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娜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币虼耍谛抡n標理念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課堂中一種常見的、普遍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了一個自主、開放、靈動的課堂,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興趣,合作學習探究點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明確、難易適度、有新意的問題往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積極性,有效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組合作學習;預設;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在文章的矛盾處預設探究點
詞語意思相反處。在文本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對反義詞形容或描述同一個事物,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反義詞設計合作的探究點。這些矛盾處往往是文章的文眼。從此處入手探究,揭示文本主旨,體會作者匠心,可謂事倍功半。《竊讀記》:“我很快樂,也很懼 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快樂”和“懼怕”是一對反義詞,為什么竊讀的滋味是快樂的也是懼怕的呢?用在一起是否矛盾?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談談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學生通過閱讀、合作探究,深深感受到林海音對讀書的喜愛之情,教學也就水到渠成。前后情感對立面。有些文章中,作者情感表達前后矛盾,互相對立,那么,教師就要善于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體驗情感、理解主題、學習寫法?!赌鸽u》的文章開頭說“我一向討厭母雞”,可結尾卻說“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為什么作者對母雞的態(tài)度前后有這么大的轉變?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轉變的?請結合文本畫出相關的句子談理解,并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了解這種寫法叫先抑后揚,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二、從文本的反復處預設探究點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章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即相同的詞語、相似的句子結構重復出現(xiàn)使用。這些重復出現(xiàn)的詞句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從文章反復處引導學生探究,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領悟文章主旨,還能進行閱讀寫作方法的滲透。《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中有兩處明顯重復的地方。第一處:“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重復出現(xiàn)三次;另一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連續(xù)出現(xiàn)了四個“立刻又”,這些分句結構相似,表達手法獨特。針對這個點,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認真閱讀這兩段文字,想一想它們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這樣的表達有什么作用?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這些重復的表達充分體現(xiàn)了母親工作的辛勞,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崇敬與熱愛之情。
三、在文章的細節(jié)處預設探究點
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有許多人物細節(jié)描寫,這些細節(jié)往往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教師應該從這些細節(jié)描寫處入手設計合作的探究點,引導學生學習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度宋锩鑼懸唤M》:課文對小嘎子、嚴監(jiān)生、王熙鳳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請認真閱讀文本,分別畫出直接描寫這三個人物的句子,想一想他們各自具有怎樣的個性特點?分別是抓住什么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腦海里呈現(xiàn)出三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并懂得細節(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而且要根據(jù)人物的特點選擇恰當?shù)募毠?jié)描寫方法(語言、動作、神態(tài)……)。
四、從文章謀篇布局的特點上預設探究點
文章的謀篇布局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匠心獨運,如段落詳略、前后呼應、小說留白等。從文章結構特點處探究文本,讓學生領悟謀篇布局的技巧對于文章主題表達的作用,從閱讀上升到寫作,教學更上一層樓?!侗本┑拇汗?jié)》:北京的春節(jié)從舊年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中,作者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這三個日子的風俗習慣,其他的地方都是簡要介紹,有的甚至一筆帶過,這樣的詳略安排有什么作用?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理解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節(jié)風俗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從對比閱讀的角度預設探究點
對比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閱讀。當然,這兩篇文章必有一定的相連之處,要不內(nèi)容相同,要不主題相關,或者結構相似等。在閱讀過程中,鑒別表達方法的差異,欣賞不同作家的風格,把握文章特點,打開學生的眼界,提高鑒賞能力?!饿L》和《松鼠》的對比閱讀——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上的對比?!饿L》和《松鼠》都屬于科學小品文(說明文),小組中試著討論一下,這兩篇課文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對比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在說明的角度、表達的方法、語言風格上的差異,感受到同一題材的文章呈現(xiàn)出來的豐富多彩。教師精心預設合作學習的探究點,要著力于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切中文章要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要難度適中,設計的問題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啟發(fā)性,“一石激起千層浪”,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四十年來畫竹枝,白日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待到生時是熟時。”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正是我們教師錘煉教學功夫,努力提升自身專業(yè)成長的寫照。我們只有刻苦鉆研教材,敏銳把握課堂動態(tài),才能預設和生成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點,讓“教”和“學”相得益彰。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