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以來的文化體用問題研究評述——以張岱年為例

      2012-08-15 00:54:23李運昌陳志新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全盤西化體用張岱年

      李運昌, 陳志新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文化的體用問題,是近代以來文化爭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關(guān)系到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和自覺設(shè)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體用”的基本含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岱年先生科學、完整而又言簡意賅地總結(jié)了體用范疇的具體含義。張先生指出:“體用”范疇的淵源在先秦時代,在唐宋至明清的哲學著作中成為常用的范疇。與“體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有“本用”、“質(zhì)用”?!氨尽币喾Q為“本根”、“本體”。從歷史演變來看,“體用”應該是由“本用”觀念衍化而來的。

      “本”的觀念起源較早。《論語》記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這里所謂“本”是“主要內(nèi)涵”之意。《論語》又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之用即禮的運用、實施。儒家講“禮之本”,又講“禮之用”,使用了“本”、“用”概念,但尚未以本用對舉。荀子嘗以體用對舉,《荀子·富國》篇:“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萬物有體有用,這里“體”指形體,“用”指用處。

      漢代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評述道家的學說云:“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這里以“本”與“用”對舉,本是根本,用是根本原則的運用?!肚f子·天下》篇述老聃關(guān)尹之學云:“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本”與“物”對舉。道家所講的本即是無形的道,亦稱“本根”?!肚f子·知北游》:“憎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本根是以樹木之根為喻,萬物如枝葉花果。本根即萬物存在的內(nèi)在依據(jù)。

      解釋體用最詳?shù)氖翘拼?jīng)學家崔憬,他在《周易探玄》中說:“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zhì),就形質(zhì)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zhì)也,用者即形質(zhì)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于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假令天地圓蓋方軫為體為器,以萬物資始資生為用為道,動物以形軀為體為器,以靈識為用為道,植物以枝干為器為體,以生性為道為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體指形質(zhì),用指形質(zhì)的作用,這可謂唯物主義的體用觀。

      宋初胡瑗宣揚“明體達用之學”,其弟子劉彝述胡氏明體達用之學云:“圣人之道,有體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詩》《書》史傳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于皇極者,其用也”[1]。這是認為,儒家的倫理原則是體,倫理原則的運用、實施是用。“體”的這一意義,亦本于《荀子》“君子有常體矣”,常體即根本原則之義。胡瑗的又一弟子程頤以“體用”說明“理”與“象”的關(guān)系:“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易傳序》)。以理為體,以象為用,理是深微的,象是顯著的;深微的為體,顯著的為用。這和胡璦所謂體用的意義是一致的。

      總之,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體用,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含義,體指實體,用指作用,體用是實體與作用的關(guān)系;第二種含義,體指原則,用指應用(原則的運用),體用是原則與應用的關(guān)系。

      二、“體用”范疇的文化意義分析

      張岱年先生指出,按照體用的第一種含義,文化的體用關(guān)系亦即文化的實體與文化的作用之間的關(guān)系。一切文化都是某一民族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的主體。文化的各種內(nèi)容,即民族的精神生產(chǎn)的全部內(nèi)容都是為民族服務的。如此,則應該肯定,民族的存在是體,文化的內(nèi)容為用。人類社會包括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這個意義上,亦可以說:在人類社會生活之中,社會存在是體,社會意識是用。如此,應該肯定每一時代的文化都應以當時的生產(chǎn)方式為體。我們常說,有封建主義的文化,有資本主義的文化,有社會主義的文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但這一意義上的體用問題,并不是近代以來文化體用論爭的主要問題。

      按照體用的第二種含義,文化的體用是文化體系中的原則與應用之間的關(guān)系。馮桂芬(1809-1874)最早提出的“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實際上已經(jīng)包涵了中體西用論的內(nèi)涵。1898年,張之洞刊行《勸學篇》,明確宣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洋務派所謂體用都屬于“學”的范圍,應是體用的第二種含義?!绑w”指文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用”指原則的具體措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企圖采納資產(chǎn)階級的科學技術(shù)以維護封建主義的倫理原則,這當然是行不通的。但是,雖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在本質(zhì)上是保守性的言論,但又主張采納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與當時的頑固派有所不同。通觀《勸學篇》,應該說是在“中學為體”的原則之下來容納“西學”的內(nèi)容,為西學在中國的存在和發(fā)展爭取一席之地。早期改良主義者薛福成也說過:“今誠取西人器數(shù)之學,以衛(wèi)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2]在當時強大的封建政治、文化的壓力之下,可以說“中體西用”是發(fā)展西學的唯一可取的方針,這實際上打破了兩千多年來儒學在“內(nèi)圣外王”兩個方面都居主導地位的文化格局,承認由“內(nèi)圣”開出“外王”的邏輯思路的崩潰。所以,我們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恰當評價“中體西用”所曾經(jīng)起過的積極作用。

