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解釋論視野下的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探究

      2022-02-06 02:46:51翟志偉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移轉(zhuǎn)代位清償

      翟志偉

      (西北大學 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民法典》第524條首次規(guī)定了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即“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但是,根據(jù)債務性質(zhì)、按照當事人約定或者依照法律規(guī)定只能由債務人履行的除外。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zhuǎn)讓給第三人,但是債務人和第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追根溯源,該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又稱為訴權讓與利益、清償人之代位或代位清償。近現(xiàn)代以來,法國民法典(第1249至1252條)、德國民法典(第267和268條)、瑞士債務法(第110條)以及日本民法典(第471條、第499至504條),雖制度內(nèi)容有些許差異,但皆規(guī)定了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在我國《民法典》頒布以前,《合同法》已有“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以及“第三人代為清償”等與“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相類似的制度設計,但卻并未有關于該制度系統(tǒng)而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僅有一些具體法律規(guī)范中的代為清償規(guī)定,由此導致司法實踐陷入具體裁判無明確法律之依據(jù)而僅能以法理裁而判之的困境。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第三人清償制度通常屬于大陸法系民法之中債法總則所設立的制度,而我國目前尚無債法總則,僅以合同編通則為基礎并輔之以總則編,建構(gòu)起債法總則體系的現(xiàn)狀,致使具有“公因式”屬性的第三人清償制度缺位[1]。

      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得以立法形式初步確立,但其實施效果仍有待司法實踐的進一步檢驗。限于《民法典》僅實行一年的現(xiàn)實狀況,有關司法案例較少,但僅存的少數(shù)案例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關于合法利益第三人的界定存在不明晰的現(xiàn)象①廣東省肇慶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粵12民終183號民事判決書;山東省榮成市人民法院(2021)魯1082民初2441號民事判決書。;其次,具體判決中存在第三人代為履行和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相混淆適用的問題②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人民法院(2020)甘0111民初2061號民事判決書;吉林省永吉縣人民法院(2020)吉0221民初1057號民事判決書。;再者,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出租合同糾紛案③河南省濮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豫09民終1237號民事判決書。中,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適用的法律效果存在模糊認識。除此之外,法院在制度適用過程中關于債權人是否有拒絕第三人清償?shù)臋嗬啻嬖诓町愋岳斫猗偕轿魇》缴娇h(2021)晉1128民初366號民事判決書;重慶市大足區(qū)(2021)渝0111民初1103號民事判決書;江西省奉新縣(2020)贛0921民初1748號民事判決書。。

      基于對制度實施效果的考察和對理論界相關觀點的總結(jié)可見,我國立法對司法實踐中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空缺予以了回應,但在具體法律適用方面仍存在諸多理解上的偏差與模糊問題。在《民法典》第524條已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對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研究應當從立法論的時代回歸到解釋論的時代需求之下。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內(nèi)涵與外延具體范圍及其性質(zhì),與代位權制度、債務承擔、債權讓與、第三人代為清償、第三人代為履行等相關制度的關系,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如何具體適用,該制度設計下如何兼顧債權人、債務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以及其適用的法律效果等問題是學術界和實務界亟需回答的問題,亦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內(nèi)涵與外延——以制度辨析為基礎

      (一)概念及性質(zhì)

      學術界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概念界定雖表達不同,但實質(zhì)內(nèi)涵相近。史尚寬認為,清償代位即因清償之代位,亦簡稱代位或法律上之債權移轉(zhuǎn),謂第三人或共同債務人之一人,因為清償,于其求償權之范圍,債權人之債權當然移轉(zhuǎn)于清償人[2]804。鄭玉波提出,代位清償制度之清償者乃有利害關系之第三人因清償債務,對于債務人有求償權時,為確保其求償權之效力,在其清償之限度內(nèi),債權人之債權在法律上當然移轉(zhuǎn)于清償人(清償人當然成熟債權人之債權),俾得代位行使之謂也[3]476。冉克平主張,清償是指依據(jù)債的本旨,為達到債權之目的而為的給付行為。債務人為實現(xiàn)債權之目的所為的給付行為,固然屬于清償;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債務,從而使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xiàn)的,理論上稱之為第三人清償,又稱為代為清償或第三人代為履行[1]。學者對于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概念界定并未有根本性差異,其概念表述區(qū)別集中體現(xiàn)在有權代位清償之第三人的范圍、清償?shù)南拗七m用要件等方面。

