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東
摘要:語文是學科之母,是基礎工具性科目。學好語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一旦突破制約各科成績的這一瓶頸,利用語文這一學科工具,運用語文的閱讀方法,來解決其它學科不會學,不理解,聽不懂等問題,一切問題都會容易解決。
關鍵詞:閱讀;興趣;理解;能力
語文被譽為學科之母,是基礎工具性科目,是學好一切學科的基礎。而學好語文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閱讀。通過閱讀,積累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包括科技的,人文的,歷史的,地理的等等。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這里的閱讀能力,包括有文字的一切書籍報刊雜志。提高了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也自然會提高,這樣,就能用語文知識解決各個學科的疑難問題。所以,語文是學習掌握其他學科的工具。掌握了這個工具,其他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說到用語文知識解決其他學科中的疑難問題,文科就更好理解了,因為文史哲不分家。語文學好了,歷史政治地理都能夠?qū)W好。這兒有個歷史題,能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是一道高中歷史期末測驗題。看起來是一道歷史題,其實就給了個歷史背景,而真正考察的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考察學生的寫作能力,考察學生的激性演講的能力。這個學生雖然在考試的短時間里,沒有做到盡善盡美,但確實有創(chuàng)意,符合人物身份,回答問題中蘊含了歷史、地理、生活常識等知識,在幽默中暗含著政治斗爭,體現(xiàn)了這位學生一定的寫作水平。這進一步說明了,真正的文科高手,其實不是死記硬背的書呆子,而是閱讀面十分廣博的語文高手,怪不得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用語文知識來學習語言,那就更容易了。我們學習了一年的藏文,我覺得只要理解了規(guī)則,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又如用語文知識解決英語問題。比如為什么“Let’s go to school. ”“school”前要加“to”,而“Let’s go home. ”“home”前卻不用“to”呢?因為“go”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是不能直接跟賓語的?!皊chool”是名詞,作賓語,而“home”是副詞,不是賓語。這么理解,就很簡單了。再比如“Bill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與“Don’t play with fire. ”前一個句子“l(fā)ikes”是謂語動詞,“玩電腦游戲”是動詞短語作賓語,所以用“playing”即動名詞形式。而后一個句子的謂語動詞是“play”,又是個一般現(xiàn)在時的祈使句,所以用原形。這樣理解,多簡單。而且和語文上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一樣。及物動詞后直接接賓語,需跟賓語一起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如:“ I have a book. ”不及物動詞不能直接接賓語,接賓語時需加介詞,能獨立作謂語。及物和不及物動詞,都屬實義動詞。助動詞是幫助構(gòu)成句子的,它沒有詞匯意義,跟動詞原形或分詞,不能獨立做謂語,跟主要動詞構(gòu)成謂語,表示疑問,否定及各種時態(tài)。如“ I have just cleaned the classroom.”這里的“have”只是表示已經(jīng)完成的動作,是助動詞,一起構(gòu)成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而“I have a book. ”中的“have”則是實義動詞“有”意思。系動詞be,它跟表語,漢語中沒有表語,但其實是一樣的,如:英語說“She is very beautiful.”漢語則說“她很漂亮。”這里的“is very ?beautiful”是系動詞“be”加形容詞“beautiful”構(gòu)成系表結(jié)構(gòu)。而漢語則說形容詞“漂亮”作謂語。這只是說法的不同,其實是一致的。再比如下面一道選擇題,許多學生不會選,其實用語文知識分析,就很好理解了。
The news made us very _______.All of us began talking____.(C)
A.happy; ?happy ? ? ?B.happily; happily
C.happy; happily ? ? ? D.happily; happy
“這個消息令我們很高興,大家都高興地談論著?!鼻耙粋€當然用形容詞,后一個用副詞來修飾談論,當然用副詞。舉了這么多例子,無非是說,只要語文學好了,用語文的知識,用漢語的理解力去破解其他學科的難題,是輕而易舉的。怪不得專家反復強調(diào),“語文是學科之母”。
怎樣來培養(yǎng)學生利用語文知識,提高理科學習的能力呢?我的辦法還是閱讀。只要培養(yǎng)好學生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學生的成績不會差。只要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他學科的學習就不存在問題。
對于理科,關鍵是學生并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深,運用不到位。其實,每一本教材,都是一篇科技說明文。如果用我們語文中說明文的常識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是更好理解各門學科的,對學好各門學科是大有裨益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生怎樣提高自己閱讀理科書籍的能力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這次的課題研究,摸索出一條規(guī)律,即:提高認識,培養(yǎng)習慣;突破難關,樹立信心;強調(diào)自讀,培養(yǎng)能力;推敲詞語,明確概念;分析段落,邏輯推理;歸納中心,抽象理念;反復閱讀,掌握規(guī)律;綜合閱讀,發(fā)展智力。
