春之歌》 集體記憶 社會認同集體記憶的研究通常歸結為兩種路向:功能主義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青春之歌》的“文本生產”及其女性話語
8年出版的《青春之歌》,在發(fā)表伊始就引起了巨大爭議,彼時的場面已時過境遷,且相關矛盾的焦點,諸如作家楊沫是否借作品表現(xiàn)出“小資產階級情調”的“自我”,是否“把個人命運與人民大眾的命運連接為一”等質疑,在今天看來已然成為文學史常識,即當時的論爭焦點主要集中于女性作家楊沫及其文本中女主人公林道靜作為知識分子身份轉變是否合理的問題。這一相對單一的二元批評路徑,一方面為《青春之歌》確定了“知識分子道路選擇”的主旋律,促進了該作的經典化過程,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對該小說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3期2022-03-17
- 淺議《青春之歌》和《旭日冉冉》中的知識青年形象
0504)《青春之歌》是 20世紀50年代最重要的小說之一,是當時最著名的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品,小說通過描寫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描寫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這部作品是“十七年文學”中比較罕見的描寫知識分子的小說,這一文學時代的作品,富含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在作品中我們幾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們當下的某些精神特征以及高昂的革命熱情?!?span id="j5i0abt0b" class="hl">青春之歌》于2019年9月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多次再版,暢銷不衰,并被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22年1期2022-03-05
- 在雪域高原唱響“青春之歌”
別具風采的“青春之歌”。援藏教師:“為孩子們打開看到更廣闊世界的窗戶”2019年夏天,26歲的上海援藏青年教師王德偉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即將結束?!巴趵蠋熯@學期結束就回上海了,我們要分別了!”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說了這樣一句話。一時間,全班陷入沉默,王德偉心情也有些沉重。走,還是留?那段時間,王德偉心里一直在猶豫,聽了孩子這句話,他最終下了決心:再干3年!從“語文源自身邊”的角度出發(fā),王德偉想了很多方法喚醒孩子們對語文的感知課堂上,他根據課
時代郵刊·下半月 2021年11期2021-12-03
- 論《青春之歌》的愛情敘事模式
結合等,而《青春之歌》則是以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情愛敘事為切入點對林道靜的人生選擇作出詮釋。因此總的來說,“十七年”文學時期的作家無論是寫農民還是知識分子,他們的成長史往往與情愛選擇相伴相生,戀愛人選與革命事業(yè)始終是一體的,“林道靜對圍繞在她身邊的每一位男性的抗拒和選擇,既是作為女性的個體對自己愛情歸宿的選擇,同時——甚至是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具有‘知識分子’這一群體身份的林道靜對自己的政治歸宿的選擇”[1]84。一、才子佳人敘事的傳承與轉化在中國,小說這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黃文秀:用生命譜寫脫貧攻堅“青春之歌”
高峰黃文秀榮獲的“七一勛章”,是由父親和姐姐赴京代領的。黃文秀很爭氣,2011年在讀大學期間就入了黨,申請書上這樣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更遠大;為了使自己活得更有意義,生存更有價值,我迫切地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的黃文秀一直用行動踐行著入黨申請書上的一字一句。把希望帶給更多的父老鄉(xiāng)親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后,黃文秀毅然報名廣西選調生。她向導師袒露:“我是從廣西貧困山區(qū)出來的,我想回去,把希望帶給更多的父老鄉(xiāng)親。我還是一名黨員,是
現(xiàn)代婦女 2021年11期2021-11-25
- 《青春之歌》的跨媒介傳播路徑
摘要:《青春之歌》問世以來銷量驚人,先后被改編為電影、連環(huán)畫、廣播劇、電視劇、歌劇等不同文藝形式,跨媒介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其經典化的基礎。跨媒介之旅的探索背后,既蘊含著不同時期社會文化訴求、文學傳媒結構變化、讀者閱讀方式轉移等方面的復雜關系,又反映了革命歷史小說經典化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與維度,可由此管窺中國當代文學的審美風尚、閱讀期待的變遷。關鍵詞:《青春之歌》;當代文學;跨媒介傳播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歷史小說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
當代文壇 2021年6期2021-11-08
- 廣播劇《青春之歌》
