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形勢下,亟須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各領域國際化人才不但承擔著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職責,更承擔著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需要具備較好的跨文化語言轉換能力、跨文化語言思維運用能力、跨文化思辨與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和跨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力。在國際傳播新形勢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需要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通過轉變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開拓人才培養(yǎng)多元路徑等方式,建設適應新形勢、擔當新使命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 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 國際傳播 跨文化交際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國際化人才是中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主力軍,在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新形勢、新使命、新要求下,國際化人才在當前的跨文化交際中面臨語義偏差、交際誤解、交際障礙等實踐困境,亟需提高國際傳播人才的跨文化語言轉換能力、語言運用思維能力、思辨與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包容和文化自信力,才能在國際交流合作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一、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實踐困境
(一)語言的多義性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語義偏差
世界語言文化豐富多樣,不同語種在語言結構和語言習慣方面差別萬千。語言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對同一事物,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是大相徑庭或截然相反。例如,紅色(Red)在漢語文化中多代表歡樂、吉祥,如“滿堂紅”“開門紅”,但在很多西方國家的語言中卻代表著憤怒、血腥、暴力,如“Red Battle(血戰(zhàn))”“Red Flag(危險信號)”等;白色在漢語文化中可能表示白事、喪事,而在英語中象征幸運、吉利,如“White day(吉日)”“White hand(清白)”。龍(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也非常不同,中國龍是權威、統(tǒng)治者的象征,是尊貴是圖騰,我們習慣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西方文化中“Dragon”只是一種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會帶來水火之災。中國人喜歡數字“六”,但在圣經中“666”是“惡魔代碼”……這些例子在浩瀚的語料中不勝枚舉,一不留神就可能產生語義理解偏差,形成巨大的溝通沖突和障礙。
(二)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不同產生跨文化交際誤解
跨文化交際中因為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文化沖突(Culture Conflicts)也是最為普遍和常見的問題。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相同的行為方式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中國習慣以年紀大為由主動幫助老年人,并認為這是一種尊敬的表現,但是在西方的語境中,更傾向于認為因年紀大而接受別人的幫助代表自己“無能”;相同的社交習慣也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在中國,進餐時嘴巴發(fā)出聲音是很不文雅的行為,但在日本參加正式的晚宴,進餐時嘴巴要發(fā)出響聲以示對美味的食物的稱贊和對主賓的感謝。
(三)文化傾向性產生跨文化交際糾紛
美國學者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曾指出:“人們習慣于將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形式、意思及其傳遞的信息照搬到外語和外國文化中去?!雹俜N族中心主義就是文化傾向性的極端體現。通常,人們對自身所處的文化制度和體系的熟悉和習慣會不自覺排斥另一種文化制度和體系,用自己的語言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選擇性地理解或認同他者文化,從而無法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共鳴、共情,誤解、矛盾、糾紛就此產生。
(四)語言文字呈現的多樣性引發(fā)跨文化交際障礙
跨文化交際中還涉及多樣性的語言文字呈現形式,很多國家內部就擁有多種方言、文字,其真實的語境意義遠遠超過詞典中的釋義,這種情況下跨文化交際中就不僅涉及語言轉換,還涉及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多文化領域。例如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qū)的簡繁體字,古英語的不同書寫呈現,還有世界各地的英語口音的差異等,僅學習官方發(fā)音與文本書寫并不能完全掌握其文化含義,也可能產生跨文化交際障礙。
二、國際傳播新形勢下國際化人才的跨文化能力要求
結合以上跨文化交際中的實踐困境,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較高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自信力,才能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實現有效溝通,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跨文化語言轉換能力
語言轉換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門檻,是基石,是工具,也是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國際化人才首先要具備過硬的雙語甚至多語能力,不僅要精通外國語言,更要熟知語言背后的文化語義、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才有可能準確理解要交流傳播的內容,實現有效傳播。很多中國人的外語學習經歷中,重輸入輕輸出,重點體現在口語交流、寫作、口譯等輸出環(huán)節(jié)能力上的欠缺,導致語言能力跟不上思維能力,不能完全做到外語和母語切換自如,并將自己的語言符號轉換為讓受眾易于理解接受的語言符號,實現地道、精當表達,讓對方聽懂、理解和認同。
(二)跨文化語言運用思維能力
僅有較高的語言轉換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跨文化交際需要。在跨文化交際中還需要具備由語言向文化交流延伸、由語言層面深入到文化層面的語言運用思維,這是有效跨文化交際的關鍵所在。這要求國際化人才要具備豐富的跨文化綜合知識:既對本土和對象國的國情、文化有充分積累,也對國際關系和區(qū)域與國別有系統(tǒng)研究;既能夠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習俗差異,也能體悟到不同文化背景對個體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影響;同時,善于融匯多學科、多種文化知識,包容理解多元文化,有意識地克服母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慣性,從普世價值、人文關懷角度和對象國語用習慣出發(fā),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隔閡,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接受。
(三)跨文化思辨與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
