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讓學生真正了解語言的文化含義,使其應用所學語言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才能真正發(fā)揮英語教學的價值。指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有助于實現(xiàn)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更好地發(fā)揮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此基礎上,結合譯林版英語教材,分享立足教材、模擬情景、課后拓展三個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保障英語教學質量,推動小學英語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跨文化意識;策略
作者簡介:丁玲玲(1988—),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跨文化意識是人們通過對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學習與分析而形成的文化認知,包括自我意識和文化意識兩個方面。其中,自我意識強調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不斷反思和調整自我,文化意識則可以影響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期間對他人的行為文化、價值觀的理解。當下,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小學英語教師需要認真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實現(xiàn)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部分提到,學生應通過英語課程學習,達到能夠“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等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助于使其在英語學習期間積極探索中外文化的異同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尊重外國文化,主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在跨文化意識的影響下,學生也可以在與外國友人交談的過程中,運用英語思維創(chuàng)建話題,并使用得體的語言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免交流質量受到影響。
(二)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教材的育人功能
《朱子語類》中多次出現(xiàn)討論“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之間的關系的內容。所謂“知其然”,強調知道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而“知其所以然”則強調知道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為更好地發(fā)揮教材的育人功能,教師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譯林版英語教材中的很多語言知識都與中西方文化相關,如六年級下冊Unit 3“A healthy diet”的Culture time板塊介紹了中西方早餐文化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助于使學生通過深度研讀教材,在知曉西方特色民俗的基礎上,產生探究中外特色民俗和中外文化差異形成原因的動機,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前提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復習所學內容、回顧學習過程的重要依據[1]。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開發(fā)中外文化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需要立足教材,做到以教材為依托,尋找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切入點,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能夠在學習相關知識期間端正學習態(tài)度,并在課后復習期間主動回顧教師分享的中外文化知識。在結合教材尋找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切入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開發(fā)教育資源。
1.仿照教材中的語篇,巧妙引入中外文化知識探究資源
教師可以仿照教材中的語篇編創(chuàng)新語篇,進而巧妙引入中外文化知識的探究資源。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鞏固語言基礎知識這一學習目標的驅使下,自主地參與跨文化交際知識探究活動,促進其跨文化意識的提升。
以五年級上冊Unit 8“At Christma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仿照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編創(chuàng)與Chinese New Year、Easter Day、Thanks Giving Day等中外節(jié)日
相關的語篇,以“First, ... Next, ... Then, ... Finally, ...”的語篇結構論述節(jié)日特色習俗,并借助與節(jié)日特色活動相關的插圖輔助學生理解新語篇的信息。這樣既有助于達成Grammar time板塊的教學目標,又有助于增加學生有關節(jié)日文化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掌握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異同點,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學習更多中外文化知識的欲望。
2.借助問題開展對話,引導學生探究教材中的文化知識
小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弱,語言知識儲備不足,在語篇分析期間容易出現(xiàn)探究活動停留在表面的問題[2]。仿照教材中的語篇雖然可以保障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知識探究的廣度,卻不易提升學生探究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深度。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問題開展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引領學生深度探索中外文化知識。
以三年級上冊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的教學為例,針對“Yes, please.”和“No, thank you.”這兩個答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其中的西方禮儀文化,讓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經常使用“請”和“謝謝”與好朋友進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生可能都會給出否定的答案。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分析“為什么西方人會頻繁地使用‘請和‘謝謝等交際用語?”這一問題,再借助生動的情境和幽默的語言,使學生意識到:多數西方人在生活習慣的影響下,認為使用please、thank you等用語是一種禮貌且習以為常的行為。然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總結本課關于跨文化意識的話題內容,并分享“Could you please...?”、“Do you mind...?”和“May I...?”等能夠突顯說話者修養(yǎng)的常用交際用語,從而讓學生在跨文化意識的影響下,高質量地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
(二)模擬情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由之路
《勸學》中提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币胝嬲囵B(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需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思考,通過實踐找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由于多數學生缺少在國外開展交際活動的機會,因此,教師需要模擬情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刻體會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感悟中外文化的獨特魅力[3]。教師可以通過課內外情景模擬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課內組織情景對話,幫助學生扎實掌握中外文化知識
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組織情景對話活動,讓學生在自主練習、分析他人的對話內容的過程中,扎實掌握中外文化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情景對話期間,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表情、動作、語調、旁白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以此使其更好地理解并內化重點知識,強化其跨文化意識。