題:廣播劇《青春之歌》。韋晴晴 文秀!文秀!黃文秀 哎?晴晴,你怎么來了?韋晴晴 你到了百坭村當?shù)谝粫?,我就不能來看一下你嗎……怎么?不歡迎?黃文秀 說什么呢,你看,我這小屋連坐的地方都沒有,來,坐床上吧!我給你倒杯水![幾下腳步聲。韋晴晴 哦——,吉它!你帶來的吧?黃文秀 對呀![撥動了一下吉它琴弦聲。韋晴晴 聲音挺好。[拿起水壺,搖晃聲響。黃文秀 哎喲!沒開水了,今天還沒來得及燒呢!韋晴晴 你這大忙人,別張羅了!今天來,我是想跟你商量一下百坭村的歌曲
歌海 2021年4期2021-11-07
- 《青春之歌》書籍封面的視覺表現(xiàn)特征研究
題和風格?!?span id="j5i0abt0b" class="hl">青春之歌》作為新中國成立后著名的紅色文學作品,其多個版本的書籍封面凸顯了小說的主題內涵,傳遞出小說文本的時代氣息和青春氣息,有力推動了作品的傳播與接受。本文以《青春之歌》的書籍封面為研究對象,擬探討其封面的視覺表現(xiàn)特征及其所體現(xiàn)的紅色文學封面的設計經驗與傳統(tǒng)。一、《青春之歌》小說概要《青春之歌》是作者楊沫以自身經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長篇文學作品。小說描寫一位青
魅力中國 2021年40期2021-11-07
- 《青春之歌》的女性觀
、視覺邏輯《青春之歌》情節(jié)不完整,缺失如下——影片以女主跳海自殺開場,自殺原因是受校長調戲,女主是小學教員。女主被救起,救人者是當?shù)馗患易?,女主跟富家子談起戀愛,不再提校長。富家子回北京上學,臨走說自己家有勢力,校長不敢對女主怎么樣。嚴重到逼死人的事,一句話帶過。救女主的富家子,跟女主組建家庭。他信奉胡適,女主則熱愛革命,為貼標語,幾晚不歸家,他誤以為女主有婚外戀,憤而分手。雖然女主有“咱倆的思想差距越來越大”的臺詞,但分手分在“綠帽”上,沒分在思想上,這
上海文學 2021年10期2021-10-09
- 謝芳:《青春之歌》改變了我的一生
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問世。這部講述知識女性林道靜從懵懂少女成長為堅定成熟的共產黨員的小說一經出版,立刻轟動一時,反響熱烈。1959年,為了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獻禮,北京電影制片廠決定將其改編成電影,導演由崔嵬和陳懷皚擔任。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林道靜”,崔嵬不僅在全國海選女主角,還召開觀眾座談會,請觀眾對林道靜的飾演者提建議。但直到1959年3月影片開拍時,飾演林道靜的人選仍未定下來。這時,崔嵬想到,他在湖北當中南文工團(現(xiàn)武漢歌舞劇院)團長時,團里
老年博覽·上半月 2021年9期2021-10-04
- 《青春之歌》 等4則
《青春之歌》楊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推薦:這是一部充滿理想、激情昂揚的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小說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構筑了革命歷史的經典敘事,揭示出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鐸?著中國工人出版社編輯推薦:這是吳運鐸一生的真實經歷。吳運鐸本來是一名煤礦工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和同志
莫愁·家教與成才 2021年9期2021-09-25
- 淺析《青春之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
史小說中,《青春之歌》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以知識分子的成長史為題材,講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這一時代背景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成長為一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過程。本文將從革命歷史敘事、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藝思想的體現(xiàn)、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的結合三個方面,結合“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點,來分析《青春之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娟P鍵詞】 “十七年文學”;《青春之歌》;創(chuàng)作特色【中圖分類號】I20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年35期2021-09-22
- 音樂劇中的舞蹈創(chuàng)編
舞蹈創(chuàng)編? 青春之歌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74-03音樂劇是結合了唱歌、舞蹈、戲劇及舞臺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舞蹈是音樂劇中必不可缺的表演形式,除了純舞蹈之外,它還可以通過敘事促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過個性化的舞蹈刻畫人物的個性,在舞蹈的創(chuàng)編中,通過空間運用創(chuàng)造舞臺的虛實空間。在音樂劇的發(fā)展過程中,舞蹈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據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音樂劇中的舞蹈也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
