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文學翻譯活動都要經(jīng)歷從“原作→譯者對原作的加工創(chuàng)造→譯作”的程序,這一過程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闡釋,就如凸透鏡成像。譯者就是凸透鏡這一成像工具,處于“成像”中心地位,要想準確無誤地反映原作信息之像,就必須在遵循原作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的尋找是譯者思維的一個重要目的。
關鍵詞:文學翻譯 凸透鏡成像
文學翻譯過程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者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度”是一個較難把握的概念,這就涉及到譯者在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中尋找一個平衡點的問題。
一.文學翻譯中的“凸透鏡成像原理”
在數(shù)學中,凸透鏡成像原理是這樣闡釋的,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像時,只有在物距等于二倍焦距的情況下,才能成與原物體等大的實像。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就是:只有當u=2f時,凸透鏡才成與原物體等大的實像(u表示物距,f表示焦距,“焦距”是指平行光照射在凸透鏡上匯聚在的那個點與鏡面的距離。焦距和凸透鏡本身有關)。以圖像示之:
我們不難看出,凸透鏡只有在一定的位置時(u=2f),物象才能與原物體等大。如果向左或向右移動凸透鏡,物象的大小也就隨之發(fā)生變化,或大于原物體,或小于原物體。
凸透鏡成像原理在文學翻譯中同樣適用,如果把原作信息看作物體,譯作信息看作物像,那么譯者便充當起凸透鏡這一成像工具,要能準確地反映原作信息的“物像”,就必須在遵循原作與發(fā)揮自身思維創(chuàng)造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把原作信息量恰如其分地反映成像,原作信息才能以一種異語讀者易于接受的形式傳達到目的語。反之,如果譯者找不好這個平衡點,文學翻譯便會走向兩個誤區(qū):其一,過渡拘泥于原作,表面上看似絲毫無差地傳達了原作的信息,然而事實上沒有譯者思維的加工創(chuàng)造,譯作就缺乏與目的語讀者溝通的表意性,從而不能在目的語中找尋到合適的落腳點;其二,過渡偏向于譯者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原作的信息被過分地修改,這樣譯者便不再是凸透鏡,而是制造廠,翻譯過程也便不再是成像,而是畫像了。
這兩個誤區(qū)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常常碰到的,畢竟“成像”是一個復雜而難解的過程,充當凸透鏡的譯者要準確地找好處于遵循原作與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性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譯作??梢娮g者在翻譯中的重要地位。
二.譯者思維過程的決定因素
文學翻譯本身就是一個聯(lián)系主觀和客觀的實踐活動,譯者的思維整合過程,即對原文本的處理過程分為解析過程和改造過程,前一個過程即譯者的思維整合過程,是后一個過程存在的先決條件。解析建立在對原文本這個客體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是譯者主觀意識的活動,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同時,譯者的解析圖示又充滿矛盾,從平衡狀態(tài)到不平衡狀態(tài)再到平衡狀態(tài)不斷發(fā)展的。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從認識論和矛盾論的角度來探究這種文學翻譯中的“凸透鏡成像原理”,揭示譯者思維過程的規(guī)律。
首先,譯者作為解析主體,原文本作為解析的客體,二者構(gòu)成一種認識關系。譯者對原文本的解析其實是一個從形式,意義及意境到感受,思想,理解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是譯者作為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作用的過程,是譯者從一種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心理活動的深化過程。其次,解析過程又是矛盾地變化著的。事物都是在矛盾中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譯者和原文本作為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斷的相互作用著,這才使得譯者思維過程不斷推進,從一種平衡狀態(tài)到不平衡狀態(tài),最終再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這個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更新和提高的過程。譯者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尋找遵循原作與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性之間的平衡點,并最終確定它的位置??梢哉f,譯者的心理活動決定了這個平衡點的最終落腳處。而譯者的心理活動又是由其心理功能所決定的,譯者只有具備以下心理功能,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這個平衡點。
1.良好的表象反映能力
人的認識都是從對事物的直觀反映開始的,然后才能運用想象等主觀因素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形成主觀認識。在文學翻譯中,譯者面對的是具體的文字符號,大腦首先要對這些客觀的文字符號形成直觀反映,才能進一步對其進行主觀的加工。表象反映能力就是指譯者對直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再現(xiàn)的能力,這是其心理功能的基礎。
2.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想象力
情感是譯者在理解原作的活動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它深入到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個理解過程充滿情感色彩。想象力是譯者把抽象的文字符號轉(zhuǎn)變成為具體的意象與意境的能力,是因譯者自身情況而異的。它幫助譯者把原作從一種抽象無形的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一種具體而有形的狀態(tài),把平面的文字轉(zhuǎn)化成為立體的圖像空間。
3.較強的理性抽象與提煉功能
對原文本的認識不應只停留在感知成意象的層次,還要再繼續(xù)發(fā)展。譯者需要運用自身知識儲備、審美功能等對意象進行抽象和提煉。原文本的解析過程經(jīng)歷了從“抽象→具體→抽象”的階段,而這一心理功能就是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和決定譯作形態(tài)的最終步驟。
三.結(jié)語
譯者在把原文本信息反映給目的語讀者的過程中是經(jīng)歷了復雜的思維過程的,這個過程是譯者主觀能動的心理活動,是和其心理功能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對譯者心理的探究是翻譯研究一個重要的方向,應該引起廣大譯界學者的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0
[2]王文斌.論譯者在文學翻譯中主體作用的必然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
[3]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61—371.
[4]張令.文學翻譯原理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
作者簡介:田道然(1983-),女,漢族,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