      但“中學為體”畢竟是要維護“體”即封建倫理綱常的至上性,這受到嚴復的激烈批評。作為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qū),嚴復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深刻反思了“中體西用”論,提出自己的新見解,認為中國學習西學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在于受到 “中政為本,西藝為末”等錯誤觀念的制約。“若夫言主中學而以西學輔所不足者,驟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說矣。措之于事,又不然也?!盵3]559他主張體用不二:“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3]558這確實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思想。他認為中西文化各有其體用,不能把“西學”之“用”強加于“中學”之“體”。由此他提出“會通中西”的主張,即“統(tǒng)新故而觀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3]560,對于中西學術(shù)文化的取舍,要以是否能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為標準。嚴復的文化觀已經(jīng)初步擺脫了“中體西用”論的狹隘眼界。

      雖然嚴復看到了中西文化各有其體用,但是他又主張各自的體用不能相離,其“會通中西”的主張實際上是要取消關(guān)于體用問題的爭論。而且不加分析的“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的整體論觀點容易導致“全盤西化”的價值取向。但是,中國社會的矛盾,總有主次之別;現(xiàn)實的問題,總有輕重緩急之分;一國文化在一個時代的發(fā)展中,也總要有最高指導原則。這是不能回避的根本問題。

      20世紀20年代,以梁啟超、梁漱溟、錢穆等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派”,30年代以陶希圣等十教授為代表的“中國本位文化派”,以及主張“返本開新”的所謂現(xiàn)代新儒家,實質(zhì)上都是“中體西用”論的某種發(fā)展。

      “東方文化派”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西方文化有了新的深刻認識,轉(zhuǎn)過頭來求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醫(yī)治”西方文化的弊端。梁漱溟(1893~1988)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于20年代將儒家思想與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學結(jié)合,提出其新孔學的文化思想,認為西方文化“意欲向前”,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對立,物質(zhì)上成就巨大而精神上受了創(chuàng)傷;中國文化 “意欲調(diào)和”,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物質(zhì)落后而精神優(yōu)越,認為西方文化已經(jīng)過時,中國文化必將取代西方文化而盛行于世。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優(yōu)于西洋文化與印度文化?!爸袊说囊磺衅鹁酉碛枚疾蝗缥餮笕?,而中國人在物質(zhì)上所享受的幸福,實在倒比西洋人多。蓋我們的幸福樂趣,在我們能享受的一面,而不在所吸收的東西上——穿錦繡的未必便愉快,穿破布的或許很快樂;中國人以其與自然融洽游樂的態(tài)度,有一點就受一點,而西洋人風馳電掣的向前追求,以至精神淪喪苦悶,所得雖多,實在未曾從容享受。”[4]156他以這種唯心理論的論證方式,“證明”中國文化反而大大優(yōu)于西洋文化。在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上,“西洋人是先有我的觀念,才要求本性權(quán)利,才得到個性伸展,但從此各個人間的彼此界限劃得很清,……這樣生活實在不合理,實在辛苦。中國人的態(tài)度恰好與此相反:西洋人是要用理智的,中國人是要用直覺的——情感的;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國人是不要我的?!盵4]157他主張儒家文化是世界上最優(yōu)異的文化,充分反映了東方文化派以儒家文化為本位的思想傾向。