      除此之外,關于該制度之性質(zhì)問題則主要存在以下學說:一是債權買賣說,認為第三人清償債務人之債務的行為實則為買賣該項債權從而代位之的行為;二是債權擬制移轉(zhuǎn)說,認為債權本應清償而消滅,但法律擬制該債權在清償后并未發(fā)生清償之法律效果,而將之轉(zhuǎn)移于清償之第三人;三是賠償請求說,主張原債權在被清償后即歸于消滅,第三人基于其清償而獲得對債務人之賠償請求權;四是債權移轉(zhuǎn)說,第三人之清償行為使原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權歸于法律上之消滅,而事實上該債權移轉(zhuǎn)至第三人與債務人之間。我國《民法典》第524條所構(gòu)建的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主要采第四種學說,即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zhuǎn)讓給第三人,發(fā)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究其根源,在于債的相對性原理,第三人的清償行為是導致債權債務在原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歸于消滅,而并非事實上的完全消滅,基于此,債權移轉(zhuǎn)或債權讓與亦是債消滅的原因之一。

      綜上,筆者認為,第三人代位清償是指有利害關系之第三人在該債務無不適于代為履行情形且債務人確定不履行債務的情況下,得以自己名義向債權人代為實際清償,并在清償范圍內(nèi)發(fā)生債權移轉(zhuǎn)法律效果的制度。

      (二)與相關概念之辨析

      欲真正了解和把握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之內(nèi)涵與外延,除從其概念和性質(zhì)入手外,最重要的則在于明晰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與相關制度概念的外延邊界。

      1.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與代位權制度。第一,從實現(xiàn)制度目的的途徑來看,前者系通過擴大債之履行主體以代位清償促進債權的實現(xiàn),后者則是通過債權人自身的申請保全行為以代位受償促進債權的實現(xiàn)。第二,從行使范圍來看,后者要求代位權的行使范圍要以到期債權為限,而第三人代位清償僅要求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并不以該債務到期為限。第三,從性質(zhì)上來看,代位權制度系債的保全,債權人在突破合同相對性的基礎上主動且積極地觸動第三人財產(chǎn)權益,故其實現(xiàn)必須通過司法途徑;第三人代位清償系債的履行,乃第三人主動為之,故其在滿足構(gòu)成要件的基礎上并未有程序要件的限制。

      2.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與債務承擔。第一,第三人代位清償下第三人并非合同當事人,只是基于法律規(guī)定而在一定條件下享有代位清償?shù)臋嗬?,但不管是免責的債務承擔還是并存的債務承擔下,第三人都基于當事人的合意而成為原債權債務關系中的當事人,在約定債務范圍內(nèi)承擔連帶責任。第二,債務承擔除與債務人的合意外,免責的債務承擔下需債權人的同意,并存的債務承擔需要通知債權人,而第三人代位清償則無關債務人、債權人是否同意。第三,第三人代位清償下,第三人應已為清償,從而發(fā)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債務承擔下第三人僅是加入債務或該債務概括移轉(zhuǎn)于第三人,而并未實際清償該債務。

      3.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與債權讓與。第一,在法定代位清償下,前者依法律規(guī)定而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非依第三人和債權人意思表示而產(chǎn)生,后者系依債權人和受讓人之間的約定而產(chǎn)生的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第二,在求償范圍方面,代位人僅能以其清償范圍為限予以請求,而受讓人則不論其交易價款之多少,均可就原債權額度為限予以請求。第三,債權讓與欲對債務人發(fā)生法律效力須以通知為要件,但在第三人代位清償中,法律上并無通知債務人的明文規(guī)定。

      4.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與第三人代為履行。第一,從前提條件來看,前者為清償之行為一般是基于利害關系而自愿所為之清償,而后者代債務人履行則通常是基于合同約定。第二,從債權人的角度來看,在第三人代位清償?shù)那樾蜗?,債權人一般不得拒絕第三人的清償行為,而在代為履行中,由于當事人之間合同的約束,若債權人拒絕則構(gòu)成違約,但債權人可以第三人履行存在瑕疵為由要求債務人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第三,雖二者都產(chǎn)生債消滅的法律效果,但前者所為清償系以第三人名義,而后者所為履行則是以債務人的名義。

      5.關于第三人代位清償與第三人代為清償。有學者認為二者雖名不同但指代同一制度,只是因為代位之適用場合甚多,以此命名不免存在歧義的現(xiàn)象,故以第三人代為清償而代之[4]。但在筆者看來,二者系兩種制度體系,第三人代為清償為統(tǒng)括第三人代位清償以及第三人代為履行的集合概念。第三人代為清償除包括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所為之代位清償以及依合同之約定所代為之履行,還應包括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所為之代位清償。從法律規(guī)定來看,我國所設之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系限縮解釋下有合法利益第三人所為之清償,而非第三人代為清償。

