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云
【摘要】 教學之所以講究不同的創(chuàng)新方法,歸根究底是為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為理論依據(jù),結合實際教學案例來論述如何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素質教育;開放性教學;情境化教學;課堂效率
一、實施課堂開放性教學,調動學生主動思考
開放性教學是完成新課程改革任務的重要教學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方式. 課堂的有效性取決于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而開放性的理論正是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維模式的開放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誘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調控學生學習時的興奮度和情感,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圓的畫法”時,教師在課堂伊始,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出學生的好奇心:“在不用工具的情況下,只用手,誰能拿著粉筆畫一個圓呢?”學生們都躍躍欲試,而在先后上臺嘗試之后,都以失敗告終,此時,教師再問大家:為什么大家都不能畫一個圓呢?這樣,很好地將大家的思維帶動起來,令其對畫圓充滿好奇. 而教師此刻就拿起粉筆,以小拇指為圓心,按在黑板上不動,而大拇指與食指捏粉筆,旋轉一周,一個標準的圓便畫出來了. 于是在大家驚奇的目光中,教師引出此節(jié)要學的內容:大家想不想像老師一樣畫圓?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圓的畫法”.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化教學,幫助學生形象理解
小學數(shù)學不僅是學會算術和為將來更深層的學習打下基礎,還要將之應用于生活,所以,有不少的知識點都是極為抽象的,不容易被學生理解,而教師又很難用語言來將之解釋成為學生能夠接受的事物的. 這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化教學,根據(jù)我們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在教室內利用一定的道具來布置出需要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使抽象的知識瞬間形象化,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從而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認識人民幣”一節(jié)便可采用這樣的模式來教學. 教師將基本的知識點講解之后,先引導學生去思考,我們平時吃的、用的、穿的,哪些是需要人民幣來購買的,而它們又都需要多少人民幣,一支鉛筆與一件衣服是否是用一樣的人民幣來購買等,將學生帶入到生活的思考中去,讓學生對人民幣的用途、人民幣的數(shù)額有一個初步的認知. 繼而,教師便可以利用道具在現(xiàn)場為大家創(chuàng)設一個購物情境,分給學生們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找出一部分學生扮演商販,再找一部分學生扮演購物者,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手中的人民幣數(shù)量來確定自己要買什么,用多大面值的人民幣組合去購買等. 通過這樣形象而生動的情境式教學,使得學生不僅能輕松地掌握這節(jié)課的內容,而且記憶非常深刻,同時也能應用到生活中去,實現(xiàn)數(shù)學為生活服務的宗旨.
三、控制課堂主導性教學,引導學生明確重點
在創(chuàng)新教學理論運用到課堂的過程中,雖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不可忽視. 無論是采取開放式、交流式、情境式還是其他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師都要在其中發(fā)揮其調控的作用. 開放性要收放自如,交流式要和諧互動,情境式要掌握得法,避免學生在過于開放的教學中本末倒置,將重點完全放在了游戲與漫天的思維中,而脫離了課堂學習的本質目的. 所以,教師在其中要巧妙地加以引導,使教學的程序朝著自己預計的方向發(fā)展,學生也將重點知識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交流與情境中盡數(shù)掌握,使創(chuàng)新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有效提升價值真正得以體現(xiàn). 如上文的“認識人民幣”這節(jié)課,前期的開放式教學,之后的情境式教學,都需要教師在其中把握好重點. 在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人民幣的用途與數(shù)額的時候,因為學生的思維本就是天馬行空的,所以,教師問大家自己身邊的東西都是怎么來的,那很可能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比如說,衣服是姑姑送的,玩具是工人生產的等,而教師問需要多少錢的時候,就會有人說,都拿一百的買的,人家找錢等. 所以,教師就要把握好這個重點,提問要有針對性,若發(fā)現(xiàn)大家思維開始出現(xiàn)偏差,要及時給予提醒,將主動權暫時收回. 而在隨后的購物情境式模擬中,更是要注意好引導與控制,防止學生把重心放在了買賣東西的娛樂中,隨意買賣,對人民幣面額的認識得不到練習. 創(chuàng)新課堂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是教師要提升課堂效率的一種模式,所以,最終是要以學生掌握知識為宗旨、學生為主體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帶領學生朝著其預期的方向進行課堂互動.
四、開展課堂討論式教學,鞏固學生知識記憶
課堂有效性的另一個體現(xiàn)形式便是學生對于即學知識能夠有比較深刻的記憶. 小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接觸之后學習得快,記憶得快,同時,忘得也快,所以,要想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學生對即學知識的鞏固記憶. 在將課程教授基本完成的時候采取討論式教學,無疑就是一個好方法. 討論式教學屬于交流式教學的一種,它是針對教師提出的某個話題大家進行討論,各抒己見,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爭論,教師將之控制在不破壞和諧的范圍內,從而使學生們通過層層深入的討論,對即學知識加深印象. 如在“三角形”這節(jié)課,教師完成了課堂的基本教學之后,便可以采取討論式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對角的認知. 教師可以拿出提前準備的道具,一個袋子里面裝著各種三角形,教師將三角形的一個角露出袋子外,然后讓大家去說,這是什么三角形,又是怎么判斷的,當然,露出的是直角或者鈍角就很容易判斷,而到了露出的是銳角時,大家就犯了難. 這個時候,教師讓大家去討論,大家覺得它有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呢?在此過程中,大家的看法會多種多樣,而最終教師把握好時機來給大家進行分析,帶領大家把課堂知識進行鞏固. 經(jīng)過學生之間的討論甚至是爭論,會對學過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記憶.
綜上所述的四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教學是針對課前、課中、課后分別研究分析,共同為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設計,從課前興趣的激發(fā),課中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程的控制,以及課后的鞏固等多方面著手,才是提升課堂效率的最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旭紅.情境認知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0).
[2]劉須華.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理念與課程安排[J].才智,2011(13).
[3]次仁措姆.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主體性淺析[J].才智,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