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梅
摘 要: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為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作者在平時的習作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要我寫”為“我想寫”,并通過理論結(jié)合實踐,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習作教學 寫作指導
一說起作文,學生怕寫,老師難改。學生抓破頭皮,咬爛筆頭,就是寫不出來,即使七拼八湊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內(nèi)容空洞,語言乏味,條理不清。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習作興趣、習作素材,缺乏表達的語言,缺乏寫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針對以上問題,我努力在習作教學中做好以下幾點。
一、激趣“情不動,故辭不發(fā)”。
學生面對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覺得無從下筆,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對所寫事物還很陌生,沒有情感,沒有寫作沖動,尤其沒有情感的沖動,自然難以下筆。寫作前,教師應該精心設(shè)計導入,喚起學生對所寫事物的認知、情感,進而產(chǎn)生寫作沖動。為了寫好《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我?guī)砹诵r候和老師的一張合影,通過投影讓學生欣賞。這時學生一個個盯著照片,好奇地欣賞著,并竊竊私語,爭著猜測照片上的人是誰。這時,我打開音樂,滿懷深情地說道:“同學們,在我的影集里珍藏著一張普通的照片,每當空閑時,我都會端詳這張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我的小學老師,也就是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張照片上的中年婦女?!边@時,只聽到學生不斷地發(fā)出驚訝聲,稍停片刻,我接著說:“同學們,我的小學生活已過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這位老師卻深深地印在我腦海里,下面請同學們聽這樣一個故事……”這時臺下鴉雀無聲,學生屏息凝聽,講完后,臺下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我有些許感動,沒想到這一創(chuàng)新設(shè)計會帶來如此效應,接著我要求學生回憶并說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師,只見學生托腮沉思,滿面春風,繼而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一下子調(diào)動起來。這樣的導入“動之以情”,撥動了學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漣漪,使之迸發(fā)出真實的情懷。
二、廣泛閱讀,積累語言。
讀是寫的基礎(chǔ),寫以讀為前提,只有學生讀得多了,寫作時才能思如泉涌,付諸筆端。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是解決學生“有話道不出”的重要方法。語文課標明確規(guī)定小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十分必要。當然,讀書不能漫無邊際,教師要給學生推薦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積淀語言的報紙、雜志等,以便學生學習運用語言。課外閱讀要強調(diào)學生對語言的內(nèi)化吸收,而不是為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或為了寫作的生吞活剝,要注重知識的長期效應,為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奠定基礎(chǔ)。另外,要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把讀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來,制作成“手抄報”或“采蜜集”,同學之間交流閱讀,評析欣賞,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吸收語言。久而久之,學生讀得多了,積淀的語言自然會很豐富,寫作時運用自如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時再讀學生的文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筆端不再青澀,而是變得圓潤、豐滿。這就是學生暢游書海、厚積薄發(fā)的結(jié)果。
三、走進生活,觀察實踐。
過去,一上作文課,有的學生就發(fā)愁沒得可寫,這是學生不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沒有積累寫作素材的結(jié)果。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留心觀察,親身實踐,才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如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界的風霜雨雪,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重大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等等;讓學生動手進行小實驗、小制作、家務勞動等;讓學生深入實際調(diào)查,如環(huán)保調(diào)查,節(jié)日禮品的調(diào)查,零花錢的使用調(diào)查,餐桌食品的調(diào)查,等等,這些都是絕好的寫作素材。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豁然開朗,深深感到是生活賦予他們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生活是永遠寫不完的詩,作不完的畫。這時學生的作品便會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例如,我讓學生進行環(huán)保調(diào)查,全班學生選材達幾十種之多,如亂砍濫伐、水資源浪費、大氣污染、亂貼小廣告、生活垃圾、動物保護等,而且寫得內(nèi)容翔實,既分析了現(xiàn)狀,又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就是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實踐的結(jié)果。
四、利用多媒體走進了課堂,它有聲有色,形象直觀,可化靜為動。
在作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再現(xiàn)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寫作興趣,在興趣中促使學生投入觀察。在信息時代,短信、QQ、微信、微博,乃至電子雜志、手機作品等,構(gòu)成了龐大的、極具個性的寫作傳播空間。魯迅先生說:“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jié)想,一揮而就。”可見,觀察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導學生寫課間的某個活動時,我事前沒有通知學生,在學生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拍攝下學生活動的幾個場面,如:跳繩、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時候有意捕捉學生活動時的細節(jié),如動作、神情、語言及圍觀者的種種表現(xiàn)。上課時,我先慢放畫面,而后放大某個重要的特寫鏡頭,并適時讓畫面定格,這樣的慢放、放大特寫、定格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趣味觀察;再提出相應的問題,以便調(diào)動學生語言思維的積極性。這時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熱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學生完成習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賽場面躍然紙上。
寫作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能力,它無論在學習、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說它艱巨,是因為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教無定法”,只要語文教師勇于探索,就能不斷開拓和豐富作文教學形式,使學生想象的翅膀更豐滿,興趣更濃厚,使作文教學真正面向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