      綜上,第三人代位清償與債權讓與雖在法律效果上相類似,但產(chǎn)生基礎、求償范圍以及構(gòu)成要件方面卻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第三人代位清償與第三人代為履行、第三人代為清償亦大不相同。明晰此概念之區(qū)分,是進一步分析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適用條件的基礎和前提。

      三、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構(gòu)成要件——以利益平衡為核心

      (一)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問題

      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必然涉及債權人、債務人及第三人三方利益。其中,債權人或第三人是否有通知債務人的義務,而接到通知的債務人是否享有異議權,此外第三人表達清償之意愿后債權人能否拒絕其履行以及第三人可否進行部分代位,其部分代位后與債權人求償權的順位等問題在《民法典》中并未具體規(guī)定,因此本部分從比較法視野出發(fā),討論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中的三方利益平衡問題。

      第一,債務人是否有異議權以及債權人是否有拒絕履行的權利。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在羅馬法時期主要表現(xiàn)為后位抵押權人所享有的提供權方面,即一個抵押物上存在數(shù)個抵押權時,后位抵押權人有權向法院申請代債務人清償在先抵押權人的債權以獲得優(yōu)先清償之地位[5]。此時,羅馬法原則上不考慮在先順位債權人以及債務人的意思,除非二者均表示反對第三人履行。德國民法典將第三人代位清償分為有利害關系和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之代位清償。對于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位清償,《德國民法典》第267條規(guī)定,無須經(jīng)過債務人的允許,在債務人對第三人之履行有異議時,債權人方可拒絕其清償[1]。對于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位清償,債務人不得提出異議,而債權人同樣不得拒絕。瑞士債法典下,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位清償中,債權人拒絕履行的權利則沒有債務人異議的限制[6]。

      由此可見,在比較法視野下,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分為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位清償(意定代位清償)和有利害關系人的第三人代位清償(法定代位清償)。以此為基礎,在法定代位清償下,債務人無異議權,債權人亦不具有拒絕履行的權利,在意定代位清償下,債務人的異議則是債權人拒絕第三人為履行的前提且必要的條件。我國《民法典》僅規(guī)定了具有合法利益的法定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對于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所為之清償我國無此規(guī)定,而應以無因管理、不當?shù)美戎贫扔枰砸?guī)制。此外,不可否認的是法定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確系限制了債權人的權利,例如次承租人的代位權,出租人即債權人本可依此解除合同但卻因次承租人之代位導致其處分權利受到不應有的限制。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原本就是三方利益的博弈,立法者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fā)使他種利益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妥協(xié)與讓步。

      第二,債權人或第三人是否有通知債務人的義務。首先需要明確,在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中存在兩個階段的通知,第一階段即第三人代位清償前,第二階段為債權移轉(zhuǎn)后。在第二階段下,通知債務人的則債務人必然要遵守債權讓與規(guī)則,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zhuǎn)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法律效力。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第一階段,即第三人向債權人表達或者為清償行為之時,債權人或第三人是否有通知債務人的義務。債務人知曉是其表達異議的前提,但在一般情況下第三人代位清償為主動、自愿的行為且未與債務人所協(xié)商,債務人更無權得知第三人即將代位清償之事實,故更難以表達其異議,由此將架空債務人異議權制度,更會影響債權人拒絕履行權利的行使。在我國目前尚無明確意定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情況下,是否設通知義務之限制、通知義務的主體為誰、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為通知似乎尚無討論之必要,但在筆者看來,在法定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中,通知義務之創(chuàng)設亦有其存在的空間,只是應當將通知之限制置于債權人和債務人對第三人之中。以次承租人的代位權為例,由于合同具有相對性、隱秘性并無任何公示方式,其解除或是到期如無當事人之通知亦不會為第三人所知,由此第三人將無從代位。因此,債權人或第三人通知債務人之義務在我國當前背景下尚無適用空間,但債權人或債務人是否應當履行對第三人為通知的義務則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第三,是否允許第三人進行部分代位清償。第三人為部分代位清償后,面臨的將是其與債權人的權利博弈。我國僅規(guī)定了債務人履行中的部分履行,并未規(guī)定第三人部分代位清償制度。不管是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還是日本民法典皆規(guī)定第三人可為部分清償,但在清償后第三人的受償順位和債權人的受償順位如何確定問題上存在兩種方案:第一,順位劣后說,即債權人就未清償部分的受償順位優(yōu)于第三人就清償部分的受償順位;第二,準共有說,即第三人代位清償后就清償額度與債權人共同行使權利。在學說發(fā)展過程中,準共有說的弊端凸顯,對債權人的權益造成極大影響,現(xiàn)順位劣后說為學界通說觀點。

