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靶〗M合作學習”通過群體之間的合作、促使每一位成員均獲得應有發(fā)展的宗旨與教育公平的內涵不謀而合。但在當前小學課堂教學具體實施中,因其受到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難免在小組組建和建設中、合作策略的應用中、規(guī)則制定和管理中以及合作學習的評價中出現教育不公平的情況,進而抑制學生發(fā)展。相應地,就如何解決這些情況,本文試從政府層面的政策與制度保障、學校層面的課堂教學革命、教師層面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知和操作、學生層面的民主意識和主體參與四個方面來展開思考。
【關鍵詞】公平;教育公平;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06-01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的緣起。
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把繼續(xù)深化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改革的題中之意。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出人民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日益增長。教育史上,對教育公平的思考雖始終伴隨著教育的發(fā)展而存在,但直到20世紀中期以后,國外才正式有研究文獻出現,我國則相對較晚。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里,對教育公平的研究也更多聚焦于宏觀層面,微觀層面教育公平的探討不免顯得有些“羸弱”,這種“羸弱”阻礙著新時代教育改革在教育公平領域的深入突破。由此,微觀教育公平的研究則迫在眉睫。本文立足宏觀教育公平之下,以當前小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教育公平為切入點,從微觀層面對教育公平的實現進行思考。
2.本研究中相關概念界定。
(1)公平。《管子.形勢》:“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顛;地公平而無私,故大小莫不載。”《戰(zhàn)國策.秦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正就是平等,不公正就是不平等。”從馬克思主義來看,一個社會的公平觀念是由這個社會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筆者認為公平是一種基于社會客觀條件背景下的“差異性的公平”,且能對所有人盡可能有益但非平等且有助于社會的發(fā)展。
(2)教育公平。隨著教育的發(fā)展,人們關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不斷發(fā)生著改變。依據石中英教授的觀點:“每個受教育者在法律層面,都有一樣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政策層面,都應有獲得公共教育資源的機會;而教育活動層面,都應獲得關注且這種關注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贝擞^點也符合本文內容。
(3)教學公平。教學公平主要包括兩個層面:教師不因學生的差異而區(qū)別對待;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性格特征等,以盡可能因材施教。
(4)“小組合作學習”?!靶〗M合作學習”產生于20世紀中后期的美國。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以促進學生在合作中能夠共同學有所獲。”至此,小組合作學習才先后受到眾多學校的接納。小組合作學習通常指依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點將學生分成4-6人每小組,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或學習方式)。
二、當前小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不公平及其影響
1.小組組建和建設中存在的不公平及其影響。
小組組建指對自然班級進行合理的分組,旨在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通常其涉及小組人數、小組合作類型,而后者又分為異質小組、同質小組、隨機小組和自愿小組。小組人數多易導致組員發(fā)言機會減少,心情煩悶,難以集中合作。人數少則不利于觀點多樣性。在組員搭配方面,顯然也欠妥,由此組建的小組不利于實現組員之間的提高。另外,部分教師對不同的教學任務卻只采用異質小組的情況難免存在,異質小組確實有優(yōu)越性,但在具體組建中也存在按照學生成績分組,高、中、差隨機進行搭配的情況,這易導致“成績主導者”的出現。
小組建涉及組員相互熟悉、認同、尊重差異、加強協(xié)作。如果部分教師難以擺脫所謂的小組建設需花費大量教學時間、沒有建設的必要這種思想的桎梏,那么他們認為最終的小組認同感的建立只能化為理想的泡沫。
2.合作策略的應用中存在的不公平及其影響。
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涉及目標描述、任務分析、方法選擇和統(tǒng)籌考慮。目標的模糊性不失為合作課堂呈現一派“欣然若喜”假合作現象的“始作俑者”。教學任務的欠分析顯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小組合作學習選擇的方法有兩人、四人組內輪流說、同伴輔導法、思維鏈和拼圖法等,采用合作學習的課堂僅僅親睞一種恐怕欠妥。部分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這也不利于小組合作學習進程的推進。
3.規(guī)則制定和管理中存在的不公平及其影響。
課堂規(guī)則制定涉及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其包括座位編排方式、明確任務、師生互動。課堂的座位擺脫不了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的影響。小組的座位可能也存在根據學習成績來安排不變的情況。個別“問題”小組可能享受到特殊“高級座位”的對待即從教師的“不得已而為之”。合作任務還可能存在呈現發(fā)方式單一的情況,難以適應異質學生認知風格的需要。合作中教師走動位置容易固定,這種學生認為的隱性期待影響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不同課堂,也難免存在一種潛在的“性別偏袒”即(男生適合數理邏輯,女生適合語言文學)的“誤會”。
當前,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多種不合作的學生(拒絕合作者、被孤立者、羞怯者、霸權者、游離者以及蓄意破化者)和小組?;诖?,合作中針對性的管理就顯得必要了,但這種針對性的管理顯然有些理想化了。不合作小組組員的關注點易局限于小組內的事情,這導致組間關系不和諧。
4.合作學習的評價中存在的不公平及其影響。
