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
[摘要]外語教學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是一個普遍的、必然的認知過程。過分排斥母語會導致課堂教學效果的下降,我國翻譯人才質(zhì)量降低,跨文化交際的失衡和國家認同感的減弱。只有正視這一現(xiàn)象,遵循正常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語言特征、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適度利用母語資源,采取有效的“手段”和“策略”,才能真正發(fā)揮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輔助性作用。
[關(guān)鍵詞]遷移;母語;外語教學;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5007204
0引言
在外語教學中,母語遷移問題一直是困擾外語理論界和教學界的一個難題。這種遷移對外語學習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負面的干擾影響。現(xiàn)代許多外語教學法一味地排斥母語,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逐步顯現(xiàn)。正視外語教學中的母語遷移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適度運用母語資源,可以實現(xiàn)母語和外語間的有效轉(zhuǎn)換,進而提高學生的跨語言運用能力。
1現(xiàn)代外語教學排斥母語
外語教學歷史上,以語法為基礎(chǔ)運用母語翻譯教授外語的語法翻譯法是最為悠久、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也曾占有主導性地位。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起, 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由于過分依賴母語的嫌疑而受到了諸如直接法、聽說法、情景法、交際法等新潮流的巨大沖擊。這些新的教學法大都排斥或限制母語,要求教師盡可能多的使用目的語糾正語音、重復句型等,同時也要求學生盡可能剔除母語的思維,進行目的語的模仿和記憶。結(jié)果導致今天的外語教學課堂,目的語大行其道,而母語則患上了嚴重的“失語癥”。新潮教學法的使用營造了較好的目的語語言環(huán)境,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也不能忽視由母語缺失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
1.1母語缺失,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下降
不顧授課內(nèi)容難易,不管教學對象差異,直接運用外語講練外語,禁用母語的解釋和翻譯,會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的明顯下降。只重視目的語的模仿,過分強調(diào)機械性的句型操練,淡化語法講解,忽視語言知識的分析和比較, 脫離語言的實際內(nèi)容和意義, 只會讓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同的學生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單純使用目的語,舍棄母語解釋,會拉大這種差距,造成部分學生理解吃力,甚至由此喪失學習的信心。另外,一味地使用目的語進行操練,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精神的壓抑和緊張。
1.2母語缺失,導致翻譯人才質(zhì)量下降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高級語言藝術(shù),它對母語和目的語都有較高的要求??v觀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翻譯大師,如嚴復、林紓、林語堂、傅雷、錢鐘書等,他們不僅外文精湛,而且中文功底深厚。然而,今天母語缺失的外語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才,中文水平大都相對欠缺,導致我國目前的高層次翻譯人才缺口較大。中國翻譯協(xié)會統(tǒng)計,全國職業(yè)翻譯4萬多人,相關(guān)從業(yè)人員超過50萬,但勝任翻譯工作的人才缺口卻高達90%,這與我國大中學校8千萬在校學生學習外語的數(shù)字形成巨大反差[1]。
1.3母語缺失,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衡
跨文化交際是一個雙向動態(tài)交流的過程,只有同時了解交際雙方的語言和文化,才能搭建平等交往的平臺,在交際中“使交際雙方既能夠充分發(fā)出屬于自己文化的聲音, 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2]。所以,“充分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3]是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母語缺失的外語教育導致許多外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知識匱乏、表達能力低下,學習者很難用目的語來描述、解釋自己的母語文化,無法有效地向目的語受眾介紹、宣傳母語國家文化。最終由于交流信息的不對等,導致跨文化交際無法順利地展開。
1.4母語缺失,導致國家認同感減弱
國家認同感是個人承認并接受民族文化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歸屬感。積極繼承并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提升國家認同感的核心。然而,母語缺失的外語教學,使外語學習者長期模仿和浸潤在目的語文化中,母語文化積淀逐被減弱,甚至淪為外來文化的“代言人”[4]。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全盤地否定與漠視,對外來文化盲目地吸收和借鑒,最終導致學習者的國家認同感減弱、民族自信心下降。
