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桂珍
內容摘要:美國語言家薩皮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明禮儀而存在。”語言學習有著豐富的文明禮儀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明禮儀指的是所學語言國家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明禮儀,有益于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也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明禮儀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當也必須滲透一定的文明禮儀教育。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英語教育???文明禮儀教育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小學階段的文明禮儀教育目標不宜過高或過于復雜,應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興趣和在教學中滲入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明禮儀知識,使學生對其有粗略了解。
一、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文明禮儀的興趣,使學生樂于了解外國文明禮儀,積極參與課內外英語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開始學英語時,一般都會對這一門語言產生較強烈的好奇心.作為英語教師,就要刻苦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明禮儀教育因素,隨語隨文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傳輸。例如,在英語國家,作為交際習慣,禮貌用語的使用頻率明顯要比漢語高。教科書中,“Please”“Thanks”等高頻度反復出現(xiàn)。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教學用語Please. Thank you. I’m sorry. You’re welcome. Would/Could you…? Very good! Well done! 等不斷出現(xiàn),既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又給學生以文明禮貌的感染和對美好人際關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語言之美的同時,體會英語國家的文明禮儀。再者,書中配以色彩鮮艷的圖畫,刺激視覺,使教學內容更顯得有趣,加深了認知,記憶清晰深刻。
由于受母語的約束,學生有可能不理解英語國家的某些方式,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例教科書常有“My dear”“Dear ×?×”一類的稱呼,學生常會覺得不好意思,不肯開口說。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分析,“dear”一詞在英語國家常用于親人好友之間,表示親切友好,關系融洽密切,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對異國文明禮儀的尊重和包容態(tài)度。
二、在教學中隨語隨文向學生灌輸文明禮儀知識,培養(yǎng)文明禮儀意識
(1)詞匯和句子的學習導入文明禮儀內容。根據中國學者陳光磊先生的看法,文明禮儀內容多直接與語義相關,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句子,習語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文明禮儀信息和內容,這就意味著在詞和句的教學中可以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傳授和文明禮儀意識的培養(yǎng)。英語教師要注意結合詞匯和句子的學習導入文明禮儀內容,指明其文明禮儀意義和使用中的文明禮儀規(guī)約。例如,小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中,師生互致問候:Teacher: Good morning, class. Students: Good morning, Miss Smart.. 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就中文對老師的稱呼和英文中對老師的稱呼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在英語文明禮儀中,學生稱呼年輕未婚的女教師為“Miss”,已婚女教師則是“Mrs”?或“Ms”,男性教師一律稱之為“Mr”,而不如中文習慣,一概稱之為“Teacher”.這些詞的產生都與它們本國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文明禮儀相關連。只有對這些英語國家的文明禮儀有一定了解,準確理解有助于與之交流溝通,并在交際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意識培養(yǎng)。
(2)結合課文的學習導入文明禮儀內容。小學英語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內容在文明禮儀意義上很有代表性,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向學生傳輸文明禮儀知識,解釋中外不同的文明禮儀傳統(tǒng)。例如下面一課中的內容就對它進行了文明禮儀內容方面的滲透:It is Lily and Lucy’s birthday. All their friends are in their home. There is a big cake on the table.
All: Happy birthday, Lily and Lucy. These are for you. Hope you like them.
Twins: Thank you.
Lily: Which is for me, this one that one?
Li Lei: The red one.
Lily: Good! What’s in the box?
Li Lei: Open it and have a look.
Lily: Great! It’s a boat. I like it very much!
Li Lei: This is for you, Lucy.
Lucy: Oh, a map of China! What a nice present! Thank you very much.
Li Lei: I’m glad you like it.
Lily: Come on. Let’s have the cake.
人情往來,贈送禮品是每一個民族都有的社會活動,但各自送禮的行為和言語各有不同,都有著各自認為得體的交際禮儀。在中國人看來,問送的什么禮物,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是很不得體的行為,是沒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在英語國家,受禮者不看禮物就表示不很喜歡對方所送的東西,送禮的人就會認為對方不在乎,甚至看不起自己。中國的送禮者往往會說:“一點小意思”,“小小意思,不成敬意”。受禮者總謙讓一番:“你是在太破費了”、“你太客氣了”。英語民族的送禮者通常會說:I hope you like it (希望你喜歡)受禮人多會說一些諸如“What a nice ‥‥?! I like it very much.”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中外文明禮儀在這方面的差別,了解英語民族的禮儀規(guī)范。
(3)結合課堂操練,培養(yǎng)跨文明禮儀交際意識。語言教學中導入文明禮儀知識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得體地使用目標語進行跨文明禮儀交流活動,因此,教師還要訓練學生用目標語的思維方式思維,按其社會規(guī)范行為進行交際的能力。學完以上對話,教師可設置生日派對情景,讓學生扮演人物角色,按特定情境,使用相應語言進行表演。若學生理解較好,聽說水平較高,則可讓他們更自主發(fā)揮,設計語言,達到進一步加強跨文明禮儀交際意識的目的,鍛煉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
在教學中導入文明禮儀的內容應密切聯(lián)系日常生活,使學生在日常中可以運用,嘗到學以致用的甜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不超越學生的理解范圍,以免造成學生對英語的畏懼心理。此外,一定要結合語言教學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語言的社會文明禮儀功能,切實培養(yǎng)起學生“根據場合說話”的跨文明禮儀交際意識,真正學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