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摘要】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雖然在語文教育界達成共識,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導,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處于想象美好、現(xiàn)實骨感的尷尬?;诖?,筆者開展了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策略的價值和教學要領研究,以期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深度閱讀帶來的魅力。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教學;“比較”閱讀;策略
2011版的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辈烤幮W語文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增設了“快樂讀書吧”,將整本書課閱讀課程教學教材化了。整本書閱讀教學已經(jīng)受到了上至國家下至一線教師的重視。從理論的角度來講,當前,推進整本書閱讀已經(jīng)成為拓展學生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缺乏對一線老師具體的,可操作性方法的指引,讓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推進處于想象美好,現(xiàn)實骨感的尷尬處境中。怎樣把理論變?yōu)閷嵺`?筆者開展了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策略的價值和教學要領研究,希望學生能在比較中體到驗深度閱讀帶來的魅力。
一、 “比較”的價值分析
“比較”在辭海中的解釋為“較量”。出自《周禮·天官·內(nèi)宰》:“比起大小,與其粗糧,而賞罰之?!币隇榭夹?。整本書閱讀中的“比較”,更多的是取其引申義。通過考校,來了解和掌握被選擇比較的內(nèi)容之間有何異同。在“同”與“不同”之間找到比較的意義和價值,以此來觸發(fā)閱讀者的思考。甚至以此為聯(lián)結,蕩漾開去,尋找更廣泛的閱讀素材,從而讓閱讀者更加深入理解和研究自己所關注的內(nèi)容。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老師根據(jù)閱讀的需要,在適切的時候引導學生“比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借助比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一直倡導自由閱讀,他用“連滾帶爬”來描摹這種狀態(tài)?!斑B滾帶爬”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讀得開心,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二是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較真,不刻意追求主旨的把握,也不理會別人的閱讀感受,借用陶淵明的話來說,就是那句“好讀書,不求甚解?!笨梢姡W階段讓學生快樂地讀下去,才是重中之重。整本書的閱讀教學策略中,學生剛剛接觸新的閱讀文本時,預測策略可以很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猜”來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但是,導讀的方式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如果比較策略運用得好的話,通過“比”也是可以很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對于小學生而言,比的往往不是文章的優(yōu)劣和高下,屙屎兩個通過精心選擇的閱讀點,放在一起,可以比出意料之中。還可以比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比的結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么一比,讀的興趣就來了,因為要一探究竟。
(二)借助比較,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
對學生而言,閱讀是一個吸收的過程,而寫作是將已經(jīng)內(nèi)化了的知識進行表述的過程。比較閱讀是兩者之間進行聯(lián)結的有效橋梁。比較,可以讓學生感悟語言表達的魅力,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實現(xiàn)由閱讀到寫作的過程。同一個事物或者同一類事物,作家在寫作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點,會促使學生思考:如果我來寫,會寫成什么樣呢?特別是當該事務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甚至經(jīng)歷過的,那就更不用說了。部編教材在許多名家名篇后面的閱讀鏈接里都有體現(xiàn),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十三課老舍先生的《貓》這篇文章的課后練習第二題,在閱讀鏈接里就收入了夏丏尊先生的《貓》和周而復先生的《貓》的片段,為的就是讓學生體會不同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是怎么表達出來的。
(三)借助比較,激起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比較往往能將本文和現(xiàn)實生活中虛和實兩個世界的“人與人”相聯(lián)結。使得文本人物形象立體化,富有生活感之外,兒童對文本中的人物也有會一個自我的投射或者映射,會從書本中的人物所蘊含的精神、品質(zhì)、價值取向乃至世界觀進行一個自我的解讀、篩選、吸納、和反饋。找到“自我”或者未來 “自我”的精神結構與靈魂氣質(zhì)。一部作品中人物的群像,構成了一個書中的社會,這種社會化的人物圖譜,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孩子們在進行閱讀時,很容易將書中人物和現(xiàn)實世界的人物進行比照,書中的人物是如何看待他人的身世身份,如何看待人物的生理心理缺陷的,怎樣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F(xiàn)實世界的自己,在遇到書中人物的處境時,又會怎么做,或者說又該怎么做。作品的敘事視角往往是全知的,這非常有利于引導學生們思考自己的處境和人生,引導他們在比較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特別是當他們閱讀的是非常經(jīng)典的作品時,會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
二、例談“比較”策略的實施要領
比較策略的運用并不是隨意的,有兩點要提別注意,第一是要找準比較的點,其次是要把握好比較的度。
(一)找準比較的點
1.內(nèi)容的比較
(1)比較人物,產(chǎn)生閱讀共鳴
林海音的童年在《城南舊事》中可見一斑;蕭紅的童年可以在《呼蘭河傳》中找到影子;黑柳徹子的童年在《窗邊的小豆豆》中引人發(fā)笑和思考。孩子們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沒學過駱駝咀嚼,也一定看過狗狗啃骨頭吧?沒養(yǎng)過小油雞也許養(yǎng)過小鴨子、鴿子或者倉鼠吧?沒有抓過吊死鬼也許追過蝴蝶,捕過小魚吧……沒有祖父的園子,也許有外婆的菜園吧?沒有往外祖父頭上偷偷插過玫瑰花,也許悄悄躲在某一個角落里蒙過媽媽的眼睛吧?沒有為了想吃一頓油膩膩的小烤豬去追趕小動物,也許和小伙伴在春天的田野里烤過番薯吧……上課的時候沒有把抽屜合起來、打開,又合起來、又打開過,也許有把一塊小橡皮想象成汽車,把尺子當成車道,在桌子上玩得忘乎所以,被老師點名的經(jīng)歷吧……這一系列作家們(下轉(zhuǎn)第21版) (上接第20版)的童年,是如此的精彩,讀著讀著,學生們就會不知不覺和自己的童年比較起來,再來一場作家書中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趣事分享的聊天活動。相信,課堂一定會非常有意思。因為,學生們有共鳴,他們會發(fā)現(xiàn)作家們的童年雖然和自己的童年有一定時代差距,但是,孩子們的情感卻是共通的,所有的孩子都是調(diào)皮的,都是細膩的,都是有喜有憂有小秘密的。