那么,現(xiàn)代外語教學緣何如此排斥母語呢?其主要原因來自幼兒習得母語的經(jīng)驗。傳統(tǒng)認為,幼兒學習母語時,沒有任何知識積累,也無需語法講解,完全依靠重復和模仿,即可在兩、三年內(nèi)較好地掌握一門語言。由此,有人斷定,成人學習外語的主要障礙來自他們已熟知的母語的干擾。所以,只要清空頭腦中的母語知識,營造一種純外語的學習環(huán)境,對目的語進行模仿和記憶,即能像幼兒一樣,輕松、快速地掌握一門語言。
然而,據(jù)最新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先天就具有辨別各種語言音素的神經(jīng)機制,可以自動感知語言特征。其特殊的大腦結(jié)構(gòu)、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單一、直接的思維方式使他對母語形成一種特殊的感受,即所謂對母語的“磁吸效應(yīng)”[5]。正是這種磁吸效應(yīng)使他將習得母語的過程變得輕松而自然。但這種效應(yīng)只在3歲以前起主要作用,以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乃至消失,人們對語言的接受方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況且,母語是人們習得的第一語言, 多年的積累和運用,使它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之中, 是揮不去、抹不掉的。由此看來,試圖模仿幼兒,打造純外語環(huán)境,讓成人自然而輕松地掌握1門外語似乎是不可能的了。
2正視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遷移
長期以來,母語都是作為外語的對立面存在,將母語視為外語學習的主要障礙,認為要學好外語,就必須克服母語的干擾,運用外語就必須完全忘掉自己的母語[6]。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只強調(diào)了語言的個性、差異性,而忽視了語言的共性、普遍性。
盡管世界上的語言種類繁多、千差萬別。但究其本質(zhì)而言,都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區(qū)別于動物的最根本標志,都是人類社會認識世界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都是“以語音為物質(zhì)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建筑結(jié)構(gòu)的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7]。誠如語言學家Fromkin和Rodman所言,“對世界上數(shù)千種語言的調(diào)查工作做得愈多, 對它們之間的差異描述得愈詳盡, 就愈發(fā)現(xiàn)這些差異是有限的,而語言普遍現(xiàn)象則涉及到所有的語法組成部分……”[8]。其實,各民族語言之間能夠成功地進行翻譯這一事實本身,也證明了語言普遍性的存在。語言這種普遍性特征,為進一步探討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2.1母語遷移是一個必然的認知過程
根據(jù)心理學理論, 在任何學科、任何理論的學習中,“人類總是試圖利用現(xiàn)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去認識新事物,利用先前的經(jīng)驗和認知結(jié)構(gòu)通過觀察、判斷和思維來解決新問題”[9]。這是人類普遍的、正常的認知過程。母語一般是人們最早接觸、學習、掌握并運用多年的語言,它的結(jié)構(gòu)和特點在人們的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當人們接觸新的語言時,基于語言的普遍性特點,必然會同母語進行聯(lián)系和比較。不管教師怎樣地追求課堂教學的外語化,不管采用多么直觀的教學手段,學生在課堂上卻無時無刻不在用母語思考、對比和猜測,直到“把外語和母語對上了號才覺得真正理解了,否則就不放心”[10]。由此看來,那些禁止使用母語、完全排斥母語的教學方法違背人們正常的認知規(guī)律,甚至有侵犯他人“語言人權(quán)”[11]的嫌疑。
2.2母語是外語學習的重要資源
在人類習得語言的過程中,母語是基礎(chǔ),是孕育二語、三語甚至多語的搖籃。在母語中,人們獲得最初的語言經(jīng)驗。當開始接觸1門新的語言時,就會將其從母語中獲得的語言共性的認識, 自主地運用到新語言的習得中去, 從而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對于兩種語言不同的部分,學習者也會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為新語言找出新的規(guī)律,開辟新的認知領(lǐng)域。所以,母語是外語學習的重要資源,它“能幫助學習者沿著二語習得的‘普遍道路走得更快”[12]。我國學者陸效用通過對200名中小學生英語和語文2門成績進行實證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這2門成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 母語成績好的學生, 一般來說外語成績也很好。他還通過對100名高校師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2.2 %的調(diào)查對象都認為,母語知識和技能對外語學習是有幫助的[13]。所以,承認外語學習者已掌握母語這一事實,并利用這一優(yōu)勢資源,這對外語教學大有裨益。
