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
- 《紅發(fā)女人》中“挖井”背后的文明沖突
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紅發(fā)女人》向我們展現(xiàn)了土耳其大地上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二十世紀后期的土耳其,代表傳統(tǒng)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挖井工作的境遇具有典型性,它折射了新舊文明碰撞下土耳其生產(chǎn)方式的更替,社會關(guān)系的重塑,以及人們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挖井”這條隱喻線,深入解剖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宗教與世俗的博弈下土耳其人的生存狀態(tài),為“跨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挖掘新的教學資源。關(guān)鍵詞:“跨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 奧爾罕·帕慕克 《紅發(fā)女人》 東西方文
文學教育 2022年12期2023-01-03
- 為純真建一座博物館
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帕慕克不僅建了純真博物館,還寫了一部名為《純真博物館》的小說。如果你讀了小說再去參觀純真博物館,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是相互呼應的:純真博物館內(nèi)分83 個展區(qū),對應了小說的83 個章節(jié);所有帕慕克在小說中描繪過的、承載了他美好回憶的物件,都在純真博物館中得到了還原。純真博物館大門的銘牌是金銅色的,鐫刻著黑色的文字和一只美麗的蝴蝶。我會心一笑,小說《純真博物館》女主角芙頌的耳環(huán),就是蝴蝶形狀。館內(nèi)員工統(tǒng)一穿深棕色的天鵝絨套裝,配粉紅色
中學生天地(A版) 2022年11期2022-11-25
- 成功是一棵樹,要慢慢生長
奧爾罕·帕慕克是歐洲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帕慕克年輕時,父母堅持讓他學建筑,想讓他成為一名建筑學家。但讓父母出乎意料的是,帕慕克放棄了正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的建筑學專業(yè),轉(zhuǎn)而投身文壇。但不幸的是,一年過去了,帕慕克投出的作品都石沉大海。于是,他決定放棄文學夢想,先去鄉(xiāng)下散散心,然后回城里找一份工作。一天清晨,帕慕克走向原野,看見一群農(nóng)人在種樹?!斑@些樹很快就長成大樹了吧?”帕慕克走近農(nóng)人,好奇地問?!澳挠校湟L大,風風雨雨至少要10年才能長成?!?/div>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期2022-03-09
- 成功是一棵樹,要慢慢生長
奧爾罕·帕慕克是歐洲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帕慕克年輕時,父母堅持讓他學建筑,想讓他成為一名建筑學家。但讓父母出乎意料的是,帕慕克放棄了正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的建筑學專業(yè),轉(zhuǎn)而投身文壇。 但不幸的是,一年過去了,帕慕克投出的作品都石沉大海。于是,他決定放棄文學夢想,先去鄉(xiāng)下散散心,然后回城里找一份工作。一天清晨,帕慕克走向原野,看見一群農(nóng)人在種樹?!斑@些樹很快就長成大樹了吧?”帕慕克走近農(nóng)人,好奇地問。“哪有,小樹要慢慢長大,風風雨雨至少要10年才能長成。作文周刊·高一讀寫版 2022年4期2022-03-07
- 繁華之下,廢墟之上
相比于奧爾罕·帕慕克的眾多小說,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非虛構(gòu)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受到的關(guān)注要少得多。但正如梁文道所說,“每座偉大的城市都需要一個偉大的作家寫出它的靈魂和故事”,于是都柏林滋養(yǎng)了喬伊斯,布拉格收獲了卡夫卡,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了博爾赫斯,而伊斯坦布爾也終于等來了帕慕克?!兑了固共紶枴芳仁且皇壮o燦爛文明的情歌,也是獻給帝國遺跡的哀歌。帕慕克唱給記憶中的童年,唱給伊斯坦布爾——然后把她帶到世界面前。全書以回憶的方式,通過作者童年與少年的眼睛金山 2021年5期2021-07-17
- 小說的幽靈與十字路口的可能性
6年,奧爾罕·帕慕克獲得當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在他追求故鄉(xiāng)憂郁的靈魂時發(fā)現(xiàn)了文明之間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帕慕克在中國的知名度和認可度非常高,即使是在諾獎作家中,他也是中國文學界最認可的那一批之一。2008年,帕慕克受邀訪問中國。那一次,帕慕克在北大、北大附中、上海等地舉行了演講。莫言、陳眾議、陸建德、陳曉明等中國作家、學者、評論家參加了帕慕克研討會及文學對話,其后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還出版了記錄此次行程的《帕慕克在十字路口》,規(guī)格之高,在諾獎作家中也是鴨綠江 2021年4期2021-06-25