      (二)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適用條件

      我國《民法典》第524條雖然規(guī)定了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適用條件以及排除適用的范圍,但在具體解釋上卻存在模糊、歧義的現(xiàn)象,結(jié)合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概念界定,其具體適用須滿足下列要件。

      第一,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其一,一方面“不履行”從法律角度上可以解釋為“完全不履行”以及“不完全履行”,毋庸置疑在前一種情況下,第三人可代位清償,而在后一種情況下則需要區(qū)分未履行部分為主要債務還是次要債務,若債務人遲延履行主要債務并在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內(nèi)仍未履行的,債權將難以實現(xiàn),第三人即獲得代位清償?shù)臋嗬蝗魝鶆杖诉t延履行次要債務且一定期限內(nèi)確定不履行的,則在允許部分代位的情況下,第三人尚可進行代位清償;若債務人僅為遲延履行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nèi)償還的情況下,第三人無權進行代位清償。另一方面,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下的“不履行”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一是債務人自身不清償債務;二是債務人反對第三人代位清償債務。由此,可以將有違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設立初衷的限制性要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予以廣義解釋,以增加可涵攝的法條適用范圍。同時,如此解釋亦能符合有利害關系之第三人可違背債務人意思所為清償?shù)闹贫葍?nèi)涵[7]。其二,《民法典》物權編中關于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前多增加“到期債務”這一構(gòu)成要件,而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中則沒有“到期債務”的要求,故而若案涉?zhèn)鶆詹⑽吹狡?,但在履行期屆滿前,債務人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主要債務的,第三人即可為代位清償,無須待債務以屆清償期。

      第二,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不管是域外“利害關系”的表達方式,還是我國《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合法利益”,該要件都是判斷是否適用第三人代位清償?shù)谋匾獥l件,但什么是“合法利益”以及有合法利益第三人代位清償?shù)那樾伟男┑葐栴}是具體適用該制度的關鍵所在。首先,“合法利益”限定了該利害關系須為法律上之利害關系,而單純親屬關系等事實上的利害關系應當予以排除。其次,從該制度規(guī)范的目的出發(fā),第三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應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為財產(chǎn)利益關系。再者,在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的判斷時間點上,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在抵押物受讓情形下,以強制執(zhí)行的開始為判斷時點[7]。我國雖并未有此規(guī)定,但亦啟發(fā)學術界對合法利益判斷時間點的探討。在筆者看來,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規(guī)范目的在于不損害債務人利益的情況下,促進債權的實現(xiàn),以提升經(jīng)濟效率、節(jié)約經(jīng)濟成本,故而判斷時間點設定為債務人確系不履行債務之時更為適宜。除此之外,在我國民法典體系下,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原《物權法》第191條的抵押物轉(zhuǎn)讓中受讓人代位清償主債務;二是《民法典》第719條規(guī)定的轉(zhuǎn)租中次承租人代位支付租金;三是《民法典》物權編所規(guī)定物上保證人,如抵押權人、質(zhì)權人等;四是同一不動產(chǎn)上的后順位抵押權人。而保證人和連帶債務人雖系債務人,但前者并非主債務人,后者亦非完全債務人,給予其代位之選擇權的同時促進債權的實現(xiàn)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

      第三,第三人代位清償時須以自己名義為之。我國《民法典》第524條明確規(guī)定,在符合相關要件的情況下,“第三人有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并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的代位效果,由此從體系解釋的角度出發(fā)并結(jié)合《民法典》第535條關于代位權的規(guī)定,第三人清償該債務應以自己的名義,從而屬于非債清償。若第三人以債務人名義為清償,其行為可能構(gòu)成效力待定的無權代理行為,在債務人不追認的情況下,該清償行為無效并視其目的要件可能構(gòu)成無因管理或不當?shù)美?。此外,第三人以自己名義為清償暗含著第三人有為債務人清償之意思,而非因錯誤或者誤信等原因而為清償,這是第三人清償行為構(gòu)成代位清償?shù)那疤嵋?/p>