首先,中學生應該提高認識,有意識地培養(yǎng)理科教材的閱讀能力。學生不重視閱讀理科教材的不在少數(shù)。他們認為會做習題,多做題就能學好理科了。其實,包括家長,甚至一些老師一說起理科就是做題。因此,遇到不會做的題就去問同學問老師,但很少去閱讀教材,去鉆研教材的。這樣的學習是不深入不鞏固的,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把理科學好。當然,學習效果也只能事倍功半。為此,語文老師和理科老師都要通過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認真閱讀習慣。例如小學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增大了”與“增大至”,“升高到”與“升高”,“包含于”與“包含”等等。這些都要從語文的角度,培養(yǎng)認真閱讀的習慣。復雜一些的,還可以用分析句子成分的辦法來分析理解。如:(彈力的)方向[總]是(與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發(fā)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這個句子學生一下子看不懂,其實它的結(jié)構(gòu)并不復雜,只要把句子成分分析一下,提取主干,就能化難為易了。再例如:(兩塊靠近的大小相等互相正對并且互相平行的金屬板),[在分別帶等量的正電和負電的時候],(它們的)電場[除邊緣附近外,就]是(勻強)電場。這個句子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如果僅僅從理科的理論上去分析,學生會感到困惑不解,把握不住句子的要領,只能求助于死記硬背,或者干脆囫圇吞棗。但是,如果從語文語法上去分析,分清句子的主干和附加成分,一般學生是不難掌握這個句子的主要意思的。這句話是說,“它們間的電場是均強電場”。“它們”指什么?是指前面的復指成分——兩塊金屬板。這兩塊金屬板又有四個條件:靠近的、大小相等、互相正對、互相平行。那么,這兩塊金屬板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勻強電場呢?不是的,有兩個條件限制,所以句中用了兩個狀語:“在分別帶等量的正電和負電的時候”,“除邊緣附近外”。經(jīng)過反復訓練,學生就能運用語文“語法”這個工具來分析、理解理科語言了。突破了這個難關,就樹立了學習理科的信心。
我們說學習理科,一定要預習。預習,其實首要的就是認真仔細地閱讀教材。閱讀課本,必須強調(diào)學生自讀,通過自己多讀細讀研讀,方能提高學習理科的能力。
還可用推敲詞語,明確概念的方法理解理科知識。一般來說,概念是用有實在意義的詞或詞組來表達的。因此,要使學生明確概念,就必須學會認真推敲詞語。例如下面一道幾何題:半徑為1、2、3的三個圓兩兩外切。證明:以這三個圓的圓心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這道題目中有一個詞語,既是“難點”又是“關鍵”,那就是“三個圓兩兩外切”的“兩兩”,很多學生就錯在這個詞上。即使是一些優(yōu)秀學生,也只會解釋為:“三個圓中任意一個圓都同其余兩個圓外切”。對“兩兩”這個詞,如果把它重疊成“兩兩”,就是“每兩個”,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漢語中非常普遍。例如:“人人”就是“每人”,“天天”就是“每天”,“一一”就是“每一個”。這樣一咬文嚼字,學生對“兩兩”的理解就非常清楚了。證明起來也就輕而易舉了。
分析段落層次,這是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的分析理解掌握文章的辦法。其實,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中,都是有用的,只是我們學生包括一些老師缺乏這個意識。只要我們有這個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都是非常有用。歸納推理是從許多個別性的前提中推出一般性的結(jié)論。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因為,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從個別事物開始,逐步擴大到認識一般事物,把握它的規(guī)律歸納推理正是反映了人們的這一認識的過程。通過反復讀書和反復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這一方法。例如人教版高中數(shù)學必修一,在講“集合”時,用了2000多字說明。經(jīng)過反復認真閱讀,學生認識到,這一節(jié)的文字可以分成四大段:
1.列舉五個例子——個別性的前提。
2.抽象出“集合”的概念。
3.“集合”的表示法(1)列舉法(2)描述法
4.練習——消化、應用、鞏固。
掌握了這一方法,學習任何科目,就會做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當然,還可以用歸納中心,抽象理念的方法來掌握學科知識。人們頭腦中科學概念的形成,往往從感性到理性,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我們要求學生整章、整節(jié)地閱讀教科書,從而歸納中心,抽象理念。這種中心有的是一個定律,有的是一個定義,有的是一個概念,有的是一種理念或公理等等。理科教科書都是這種寫作順序,學生只要和語文課本一樣的學習方法,就能很快掌握知識結(jié)構(gòu)。這里不再舉例。
反復閱讀,掌握規(guī)律。俗話說:“熟能生巧?!笔聦嵉拇_如此。學生反復閱讀教科書之后,能從中摸索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能找出解題的關鍵。例如,學生反復閱讀數(shù)學課本中有關立體幾何的章節(jié)后,領悟到:解決一切立體幾何的問題,最后都要化解到平面幾何中來解決,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學生經(jīng)過反復閱讀,就能發(fā)現(xiàn)解高次方程的關鍵是降次;解多元方程的關鍵是消元;三角函數(shù)誘導公式眾多,但可以總結(jié)為“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這都是閱讀帶給學生的好處。當然,大部分老師都總結(jié)好了,只讓學生記住。這樣,學生只是記住了,還不能算是真正學會了學習,也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也不能從根本上學好理科。只有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總結(jié)出規(guī)律,那才是真正的學習,就像小貓,才真正學會了自己抓老鼠,而不是老貓抓一個死老鼠自己吃。
最后是綜合閱讀,發(fā)展智力。人們常說把書要“從厚讀成薄,從薄讀成厚”。我認為是在閱讀中要注意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經(jīng)過反復地閱讀,能用簡明扼要地概括出這一章或整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又能豐富、發(fā)展它的內(nèi)容,充實它的內(nèi)容,使它變成一本較厚的書。這樣,就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了。
上面所談的是我在這次題課研究中的一些體會,缺點和錯誤肯定不少。但我深信,這條路子是正確的。我在教學實踐中,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許多同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讀書。不僅能廣泛涉獵文藝類書籍,而且也提高了閱讀理科書籍的能力。希望我的研究能給大家一點啟發(fā)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