- 鄉(xiāng)愁的復調(diào)與自我的留存
之一的奧爾罕·帕慕克,在2006年斬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其作品逐漸對世界各地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獲得多次大獎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本文通過梳理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中的鄉(xiāng)愁意涵,進而討論和分析帕慕克文本中所表達出的更為普遍的鄉(xiāng)愁與呼愁情感的具體形象。關(guān)鍵詞: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鄉(xiāng)愁;呼愁作者簡介:閆開來(2000.8-),男,陜西漢中人,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yè)本科在讀學生。[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青年文學家 2021年9期2021-05-13
- 我的名字叫城市
胡桑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里設(shè)想了一類作家,他們在“天真”和“感傷”之間徘徊。他在書中寫道:“天真的小說家和天真的讀者就像這樣一群人,他們乘車穿過大地時,真誠地相信自己理解眼前窗外的鄉(xiāng)野和人。因為這樣的人相信車窗外景觀的力量,他就開始談論所見的人,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讓感傷—反思型小說家心生嫉妒。感傷—反思型小說家會說,窗外的風景受到了窗框的限制,窗玻璃上還沾著泥點,他會就此陷入貝克特式的沉默?!薄疤煺妗弊?/div>書城 2021年4期2021-04-16
- 分成兩半的靈魂
王曉漁看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我剛剛讀了開頭,看到:“我出生前就已經(jīng)有著無窮的時間,我死后仍然是無窮無盡的時間?!边@句話觸動了我的“生死觀”。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恐懼得不知所措。終于有一天發(fā)現(xiàn),在出生之前,自己同樣不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死后無非又回到生前的狀況,有什么可怕的呢?更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疾病,是通往死亡的過程。死亡,或許正如帕慕克所說,“活著的時候被分成兩半的靈魂死后在這兒合為一體了”。(林雙木摘自河南文藝讀者 2021年7期2021-03-15
- 知名作家的創(chuàng)作怪癖
利特·奧爾罕·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談起創(chuàng)作過程,奧爾罕·帕慕克說他經(jīng)常會把小說的第一句話寫上50甚至100遍?!白铍y的事情莫過于第一句話———這很痛苦?!?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帕慕克說。他習慣在方格紙筆記本上手寫創(chuàng)作,在一頁上寫作,留下下一頁用來修正,他常常會在修改部分畫上氣球形的對話框。接著,帕慕克會將筆記本交到打字員那里,由他們打成電子稿;然后,他再在上面做標記,送去修改。這個過程要重復三四次?,敻覃愄亍ぐ⑻匚榈拢羌幽么?/div>作文通訊·初中版 2020年11期2020-12-04
- 帕慕克筆下的“小人物”與“大時代”
高華帕慕克曾經(jīng)說過:“我必須這么回答:‘我只為土耳其人寫作?!弊x過帕慕克作品的人都知道,帕慕克的創(chuàng)作始終圍繞著土耳其的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而展開,帕慕克筆下的人物關(guān)系,包括父母親情、“兄弟之爭”“殺父”與“弒子”,以及他所有“腦袋里的怪東西”,都在變相地訴說著土耳其的當代故事和“小人物”處于“大時代”洪流中的命運糾葛。帕慕克出生和生活于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的每一塊磚瓦、大街上行走的每一個生命都可能出現(xiàn)在帕慕克的創(chuàng)作中,對他們的感情也會流淌在帕慕克的血液里,“伊中國圖書評論 2020年8期2020-08-28
- 成功是一棵樹,要慢慢生長
馬倩茹奧爾罕·帕慕克年輕時,父母想讓他成為一名建筑家。但他放棄了主修的建筑學,投身文壇。一年過去了,帕慕克投出的作品都石沉大海,23歲的他很失望,決定從此放棄文學夢想。一天清晨,帕慕克看見一群農(nóng)民在種樹?!斑@些樹很快就能長成大樹吧!”帕慕克好奇地問。“小樹要慢慢長大,在風風雨雨中磨礪至少十年才能長成。”帕慕克深受啟發(fā),他回到家,把自己“鎖”在臥室里,重新用文字將稿紙?zhí)顫M。八年后,帕慕克的第一部小說出版。此后,他的寫作迎來了坦途。小說《白色城堡》更是讓他譽滿意林·少年版 2020年5期2020-04-14
- 帕穆克小說《我的名字叫紅》中的文化觀