      第四,債權人不得拒絕第三人的履行。《民法典》第524條僅表達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zhuǎn)讓給第三人,但該表述過于模糊,易使人產(chǎn)生兩種理解:一是債權人有拒絕第三人履行之權利,但在其接受后則會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之法律效果;二是債權人沒有拒絕第三人履行之權利,其僅能為接受。針對后一種理解,筆者認為立法者應將該條第二款表述為“第三人履行后,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轉(zhuǎn)讓給第三人,但是債務人和第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由上文域外國家立法情況可知,我國所規(guī)定的法定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下,債務人無異議權,同時債權人亦無拒絕之權利。當然,域外經(jīng)驗并不能全盤肯定債權人在我國法律體系下無拒絕第三人履行之權利,對此問題仍要從立法初衷和法律效果的角度來考察。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立法目的正如上文所提在于促進債權的實現(xiàn),以提高交易效率,同時并不損害債務人的利益。故而在第三人代位清償并不具備限制適用要件的情況下,債權人并不會拒絕第三人之履行。不可否認可能會存在債權人因自身原因并不愿第三人代位清償?shù)那闆r,但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是三方利益衡量的結(jié)果,債權人特殊情況下的個人私益此時應當作出妥協(xié)和讓步。除此之外,由于該制度實施時間較短,其法律效果仍有待考察,但可推斷在正常情況下相較于債權之實現(xiàn),具體清償之人是誰對債權人來說并不重要。

      第五,限制適用要件。由于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因此對于《民法典》第545條規(guī)定的不得轉(zhuǎn)讓的三種情形,第三人亦無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可否根據(jù)體系解釋類推適用第545條第2項的規(guī)定,即“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zhuǎn)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zhuǎn)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在筆者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從法律效果上來看,第三人代位清償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因此其適用前提不得與債權讓與規(guī)定相背離,否則將會產(chǎn)生同一法律規(guī)定下的具體條文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另一方面,從規(guī)范目的來看,《民法典》第545條第2項的規(guī)定在于鼓勵金錢債權的轉(zhuǎn)讓,以促進金融流通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這一目的與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促進債權實現(xiàn)、提高交易效率的初衷相一致。除此之外,對于第三人代位清償限制適用要件的理解還會存在一個誤區(qū),即將其作為債權人享有拒絕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代位清償?shù)臋嗬?。對此,筆者認為該限制適用條件僅是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禁止適用的要件,若該債務根據(jù)其性質(zhì)以及當事人的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只能由債務人清償,第三人即從根本上喪失代位清償前提條件,此種情況屬于構(gòu)成要件的缺失,而非因債權人拒絕,這亦從側(cè)面印證了債權人無拒絕第三人代位清償之權利。

      四、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法律效果——以“雙階構(gòu)造”為模式

      結(jié)合上文所述,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中,第三人在非限制適用情況下,滿足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第三人以自己的名義履行等要件,即獲得代位清償?shù)臋嗬?,此為該制度的第一階位。在此基礎上,第三人為完全清償?shù)?,即無瑕疵清償、債權之滿足,清償方可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此為該制度的第二階位?!半p階模式”下的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是三方力量博弈的產(chǎn)物,其法律效果亦產(chǎn)生于三方之間,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第三人與債務人之間。根據(jù)《民法典》第524條的規(guī)定,除債務人或第三人另有約定外,第三人代位清償后發(fā)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其實質(zhì)上是基礎法律關系和代位權關系的結(jié)合,故而第三人在代位清償后既享有求償權,亦享有代位權,發(fā)生請求權競合的法律效果。若第三人選擇行使代位權,則不必事先通知債務人,在債權之概括轉(zhuǎn)移下除依附于原債權人和債務人身份之上的合同解除權、撤銷權外,其從權利(保證、擔保物權、利息及違約金請求權等)隨之轉(zhuǎn)移,但與此同時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等債之瑕疵亦隨之轉(zhuǎn)移;若第三人選擇行使求償權,原債權在喪失擔保的同時亦不附隨轉(zhuǎn)移債之瑕疵[3]504。由此可見,代位權與求償權猶如侵權之訴和違約之訴,利弊相間,而《民法典》第524條規(guī)定第三人和債務人可約定排除債權移轉(zhuǎn)之法律效果,實則賦予第三人選擇代位權還是求償權之權利,肯定了二者的請求權競合關系。

