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
摘要:一年級上學期語文書上的課文都是有聯(lián)系的,有的是主題上的聯(lián)系,有的是課題上的聯(lián)系,而其中以“時間”為線,貫穿始終。我們可以把每篇課文變成一個童話故事,甚至可以把整本書變成一整個童話故事的背景,采用同一個主人公,只不過環(huán)境和故事在不同課文間發(fā)生著變化,利用孩子對故事的強烈興趣,將新知識逐步滲透到孩子腦海中。
關鍵詞:興趣;童話故事;教學方法
一、 嘗試“童話故事改編法”的原因
大多數人認為朗讀非??菰餆o趣,對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朗讀更是乏味得很。我們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的欲望,就有做的動力。低年級小朋友的思想不容易長時間的集中,同樣一篇講關于勤勞的文章,是用嚴謹的議論文,舉幾個勤勞致富的事例好呢,還是如《螞蟻和蟈蟈》一般的童話故事好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低年級小朋友在學習上自覺性很低,所以需要老師富有感染力的引導,朗讀同樣也是。只有讓孩子對我們的話感興趣,才能引導孩子長久、深入地朗讀。
二、 “童話故事改編法”教學方法的啟發(fā)
一次專家指導課,幾句令我醍醐灌頂的話,使我對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對于我上的《大海睡了》一課,顧老說,可不可以將課文編成一個故事,老師的上課就像是講故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字、詞、句的朗讀串聯(lián)在其中,這樣孩子是不是會對這節(jié)課特別感興趣,聽得特別認真?不要單獨地將字、詞、句羅列出來讓孩子去認讀,這樣做的效率不見得好。這不正是我所思考、所想要的嗎?將課文編成各種童話故事,將語文書變成一個大大的“童話世界”,孩子一邊感悟朗讀,一邊體會故事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最終提高朗讀能力。
三、 “童話故事改編法”的實踐
我利用《北風和小魚》這篇童話色彩濃郁的課文進行嘗試,覺得應該好上手一些。一開始我就點題:老師今天要講一個故事,北風和小魚的故事!如此出示課題,朗讀課題。關于這篇課文的童話改編,我總結了幾點:
(一) 一些背景可以虛化
童話原本就是一種虛虛實實的體裁,有時候我覺得一些童話的作者就像“大仙”一樣,倆字:能編!但他們作品的作用卻比所謂的“大仙”實在得多,因為童話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既淺顯又深刻,發(fā)人深省,為人類靈魂的升華而服務。我一開始是這樣說的:在世界的極北,有一個地方,環(huán)境非常惡劣,因為那里常年居住著自大又狂傲的北風,他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怕他……聽到這里,我發(fā)現(xiàn)孩子眼睛已經亮閃閃了,故事教學法真是好幫手!真真假假,要說沒有這個地方吧,北極就很像;要說是北極這個地方吧,下文提到的青草、梧桐、鳥兒又怎么出現(xiàn),所以我就來一個虛晃一招。有的人會問,為什么不直接點出“冬天”呢,這樣就不會麻煩了?這是因為我們在童話故事里呀!
(二) 故事人物要鮮活
在《北風和小魚》這篇課文里有兩個主要人物——北風、小魚。還有三個次要人物,這些角色有的是個體,有的是群體。如果只向學生說北風和小魚怎么樣,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想這在孩子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會很淺,很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如果為這些角色添上些形容詞或描寫的語句,孩子們會更喜歡,童話故事也就更完整。比如上面提到過的北風,我提到了他的性格——自大、驕傲,又寫了他的陋習——喜歡欺負人,把環(huán)境變得糟糕。小魚的形象表現(xiàn)主要是在外貌和性格特征上。我設定的形象是小魚披著彩色的衣服,上面有半圓形的花紋。小魚很勇敢,不怕北風,平時很活潑。具體的人物描寫能使童話故事“活”起來。
(三) 學會“自欺欺人”
最厲害的說謊家是能把自己都騙過的人。我自己先要沉浸在《北風和小魚》這個童話故事中,相信北風是活的,是惡劣的;相信小魚是勇敢的,是自由自在的。以兒童的視角看待童話世界中的每一個生靈,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感受體會傳播進孩子們心里,帶領孩子一起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知道做人要謙虛、勇敢,面對惡勢力不輕易低頭。
四、 “童話故事改編法”存在的問題
童話改編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童話故事改編”,操作不熟練,與學生的配合有些不暢,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上也要進行調整。另外,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雖然在朗讀情感和技巧上有所突破,但卻丟掉了朗讀課文時發(fā)音的“響度”!我不要求學生聲嘶力竭地讀文章,那是喊,不是讀,但也不能43個孩子比不過我一個人的聲音!太響的聲音容易走調,不利于朗讀發(fā)揮,可是太弱的聲音聽上去有氣無力,遮掩掉了朗讀感情豐沛這個亮點,這樣就失掉了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初衷了。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存在著,需要不斷探索和解決。我們要利用好“童話故事改編法”這把雙刃劍,用好了孩子朗讀水平更進一步,用不好的話還不如不用,棄之!
雖然改編童話的教學方式跟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不一樣,但“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同理,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與學的文化本來就是探索著,實踐著,研究著的。這有可能是一條絕路,也有可能是一條康莊大道,只有勇敢走到底才知道結果。
作者簡介:
龔雪,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