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是老師必備的技能,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因此教師不僅做到會設計提問,而且要會運用提問。老師在講課時提問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老師與學生互動性的體現,而提問的最終目的是,要鍛煉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要勤于思考,敢于向老師質疑。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積極定向思考而提出疑問的一種教學活動模式。提問具有激疑啟思、集中注意力、評價反饋、組織教學等主要功能。提問技能的運用,要遵循目的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明確性原則、適宜性原則、配合性原則、普遍性原則。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語文課堂過程是老師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認識過程。而學生的認知需要,也就是對新的、未知東西的探求欲望。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因此教師不僅要做到會設計提問,而且要會運用提問。提問是推動語文課堂教學進程的動力,提問的質量決定著語文課堂質量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說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必須提高提問的質量。
一、拉近距離,活躍氣氛的提問
錢夢龍老師在給學生講《睡美人》一課時,開場問道:各位同學好!我們今天是兩個班并在一起的,我了解一下情況,三班的同學舉手。四班的舉手?三班的班長是誰?你把班上的同學情況介紹一下好嗎?錢夢龍老師看似有意無意的提問,一下子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這種課前的閑問看似與所講的課文并沒有什么關聯(lián),但卻通過閑談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放松了,更容易進入教學情境。而且這種聊天的提問使課堂的教學氛圍一下子變得和諧、生動,富有生機。老師明確地把學生作為了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枯燥的課堂。開場的閑問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使學生敢于回答老師的問題,降低課堂緊張感,使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敢于提問。老師在課上的提問并不一定必須嚴肅,也可以設計活躍氣氛的問題,這樣對于學生思維啟發(fā)也有一定的幫助。
二、設置懸念,吸引注意的趣問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才會認真學習語文。所以老師應該設計帶懸念作用的問題,這樣會使課堂更富有生機,增強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用提問這種互動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李海林老師在講《幽徑悲劇》時提問學生你們看到過藤蘿嗎?(有同學說沒看到過。)老師所在學校就有一棵藤蘿,老師拍了幾張照片,同學們想不想看?生:(齊聲)想。師:(放照片給同學看)漂亮吧?生:漂亮。師:再看一張。漂亮吧?生:漂亮。師:還想看嗎?生:想。師:沒有啦。(學生笑)課文里有描寫的,我們看課文吧。課文中集中描寫藤蘿的是哪一段?通過老師播放照片時提的問題,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而且老師在提問中有一定的幽默感,使學生放松心情。
還有李鎮(zhèn)西老師在講授《一碗清湯蕎麥面》時,老師給學生講述了三星會長曾經兩次給員工提到這個故事,第一次使員工激發(fā)了斗志,可是會長在公司欣欣向榮時又提到了這個故事。問學生有什么想問的問題。學生問老師會長為什么第二次給員工讀這個小說,但他并沒有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把問題又拋給學生,沒有回答,只是和同學們說,讀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講述故事提出問題時,故意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進入課文中去,快速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有時候這樣設置懸念的提問方式,讓語文的學習充滿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了名師的魅力和語文學習的生動性,不再覺得語文枯燥,不只是為了應試考試而學習。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三、獨出心裁,巧妙回旋的曲問
老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獨出心裁,有自己的思考,不應該人云亦云,別人提什么問題,你就照搬照抄。每個老師都應該有適合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提問方式。
寧鴻彬老師在講《中國石拱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問這篇課文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趙州橋, 一個是盧溝橋。那么講中國石拱橋為什么舉這兩個例子呢?我這樣理解:中國石拱橋有一部分像趙州橋,另一部分像盧溝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澳銈冋f,我這樣理解對不對呀?”老師提出不準確的說法,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有了想要說出自己觀點的欲望。寧老師并沒有直接地告訴學生舉兩個例子的原因,而是讓學生的思維拐了一個彎,讓學生有了自主思考的過程,這種提問方式使學生記憶深刻,并且真正理解了老師提出的問題。
還有錢夢龍老師,在講愚公“年且九十”里的“且”字時,錢老師沒有直接講這個字,而是通過問學生愚公有多大年紀了,并且問從哪里看出來的,慢慢繞到且字上來,如此學生有了自主思考的過程,記憶深刻。
曲問作為一種語文學界的專業(yè)術語,由錢夢龍先生首次提出的,曲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有趣的設問,問在此而意在彼。老師通過設置獨出心裁的問題,對于學生不太理解的問題繞了個彎子,避免了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直來直去的分析,使學生有了跳躍式思維,同時使學生的思考也繞了一個彎,更容易理解課文中的重難點。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想象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交給學生積極良好的思維模式。巧妙的婉曲式有如此營造學習氣氛、活躍學生思維的功效,確令人心向往之!
