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摘要】非言語交際是交際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對成功的交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際的過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將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利用非言語交際的作用,可以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非言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非言語行為 交際能力
一、非言語交際與英語教學
交際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非言語交際就是通過使用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胡文仲,1999:341)。非言語行為包括眼神、面部神情、手勢、音量大小和體距等, 非言語交際是對言語行為的補充。在日常交際活動中,人們往往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言語交際上,而忽視非言語交際對成功交際的重要性。Samovar (2000)等人認為在面對面的交流中,35%的內容是言語行為,即由語言來傳遞,而非言語交際所傳達的信息則占據了65%。還有研究表明(皮爾遜,1986:98),在傳遞信息時,7%由言語傳遞,而93%是由非言語行為來傳遞的。這些研究都體現了非言語行為對交際成功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地運用非言語交際手段,將言語教學和非言語教學有機結合,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非言語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非言語交際的分類。非言語交際概念涵蓋的范圍較廣,畢繼萬(1999)將其分為四大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體態(tài)語又稱身勢語,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及人體各部位的動作(如點頭或手勢)等。副語言又稱類語言,指的是除語言本身之外的語言的附加現象,如音調、音質、音量和沉默等??腕w語又稱為物體語,主要指服裝、化妝品和修飾物等物品。環(huán)境語,主要包括時間和空間信息(如身體距離)、燈光和室內裝修等。
2.非言語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體態(tài)語的運用。為了達到大學英語教學的良好效果,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地運用非言語行為來和學生交流。如經常保持微笑以帶給學生親切感,這樣不僅能縮短師生距離,還能讓課堂氛圍更融洽。教師善用眼神及身體動作來和學生進行交流同樣可以促進教學,如在學生表現得好的時候,要點頭微笑肯定他們的努力,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樣可以通過眼神和安慰的手勢動作(如輕拍他們的肩膀)予以他們鼓勵。
(2)副語言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語音語調、音量和語速等副語言的熟練掌控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聲音的大小和語速的快慢都應符合所講解的內容難度,對于學生都已掌握的知識點,語速可稍快,遇到比較重要或是很多學生都比較困惑的地方,慢速講解、適當的停頓或沉默都能起到提醒學生和留給學生時間來思考的作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也能吸引學生更積極地思考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3)客體語的運用。在任何人際交往中,包括課堂教學活動,得體的個人形象都是必要的。教師每天面對的群體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他們的人生觀和審美觀正在形成或完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他們,所以教師應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教師的個人衣著打扮應整潔、大方、得體,在學生面前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并在學生面前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傳遞給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4)環(huán)境語的運用。將環(huán)境語運用在課堂中來促進教學,主要體現在空間距離這一點上,合理利用空間距離不僅能幫助師生關系變得更和諧融洽,也能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大學英語大多采用的是大班教學方式,如果教師總是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從不或很少走下講臺,長此下去,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最終可能出現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也不愿和教師交流的局面,這是不利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所以,教師應經常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多和他們近距離地溝通,增進雙方的交流。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講課,也能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主動思考并積極回答老師所提的問題。
3.將非言語交際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來進行交際,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利用可以傳遞大量信息、形式多樣的非言語行為來幫助自己更順利地完成交際活動。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將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行為相結合,可以使教師講解的內容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能力。
三、結語
同言語行為一樣,非言語行為也是交際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大學英語教學良好效果的獲得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擅長言語交際,更要不斷地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非言語交際能力,合理適時地將非言語交際行為運用到大學英語課堂中來,這樣不僅能增進師生的感情,促進雙方的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Samovar,L.A.,& Porter,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孫艷玲,陳倩.非言語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