這里的評價涉及對個人的評價、對合作小組的評價和對整個小組合作學習實施的評價。評價的主體多為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者。評價的方式多樣,評價標準不局限于學生成績,評價的時間也是持續(xù)性的。評價面局限,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性。評價重結果,易導致學生為片面追求成績,形成功利主義的心態(tài)。評價語模糊,缺乏針對性。評價有區(qū)別,阻礙著民主課堂建立的推進。
三、小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不公平原因剖析
1.社會因素。
社會制度主要通過教育目的、方針、觀念等中介來影響教育公平。這里主要分析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隨著工業(yè)社會的到來,教育需要培育適應工業(yè)社會所需的大量勞動者,教育不得不表現出集中化、標準化等。相應地,受教育者不得不表現出守時、重復作業(yè)、絕對服從等。國家不僅控制著教育目的性質,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的制定,還控制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思想教育的內容。全國各地學校的教學組織、教學的開展均類似,導致師生課堂觀念和行為受到影響。由于經濟體制的轉變:市場規(guī)律影響教育資源的分配,學校依然擺脫不了傳統(tǒng)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桎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免不了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
2.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和家長教育觀念深刻影響著孩子能否享有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我國的社會階層可以簡單分為干部、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四個階層。階層的這種差異影響著學生能否享有就讀優(yōu)質學校的機會和在教育過程中所享受教育資源的多少、好壞。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起到關鍵作用。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學生可塑性較強,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學校的教育觀念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3.學校因素。
除教室的大小,教學設施的先進、完備性等客觀因素深刻存在之外。教育教學理念,教師道德,教學管理也直接影響著合作課堂中的教育公平。民主、公正的教學理念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教師不因學生的成績、家庭條件及性格而對學生區(qū)別性對待。學校與教師的管理不乏存在指令性、統(tǒng)一性以及強制色彩傾向,缺乏民主公平。
4.個人因素。
學生智力發(fā)展因受到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多樣性。而合作課堂中“一刀切”式的看待學生的背景下,直接與此相悖!學習風格(“場獨立”型、“反思型”、“沖動型”等,)多樣,學生的學習結果顯然存在差異,這也就需要教師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教學風格。如果學生主體認識自己越全面并有效得到教師引導,學生就越能利用合作課堂中的資源使自己獲得提高。
四、促進小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教育公平的思考
1.政府層面的政策與制度保障。
去年十九大報告以及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闡明了新時代教育對于國家的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教育公平與否直接影響著新時代教育的深入進展。因此,各級政府應深入學習、了解并貫徹落實領悟教育公平的重大意義,學習促進教育公平,明確推進教育公平各階段的任務。
2.學校層面的課堂教學革命。
課堂教學革命離不開學校管理者理念的探討。理性的學校教育管理團隊應敢于進行自身教育理念的革命,率先垂范,為推進課堂教學革命贏得和諧的環(huán)境。
新時代課堂觀念應是一場全新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課堂觀和教學價值觀的轉變。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特點,教學的目標,教學內容的邏輯體系,選擇何種教學模式、方法、組織形式、教學媒體,綜合考慮適應學生發(fā)展的模式。達到使學生清晰明白學習的意義,學習的目標。教師應根據教學設計安排好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做好引導,做好對教學實施的監(jiān)測,合理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并做好總結反思。
3.教師層面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知和操作。
科學組建小組,加強小組建設。合理選擇方法,提高策略意識。重視規(guī)則制定,優(yōu)化管理方法。建立多層面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合理、充分利用合作課堂時間。
4.學生層面的民主意識和主體參與。
小學生教育公平意識及法律意識淡薄,時有侵犯學生權益的事件發(fā)生。這里就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本質與教育公平不謀而合,其基于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應運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優(yōu)化而產生,本身的優(yōu)越性毋庸置疑,但任何教學組織形式皆有兩面性,故其在發(fā)展中避免不了自身的局限性。理性的做法是秉持公平理念,重塑小組合作學習的元認知,找到二者最佳結合點,推進小組合作學習向著良性發(fā)展,促進教育公平在其中的落實,致力于為新時代學生的成長、成才鋪平和諧發(fā)展的道路;為新時代的教育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葛敏.我國教育公平辨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7(8):170-177.
[2]袁敏.教育公平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3):38-43.
[3]岳藤.小學課堂教學公平問題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
[4]于靜.小學課堂教學公平問題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包永偉(1995.2-)男,云南昆明,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