藝術評鑒 2021年13期2021-08-27
- 音樂劇中的舞蹈創(chuàng)編
舞蹈創(chuàng)編? 青春之歌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74-03音樂劇是結合了唱歌、舞蹈、戲劇及舞臺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舞蹈是音樂劇中必不可缺的表演形式,除了純舞蹈之外,它還可以通過敘事促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過個性化的舞蹈刻畫人物的個性,在舞蹈的創(chuàng)編中,通過空間運用創(chuàng)造舞臺的虛實空間。在音樂劇的發(fā)展過程中,舞蹈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據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音樂劇中的舞蹈也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
藝術評鑒 2021年13期2021-08-27
- 試論楊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人物形象
作品,名為《青春之歌》。整篇小說以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為主線,將封建社會的宏大歷史背景置于故事之中,揭示出青年知識分子注定的悲慘命運與不屈的堅定反抗。采用明暗雙線貫穿全文的方式,將“革命”與“愛情”融合交錯上演,講述了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于個人命運的反抗到最終投身于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歌頌了堅定的革命信念與美麗的青春。關鍵詞:林道靜;人物形象;革命;愛情;青春一、林道靜之成長史1.從奮起抗爭到無奈軟弱文章一開始,便描述到這樣一幅畫面:在從北平開往海邊
錦繡·下旬刊 2021年8期2021-07-19
- 論《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典型意義
彬倩關鍵詞:青春之歌 革命 知識分子 女性作為紅色經典的代表著作之一,《青春之歌》描寫了以林道靜為代表的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成長,林道靜由個體解放的“五四”熱血知識分子在通往無產階級革命道路下的三次洗禮的成長中逐漸轉變?yōu)榫哂屑w意識的成熟革命者。小說以林道靜這個女性知識分子為主人公,在開文就賦予了她“五四”新思潮的個體解放思想,因此在林道靜的步步蛻變中也具有著強烈的女性身份革命書寫,以及在兩相碰撞下凸顯的黨性意義,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義和內涵。一.知識分子革命
文學教育 2021年6期2021-07-16
-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愛情研究
——以林道靜為例
3100)《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長篇小說;向讀者揭示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才能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成為堅強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的主題,與此同時。學術界對書中的林道靜評價褒貶不一,本文試從林道靜的角度對她的愛情進行淺析。一、愛情的萌芽——林道靜與余永澤的愛情不可否認的是,林道靜與余永澤的愛情雖然經歷了起起伏伏的過程,且最后是以失敗告終的,但在林道靜的成長中,余永澤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iv>
大眾文藝 2021年1期2021-07-13
- 一首永不逝去的“青春之歌”
王晶晶《我們村里的年輕人》(1959年)。《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續(xù)集海報。1959年,中國電影史上迎來了難忘的一年。當年的國慶十周年電影展中,展出了《英雄兒女》《渡江偵察記》《戰(zhàn)火中的青春》《永不消逝的電波》等35部電影,其中大多是1959年拍攝的。眾多的軍事、諜戰(zhàn)題材里,《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是少有的一部聚焦農村,表現(xiàn)社會主義新時期生活的影片;在新中國第一個十年的影片中,它更是一部少有的細膩刻畫愛情的影片。對生活不畏難、不怕苦,對朋友仗義、對愛情堅貞,這部6環(huán)球人物 2021年9期2021-05-19
- 論《青春之歌》中革命敘事的一個側面:父權編碼的解構和重組