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內涵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②跨文化思辨能力就是面對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遵循人的普遍認知規(guī)律,比較不同國別文化差異及其根源,從辯證的角度去感知其他國家的文化知識,以科學的方法和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區(qū)分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并進行正確的闡釋和評價。③跨文化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就是在跨文化思辨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溝通對象的交流行為偏好與文化價值觀,感知不同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和本質特征,能夠站在本土文化和立場上,進行理論和話語創(chuàng)新,化解沖突與矛盾,維護本國利益和形象。
(四)跨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力
國際化人才是傳播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實踐者和發(fā)聲者,既要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更要有家國情懷和弘揚中國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欣賞包容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對中國文化的獨有魅力充滿自信,有堅定政治立場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具備政治敏感性和甄別能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把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放在首位,在關鍵時刻能夠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把握主動權、話語權,時刻維護黨和國家形象。
三、國際傳播新形勢下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
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迫切需要在各領域培養(yǎng)適應當前國際形勢和中國發(fā)展需要、具有較高跨文化能力素養(yǎng)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
(一)轉變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目標要從語言技能提升向語言轉換和運用能力提升轉變。在教學培訓中倡導語言運用能力與跨文化能力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導向,把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涵蓋知識、技能、思維和態(tài)度各層面,重視非語言交際知識的學習,加強跨文化語言轉換、思辨能力與話語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培養(yǎng),引導學員透過語言文化現象探究文化根源,實現語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有機融合,把語言轉換和思維轉換能力的提升、文化傾向性認知以及情感共鳴等因素作為人才培養(yǎng)效果評估標準,促進跨文化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創(chuàng)新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
1.打造具有對外傳播特色的國際化人才情境課堂,進行浸潤式人才培養(yǎng)。
傳統(tǒng)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核心是提高語言能力,輔以涉外相關異文化知識,以講授為主,導致學習成果和實踐應用脫節(jié),效果不明顯。跨文化交際學是實踐應用學科,在培養(yǎng)模式上需突出復合型特色和實踐應用特色,可以通過打造具有對外傳播特色的國際化人才情境課堂,包括案例分享、場景還原、思辨活動、模擬演練等沉浸式學習模式,讓學員們親歷、感知、體悟、實踐跨文化交際全過程,提升學員在不同語言中切換自如的能力,引導學員進行跨文化思辨、邏輯的內省與反思、批判辯證的提問與思考,從而逐漸克服母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慣性,從全人類共同價值、人文關懷角度和對象國語用習慣等方面出發(fā),進行有效對外溝通和話語創(chuàng)新。
2.探索建立以中國文化為落腳點的課程體系,提升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目前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更多側重國際視野、國際規(guī)則和異文化的培養(yǎng)訓練,缺少對中華文化內涵的價值闡釋。中華文化是優(yōu)秀民族基因的沉淀,經過歷史與實踐檢驗,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也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寶藏。在國際交往中,如何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是對新時代國際化人才提出的更加現實具體的要求。一方面要站在“構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話語體系”的高度,探索建立以中國文化為落腳點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策劃中西方文化比較、中國文化外譯、中國特色詞匯、對外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等專題課程,提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普世價值觀念和體現民族靈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另一方面要加強時政話語對外翻譯課程研發(fā),將政治話語翻譯置身于對外宣傳的語境下審視,將翻譯能力轉化為國際傳播能力,策劃基于實現傳播的培訓課程和內容。
(三)開拓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多元路徑
1.國際合作培養(yǎng)。國際合作培養(yǎng)是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過合作辦學、項目合作、派遣訪問學者等多種形式,實現國際化人才跨文化能力綜合培養(yǎng)。
2.建立實訓基地??稍谡?、院校、媒體、國際組織等機構建立國際化人才實訓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實訓項目,大力促進政產學研對接合作,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的協(xié)同效應,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鏈條布局,形成語言專業(yè)教育和國際交流實踐有機結合的培養(yǎng)體系。
3.開展專題課題研究。重視智庫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密切配合,開展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前瞻性課題研究,通過專題研究創(chuàng)新實踐,形成業(yè)界反哺學界的人才培養(yǎng)反饋機制,探索多元路徑,培養(yǎng)復合型跨文化交際人才。
4.運用語言智能技術。隨著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未來包括語料庫、機器翻譯、腦與認知神經科學等在內的語言智能科學將對語言轉換與跨文化交際產生深遠影響??茖W運用語言智能產品不但有助于測評語言能力實際水準、輔助個性化語言能力訓練等,還能從既有的語言文字數據中總結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影響因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
本文系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與干部培訓研究”項目(項目編號:GJCB202101)的階段性成果。
朱紅宇系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外語翻譯培訓部主任
「注釋」
①趙晨輝:《從文化多樣性的視角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11期,第127頁。
②蘇靜、李翼:《語言遷移視角下的二語詞匯語用失誤分析——以量詞為例》,《大學教育期刊》2017年8月,第111頁。
③楊莉芳:《融合思辨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語言測試任務設計——以“國際人才英語考試”為例》,《外語界》2018年第6期,第50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