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千
摘要:音樂趣味教學法又稱音樂快樂教學法,對調動學生內部動力,引導他們主動學習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育;愉悅;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54-1
一、把握年齡特點——“樂”中啟發(fā)
現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在11歲至15歲,屬少年期或學齡中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心理發(fā)展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他們已不滿足于小學階段音樂課堂上學習的那些活潑、快樂,描寫小動物和描寫人生活的音樂,他們對世界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開始逐漸地將興趣轉向能夠滿足他們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樂作品,在這個時期,可以有針對性地將中外一些優(yōu)秀的經典音樂作品介紹給他們,讓他們廣泛的接受各種經過認真刪選過的優(yōu)良的音樂信息,擴大音樂視野,提高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審美情趣。
有優(yōu)美音樂旋律、結構簡單的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音樂作品最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比如:外國作品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中國作品《漁舟唱晚》;初中生生活范圍大了,接觸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緒也日益豐富,雖然這種情感還不穩(wěn)定,但對了解各種情感的音樂已經有了興趣,像描繪美好愛情的中國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表現喜悅之情的《手拉手》,表現節(jié)日歡慶之情的《春節(jié)序曲》,歌頌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給未來一片綠色》等等。
二、趣味切入——“樂”中獲知
趣味故事巧導入:孩子都愛聽故事,初中生也不例外,針對這個特點,可在傾聽樂曲前講一下關于這首樂曲的奇聞佚事,像海頓的《驚愕交響曲》的故事,聽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聽這首曲子的欲望,這時再讓學生們聽這首曲子,一定是“兩只耳朵豎起來”。再比如:欣賞京劇音樂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京劇的由來和形成,以及京劇界的四大名旦,各種流派,特別是可以講一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京劇名旦梅蘭芳先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梅蘭芳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蘭芳先生對京劇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器樂演示趣味合作:如我在講中國戲曲時,我向大家介紹了京胡、板胡、二胡、嗩吶等樂器,讓他們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體會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黃”?各反映了劇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樂知識。課堂上學會使用一些小型打擊樂器進行節(jié)奏練習和演奏,如“手鼓”、“串鈴”、“響板”、“沙錘”、“三角鐵”、“鈸”、“撞鐘”等,同學們練習起來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趣味歌謠巧記樂理知識: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單憑教師講、學生聽,填鴨式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了讓學生愿意聽、樂意記,教師必須把死知識變活,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展開聯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如在講授五線譜時,發(fā)現學生容易記錯音名的位置,我編了個有趣又容易記憶的歌謠教給學生:“五線譜、五條線,高音譜號起二線,下加一線C調do,四個間上有張臉(face),F、A、C、E(fa、la、do、mi)?!边@樣邊寫邊講,學生邊學邊記,音名CDEFGAB與英語課上初學的“face(臉)”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聲情并茂趣味歌唱: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時間、空間。讓學生有獨立的思想,鼓勵學生求同的時候,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在教學中進行唱動結合教學,化難為易,使各項技能互相促進提高。
如果單純地教唱歌曲或者欣賞樂曲,長期下去學生難免會感到單調、乏味,改變些教學方式,就依然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歌曲教唱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在唱歌教學中,我打破那種“節(jié)奏練習——讀譜——唱詞”的教學順序,用先學唱歌曲,后學認歌譜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只要多聽幾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鐘就學會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記憶,再學歌譜就比較順利,歌譜中的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這些難點節(jié)奏都不攻自破。讓學生用筆桿跟著鋼琴音樂或CD范唱輕輕擊拍(或拍手、捻指、拍腿、跺腳),既可以訓練節(jié)奏,又可以增加氣氛,一邊還可以哼唱樂曲的旋律,訓練學生建立正確的音高、節(jié)奏、力度感覺。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較好地把握歌曲的風格,學生將歌曲內在的感受帶動身體的律動傳播情感。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游戲競賽的方法,分組進行分部練習。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展現音樂藝術魅力: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fā)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是音樂教學中先進的有效手段,它通過音像把音樂的藝術形象直接表現出來,科學地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它把傳統(tǒng)的教師個人講述、談唱變?yōu)樨S富多彩的視聽情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激發(fā)力。我常常開發(fā)和設計富有個性化的課件,一方面借助電影等綜合藝術的表現力,通過視聽同步,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藝術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采用現代教學媒體,揭示教學命題,反復再現,使教學效果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擴張其藝術感染力。如在安排學生欣賞民歌時,可以使用投影儀,顯示與該民歌有關的民族樂器、服飾以及地域風情等,播放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影片片段,同時播放音樂,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感受音樂??梢栽O想:當教師從中選取學生喜愛的歌曲教唱時,學生將是如何興致勃勃地和教師密切合作進行這項課堂教學活動。
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源于生活實踐,實踐是產生一切創(chuàng)新的基礎。所以在音樂課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體現自己,看到自身的價值所在,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學生在學完一首維族民歌后,讓學生根據曲目的節(jié)奏特點自己編創(chuàng)幾個小節(jié)的節(jié)奏,當一次小作曲家,這既是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梭探,也是對其潛能的挖掘及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這樣使整個課堂氣氛極為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也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了創(chuàng)新的靈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