0000)《青春之歌》中的父權因素是被廣泛承認的,卻很少有學者從這個角度進行解讀,其中一個原因是,無論弒父也好,救父[9]也好,最終圍繞的話語中心都是革命,革命既是子一輩的反抗實踐,也是構建“新父”的唯一正當合理的力量,這種“新父”的力量以不同的青年革命者為能指,一次次地指向革命中女性作為性別群體的能指化身——主角林道靜。革命敘事交織著父與子以及父權敘事的雙重話語表達,因此很容易成為解讀《青春之歌》的聚焦點。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在革命敘事的解讀中,僅僅涉及文教資料 2021年28期2021-03-08
- 沒有休止符的《青春之歌》
明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十分傳神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具活力與光彩的樂章便是“青春之歌”。生逢民族危亡、水深火熱、抗日烽火和學生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青春的生命當何去何從?這是對每一個靈魂的嚴峻考問。一《青春之歌》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間。在這樣一個動蕩與黑暗、奮爭與墮落、罪惡與光明復雜交織的歲月里,主人公林道靜作為一名女性知識分子,她在痛苦和彷徨中尋找人生出路的經歷,是一代人精神都市 2021年2期2021-03-04
- 論《青春之歌》接受主題的歷史變遷
000 )《青春之歌》的文學接受史是一部由讀者基于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闡釋史。生活在不同時代的讀者有其特定背景,對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對作品進行不同的審美價值判斷。楊沫的《青春之歌》作為紅色文學的經典文本,在十七年時期,引起讀者對青春、革命敘事的關注,而在“文革”時期引發(fā)對小資情調、愛情書寫等不恰當政治表述的批判,在新時期《青春之歌》意義的多元化得以闡釋,體現(xiàn)了各時代歷史語境的不同與讀者個人經驗的差異。一、十七年文學時期:青春與革命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01-02
- 紅色文學合奏中的特殊聲部:《青春之歌》
山鄉(xiāng)巨變》《青春之歌》 《保衛(wèi)延安》《林海雪原》),與這8部長篇小說誕生于同一時期的其它長篇經典作品還有《戰(zhàn)斗到明天》《銅墻鐵壁》《風云初記》《鐵道游擊隊》《小城春秋》《戰(zhàn)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剛》《敵后武工隊》《苦菜花》《三家巷》等等,共同構成了新中國“十七年”文學的“紅色經典”的眾聲和鳴。這些有關意志與信仰、初心與使命、靈魂與肉體、個人與組織、逃離與皈依、改造與成長、詩性與神性、家與國、生與死的啟示錄般的紅色經典,成就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新傳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01-02
- “當代英雄”的誕生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史實考釋
到書(按:《青春之歌》)里去。因此寫這部書時,我常常激動不已。”[1]然而怎么理解楊沫的“激動”,并非一目了然的問題。就字面而言,可理解為對一代革命知識分子的人生的感懷,但其中或別有“隱曲”。從楊沫履歷看,她不算是世俗意義上“成功”的革命者。比如,新中國成立后,比她年輕且后來文學成就也大不及她的韋君宜已出任共青團中宣部副部長,而她只任職于北京市婦聯(lián):“我工作了這多年,卻和新參加工作的同志幾乎同等的職務”,“我心里常常被苦悶占據著”。[2]73這對事業(yè)感極強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2020-12-22
- 唱響立德樹人的“青春之歌”
唱響新教師的青春之歌成長手冊還有若干章,這些章節(jié)需要新教師自己去撰寫、去豐富?,F(xiàn)在到了手冊的尾聲:回到青春。年輕人有自己美好的青春。但是,青春在奮斗中、在奉獻中、在創(chuàng)造中才會更美麗。最近有人說起現(xiàn)代年輕人晚熟的話題。到底是什么讓90 后不想長大?這是個真命題,還是個偽命題?年輕人可以各抒己見。我相信,各位新教師一定會有成長的愿望,當下也有讓我們成長的平臺與機遇,也相信學校會給年輕教師更多、更大的上升空間,讓教師有更大、更好的發(fā)展。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唱江蘇教育 2020年62期2020-12-19
- 試析《青春之歌》中的愛情敘事與革命理想
”四、總結《青春之歌》使我們看到了一位女性逐漸獨立,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為偉大的革命事業(yè)奮斗,由所謂的“小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一位同志的艱辛過程,而林道靜的三段與革命理想緊密相連的愛情不僅是林道靜的自我成長過程,它們更意味著女性意識的覺醒——獨立和強大才是掌握自己人生的最好方法。它們背后還隱藏了中國革命該走什么道路的問題,與余永澤的愛情暗示了我們資本主義的道路行不通;與盧嘉川的愛情暗示我們要走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而在這條路上必然會困難重重,甚至要做出犧鴨綠江 2020年33期2020-11-12
- 唱響立德樹人的“青春之歌”