      “東方文化派”專注于中國文化的優(yōu)長,主張發(fā)揚傳統(tǒng)儒學以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實際上無異于緣木求魚,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們不能找到中國面臨的根本性的危機,不能指出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方案。1935年1月,以陶希圣等十教授為代表,在國民黨所控制的《文化建設(shè)》刊物發(fā)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shè)宣言》,“中國本位文化派”正式形成。陶希圣提出,英美的資本主義、新的國家主義和蘇俄的共產(chǎn)主義是三種不同的文化,都不適合于中國的國情,中國所需要的是“第四套文化”。陳立夫認為這“第四套文化”就是“將我國固有之道性智能從根救起,對西方發(fā)明之物質(zhì)科學迎頭趕上?!盵5]這實質(zhì)上就是“中體西用”論的新形式。

      文化論爭中的另一派是“全盤西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于“東方文化派”和“中國本位文化派”等文化保守主義的反動,對反對封建性質(zhì)的文化復古主義具有積極作用。“全盤西化”論的根本論點,是文化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實際上,他們的學說可稱為“西體西用”論,是體用論的一種新形式。陳序經(jīng)受英國人類學家 E·B·泰勒(1832~1917)影響,把文化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總體”或“整體”,這是他的全盤西化論的最得力的理論證明。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它的各種成分之間都是密切聯(lián)系的,而且其中某一方面的波動,必然會影響到其他方面,所以無論是對文化成分的物質(zhì)方面或精神方面,還是對倫理、宗教、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都不能作孤立觀。以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關(guān)系為例,認為文化的物質(zhì)方面和精神方面是“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東西”[6]98,文化既是“整個”的,則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就只能是全盤拋棄,對西洋文化的態(tài)度是全盤接受。胡適明確主張要全面否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要全盤的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從而在中國第一個打起了“全盤西化論”的旗幟?!麖娬{(diào)指出,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必先有一番心理的建設(shè),一種新覺悟:“這種急需的新覺悟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zhì)上不如人,不但機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會道德都不如人。”[7]

      他們批評“中體西用”論,認為“中體西用”論的一個共同的錯誤是割裂體用,表達了和嚴復類似的見解,認為“中西學術(shù),各有其體,而且各有其用。其用之所依,在于其體;體之所表,在于其用。而且有其體必有其用,有其用必賴其體。今欲以二種不同之體及其不同之用,顛倒配置,是無異欲用目以覺嗅味,而用鼻以視物。中西文化既是二件不同的東西,今欲采納西方文化之用,而不要其體,正象是舍本而求末,斷其源而取其流。”[6]90這是體用不二的觀點。他們對“中體西用”論進行了比較深刻的分析,指出“中體西用”派所謂西學,一般指“西政”(“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商工”)和“西藝”(“算、繪、礦、醫(yī)、聲、光、化、電”,)而不能夠認識到“一切的西洋哲學、人生觀、社會觀以及其促成西洋文化的原動力”,這就深入到了文化的價值觀層面,對于引導研究的深化是有意義的。胡適主張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實行“全盤西化”,這種“全盤西化”實質(zhì)上就是“全盤資本主義化”。在他看來,中國的出路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拋棄中國固有文化,全面徹底地照搬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胡適沒有對文化進行具體分析,他所使用的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籠統(tǒng)的思維方式。承認文化可以分析,并且分析為精華和糟粕兩大部分,則是一切馬克思主義者的共同思路。馬克思主義認為,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目的不是用它來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而是為了豐富和發(fā)展我們的民族文化,要做到“洋為中用”。毛澤東指出:“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jīng)過我們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盵8]對文化不能采取囫圇吞棗的渾沌不分的態(tài)度,而應該具體分析和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要素。

      三、文化“體用”論的理論總結(jié)和張岱年的“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

      張岱年以邏輯分析方法和辯證法為理論武器,科學地總結(jié)了近代以來的文化體用之爭,并提出了新時代文化發(fā)展的正確方針,這就是“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

      他批評了“中體西用”論和“全盤西化”論,認為“清末洋務派提出‘中學為用,西學為體’,其實際意義是,以封建主義的思想體系為體,以近代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為用。這里所謂‘體’指原理原則,所謂‘用’指原則的應用?!薄皻v史已經(jīng)證明,中體西用之說是行不通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體系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shù)是不可能相互結(jié)合的?!畜w西用之說是不可取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講‘西學為體,西學為用’呢?西學西用,也就是全盤西化。這種論調(diào)看起來很激進,但是西方各國都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堅持自己的民族精神,強調(diào)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特點?!?,所謂全盤西化實際上只能是殖民地的奴化思想?!盵9]這鮮明地揭示了“中體西用”論的根本弊端,指出了全盤西化論的理論本質(zhì),明確主張現(xiàn)在不應該再以中西分體用,無論講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都是錯誤的。這是對這兩大文化思潮的科學總結(jié)。

