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剛
[摘要]比較閱讀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同文本內(nèi)比較閱讀,二是不同文本間比較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這兩種比較閱讀形式,能夠推進學生的文本對話,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以此促進他們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比較閱讀;閱讀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140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我們教師要找到各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深層次地閱讀,其中比較閱讀就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比較閱讀是指以一篇文本為基礎(chǔ),基于文本中的語言及描寫進行比較,或者延伸到其他文章的閱讀。通過不斷地對比學習,讓學生能夠充分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對文章有更全面的把握。比較閱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較為簡單的文本內(nèi)比較,另一種是需要以前一種為基礎(chǔ)的跨文本比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能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
一、同文本內(nèi)比較閱讀,推進文本對話
顧名思義,文本內(nèi)比較就是將一篇文章內(nèi)的一些東西進行對比,主要是對文中的句子和語段進行對比。比較角度的確立,必須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來進行。
1.比較關(guān)鍵句子,理解文本內(nèi)涵
句子是用來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衣裳”,我們只有挖掘這層“衣裳”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才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意圖。朱自清在散文《春》的結(jié)尾處就連著用了三個比喻句,分別把春比喻成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這連著使用的三個比喻句進行對比,來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同的內(nèi)涵。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表現(xiàn)的是春天剛到的感覺,一切都推陳出新;“春天像小姑娘”突顯了春天的漂亮,到處都風景秀麗;而“春天像健壯的青年”則表現(xiàn)了春天那種昂揚向上的勁頭,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三句話用比喻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出了春天的秀美,使文章的語言更加豐富優(yōu)美。同時因為連著用了三個比喻句,又形成了一組排比句,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強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也把文章關(guān)于人們要趁著春天的好時光努力向前追求幸福的中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經(jīng)過這樣的對比教學,就能讓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佳句,從而促進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
2.比較關(guān)鍵描寫,觸摸文本意境
通常來說,作者在寫文章時或多或少都會描寫到景色,而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對比學習既能讓學生學到一些描寫景色的表達方式,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風景”背后蘊含的意境美。比如在散文《春》里就有一段對美景的描寫, 盡管句子不多,但卻內(nèi)涵豐富,有很多可以用來對比的東西。比如在描寫桃樹、杏樹、梨樹的時候,眼前之景結(jié)合了作者的想象,虛實相生——“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然后描寫了樹下蝴蝶和蜜蜂熱鬧的景象,與前面的靜景相結(jié)合,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了花的美麗,烘托出了春天的生機盎然。
這樣,學生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自然就能夠深入感受文本所蘊含的意境。
二、不同文本間比較閱讀,拓展閱讀視野
不同文本間比較閱讀是在某篇文章的基礎(chǔ)上進行延伸的方式,不僅可以聯(lián)系課本上的文章,也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文章上去。這種比較方式一般可選擇文章主題、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方面來對比,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1.基于文本主題,引導比較閱讀
從主題角度對文章進行對比可以以主題相同或類似的文章作為對比對象,從中找出它們的差別。這種以主題為基礎(chǔ)的比較閱讀有利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中心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對比閱讀的思想。
例如,在《回憶我的母親》這一篇課文中,朱德為了表現(xiàn)母親勤勞質(zhì)樸、和藹可親、堅忍不拔的個性,用很樸實的話語對一些具體的事情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從而表達出自己對母親深深的愛;而鄒韜奮所寫的《我的母親》一文,所表達的情感卻是一種思念和贊美之情。他們都是描寫自己的母親,都用了一些生活中的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主題一致,但卻各有不同之處。前面一篇文章主要是根據(jù)時間的先后順序?qū)θ宋锼?jīng)歷的事情進行刻畫;而后一篇文章則是選擇比較典型的事件來刻畫人物。不僅如此,鄒韜奮的這篇文章除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還表達了對舊社會的女性所受的不公平對待的同情和關(guān)懷。通過這樣的對比方式,就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加深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感悟。
2.基于文本寫法,引導比較閱讀
在語文閱讀課上,寫法比較的方法主要是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進而理解文意。這種以寫法為基礎(chǔ)的對比方法是把寫作手法相同或類似的文章拿來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某種寫作手法的好處,學會如何運用該寫作手法來寫作文。
例如,在《海燕》這首散文詩中,高爾基給海燕、暴風雨、閃電等描寫對象賦予了象征意義,通過描寫海燕在風暴和閃電的惡劣環(huán)境中自由勇敢地飛翔來凸顯革命形勢的嚴峻,同時用它們的叫聲表達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到來的歡呼,也是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贊頌。不僅如此,這篇文章還用了對比、烘托等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可以把這篇文章和茅盾先生寫的《白楊禮贊》作對比來加深學生對象征、對比等寫作手法的理解。在《白楊禮贊》中,作者首先通過自己的觀察描寫了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然后對白楊樹的外形特征進行了細致的刻畫,表現(xiàn)了白楊樹的高大、筆直以及樹枝收攏等;再用象征的手法提煉出白楊樹帶有的精神品質(zhì);最后把它和“貴族化的楠木”進行比較??梢钥闯鲞@兩篇文章用了很多相同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據(jù)此來讓學生對兩篇文章所運用的寫作手法進行對比,從而使象征、對比等寫作手法的運用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這些手法舉一反三,今后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3.基于文本語言,引導比較閱讀
語言比較強調(diào)的是從文章的用語特點出發(fā)來對比閱讀,從而掌握風格多樣的語言用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語言風格對表達效果的影響,讓他們在寫作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應用水平。我們可以比較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文章中的用語特點,也可以比較不同作者在寫文章時的用語特點。
例如在小說《范進中舉》中,作者吳敬梓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來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用夸張的手法來進行諷刺,讓整篇文章的語言顯得幽默風趣、生動傳神;同樣在《變色龍》一文里,作者契訶夫也是用了這種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幽默風趣地刻畫了一個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的走狗形象,凸顯了他欺上罔下、墻頭草兩邊倒的特點,同時深層次地表現(xiàn)出了俄國警察制度的虛偽。兩篇文章都利用極具諷刺意味的話語,完美地凸顯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綜上,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合理地利用好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作者思想的感悟,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之時,培養(yǎng)起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值得廣大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宋鶯.比較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
[2]竇曉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5(21).
(責任編輯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