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華
【摘要】圍繞《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展開議論。共分為六點: 1.增強德育意識;2.寓德育于音樂藝術美之中;3.寓德育于教學的全過程;4.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5.寓德育于各種教學手段之中;6.寓德育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
【關鍵詞】德育 滲透 思想教育 品行修養(yǎng) 陶冶情操等。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65-01
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此外,音樂教材中還教育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tǒng),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發(fā)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強德育意識。
從備課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師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以教材為內(nèi)容,以課堂為陣地,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側重點。有些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咱們從小講禮貌》、《讓世界充滿愛》等。還有一些教材如:《金扁擔》等,這些教材豐富的德育內(nèi)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去挖掘、發(fā)現(xiàn),如《青春舞曲》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歌曲,熱愛西部地區(qū),鼓勵他們立足現(xiàn)在,拼搏進取,將來投身到祖國轟轟烈烈的西部大開發(fā)建設中去。在學唱歌曲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民族和創(chuàng)作家王洛賓外,更要學生用心去唱歌。
二、寓德育音樂藝術美之中。
大綱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既能陶冶情操,品行修養(yǎng),又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而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住旋律、節(jié)奏、曲式、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曲子意境,抒發(fā)美好的情感。在學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diào)“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xiàn)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學生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寓德育于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
從學生步入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表情等都要養(yǎng)成一定的規(guī)范動作,以培養(yǎng)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敬老師的良好行為?;A訓練要通過發(fā)聲練習、節(jié)奏訓練、聽音練習,視唱練耳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和諧統(tǒng)一的良好心態(tài)。在課程教法上要采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nèi)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行為。
四、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
初中音樂教學包括唱歌、欣賞、表演、音樂故事、音樂活動,和認識樂器及樂理知識,教師要分析這些課型的特點。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在唱歌教學中,所選的歌曲內(nèi)容豐富,體裁廣泛,演唱風格多樣,歌曲的旋律優(yōu)美。在唱歌前應給很好的導入,創(chuàng)造氣氛,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過程。音樂欣賞教學通過對我國民族音樂和世界各國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激發(fā)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使學生熱愛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音樂活動、表演、故事,要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舞蹈動作的理解,使學生熱愛祖國。
五、寓德育于各種教學手段之中。
結合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講述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等導入課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六、寓德育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tài),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地歌唱,優(yōu)異動聽的琴聲等,都會使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因此,教師從自我做起,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參考文獻:
[1]羅迎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中小學音樂教育.2000
[2]曹理.崔學榮.音樂教學設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