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序列式教學的不斷發(fā)展,教育行業(yè)也逐漸應用序列式教學,使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篇章。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具備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將序列式教學融入到語文作文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過程中,為語文作文教學方式方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本文主要對序列式教學在高中作文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過程中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序列式教學;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閱讀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改變教學主體,將課堂核心從教師轉到學生。利用序列式教學,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整個學習方式。思維能力是決定學生成績優(yōu)良的關鍵,同時思維能力的好壞也決定了一個人發(fā)展進步的驅動力的持久性??墒牵瑐鹘y(tǒng)教學模式往往對課本中的知識點過度關注,從而忽視了知識背后的“思維”,更不知其重要性,致使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滯留在“淺思考”甚至是“不思考”的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受到阻礙。
思維能力的針對性培養(yǎng)應該被視作當代教育的核心,因為思維能力得不到較好的練習與開發(fā)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更加適合的學習方法,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內(nèi)容,根據(jù)序列式教學,從中得到學習的規(guī)律,創(chuàng)建學習活動,才能更深刻、更透徹、更全面、更系統(tǒng)地去理解知識,從而逃離前文所說的惡性循環(huán),進入“想學、會學、樂學”的良性循環(huán)。本文就是基于以上考慮,論述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序列式教學完善作文思維,上好高效率、高質(zhì)量作文指導課。
建構科學有序的作文訓練體系是實現(xiàn)作文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而建構系統(tǒng)化的思維模型序列又是提升學生作文水平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本文主要通闡述構建寫作的邏輯思維模型和以讀促寫的思維模型等來展開作文教學的應用研究。
一、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理論思維,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1.思維可視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更多地關注于習題的答案,反而忽略對問題的解決與知識的加工等過程。然而,僅僅靠堆砌“答案”并不能促成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些 “生成答案的思維方法和過程”與“答案的累積”只能教會學生憑借以往的經(jīng)驗去答題,阻礙了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所以,但凡題型考點出現(xiàn)丁點變化,學生就會感覺沒有見過,以往的“答案”再不奏效了。因此,為了在本質(zhì)上真正地提高教學效能,教師需要把教學的重心從“答案”抽離出來,轉向對“答案生成過程”的重視,讓學生不是在答題中憑借自己的記憶,而是學會在答題中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故而,只有將看不見的“答案生成過程”使用一定的技術與方法具現(xiàn)呈現(xiàn)給學生,才能使他們學習清楚明白,也更容易,這個技術,即序列式教學。
2.提高學生思維邏輯
運用思維發(fā)散圖打開學生思維,尋找和發(fā)現(xiàn)豐富的寫作素材,這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在教學時形成文章構思的可視化,即對文章構思時畫結構圖,一開始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繪畫結構圖,后期學生掌握方式方法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訓練畫結構圖;聯(lián)系社會熱點創(chuàng)作法,教師可以將作文題目與當今社會熱點話題相結合,宣揚其中典型的英雄模范或者組織討論國家的惠民政策,這樣既能提升作文高度,又使文章具有了時代感;依據(jù)不同作文題目的要求,對不同主題的內(nèi)涵進行了解,收集相關的名言名句,提高整體協(xié)作水平。在通過與實際案例結合,加強文章的思維表現(xiàn)。利用理科學科背后耐人尋味的故事和歷史、政治學科中的典故以及各類事件,將它們應用與作文寫作中,這樣的故事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也正適用于作文中的許多立意方向。
3.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
既然閱讀教學核心是強化思維方式,那么,古詩詞閱讀就可以嘗試以縱向的角度將能夠產(chǎn)生某種關聯(lián)并引起學生深度思考的詩詞連綴起來。如筆者設計的“杜甫組詞教學”課內(nèi)閱讀課,以縱向連綴的方式選擇了杜甫三首兩個時期的詩詞——《登樓》《月夜》前一首寫“雄心壯志”,后兩首寫思念之情。
二、利用以讀促寫教學序列,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以讀促寫是從如何寫作的目標出發(fā)來理解閱讀材料,提取出材料中對寫作有所幫助的論點、論據(jù),以提高整體寫作水平。例如全國高考二卷中,給出六句名言,讓學生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在優(yōu)秀范文中,以蘇軾的定風波詩詞導入,為下文的論述做鋪墊,整篇作文中,運用了《周易》的詩句,結合李清照的詩句來契合主題,點名忘物的論點,提出整個作文論點為“忘物而非忘己”。作文大量運用古代詩人,詞人的例子,對論點記性論述,展現(xiàn)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1.有效閱讀為寫作提供素材
在高中任務驅動型寫作中,學生應該大量積累,沒有積累的閱讀,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古詩文閱讀是幫助寫作進行積累的過程。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閱讀能力的提升會越來越快,在積累的過程中還要深入的思考,現(xiàn)在的學生只顧及量的提升而忽視質(zhì)的提高,長期這樣下去,產(chǎn)生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同時,學生還應該不斷地去練習,單純的閱讀并不能夠將攝取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大量的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得心應手。
2.利用閱讀為寫作提供素材
古詩文閱讀則注重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通過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供大量的閱讀資料,幫助學生能夠有效獲取到能夠為自己所用的閱讀資料,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思考習慣,開闊視野,提高水平,讓學生在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提高,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寫作材料,更好的提取其中的論點。而不是像傳統(tǒng)閱讀一樣機械的進行閱讀,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并不能將古文中獲取的知識靈活使用。