唱響新教師的青春之歌?!娟P鍵詞】立德樹人;道德教師;為兒童研究兒童;學科教學育人【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62-0007-05【作者簡介】成尚榮,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員。一、成長手冊的序言:青春的成長成長伴隨人的一生。如果要回答“人是誰”這一古老的問題,那么我的回答是:成長。成長,讓人不斷地建構意義,并充分展開意義,因此,人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從這個視角看,新教師成長是人創(chuàng)造意江蘇教育·教師發(fā)展 2020年8期2020-11-09
- 論革命歷史小說《青春之歌》中林道靜思想性格的變化
瑤摘 要:《青春之歌》故事發(fā)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段,內容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描繪出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心理變化和精神面貌。通過林道靜的成長之路,揭示了青年知識分子從小資產階級個性解放道路走向獻身于社會解放事業(yè),蛻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成長歷程。通過林道靜的成長經歷,作者旨在從少女、青年、中年三個成長階段逐一分析林道靜成長道路中革命思想性格的變化。關鍵詞:青春之歌;林道靜;革命思想歷程;性格變化《青春之歌》以學生運動為主北方文學 2020年15期2020-10-09
- 《青春之歌》:歷史背景下的人物成長敘事
【摘要】 《青春之歌》作為十七年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其影響力是非常之大的。它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是比較成熟的:既可以看到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也可以看到林道靜所處的那個時代之中各色人物的發(fā)展狀況??梢哉f,《青春之歌》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完成了人物的成長敘事。本文將從主人公林道靜與“傳統(tǒng)”的決裂、得到“已經成熟的人”的引導、把自己置身于工農群眾之中三個方面來探究《青春之歌》中的人物成長敘事?!娟P鍵詞】 成長;傳統(tǒng);革命加戀愛;工農群眾【中圖分類號】I207? ?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年44期2020-09-10
- 初中團隊工作如何奏響“青春之歌”
斷涌現(xiàn)。唱響青春之歌,做實做細學生德育工作,三門峽市第三中學團委日漸形成區(qū)域教育特色品牌,學校曾被評為河南省學雷鋒先進集體、市學雷鋒“優(yōu)秀志愿服務組織”、市“優(yōu)秀志愿服務項目”、市教育系統(tǒng)學雷鋒先進集體、“雷鋒式學?!薄袄卒h式班級”,其團建管理新模式受到學習強國、省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關注。2019年,三中還應邀參加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身邊雷鋒隨手記”活動,并榮獲優(yōu)秀組織獎,全國僅有6所學校獲得此殊榮。三中還被團省委命名為“團省委基層聯(lián)系點”。2019中國共青團 2020年14期2020-08-17
- 民辦高校大學生紅色經典閱讀探究
色經典? 《青春之歌》? 大學生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036-011? ?紅色經典的價值紅色經典指的是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1949—1976),這一階段出現(xiàn)的文學作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紅色經典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建設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了我國不同戰(zhàn)線上人們的精神面貌,不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還承載了特定歷史時期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20年1期2020-06-08
- 《青春之歌》向電影走去的“背影”
9年上映的《青春之歌》改編自楊沫同名長篇小說,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崔嵬與陳懷皚合作導演,是反映知識分子參加革命的電影,故事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再現(xiàn)了30年代覺醒的知識分子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進行的頑強斗爭?!?span id="j5i0abt0b" class="hl">青春之歌》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片”被列入拍攝,由于周揚、陳荒煤等領導堅持由楊沫自己來改編、由北京電影制片廠來拍攝,1959年初楊沫親自把小說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這部影片于2010年博覽群書 2020年4期2020-05-14
- 論楊沫的《青春之歌》與成長小說