的關(guān)鍵性因素。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紅》(以下簡稱《紅》)中塑造了一個失去而又努力建構(gòu)自己房間的人物謝庫瑞。從女性的“房間”以及女性生存空間問題觀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存問題,使謝庫瑞這一形象具有了強烈的隱喻色彩,這是解讀這一形象的意義所在,也反映了作者帕慕克的文化觀。1 “房間”、空間和謝庫瑞形象的隱喻小說中的謝庫瑞是沒有自己的房間的,因此,她的整個生活空間被限制,這也正是土耳其在世俗化改革之前的歷史境遇的寫照。謝庫瑞雖然貴為土耳其上層婦女,但丈夫失蹤外國語文 2020年4期2020-01-01
- 由《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看帕慕克的東西方創(chuàng)作觀
小說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帕慕克一直因?qū)|西方文化關(guān)系的思考而受到關(guān)注,在長達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不僅關(guān)注東西方文化的命運,還關(guān)心小說技巧,這些寶貴的結(jié)晶都匯集在他的哈佛大學諾頓演講集《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里。通過對《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進行文本分析可以探討帕慕克對東西方小說藝術(shù)的認識,從而在了解東西方小說藝術(shù)差異的基礎(chǔ)上去探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詞:奧爾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文化關(guān)系;東方;西方一、小說家帕慕克其人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2019-09-10
- 絕非偶然的偶然
到翻譯奧爾罕·帕慕克《紅發(fā)女人》的邀請時,正值一個冬日的午后,而我拿在手中翻看的恰是土耳其語版的《紅發(fā)女人》。只記得自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現(xiàn)在想來,或許那一刻心頭不無掠過一絲天意使然的使命感?;蛟S這不是偶然,或許多年前的一面之緣,已悄然在心底深處投下一粒種子,只待時機成熟,便欲破土而出。那是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帕慕克受社科院邀請來華交流訪問,而我以記者的身份參加了他在北京的幾場活動,雖然沒能得到面對面采訪的機會,但已是我和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最近距小說界 2018年5期2018-11-26
-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呼愁與純真
曹檸談論帕慕克與伊斯坦布爾似乎太過輕巧,因為對于一個外國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兩者基本可以劃上等號。但是想要真正理解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筆下的伊斯坦布爾,卻又不太容易。作為這座古老城市的記錄者和代言人,帕慕克曾寫道:“當每一件奇特紀念物都充滿失落大帝國及其歷史遺跡的詩情憂傷,我想象自己是唯一揭開這城市秘密的人?!蔽膶W與現(xiàn)實的相互映照耐人尋味,西方的眼光與東方的想象在伊斯坦布爾交匯:傳統(tǒng)的歐洲作家看到了東西往來的繁盛和異國風情;現(xiàn)代主義文學先驅(qū)福樓拜在此為東方的看世界 2018年21期2018-11-07
- 淺談《白色城堡》身份交換的文化內(nèi)涵
堡》是奧爾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說通過兩個同貌人身份交換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揭示出:導致東西方文化對立沖突的原因并非民族身份問題,解決這種對立的根本途徑在于認同雙重身份,實現(xiàn)文化整合。關(guān)鍵詞:奧爾罕·帕慕克;白色城堡;文化身份;雙重身份;文化整合一、文化身份的假命題文化是帕慕克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主題,他說:“我所有的小說寫的都是東方與西方的隔閡與融通?!薄栋咨潜ぁ窂哪撤N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則關(guān)于文化身份的寓言,帕慕克借由對身份的追尋和反東方教育 2018年24期2018-09-28
- 致命的風格,隱喻的謀殺
艾江濤帕慕克雖然坦言:“從??颇抢镂覍W到了,謀殺推理小說的形式還可以被運用得如此優(yōu)雅?!钡\殺與偵探在他那里并非輕松的小說形式,而是具有強烈的隱喻意味。非典型偵探小說奧爾罕· 帕慕克作為當代歐洲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似乎無意寫作一部偵探推理小說。他1998年出版的那部小說《我的名字叫紅》,據(jù)說是最受中國人喜愛的作品。盡管這部小說的整體結(jié)構(gòu)完全建立在對一樁兇殺案的破獲上,可他對這種情節(jié)安排的態(tài)度卻很有意思。接受采訪時,帕慕克說:“安排小說神秘情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8年30期2018-08-06
- 帕慕克與《紅發(fā)女人》:生活在重復傳說