三、利用閱讀促進語文寫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1.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新課標教學理念強調(diào),在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以此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因而,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設計對應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代入感,引起情緒的共鳴,從而獲得感官和心理方面的豐富體驗,加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表現(xiàn)力。教師可結合本次寫作專題,通過講述故事、觀看影像資料、探討熱點話題等形式,創(chuàng)設有趣吸睛的話題情境。話題的選擇要契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與現(xiàn)實生活貼近,話題本身以新穎獨特為佳,但要避免爭議性過大。要想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開展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情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得來的感知,可帶給學生最為直接的情感沖擊。比如組織詩歌游園會等活動,學生既能夠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奇特,又能夠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這些親身的情感經(jīng)歷與感悟,在學生寫作時,將加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文章立意,也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
2.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
結合現(xiàn)目前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造成文章立意不深、素材老套、缺乏真情實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自身觀察能力,認知水平、邏輯思維等方面存在一定受限情況,所以影響到寫作的過程中文字能力的表達和文章思維邏輯的梳理。因此,作為學生寫作指引者的教師,應在寫作課程上加強教學指導的“美育”功能,關注學生的情感感知,讓學生在教學中學會感知美、構建美,得到美的熏陶。比如,通過促進學生知、情、意的綜合發(fā)展,可引導他們在語文課堂上逐漸養(yǎng)成閱讀的審美能力,進而在寫作時對立意和表達有一定的自我判斷能力。并且在此基礎之上,可引導學生將這種情感共鳴轉移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學會細心觀察生活中那些有趣、感人的人、事、物、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可給學生指定觀察的對象,具體觀察周期視情況而定。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這些親身的經(jīng)歷與切實感受,帶來的不僅僅是用于寫作的精彩素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感知,引導學生對生活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思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最終的寫作變得更加的有血有肉、情感豐沛。
3.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要加強高中語文教學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需要擴大傳統(tǒng)文化教學資源??梢酝ㄟ^互聯(lián)網(wǎng)擴大傳統(tǒng)文化資源收集渠道,教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檢索和查詢功能,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收集,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甄選、分類,厘清在語文教學中滲入的方法。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中,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采用科學的滲透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傳統(tǒng)文化深入效果更好,讓高中語文教學深入傳統(tǒng)文化方式更加規(guī)范。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為寫作奠定基礎,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4.通過古詩文閱讀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閱讀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利用閱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對教師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更加強調(diào)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相對于過去教學中一課一篇文章的精講單篇閱讀,由于閱讀的內(nèi)容較多,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習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利用閱讀的方式鍛煉自身邏輯思維、閱讀能夠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其次,閱讀區(qū)別于單片閱讀,可以讓學生在多種文章形式中了解語文的內(nèi)涵,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認知,以及思維廣度。最后,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積累更為廣泛的詞匯、更加豐富的寫作素材,這些都能夠不斷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與素養(yǎng)。
結語
隨著高考語文試卷作文命題的新變化,當前的考查重點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并且緊扣著當下的時代特性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出于對升學考試的過分重視,不少高中教師和學生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將精力重點花費在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之上,寫作教學的訓練側重于以應試為主的技巧性表達,從而忽略了寫作教學與寫作的根本目的。因而,基于新課標理念和新高考作文命題方向,有必要對當下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進行重新的審視,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將新課標與新高考作文的教育理念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相結合,為寫作教學提供科學有效的、可執(zhí)行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張開.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J].語文學習,2015
[2]周紅.任務驅動與內(nèi)容沉浸整合的建構主義寫作教學模式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
[3]黃金麗.中美兩國高考作文差異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0
[4]李真.中美“高考”作文考試的文化分析[J].考試周刊,2007
[5]李雪麗.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構思的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6]王永霞.任務驅動法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17
[7]萬冬枚.任務驅動型寫作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8]李婷.新課標背景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探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賴慧(1989·4)女,漢族,籍貫:江西九江,現(xiàn)供職單位:華南師大附中,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