摘? 要:《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學”中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主要寫了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間小資產階級林道靜成長為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事跡。這部帶有半自傳體性質的小說通過描寫林道靜在革命和愛情中的成長,道出了當時社會背景以及作者楊沫的內心希冀。小說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封建地主家庭中逃脫時的苦悶彷徨;在接觸共產主義思想后的生命皈依;經歷一系列磨難后的重獲新生。小說通過對林道靜成長經歷的描寫以及她周邊人物的影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的人物形象,青年文學家 2020年5期2020-03-23
- 從胡夢安的角色塑造談民族歌劇《青春之歌》的音樂借鑒
劇院創(chuàng)演的《青春之歌》《紅船》《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代表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做出了相當?shù)呢暙I。下文以本人參演的角度談一談《青春之歌》中的角色塑造以及音樂借鑒。我演胡夢安我在《青春之歌》中扮演的角色是胡夢安,他在劇中是最大的反派,老謀深算、心機重重、陰險狡詐都是他的標簽。不論是歌劇、音樂劇還是話劇等其他種種戲劇,只要是表達的核心主題是正面的,那么必定會有一個關鍵的反面因素,它間接地起到襯托光明主題、傳達正確內涵的作用,同時也是戲劇的重要矛盾因素。因此,如何恰如歌劇 2020年9期2020-03-17
- 男權話語背景下的女性知識分子成長之路 ——以電影《青春之歌》為例
□何俊《青春之歌》于1958年被搬上大銀幕,成為獻禮建國十周年的影片,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一方面,電影席卷全國,深受青年人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受到文藝界內外的諸多批評。特別是女主角林道靜先后與三個男子戀愛的情節(jié),在五六十年代禁錮的空氣下顯得尤為大膽。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中,《青春之歌》依舊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其創(chuàng)作內核必然不會局限于“革命+戀愛”模式的格局。本文的立論基礎在于《青春之歌》的主題依舊是知識分子成長主題。性與政治的所謂聯(lián)姻,只是女性知識分子視聽 2020年10期2020-02-24
- 《青春之歌》:未曾落幕的青春篇章
長篇小說 《青春之歌》 即將出版的消息,因寫的是北京地區(qū)的學生運動,希望能在 《北京日報》 上連載。這是第一家因 《青春之歌》 找上門的媒體,楊沫同意了,盡管小說尚未正式出版,她也并不確定是否能被廣大讀者接受。次年1月,《青春之歌》 正式面世,與此同時,開始在 《北京日報》上連載。小說出版后反響很好,或者說可能比楊沫本人所曾設想的更好——《青春之歌》 迅速成為名副其實的暢銷書,至次年已加印至130萬冊。1959年,據其改編的同名電影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影片上讀書文摘 2019年9期2019-09-18
- 唱響立德樹人的“青春之歌”
任雅才46中隊是一個特別的中隊,它的特別不僅在于它由候補同學組成,還在于有一個別名,叫“模擬彩車”中隊。我們的任務就是訓練時在方陣中間手舉橫幅模擬出彩車的框架。模擬彩車的同學是從后備人員中遴選出來的,他們前一天可能還躺在天南海北的家中,第二天都準時到達訓練場。來自青海的趙有財同學告訴我,他本來加入合唱方陣卻被淘汰,得到通知后他連夜從家鄉(xiāng)趕回;來自山東煙臺的姜玉郎同學買不到火車票,半夜11點坐了15個小時大巴趕來;來自甘肅的劉彤同學取消了駕照考試,熬過17個北京支部生活 2019年12期2019-09-10
- 《青春之歌》:作為政治修辭的情愛敘事
?要] 《青春之歌》雖以情愛敘事貫穿全篇,但在“十七年”的特殊時代語境下,非但沒有受到太多指責,反而躋身紅色經典行列。究其原因在于,圍繞林道靜展開的情愛敘事,早已超越兩性范疇,而依據意識形態(tài)的演進邏輯構筑起繁復龐雜的政治寓言。情愛的角逐,事實上暗示知識分子的前途命運、無產階級革命的發(fā)展方向以及革命政權的最終歸屬。[關? 鍵? 詞]《青春之歌》; 政治修辭; 情愛敘事;意識形態(tài)1958年初,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短短的一年半,作品名家名作 2019年5期2019-07-30
- 從三重人格學說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形象
□孟慶楠《青春之歌》為人們塑造出了一個共產主義戰(zhàn)士林道靜。在她成為共產主義戰(zhàn)士這一過程中,她不斷地厘清自己的所想所求,從一開始的具有反抗意識及困于愛情的本我到自立自強理想的自我實現(xiàn)再到人生價值的飛躍與升華的超我,一步步實現(xiàn)了她三重人格的發(fā)展與轉變,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以及崇高價值的所在。一、林道靜與余永澤——本能的反抗1923年,奧地利心理學家以及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將人格結構發(fā)展為本我、自我與超我?!叭烁窠Y構中最基本的層產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9年13期2019-03-20