(2)比較情節(jié),產(chǎn)生閱讀期待
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比較情節(jié)的方式由很多,可以是同一步作品相似情節(jié)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部作品開頭和結尾的比較。例如,曹文軒的小說《青銅葵花》,小說的主要人物青銅在開頭本來是不能說話的啞巴,但是最后,因為妹妹葵花要離開,青銅居然能開口說話了。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可以給學生呈現(xiàn)文本的一頭一尾,主人公的巨大改變,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產(chǎn)生許多的問號,閱讀期待自然就產(chǎn)生了。
2.寫法的比較
(1)比較謀篇,習得布局
謀篇的比較,適合用于開篇懸念設置很明顯的小說,也適合用于結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者戛然而止的小說中,《警察與贊美詩》《項鏈》等小說都可以比較。用正常的方式來敘事和用作者所采用的方式來敘事,比較著一讀,就能夠很快讀出作者謀篇布局的獨具匠心。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了,對于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可以模仿著用這些方法來寫文章的。
(2)比較詞句,習得表達
統(tǒng)編教材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合組織單元,這對于整本書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向指引。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運用比較的策略,精心選擇閱讀片段,既“關注內(nèi)容”又“關注表達”,從這兩個維度去設計,引導學生比較詞句,讓他們習得表達的技巧。例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序言中有一個小英子看駱駝咀嚼的片段:
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后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類似的描寫在《城南舊事》中還有很多處,例如,在《惠安館》這個故事中,小英子看金魚兒的片段:
我把鼻子頂著金魚缸向里看,金魚一邊游一邊嘴巴一張一張地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地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游到我的面前來,隔著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啦!我就這么看著,兩腿跪在炕沿兒上,都麻了,秀貞還不來。
在《惠安館》中,小英子捉吊死鬼給小油雞吃的片段:
那些吊死鬼裝在小瓶子里,骨碌骨碌地動,真是肉麻,我拿著裝了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覺得癢麻麻的,好像吊死鬼爬到我的胳膊上了,其實沒有。
將這些詞句描寫片段放在一起比較著讀,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城南舊事》中林海音就是通過很多類似富有感染力的細節(jié)描寫,才讓小讀者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
老師們可以品讀其中一段,提煉出細致觀察和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欣賞另外兩段后,創(chuàng)設一個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們用這種抓住動作描寫的方法來寫自己的故事。
3.同一作品,不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比較
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被拍成了電影,學生看書后,可以引導他們也看看電影。例如,《西游記》《三國演藝》《城南舊事》《草房子》等等。引導學生來比較讀原著和看電影之間的區(qū)別,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文學和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呈現(xiàn)的不同。書本中的世界更豐盈,更細致,更有想象的空間。書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中卻只有扮演該角色的演員這一個。
4.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較
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很多孩子都愛看?!兜谄邨l獵狗》《狼王夢》《駱駝王子》《最后一頭戰(zhàn)象》《斑羚飛渡》等等,同一個作家,不同作品比較著讀,引導學生從寫作內(nèi)容和手法出發(fā)進行比較閱讀。然后,結合作者生平進行分析,作者為什么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來?所有的作品雖然是寫不同的動物,但是,這些動物是否有相同的地方?例如,這些動物似乎就是一個人,披著動物的皮囊在思考、在行動,在為了生存在掙扎。如果所有的作品風格都類似,那么是否需要每一本都讀,或者應該選擇一兩本代表作來讀就可以了?
5.不同作家,同一類作品的比較
除了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外,可以推薦學生們看看杰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將兩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對比著來讀,你會發(fā)現(xiàn)沈石溪的動物小說里的動物更像人,而杰克倫敦的作品里的動物更像是動物。不同的作家,同一類題材的作品往往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格,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從不同的情感角度著手,運用多種情感剖析得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內(nèi)容理解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更為深刻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
(二)把握“比較”的度
1.出發(fā)點的把握
比較閱讀策略是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點”,由這個點出發(fā),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用一本書或者多本書打開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建立起一條線。無論是事物前勾后連的比較,還是人物和事物的不同側(cè)面、不同發(fā)展階段之間的比較,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鑒賞能力,都是為了讓學生的大腦能生成對文字更為豐富、完整、深刻的認識。
2.歸結點的把握
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如果老師在整本書的教學過程中多次運用 “比較”閱讀策略,學生能自己掌握“比較”這種閱讀策略相關的知識技能,不用老師教,在讀到某一個特定的內(nèi)容時,學生能夠由心出發(fā),找到那個比較的點,自己去比較,去尋找更多的閱讀生長點,從而激活思維,探尋自己想要尋找的結果,這應該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整本書時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丁芒.中華當代詞海(第一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
[3]吳欣歆.培養(yǎng)真正的閱讀者—整本書閱讀之理論基礎頁[J].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