      第二,第三人之間。首先,關于保證人和物上保證人之間。對此,比較法上存在兩種立法例:一是按數(shù)量與各財產(chǎn)的價格分別代位債權人,以德國、日本為例,即先按人數(shù)平均分割債權額確定保證人承擔份額再以擔保財產(chǎn)之價格確定物上保證人承擔份額[2]810;二是按價值比例代位債權人,以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為例,即物上保證人與保證人平等按價值比例承擔甚至超出其承擔額范圍的責任[1]。在筆者看來,按數(shù)量和各財產(chǎn)價格劃分承擔份額的方式更為明確且易于實務操作,其更能尊重當事人對份額的原有劃分,體現(xiàn)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其次,關于保證人與第三取得人之間。第三取得人在我國主要表現(xiàn)為原《物權法》第191條規(guī)定的抵押物轉(zhuǎn)讓中的受讓人,但實際上第三取得人的范圍應遠大于此,不僅限于抵押權,質(zhì)權、留置權等內(nèi)容亦囊括于其中。對于保證人和第三取得人之間的代位關系,日本民法規(guī)定保證人得對第三取得人為代位,而第三取得人僅在保證人后于其權利移轉(zhuǎn)而為“附記登記”的情況下才得以對保證人代位[2]811。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則規(guī)定第三取得人代位取得物上保證人之地位,從而適用物上保證人與保證人之規(guī)定[2]811。筆者認為,基于第三取得人的心理預期,第三取得人并不能徑直獲得對保證人的代位,但也不能僅限于對在后保證人的代位,若第三取得人在權利移轉(zhuǎn)之時即知道在先保證人存在之事實,則第三人得對保證人為代位。再者,關于物上保證人之間,則按照財產(chǎn)的價格以代位。除此之外,關于第三取得人之間,則等同于物上保證人,按標的物所附金額確定,否則按人數(shù)平均分擔[2]812。

      第三,債權人與第三人、債務人之間。其一,關于債權人和第三人,一方面第三人應對債權人以自己名義為實際清償,另一方面,在第三人與債務人無特別約定即選擇代位權的情況下,債權人應將與主債權及其從權利有關的權屬證明移交給第三人。其二,關于債權人和債務人,正如上文所提及,通說觀點認為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的性質(zhì)系債權移轉(zhuǎn),故而在通常情況下債權轉(zhuǎn)讓于第三人,而原債權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歸于消滅。由于我國第三人代位清償制度系有合法利益第三人的法定代位清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而非當事人意思表示所產(chǎn)生,故而債權人無須對第三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但是,在第三人代位清償瑕疵狀況下,其法律責任為何?三方關系又應如何處理?第三人代位瑕疵是否意味著債權人可以此拒絕其清償?在滿足“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和“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以及不存在限制適用條件下,第三人即有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但欲在第三人代位清償后發(fā)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其前提必須是第三人已為完全清償,即不管是部分代位清償還是代位清償全部債務,第三人之清償都必須使該債權得以滿足,否則第三人僅獲得代位清償之權利,卻并不能必然產(chǎn)生債權移轉(zhuǎn)的法律效果,與此同時,債權人仍可向債務人主張債權。在此過程中,第三人之清償并未對債權造成任何損害,債權人亦不因此而享有拒絕的權利。

      猜你喜歡
      移轉(zhuǎn)代位清償
      代位追償引發(fā)糾紛
      公民與法治(2022年6期)2022-07-26 06:16:20
      論法國代位清償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
      居住權移轉(zhuǎn)的正當性研究
      公關世界(2022年4期)2022-03-17 22:26:44
      論抵押權物上代位的實現(xiàn)制度
      法制博覽(2018年22期)2018-01-23 03:31:24
      離婚債務清償:法律規(guī)制與倫理關懷
      論代物清償契約的屬性和效力
      再保險人適用代位求償權之法理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36期)2016-02-02 14:17:03
      一種新的頻率降低技術——聲頻移轉(zhuǎn)
      代物清償合同之探討
      法制博覽(2015年28期)2015-02-06 15:49:15
      西林县| 新绛县| 尼勒克县| 德州市| 苏尼特左旗| 新绛县| 宣城市| 德安县| 尼玛县| 石门县| 正镶白旗| 千阳县| 黑河市| 化隆| 平阳县| 彭阳县| 郧西县| 苗栗县| 柘荣县| 申扎县| 海门市| 溆浦县| 防城港市| 海兴县| 宿迁市| 应城市| 特克斯县| 桐柏县| 长顺县| 祁连县| 任丘市| 大邑县| 永登县| 河间市| 湖口县| 仁寿县| 施甸县| 萨迦县| 沾益县| 迁西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