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靈芝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各級教育管理機構對于英語課程的教學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英語教師不僅要重視基本的外語知識,還要重視英語知識的認識,加強英語交流和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必須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就是說,語言是一種不可分離的文化載體。因此,對英語文化自覺和英語教育相互滲透和融合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教學;文化差異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知識。如果老師在英語中逐漸融入英語文化,可以提高英語的教學水平,提高英語知識,提高英語的學習興趣。本論文旨在從多個方面探討英語教育和英語教育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而增強英語的基本素質。
一、引導學生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英語世界的特點以及風俗文化,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教師可向學生詢問,什么是中國最重要的節(jié)日?當學生給出“春節(jié)”答案后,教師可順勢講解Spring Festival。然后,教師可將一些國外的重大節(jié)日講述給學生,比如,Christmas。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圍繞飲食區(qū)別進行討論。比如,在過春節(jié)時,國內家家戶戶都喜歡包餃子;相應地,在過圣誕節(jié)時,美國等一些國家家家戶戶則熱衷于吃火雞。在完成上述的教學活動后,教師也可引出“Dumpling”“Turkey”。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將中外文化與英語詞匯相融合,這不但能夠將英語知識傳遞給學生,還可幫助學生更深刻、形象地認知英語詞匯,高質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在小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意識到小學生普遍具有極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上述特點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強化英語文化意識與英語教學的滲透與融合。通過營造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了解英語知識。例如,教師可將跳蚤市場轉移到課堂上,引導學生認識人民幣與美元的概念,了解兩者間的換算方式,組織學生模擬貨幣的互換過程。
當前,英語課堂時間普遍較短,而課堂模擬活動可在短時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學生的組織能力,推動其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化并學習英語知識。
二、在中外禮儀教學、詞匯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英語文化意識
為強化文化意識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滲透與融合效果,教師首先要明確英語文化與英語教學活動的連接點。教師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依托中外禮儀教學將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可引入中華禮儀文化并將其與西方禮儀文化相對比,逐步滲透英語文化意識。比如,在圍繞“打招呼”進行教學時,英語國家通常會運用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Hi等。在閑談時,英語國家常用的問候語是:Do some Running?It’s a fine day,isn’t it?相應地,在漢語言體系中,人們常用“到哪兒去?”“干什么去?”展開對話。
我國常用的問候語經常被歐美國家的人認為是對隱私的窺探,其核心原因在于,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化差異。比如,西方國家更注重以個體為中心,而“結婚沒?”“你要去哪兒?”等我國正常的問候語會給西方世界的人帶來不舒服的感覺。西方人常常將上述問題定義為individualprivacy。因此,在組織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活動時,老師可將文化差異的原因講述給學生,確保學生在吸納基礎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能逐步感受到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間的差異性,這也有助于將西方文化意識逐步滲透并融合到教學活動中。
再比如,在英語交際活動中,Thank you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其主要是表達感謝,而親密的人也會采用thank you;其作為常用語言,可以充分展現英語語言文化。在圍繞上述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不但應細致地講解短語的用法,還應向學生闡述短語的現實意義,逐步將短語所蘊含的英語文化滲透給學生。簡而言之,上述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對基礎英語知識進行認知與理解,使其潛移默化地吸收英語語言文化,避免小學生運用英語知識進行對話時依然保有生搬硬套漢語的習慣。
第二,借助交流活動,逐步將英語文化意識滲透給學生。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語言的核心基礎是詞匯,而詞匯教學更是教學實踐的基石。通常情況下,英語詞匯均含有三個維度的含義;其主要包括文化意義、結構意義以及詞匯意義。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僅僅引導學生對英語詞匯的結構意義、詞匯意義進行深入理解;為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還應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詞匯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例如,漢語言擁有多種豐富的詞語表現色彩,但是中西方的色彩詞匯擁有迥然不同的社會意義。比如,在漢語言中,白色通常是象征死亡;而在英語語言中,白色則象征著圣潔、高雅,是相對崇高的顏色。再比如,在西式婚禮中,新郎、新娘都需要穿著白色禮服,以展現雙方純潔的心靈。此外,在英語語言中,孩子的昵稱表達為white hair boy。
三、將英語文化意識滲透到實踐活動中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通常只有相對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為完成英語文化意識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與滲透,教師還應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效拓展并延伸課堂的教學內容。
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背景與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組織其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定期參與英語文化講座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教材內容排練童話劇、兒童短劇等。為增強實踐活動的趣味性,教師也可組織學生為動畫片、漫畫進行配音,帶領學生學習英語兒歌。通過引導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了解英語文化,可使其初步感受英語語言文化所擁有的獨特內涵。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深刻意識到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對于小學英語教學的積極意義,了解將英語文化意識滲透并融入英語教學的有效路徑。通過引導學生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中外禮儀教學、詞匯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英語文化意識,將英語文化意識滲透到實踐活動,依托信息化技術拓展學生視野,有助于強化英語文化意識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滲透與融合效果。
參考文獻:
[1]徐云霞.創(chuàng)新驅動背景下小學英語游戲教學探究[J].英語教師,2021,21(20):189-191.
[2]梁珊.淺談如何提升小學英語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J].考試周刊,2021(85):123-125.
[3]許瑩.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科幻畫報,2021(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