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盈盈
摘要:“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升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提升初中課堂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不同于其他學科,數學因其邏輯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就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提升初中數學課堂閱讀能力的策略做出了初步探究。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數學閱讀能力;提升;策略
一、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現實意義和主要內容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就數學學科而言,“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自教育部2014年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以來,各學科都在致力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的、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數學思想應該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訴求。核心素養(yǎng)不是指具體的知識和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能力,核心素養(yǎng)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問題所具備的品質,通常表現為人們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所產生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由于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數學學習絕不僅僅限于單章節(jié)、單知識點的學習,需要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聯(lián)系新舊知識形成知識鏈。因此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數學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中包含著數學問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在于學生可以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從而應用數學解決問題。
根據國內外研究者對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結合《數學課程標準》,初中生應培養(yǎng)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
二、數學閱讀能力提升對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閱讀問題?!遍喿x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前提,筆者在多年的一線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提升初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首要任務是提升數學課堂閱讀能力。
數學閱讀能力是對數學閱讀起調節(jié)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學生具備從數學公式、圖形、符號、文字等數學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能獨立地進行歸納總結及靈活應用所獲取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習過程中一般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三個階段,其中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都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因此學生自學能力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而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核心,在課前預習階段,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聯(lián)系新舊知識,提出有效的問題,并進行初步思考,對上課效率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后復習階段,如學生可以及時的歸納總結,反思提升,無疑事半功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向自主學習方式轉變,讓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語言水平
數學語言是一種科學語言,是對數學概念、定理、運算律、公式、推理過程等的表述,具有精確、簡潔、符號化的特征。數學語言和其他語言既有共同之處又有特別之處,尤其是對數學語言的學習上,強調用感受、理解來代替死記硬背。
新課程標準倡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語言,從根本上說“數學教學也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對于初中生而言,數學知識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由淺入深的,數學閱讀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數學語言并通過數學語言的學習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以蘇科版《八年級數學》上冊2.4“線段、角的軸對稱性”這一章的知識為例,從線段的軸對稱性到角的軸對稱性,最后到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軸對稱性,每一節(jié)內容之間聯(lián)系非常緊密,由淺入深。如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能力,通過閱讀教材中數學語言不難發(fā)現,從線段的軸對稱性到角的軸對稱性,無論是概念、定理、幾何語言、研究方法都相似,可以完全類比。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只要學生仔細閱讀,勤思多想,建立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tǒng),不僅能提高學習成績,更有利于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三、數學課堂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在數學閱讀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問題,班級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概念、定理、題意文字表面信息理解不清,閱讀能力較低;第二類是對概念、定理、題意只能表面理解,不能挖掘背后的含義,不會用已學知識“翻譯”;第三類是對概念、定理、題意大致理解,并能用已有知識經驗“翻譯”,但不能融會貫通,由一個問題歸納出一類題,甚至在這一類題上變化。第三層次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但是第三層次恰恰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針對學生的具體學情,我從以下三方面對提升數學課堂閱讀策略進行探究。
(一)通過概念、定理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
數學概念是人腦對現實對象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特征的一種反映形式,即一種數學的思維形式。在數學中,作為一般的思維形式的判斷與推理,以定理、法則、公式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數學概念則是構成它們的基礎。正確理解數學概念、定理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發(fā)展邏輯論證和推理能力的前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加強對數學概念、定理的閱讀,不僅僅限于表面意思的理解,應發(fā)掘概念、定理本質的特征。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畫記號、畫關鍵信息、提問題、寫批注,在閱讀過程中提出有效的問題并積極獨立思考,養(yǎng)成一邊閱讀,一邊動手一邊動腦的習慣。
(二)循序漸進,完成數學語言的互相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