- 與學生共創(chuàng)《青春之歌》
的班歌——《青春之歌》,不禁使我想起了和學生一起踐行《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公約》的點點滴滴。作為幼師班的班主任,我經常感慨她們的行為習慣不盡如人意。有一天早晨,我一走進教室,看到滿地的紙片,幾個學生無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我問衛(wèi)生委員何以如此,她竟然說已經打掃過了。這樣懶散的狀態(tài)讓我憂心忡忡。但是怎么樣才能引導學生養(yǎng)成愛學習、有專長、愛勞動、圖自強的好習慣呢?恰逢學校正在舉行“文明風采”初賽,擇優(yōu)推薦班級參加省級競賽。其中有一個特設項目,征集《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公河南教育·職成教 2019年1期2019-02-13
- 淺析“十七年文學”中的女性形象
》和楊沫的《青春之歌》為具體文本,通過文本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來具體分析闡釋這個時期中的文學女性形象特征。關鍵詞:十七年文學時期;《創(chuàng)業(yè)史》;《青春之歌》;女性形象1949年新中國成立,女性的地位得以不斷提高“在生產中,必須實現(xiàn)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1)“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2)“婦女能頂半邊天”(3)等成為當時的口號。新的時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都為“十七年”時期的女性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北方文學 2019年2期2019-02-02
-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形象及意義分析
代楊沫創(chuàng)作《青春之歌》,作者通過創(chuàng)設林道靜形象將知識分子奮斗史展現(xiàn)出來,將林道靜個人思想轉變過程展現(xiàn)出來。作者同樣賦予林道靜鮮明的個性特點,給人一種振聾發(fā)聵的感覺。文中選擇以林道靜為切入點,分析人物形象含義及蘊含的深層次意義。關鍵詞:形象特點;現(xiàn)實意義;女性角色《青春之歌》小說出版的同年便被拍成電影,作為慶賀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片”被搬上大熒幕,受到當時青年學生的追捧并引發(fā)共鳴。作品中成功塑造林道靜這一知識女性的革命形象,并用她身上的精神感染并打動一代北方文學 2019年36期2019-01-10
- 淺析《青春之歌》與《紅豆》的異同
黃宇嘉《青春之歌》與《紅豆》均創(chuàng)作與五十年代,都屬于以愛情和革命為主題的小說創(chuàng)作,且均以女性為小說主體,于女性的細膩情感中體現(xiàn)其革命精神。二者在宏觀模式構建、具體內容敘述、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同有異。具體表現(xiàn)在:一.宏觀模式構建在宏觀模式構建上,《青春之歌》與《紅豆》都受到二三十年代“革命+戀愛”小說的影響,因此都帶有“革命+戀愛”的色彩。一方面,女主角的戀愛經歷與革命過程息息相關,在革命的背景下,愛情受到信仰、理想、革命態(tài)度的影響,這種戀愛模式是一種建立于國文學教育 2018年19期2018-11-29
- 羅振亞詩歌: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
青春之我譜寫青春之歌,與詩簽下了一生的契約,陸續(xù)寫了幾十首詩作。寫詩,講詩,研詩,羅振亞近四十年來從未中斷與詩的契約。睽違多年,羅振亞依然舉首性情,在繁忙治學之余,將心偎近詩情,頻繁憶往事、傷流年,自在愜意的抒情似在大海里裸游。一般說來,學人之詩很難斷離理性過重的糾纏,難以掙脫“影響的焦慮”;詩人之詩以生命的灌注追尋“心地空明”“信手拈來,言近旨遠”的效果。難能可貴的是,羅振亞的詩意源自直尋和即見,提筆寫詩從不掉書袋,不制造迷宮,不抖激靈,詩語生發(fā)親切自然寫作 2018年4期2018-11-28
- 論《青春之歌》林道靜的思想轉變歷程
玲廈門大學《青春之歌》是作家楊沫的一部長篇小說,是1949年以后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并正面塑造知識分子的長篇小說?!?span id="j5i0abt0b" class="hl">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知識分子“成長小說”,小說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形象。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踏上流亡之路。在她逃離家庭后,先是遇到“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兩人相愛同居。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yǎng),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后來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長江叢刊 2018年36期2018-11-14
- 一首永不逝去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