      他指出不同時代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體與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權(quán)平等、自由競爭”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實際起作用的基本原則,可以稱為資本主義文化之“體”,而資本主義社會的豐盛繁榮的科學藝術(shù)都是資本主義文化之“用”。這是在體用的第二層意義上來說的。他認為,現(xiàn)在講體用,應該明確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體”,科學技術(shù)、文學藝術(shù)是“用”。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可以說民主為體,科學為用。他進一步指出,文化的體用問題,可以說是“今中為體,古洋為用”。所謂今中為體,就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為體,其中包含對于中國固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批判繼承;古洋為用,就是在科學技術(shù)方面盡力學習西方,同時在藝術(shù)方面兼采民族形式。這樣,一方面以中國現(xiàn)代的實際需要為文化選擇的客觀依據(jù),以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為文化之體;另一方面,又包含了文化的中西、古今的問題,確立了以我為主、以今為主的原則。

      他總結(jié)了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指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前途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就是主動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成就,同時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認識本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發(fā)揚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自己的新文化。創(chuàng)造就是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客觀規(guī)律,制造出別人沒有制造出的新機器、新工具、新產(chǎn)品。這樣才能對世界文化有所貢獻,這樣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這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道路?!盵10]這也就是立足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實現(xiàn)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綜合”和“創(chuàng)新”,以建立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新文化。

      張岱年的 “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超越了舊的文化“體用”說。舊的文化“體用”說在歷史上之所以有“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之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近代的一些學者用形而上學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從絕對優(yōu)劣的角度看待中西文化。張岱年從邏輯的辯證的視角出發(fā),避免了絕對化的傾向,克服了兩極性和單向度的缺陷,揭示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綜合”“創(chuàng)新”),并為未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的同時不斷“綜合”“創(chuàng)新”),使“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適應了建設(shè)中國未來的新文化的要求。我們相信在“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的指導下,“通過文化綜合而實現(xiàn)的文化創(chuàng)造,既能達到文化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又能實現(xiàn)文化上的主體性和精神價值上的凝聚性,實現(xiàn)中國文化體系的全面復興”[11]。

      [1]黃宗羲.宋元學案·安定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25

      [2]丁鳳麟,王欣之.薛福成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56

      [3]王栻.嚴復集[M].第 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56

      [5]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52-453

      [6]楊深,編.走出東方——陳序經(jīng)文化論著輯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7]歐陽哲生.胡適文集[M].第3集,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7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9]張岱年.張岱年全集[M].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7

      [10]張岱年.張岱年全集[M].第6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71

      [11]王中江.張岱年“文化創(chuàng)新綜合論”特質(zhì)[N].北京:北京日報,2012-01-16(24)

      猜你喜歡
      全盤西化體用張岱年
      哲人張岱年:其意心知
      《張岱年先生手跡選錄》之三封書信
      《張申府與張岱年研究》專欄特約主持人按語
      梁漱溟先生的全盤西化論
      “體用”思想在大學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思考
      劉勰通變觀及其生成語境
      學習方法之“體用”辨析
      關(guān)于五四新文化時期中西文化論戰(zhàn)的思考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4:19
      中國的“文藝復興”
      對“文之為德也大矣”的幾點思考
      开化县| 大安市| 横峰县| 晋州市| 金寨县| 泸州市| 东山县| 河源市| 曲水县| 云林县| 奉节县| 武山县| 安达市| 湘潭市| 榕江县| 成都市| 梨树县| 哈尔滨市| 苍南县| 呼玛县| 册亨县| 泌阳县| 大关县| 沙坪坝区| 沙田区| 全椒县| 广宗县| 麻江县| 长阳| 荔浦县| 上杭县| 古田县| 湾仔区| 油尖旺区| 贵溪市| 武清区| 金川县| 宜城市| 玉树县| 南靖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