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
摘要: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今天,英語作為一門涵蓋世界范圍的語言媒介,包含了許多話題,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語言媒介,可以最直觀的傳達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英語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國際理解教育途徑,可以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國際理解教育。
關鍵詞:小學英語,國際理解教育;滲透
前言
國際理解教育是指通過教育、尊重、合作以及尋求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終極目的,通過對其他國家、地區(qū)、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達到對其他國家、地區(qū)、民族文化的認識。英語的基礎知識包含了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國際理解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英語基礎知識。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他們了解本國和他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從而促進自身的國際交往,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英語教科書中的每一單元都有各自的主題,每一單元的內容也各不相同。主題語境既可區(qū)分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也可為語言學習提供有意義的環(huán)境,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有機滲透。在全球范圍內,國際理解教育需要學生具有跨文化認知、全球競爭力和全球公民意識。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國際理解教育是可行的。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在習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學會共存”是國際理解教育的關鍵國際理解教育目的在于發(fā)展一種全球性的認識,也就是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移情能力。對小學生而言,進行國際理解教育,主要是要樹立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使他們能夠表達出對文化多樣性的尊敬與理解,了解世界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zhàn),展示他們的國際眼光和看法,并展示他們的行動意志和能力。
二、國際理解教育面臨的問題
1.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缺失
一些中國學生和外國友人交往時,一般都僅僅是打個招呼,而在今后的交往中,卻常常缺少深度的交談。有些中國學生在國外對中國文化表示好奇的時候,還會出現(xiàn)“中國文化的失語癥”。缺乏對一個古老文明國家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傳承、交流和傳播。
2.缺乏英語的文化意識與國際視野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對國際理解的教育文化仍處在高等教育階段。為了提高英語文化的意識,我們鼓勵學生參與多種不同的文化實踐活動。但是,文化意識的發(fā)展是一個微妙的、持續(xù)的過程。小學是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此階段,加強英語文化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拓展國際視野,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提高其綜合素質。
三、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1.用英語說中國故事,培育雙重文化意識
隨著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和“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我們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肮瘫竟袒笔侵腥A兒女的責任,中國正致力于建立一套全新的國際演說系統(tǒng),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對外傳播手段?!缎抡n標》還突出了“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繼承者”這一基本要求。在這樣的新環(huán)境下,英語老師可以在業(yè)余時間向學生們介紹中國文化、英美文化,例如:讀《論語》、唐詩宋詩、《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聽英語廣播,把中外文化進行對比等來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價值與內涵,在加強英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識的基礎上,提高小學生的雙重文化意識。
2.利用課外活動指導英語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
了解別人,學習換位思考對于有效地降低誤會和矛盾非常重要。著名的國外小學生讀物對人物的思想、行為、語言的表達方式都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通過閱讀經(jīng)典,可以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經(jīng)典作品中的人物與習俗。英語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讀《夏洛的網(wǎng)》等兒童文學作品,探討其文化因素,同時也要對其內容進行分析,并將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差異相結合,使之與外國文化產生共鳴。
3.加強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
要了解別國的文化,就得先建立本國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國際交往中,以一種充滿信心和驕傲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現(xiàn)代的孩子必須具有的素質。
作為川渝地方的巴蜀兒女,巴蜀文化川劇變臉是其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底蘊,是進行小學生國際理解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我們都知道,川劇變臉和顏色有關,那么在我們學習了相關顏色的教學后,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們進行知識拓展。教師向學生講解了川劇面具的色彩含義,比如,紅色代表著正直與勇氣,白色代表著奸猾,黑色代表著正義和力量等等。還可以組織同學們開展小組活動,小組共同設計一張面具,然后進行小組比拼,看哪一組的川劇面具最優(yōu)秀。這不但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品質得到提升,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們的家鄉(xiāng)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4.加強跨文化認識,拓寬國際視野
英語學習是學生對外了解的有效途徑,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背景,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能只看到一面,要加強學生的跨文化認識,拓寬其國際視野。就拿顏色來說,由于文化差異,我們國家的顏色象征和其他國家會存在不同,要注意英漢之間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和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國外,綠色經(jīng)常被用來表示“嫉妒、眼紅”、藍色表示“沮喪、情緒低落”等等。因此,事物不能只看一面,這會影響同學們在進行國際交往時的理解力和溝通技巧。通過對不同國家色彩的正反表征,同學們可以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相同或不同的意義,并將所學到的文化知識進行內化,從而構建跨文化的認識。在英語的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通過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主題背景下,以教材為基礎,以英語教學活動為基礎,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外語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建立正確的人類價值觀念,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使學生成為世界公民。
結語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地球村”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不同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中國文化在國際上日益受到重視,并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與時俱進,把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此外,在課后,對國際理解進行延伸,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家鄉(xiāng)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1]鄒秋萍,周琳.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基于美國兩例教學實例的分析[J],教學研究,2014(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