2.3母語遷移是學習外語的一個策略和手段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所學語言, 順利實現(xiàn)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靈活轉(zhuǎn)換。但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 尤其在初始階段, 學習者由于的母語水平與外語水平相差懸殊, 總會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況下,基于語言的共性規(guī)律,運用母語知識或母語能力, 借以完成學習任務(wù)或達到交際目的。這一做法,在觀察者看來,可能是母語在妨礙和干擾外語的學習和運用,但對學習者本人而言,他所做的卻是一個“臨時翻譯”,一種借用的策略,是一個較為有效的學習手段。用Newmark和Reibel的話說,“他除了用所知道的去彌補他所不知道的, 還能做些什么呢”[14]?面對學習者這種暫時的無奈之舉,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應(yīng)當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勵。
3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適當運用
母語在外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積極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限制地濫用。相反,它必須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根據(jù)語言特征、教學對象及授課內(nèi)容的不同,適時、適量、適度地加以運用,同時重視母語文化的有效輸出,以充分發(fā)揮它促進性、輔助性、和彌補性的作用。
3.1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特征差異度往往決定母語的使用程度盡管人類語言有其普遍性的特征,但每種語言內(nèi)部的特征卻是紛繁復雜,各有千秋。比較語言學家們根據(jù)各種語言間的相似度和親屬關(guān)系而將其劃分為不同的語系、語族和語支。當母語和目的語屬同一語系、甚至同一語族時,二者的相似度較大,外語教學中母語使用的頻率就應(yīng)該高一些;相反,當母語和目的語分屬不同語系,二者的差異度較大,外語教學中母語的使用必然會減少。當然,這也需要教師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挖掘二者間的深層聯(lián)系。眾所周知,如德語和漢語分屬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二者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差異都很大,在給中國學生教授德語過程中,很多老師對母語都唯恐避之不及。其實,通過細心地觀察和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德語很多語音的發(fā)音特點和拼寫規(guī)則與我國的漢語拼音是非常的相似。如果能在德語語音教學中適當?shù)丶右赃\用和引導,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根據(jù)教學對象外語水平、學習目標的差異,母語的使用也各不相同外語學習初級階段,學生的外語水平還不高,過多使用目的語會讓學生困惑與不解,造成心理的緊張和壓抑,甚至動搖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信心。此時,母語的使用或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學習進程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外語水平不斷提高,母語的使用也可隨之減少,但保證師生間的無障礙互動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另外,學生學習外語的目標不盡相同,對于以外語為工具獲取專業(yè)知識為目的的學生,應(yīng)側(cè)重培養(yǎng)他的閱讀能力,采用母語翻譯,既能簡化教學內(nèi)容,又能節(jié)省時間,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涉外職業(yè)技能型人才,如涉外商務(wù)、旅游、酒店等從業(yè)人員,培養(yǎng)其口語表達能力,那么在外語教學中則應(yīng)側(cè)重目的語的運用,頻繁地進行口語的交流和互動,也可以利用留學生或網(wǎng)絡(luò)資源,進行各種場景的模擬和訓練。
3.3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的不同有選擇地使用母語
授課內(nèi)容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母語的運用頻率。若授課內(nèi)容側(cè)重知識性的講解,如語法教學、近義詞辨析等,完全可以使用母語,既能規(guī)避一些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含混晦澀的專業(yè)術(shù)語,又能避免在本就混淆近義詞,引起學生不必要的誤解和猜疑,使用母語簡單明了,易于接受;若授課內(nèi)容側(cè)重技能的提高,如口語、聽力等課程,必須盡可能多的使用目的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語的環(huán)境中,最大程度地吸收和接納目的語;對于外國文學、名著選讀等課程,可以讓學生先讀譯著,對作品獲得了初步的印象后,再對原著進行研讀和講解,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重視母語文化的目的語表達
在外語教學中適度運用母語,不僅包括以母語為工具講解目的語內(nèi)容,還應(yīng)包含對母語文化內(nèi)容的目的語表達。如前所述,母語文化的缺失現(xiàn)象在我國當前的外語教學中極其普遍,由此帶來的后果也極其嚴重。導致我國培養(yǎng)的外語人才大都對目的語國家的歷史名人、文學名著、名勝古跡、當紅巨星等如數(shù)家珍,而對“孔孟之道”、《孫子兵法》、故宮長城、“四大名著”等為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卻不知該如何用目的語進行介紹和表述。面對這一情況,在我國現(xiàn)行外語教學體系中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加大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輸出。可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外語教學規(guī)劃中,增加涉及中國傳統(tǒng)禮儀、風俗、歷史、文學、藝術(shù)等內(nèi)容的教學,為高年級學生加開目的語授課的中國文化等課程。