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泉鋒
摘 要:跳短繩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它也是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項目之一。但由于傳統(tǒng)的跳繩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跳繩興趣不高。本文通過平時對教學工作經驗的積累,從“巧”分小組、“巧”定組長、“巧”用比賽、“巧”行考試四個方面,來激發(fā)小學中段學生跳短繩的興趣。
關鍵詞:興趣;跳短繩;小學中段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12-0065-01
小學低段學生主要以學習跳短繩的動作方法及要領為主,并提高心肺功能。而對于小學中段學生而言,絕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跳短繩的動作方法和要領,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跳短繩的水平和能力呢?
起初,我嘗試了一些較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集體徒手練習、集體有繩練習、兩人一組的互幫互助練習、定時定目標練習;等等。但由于方法過于老套,很難激發(fā)孩子們練習的積極性,練習效果不顯著。于是,我嘗試著找出問題的根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源出發(fā),尋找答案。終于,在我的體育課堂中找到了一些激發(fā)學生跳短繩興趣的“小竅門”。
一、“巧”分小組
如何分組,每組人數多少最為合理?原本的設計思路:分組后,每個組員輪流跳,沒有輪到的學生進行數數。那么,根據這個思路,每組人員定太多有些不合理,因為中間學生等待時間太長了,不利于學生跳出好的成績。每組人員定少了也不妥當,因為這樣缺乏小組合作,且數數的準確性也不夠精確。經過教學實踐,最終認為每組定員3~4人較為恰當,學生不但可以享受小組合作的樂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組內競爭的意識。
二、“巧”定組長
如何定組長,組長怎樣定最為合理?之前,在體育課堂中組長一般由教師任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根據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自己來選組長更為合理,讓事實“說話”最為公平——能者為勝。于是,讓組內每一名組員都拿起自己的繩子比一比,誰能在單位時間內跳的個數最多,就當選為該組的組長。這樣定下的組長,同學們都心服口服,且對跳得好的學生得以鼓勵,激勵他們跳出更好的水平。這種“巧”定組長的方法在其他練習項目中也可以采用,讓各方面具有特長的學生都有機會表現,為今后體育課堂更加富有生機打下基礎。除此之外,在練習過程中,規(guī)定組內學生如果在單位時間內跳的個數超過組長,可以當選為新組長。這樣一來,學生參考原先組長的個數,具有一定的目標性和挑戰(zhàn)性。而且教師可以適當獎勵組長,如:輪到組長跳的時候,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各種方式跳——后搖跳、單腳跳、交叉并腳跳、“編花”跳、高抬腿跳、雙飛跳等。采用這種教學手段,又一次激發(fā)了孩子練習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他們對跳短繩的興趣。
三、“巧”用比賽
組織比賽的形勢多種多樣,會更加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致。在進行個人定時目標賽的時候,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規(guī)定學生在一分鐘內能達到一定的目標個數,并根據比賽的結果,可以適當獎勵優(yōu)勝者。但也需要關注其余的學生,進一步觀察他們的動作方法,加以改進,或針對個別學生傳授“獨門絕技”,并鼓勵他們。在進行個人定數目標賽的時候(在單位個數內必須連續(xù)跳,才算成功),因人而異的設置單次跳繩目標個數。比如:規(guī)定跳得較好的學生定為單次跳到80個就算成功,跳得一般的學生單次跳到30個就算成功,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單次跳繩的成功率。在進行組間團體賽的時候,以組為單位,在單位時間內,每組跳的個數總和多者為勝。這樣以團隊形式的比賽,有助于增強同學們的競爭意識,并可以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
四、“巧”行考試
傳統(tǒng)上課的考試方式是到了期末階段,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展開考試,以一次考試定成績。學生為了考出好成績,僅在最后階段突擊訓練跳短繩,平時成績好的可能因為發(fā)揮不好而成績不佳,而能力較弱的可能成績更糟糕,更加影響以后跳繩的興趣。要解決學生跳繩興趣不高的問題,可通過改進考試的方式來達到此目的。教師將跳短繩的考試方式改為“隨時隨地考試”,鼓勵學生平時多練習,學生認為自己已經跳到最好,就可以直接找老師進行考試。但這次考試的成績也不是最終成績,學生若通過不斷練習,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還可以再次考試。直到學期最后結束,考試時間也最終結束。但在所有考試過的成績中,以最高成績作為自己跳短繩的最終成績?!半S時隨地”的考試方式,可達到激發(fā)學生平時自覺自愿練習跳短繩的目的,同時能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從根本上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