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曄
【關鍵詞】經(jīng)典元素 古詩文教學 語文S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A-
0088-02
小學語文教學要通過古詩文學習,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素養(yǎng),實現(xiàn)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課本中的古詩文有很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意義。但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僅僅通過死記硬背未必能深入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筆者現(xiàn)就如何利用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經(jīng)典古詩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談談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一)挖掘美育元素
詩歌是我國數(shù)千年文化的載體之一,傳承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美,描繪了祖國山河的自然美。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詩歌中的經(jīng)典文學意象、詩人的經(jīng)歷故事等,讓學生們通過對這些經(jīng)典文學元素的感悟和對詩人故事的學習,更有效地拓展想象空間,領略詩中的自然美,感悟詩中傳承的人文美。
1.領略詩中的自然美
在教學第3課《古詩兩首》中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時,筆者讓學生了解并體會“穹廬”這一文學意象——敕勒族人用的圓頂氈帳與“草原的天空”形成比喻關系。學生反復誦讀,了解“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一經(jīng)典語句所體現(xiàn)的審美情趣,最后理解和感受到這是一種生活化的審美情趣,詩歌是在聯(lián)系生活謳歌草原,贊美家鄉(xiāng)。學生在經(jīng)典文學元素的學習、感悟中體會到了這首民歌的藝術魅力——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色彩。又如,在教授第3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廬山瀑布》時,筆者先向?qū)W生介紹詩人的背景資料,告訴他們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仙”。李白因才華橫溢、感情恣肆,被“詩圣”杜甫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筆者通過介紹詩人,抓住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再通過雄渾的音樂,呈現(xiàn)經(jīng)典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帶給學生氣勢磅礴的美,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
2.感悟詩中的人文美
在教授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古詩《夜雪》時,筆者首先向?qū)W生提出一個問題:“雪是看得見的?還是聽得見的?”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感受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如何通過聽覺感受夜雪,再引導學生由“夜深”“時聞”“衾枕冷”等聯(lián)系當時詩人謫居江州時的心情。學生讀后不僅能感受詩意含蓄、韻味悠長,還對詩人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加深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又如,在教學第26課中的《梅花》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誦讀“墻角”“梅花”等文學意象,領悟其所代表的逆境和頑強,以及整首詩所體現(xiàn)的高潔之士逆境斗爭的精神,學生們逐漸將外在的、概念化的教育轉(zhuǎn)化成內(nèi)在、形象的教育,去感悟古詩的人文美。
這樣的教學方式,以經(jīng)典文學元素為“引線”,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文的獨特魅力,讓學生與詩人隔著時空進行心靈交流,逐步體味詩中蘊涵的人文美、自然美,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滲透德育
教材中的一些詩歌,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經(jīng)典元素對學生實施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體驗式教育,讓學生在感受傳統(tǒng)美德的過程中實現(xiàn)德育滲透。
1.感受時間的可貴
珍惜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學生要從孩提時代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習慣。筆者在教授《語文百花園三》背一背《長歌行(節(jié)選)》時,先引導學生誦讀經(jīng)典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再講述與名句相關的歷史故事。學生通過聽經(jīng)典故事和誦讀詩句,體會到了要讓知識充實人生,這樣才不會虛度歲月,以致悲嘆一事無成。在這一基礎上,筆者再介紹樂府詩的背景,告訴學生漢樂府詩大多“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廣泛地反映了兩漢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疾苦。這樣教學,學生在掌握詩歌語言樸素自然等藝術特色的同時,也獲得了思想品德教育,對于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的感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2.掌握學習的方法
掌握學習能力對于人的一生意義重大,如何讓學生在古詩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重視學習,并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養(yǎng)成自覺習慣,這對于教師來說是個考驗。筆者在教學《語文百花園(四)》背一背的《三字經(jīng)》選段時,結合課文教學做了一些嘗試。例如,在講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筆者擺出石頭和玉的具體實物,讓學生在不斷誦讀、體會中明白:若不雕琢打磨,玉就是塊石頭,不會變成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學習,人們往往不知道禮儀,也就不能成才,學生從中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
3.體會節(jié)約美德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要利用經(jīng)典古詩,引導學生體會這一傳統(tǒng)美德。例如,在教授《語文百花園(八)》“背一背”的《憫農(nóng)》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們誦讀經(jīng)典名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他們回憶并描述平時吃飯時的情景,說一說有沒有浪費現(xiàn)象,并給他們講述農(nóng)民種田的艱辛。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們明白了詩中的感嘆和告誡之意,懂得了一日三餐來之不易。
二、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知識、情感、品德修養(yǎng)、學習習慣等的有機融合。我國經(jīng)典詩文是古人先賢對漢語的智慧創(chuàng)造,其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可或缺。教材中的《對韻歌》《盤古開天辟地》等在語感培養(yǎng)、傳統(tǒng)熏陶等方面可謂絕佳范例,教師要通過這些文本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從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一)培育學生的語感
詩歌講究音樂美,學生體會詩歌傳達的音樂美,就是對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語文百花園(六)》背一背的《對韻歌》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誦讀詩文:“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秋月白,晚霞紅,水繞對云橫,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庇捎谶@首詩歌富有韻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與背誦時,將他們喜歡的拍手游戲與留白背誦引入課堂。當學生對韻文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時,筆者便為學生提供運用的舞臺,讓他們根據(jù)所學知識嘗試對出韻文。這樣教學,豐富了學生多種感官的體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經(jīng)典的興趣與效率,同時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神話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源頭。語文教材第30課《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對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筆者在課前先講了“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然后讓個別學生代表上講臺復述故事。筆者還要求學生在課后查找相關的神話故事書進行課外閱讀,把學生的閱讀注意力引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神話傳說,在閱讀中體會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這樣教學,學生了解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的神話傳說,閱讀了大量神話故事,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并在平時的作文中學以致用。
以上是筆者在進行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經(jīng)典古詩文教學的一些嘗試。在教學中,筆者將古詩文學意象、詩人的趣聞故事等傳承人文精神的經(jīng)典元素做了重點標注和分析,引導學生誦讀古詩、理解古詩,實現(xiàn)了預定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