有條件的院校,甚至可增設(shè)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學科領(lǐng)域或?qū)I(yè)方向。同時,注重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意識地加強對母語文化的引導和灌輸,逐漸提高外語類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我國外語教學才能夠真正成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正所謂“教無定法”,究竟在外語課堂上如何使用母語,在多大比例和程度上使用母語,都要根據(jù)語言特征、學生水平、教學內(nèi)容與目標等具體情況而隨機改變。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和探尋。當然,不論使用母語還是目的語,都要求教師思想表達必須清楚,確保師生間的無障礙溝通,真正實現(xiàn)知識信息的高效輸入。
4結(jié)語
外語教學中,母語遷移是一個必然的、普遍的認知過程,揮之不去,繞之不開。只有遵循人類正常的認知規(guī)律,正視這一遷移現(xiàn)象,在教學中適時、適量、適度地利用這一資源,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輔助性作用,化“干擾”為“調(diào)解”,化“阻礙”為“促進”,使母語和目的語二者相得益彰,最終為我國培養(yǎng)出知己知彼的復合型雙向交流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婧.反差:八千萬學子習外語,翻譯人才缺九成[EB/OL].(20060327)[20160110]. http://www.gmw.cn/01gmrb/200603/27/content_394556.htm
[2] 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17~21 .
[3] Samovar A L,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53.
[4]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1).
[5] Kuhl P K. Is speech learning gated by the social brain[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7(1):110~120.
[6]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9.
[7] 王克喜.語言與邏輯[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29.
[8] Fromkin V,Rodman R.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M].Texa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28.
[9] 張桂萍,王新鳳.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1(3):82.
[10] 劉作煥.母語——外語教學中被忽視的資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106~107.
[11] 蔡永良.從文化生態(tài)視角解讀語言衰亡[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1):75~83.
[12] Corder S.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earning task[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9(1):2736.
[13] 陸效用.試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面影響[J].外語界,2002(4):1115.
[14] Newmark L, Reibel D.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in language learni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68(2):159.
Abstract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a common and inevitable cognition process. To reject native language excessively will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eff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reduce of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alents, the imbal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national identity.Only to follow the normal cognitive rules, to face this phenomenon, to use language resources moderat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linguistic features, teaching object and content, and to take effective "means" and "strategy", complementary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an be played.
Keywordstransfer;native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