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春
◆摘? 要:本文分析了“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對“學困生”應該有的態(tài)度、方式或正確的“學生觀”,并結合多年教育教學的體會,總結了共情教育的具體應用,重點介紹了如何在對“學困生”進行轉化時有效應用共情教育,旨在對具體的班級教學管理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學困生;學生觀;共情教育;班級教學管理
一、前言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觀察,發(fā)現小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各異,每一個“學困生”也各有其不同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因而,在“學困生”轉化中沒有萬能的公式可循,似乎只有“共情教育”能夠成為小學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方法或者方式。本文從分析學困生產生的一般原因著手,結合教學實踐努力談一談如何在“學困生”轉化中有效運用“共情教育”。
二、小學階段“學困生”產生原因分析
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感受,作者覺得通過對“學困生”形成的具體原因分析,運用“共情教育”走進學生的心中,能夠精準地發(fā)現問題所在,并能精準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最終完全實現良好的轉化。也就是說,本來不存在什么“學困生”或“后進生”,只有教學教育過程中,方式應用不當而造成的不同情形。
作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方面常常會導致產生“學困生”:諸如學生比較好動,缺乏紀律性和自律能力;注意力難以集中;缺乏學習動力、在學習中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或者缺少有效的學習方法、喪失學習興趣等等……而這些方面又常常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教師沒有有效處理或處理不當,則可能會造成學困生地不斷產生。
三、共情教育的具體運用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觀是影響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從基本概念看,學生觀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認識、態(tài)度或評價,正確學生觀的基本內容和共情教育的基本內涵是不謀而合的。在運用共情教育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不能將自己有意地擺在與學生對立的位置,尤其不能是俯視或高高在上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生觀,不利于學困生的有效轉化。此外,教師也不能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認為成績差的學困生在其他方面也同樣全是缺點。相反地,共情教育要求小學班主任老師認識到每一個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個性,以欣賞的眼光尋找和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一名學生也許性格內向,在課堂上的表現總稍顯落后,但他的善良和樂于助人在課下受到了周圍同學的一致喜歡,教師就可以與其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優(yōu)秀,并積極地鼓勵他在學習方面也正確做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這能夠有效地消除學生的不自信以及對學習的抵觸情緒,讓學生在感受到班主任關愛和支持的基礎上一點點發(fā)生進步。
2.在班級活動中培養(yǎng)師生的認同
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難度都不算很重,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很少在于智力方面,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心理才是影響學生學習動力的最主要因素?;诖耍W班主任老師在實施共情教育時,應該從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心理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在筆者看來,師生之間的心理認同在這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對班主任強烈的認同往往能夠轉化為對學習的興趣,并最終轉化為對課程學習的認同和對自己的認同。此外,在良好的心理認同之下,學生更愿意把內心中的煩惱傾訴給班主任老師,也更愿意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班主任在學習方法方面的建議和幫助,這也對學困生的轉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學班主任可以積極地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展開班級活動,在趣味性、參與性的班級活動中增進師生交流、培養(yǎng)師生感情。例如,在“開心運動會”活動中,一些比較頑皮的學困能夠展示出靈活、敏捷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fā)點展開共情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自卑心理。
3.在肯定和鼓勵甚至贊美中激發(fā)學習欲望
學困生在學習心理方面常常比較敏感,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的一些不自覺的行為有時也會挫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在選擇和培養(yǎng)班干部、課代表時很少考慮到學困生,在課堂提問時也很少給予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更不用說主動地對學困生提出肯定和鼓勵,這樣的教學行為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俗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在肯定和鼓勵中學困生能夠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自然也更加愿意在學習中投入興趣和精力。在筆者看來,班主任老師應該以換位思考的心態(tài)在班級中創(chuàng)立起平等、和諧的氛圍,積極地為學困生提供展示自我、服務班級、服務他人的機會,讓學困生不再邊緣化,而是感受到被需要和被重視。此外,在課堂教學中,班主任老師也要積極地鼓勵學困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良好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幫助學困生體會到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而教師適時的肯定和鼓勵則幫助他們不斷提高內心對自我的認同,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學困生”困擾在小學教育階段是普遍遇到的,小學班主任必須承擔起學困生轉化的職責,幫助“學困生”不落后、不掉隊,系好人生的第一條紐扣。在相關的教學或管理活動中,班主任老師必須以共情教育為基本指導,走進學生的心中、發(fā)現優(yōu)點并鼓勵每一個學生,幫助學困生重新獲得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余茜.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轉化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03):63-64.
[2]李磊.淺談教師“共情”理念下的教育策略[J].家教世界,2020(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