四、追根溯源,層層深入的追問
老師在提問時要從一個簡單問題出發(fā),層層深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一點點帶著學生深入思考。
寧鴻彬老師問:“上節(jié)課我們討論了這篇說明文為什么舉趙州和盧溝橋這兩個例子的問題。大家認識到, 因為趙州橋和盧溝橋既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又具有它們自身的特點,也就是具有代表性,所以舉它們?yōu)槔?。那么,既然這兩個例子都體現著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 又都有各自的特點,為什么偏要舉兩個例子,舉一個例子不更簡練嗎?”師:“你的意思是說,舉兩個例子比舉一個例子充實。照這樣想下去,那么,舉三個例子不是比舉兩個例子更充實嗎?”寧鴻彬老師在講舉例子這個說明方法時連著問了學生好幾個問題,這樣的提問方法給學生營造一個緊張感,這樣的追問使學生積極參加到課堂中,另一方面也顯示教師認真聆聽了學生的發(fā)言,在教學中全身心投入,對學生精彩的發(fā)言進行真心地稱贊,這樣層層遞進的追問不僅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老師所講內容,還能讓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得到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對語文的興趣增強。
還有就是錢夢龍老師在講《死海不死》時提問道,除了語言表達,材料的組織也很有關系,哪些先寫,哪些后寫,也往往會影響閱讀的興趣。課文里有個很典型的例子,誰能找出來說一下? 為什么?是否有不同意見?有沒有補充意見?這樣的提問使老師能夠明白學生所思所想,更好地把握課堂,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
這樣的層層深入的追問,引起了學生的思考,給了學生正確的思考方向,不會讓學生誤入歧途,保證了教學效率,通過追問使學生學會學習應該刨根問底,不應該只學習表面知識。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學生在老師提問的不斷激發(fā)下,慢慢地學會了深入思考,思維變得越來越嚴謹,鍛煉了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只有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刺激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最佳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F在課文中文本篇幅較長,學習內容多,學生閱讀難度較大,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所以這就要求老師更應該對于課堂提問加以重視。
五、明確直接,抓關鍵點的提問
課文中的關鍵詞是特別重要的,只有抓住關鍵詞才會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所以老師應該根據課文中的關鍵詞來設計問題,給學生明確重點,這樣使學生能弄懂課文中的重難點。
寧鴻彬老師在講《中國石拱橋》時問到,這篇課文的標題是“中國石拱橋”,讀課文時要注意領會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讀課文之后請同學們給本文的標題添加一些內容。就是在原標題的前面加上一些修飾語,什么什么樣的中國石拱橋。寧鴻彬老師講課的特點之一就是能夠抓住關鍵點進行提問,通過提出給中國石拱橋加修飾語這個問題,使學生更快速地了解到了石拱橋的特點,使學生的思考因為老師提問的明確而積極活躍。在講授語文課時,針對題目提問,是從整體上,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老師從“題眼”發(fā)問,能了解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程度。
再比如錢夢龍老師在講《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就抓住了“死”這個字,從這個字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來分析題目,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文之中。通過這樣的抓關鍵詞的提問,讓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豁然開朗,被老師的問題吸引,開始認真理解課文,引起了學生學習課文、了解課文的興趣。錢夢龍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結合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以期能對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提問起到積極的作用。有的課文中一個關鍵詞、關鍵句就能提領全文對于這種關鍵詞我們稱之為“文眼”,如在課文《詹天佑》中有一句話是“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那么就可以根據這句關鍵句來設計問題:“你從哪些語句中能感到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又如在教學課文《祖沖之》中,可以通過第一句中的修飾詞“著名”和“杰出”,來向學生提問他主要因什么而“著名”?怎么理解他的“杰出”?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梳理出課文中關于祖沖之在數學和天文學的貢獻以及他研究時體現出的三大特點:敢于懷疑、善于發(fā)現、勇于堅持。而《荷塘月色》中的“熱鬧”、《孔乙己》中的“笑聲”和“大約的確”等,都是對理解課文有著關鍵的作用。 明確直接的抓關鍵點的提問來自于對課程意義的價值的思考,只有在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才會產生明顯的針對性,只有抓關鍵點的提問,課堂教學才能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
總之老師在講課時提問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老師與學生互動性的體現,而提問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要鍛煉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要勤于思考,敢于向老師質疑。其實提問并不只是為了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知道應該怎么學習語文,有的老師經常說自己提的問題學生不能回應,其實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是不是提的合理,是不是恰到好處,是不是應該把問題設置得更巧妙,或者提問的方式是不是應該改變,能不能激發(fā)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通過分析名師的課堂提問,深深感受到了提問藝術的重要性。要想成為合格的老師一定要注意提問的藝術,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要把語文課通過提問使人耳目一新,使學生愛上語文,敢于向老師提出質疑,在快樂中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董亮晶.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式教學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2]白楊.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藝術[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2).
[3]朱亞萍. 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4]何俊英. 提問: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J]. 教育教學論壇,2012(19).
[5]程紅,張?zhí)鞂?論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作者簡介:孫悅,女,1994年生,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