以六年級下冊Unit 5“A party”的教學為例,在完成本單元知識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Culture time板塊的內容,根據其中的“You should take a gift.”“Do not arrive too early.”等文化知識,重新設計Story time板塊的對話內容。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升情景對話活動效果,教師可以在情景對話活動開始前組織Brainstorming活動,即由全體師生共同設計對話內容。教師可以結合Fun time板塊中的邀請函,引導學生適當補充對話中的信息,如結合“Do not arrive too early.”這一文化知識和邀請函中的“Time: 2 to 5 in the afternoon”這一信息,在對話中補充以下句子:“We can be a few minutes late. How about arriving at 2:10?”。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引導學生開展對話練習,并在學生的練習結束后隨機選擇1—2個小組,讓他們展示本組的練習情況,由全體師生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兩個角度對他們進行點評。這樣,在課內情景對話活動中,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Culture time板塊分享的文化知識,并通過參與對話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課外組織短劇表演,豐富跨文化交際情景模擬渠道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一般不會利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展示情景對話演繹成果,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參與情景對話的熱情減退的情況[4]。并且,頻繁開展簡單、機械的對話也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參與交際活動的樂趣。為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組織課外英語短劇表演活動,讓學生結合課內情景對話的主題和內容,自主編創(chuàng)短劇。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豐富跨文化交際情景模擬的渠道,激發(fā)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知識探究的動機。
以四年級上冊Unit 6“At the snack bar”的教學為例,在完成本單元知識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短劇表演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服飾,以短劇的形式模擬在國外點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課上學習經歷的影響下,認真分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進而合理設計短劇內容。在學生自主準備期間,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適時為其提供引導和幫助。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設Travelling abroad的情景,展示中國學生在西方國家旅游的過程,并適當融入“There is a snack bar.”“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等句子。這樣既可以豐富短劇內容,又可以幫助學生在增強跨文化意識的同時,鞏固常用的英語句式,提升短劇表演效果。此外,教師可以在全年級組織大型會演活動,并從文化角度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析,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三)課后拓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需要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其接觸更多中外文化知識。課內教學期間,教師難以兼顧文化知識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因此,適當地進行拓展教學也是英語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鑒于部分小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且“雙減”政策強調教師要避免對學生施加過多的課后學習壓力,教師需要探索通過課后拓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工作方法。
1.借助微課輔助探究,優(yōu)化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效果
課后拓展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微課,從而讓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中外文化知識,提升其跨文化意識。不同學生的興趣和喜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需要制作多樣化的微課視頻,將其分享至微信群、QQ群中或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上,并通過課堂教學簡要介紹不同主題的微課,以此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微課制作期間,教師需要關注微課內容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樂于主動學習相關知識。
以六年級下冊Unit 7“Summer holiday plan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Culture time板塊的內容和師生在課上討論的話題,以“Uluru in Australia”“The Grand Canyon in the US”“Niagara Falls in Canada”為主題制作微課,并在微課中分享到這些國家旅游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在學習這些國家的地理文化的同時,了解國外的人文風俗,從而優(yōu)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效果。
2.師生開展線上對話,滿足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探究需求
近年來,線上教學、學習模式受到了師生的歡迎。在通過課后拓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社交平臺與教師進行對話,分享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然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打電話、分享文章或網站等方式,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針對多數學生感興趣的與文化知識相關的話題,教師也可以開展線上分享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深度討論。
以五年級下冊Unit 6“In the kitchen”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探究需求,以Culture time板塊中的“I eat with chopsticks.”和“I eat with a knife and fork.”兩句話為切入點,為學生分享中西方餐桌禮儀的相關知識,包括席位安排禮儀、使用的餐具、就餐氛圍方面的差異等。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對西方國家擺放和使用餐具方面的知識感興趣,并且希望教師能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為其分享相關的圖片,并通過相關文章輔助其進行理解。如果多數學生都對中西方國家的就餐氛圍差異的相關知識很感興趣,教師就可以以此為話題,組織線上教學。在此期間,學生可以分享自己與親人聚餐的經歷,總結國內的人們就餐氛圍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國外的經典影視作品講述西方國家的人們就餐的氛圍。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意識到國內的人們就餐時的鬧與西方的人們就餐時的靜是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一個主要差異。
結語
簡而言之,小學英語教材中引入了很多中外文化知識,這有助于讓學生學習中外優(yōu)秀文化,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儲備,助力學生文化品格的提升。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在參與學習活動期間,深入挖掘教材中與中外文化相關的知識,從而獲得啟發(f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為自己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宗慧.國際化社交能力培養(yǎng)下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觀察,2020,9(28):136-137.
[2]王佳敏.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5(5):70-71.
[3]孫劍梅.小學英語“生長課堂”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英語廣場,2019(7):155-156.
[4]唐曉菲.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教材國別文化呈現(xiàn)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6):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