孫若茜帕慕克的最新小說《紅發(fā)女人》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受土耳其人歡迎的一部。土耳其語版本的《紅發(fā)女人》自2016年發(fā)行以來,銷售已經(jīng)超過40萬冊。帕慕克的朋友對他開玩笑,說它之所以最暢銷,是因為又薄又便宜。這么說也不無道理,它確實短小、緊湊、好讀,10余萬字的篇幅和他上一部小說《我腦袋里的怪東西》相比,體量差不多只有其三分之一。所以,帕慕克欣然接受了這些玩笑話。不過,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告訴我們,或許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他的作品不再像以往大多數(shù)時候那樣,講述上層中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8年24期2018-06-26
- 帕慕克:見證、虛構(gòu)與歷史的暗門
于斯屈達爾區(qū)。帕慕克的住所位于伊斯坦布爾歐洲的這一側(cè),近處是舊城,他經(jīng)常透過窗戶向外看,從家中望出去,可以看到拜占庭時期的圓頂教堂和清真寺,隔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遠眺,對岸就是亞洲。帝國記憶和東方景觀都曾經(jīng)是日??臻g的組成部分,但這些事物逐漸被現(xiàn)代生活所取代。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樣,他凝望著那個象征現(xiàn)代的西方,也被西方所審視。30年前的夏天,帕慕克透過窗戶,看到一個挖井的師傅正在帶著他的徒弟一起打井。當時,這位從小就接受了西化教育的土耳其作家正在創(chuàng)作自己的第四中國新聞周刊 2018年21期2018-06-12
- 奧爾罕·帕慕克談近作《紅發(fā)女人》
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通常每周見女兒一兩次。他從不吝于公開表露對女兒的愛意:在匯集眾多生活片斷的《別樣的色彩》中記錄女兒的日?!錾?、厭學與鬧情緒,又在《雪》《我的名字是紅》和《純真博物館》等重要作品前都特別注明:“獻給我的女兒如夢”。如夢眼看就要結(jié)婚,父女倆見面更頻繁了。2018年5月下旬,她邀父親一起去查看了結(jié)婚場地。說起女兒,帕慕克不住地大笑。如夢正在寫自己第一部小說,但一個字都不愿意給父親看。“我和如夢是朋友。我從我的父親那里學到的一樣東西是尊重孩南方周末 2018-06-072018-06-07
- 帕慕克筆下城市的文化想象 ——以《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為中心
當代著名小說家帕慕克的一部自傳體小說,作者以個人成長史為線索,記錄了帕慕克家族乃至伊斯坦布爾的歷史變遷。通過雙重時間的構(gòu)建及以后街為代表的空間隱喻,帕慕克完成了對伊斯坦布爾的文化想像。一、雙重時間:文本置換與主客觀時間帕慕克在編排章節(jié)時,巧妙地穿插畫家、外國作家、城市專欄作家的作品,被引征的繪畫、作品、事跡與其記憶中的伊斯坦布爾形成雙聲共鳴,呈現(xiàn)出歷史文本置換的特點,超越現(xiàn)有的想象邊界,賦予伊斯坦布爾時間線上更為廣闊的空間。帕慕克將伊斯坦布爾劃分為奧斯曼帝肇慶學院學報 2018年3期2018-02-09
- 帕慕克推出新作《紅發(fā)女人》
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發(fā)女人》的英文譯本日前在美國出版?!都t發(fā)女人》情節(jié)大致如下:伊斯坦布爾男孩塞姆的父親有一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消失,為了養(yǎng)家糊口,塞姆成為一個叫馬穆特的挖井人的學徒,在這個男子身上,塞姆投射了父親的想象。在某次去一個臨近小鎮(zhèn)的途中,塞姆遇上了一個大他一輪的紅發(fā)女子,他愛上了她,把自己的初夜獻給了她。馬穆特在井底作業(yè)時發(fā)生意外,塞姆以為他出事死了,于是他逃離了現(xiàn)場,以為再也不會與馬穆特和紅發(fā)女子相見。后來他上了大學,結(jié)了婚,找到一份建筑文學教育 2017年11期2017-10-23
-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理由。奧爾罕·帕慕克是當今最為有名的土耳其小說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自傳體散文集《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記錄了土耳其的文明變遷,他筆下的伊斯坦布爾是一座憂傷的城市,這里有他的童年、他的家人、他過往的情感,和全部的記憶。『我的想像力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視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爾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于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弧?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奧斯曼帝國瓦解后,世界幾大眾電視(藍天下) 2017年6期2017-07-31
- 帕穆克的純真博物館:從諾貝爾文學獎,到歐洲最佳博物館
記憶:奧爾罕·帕慕克的博物館與伊斯坦布爾》(Innocence of Memories: Orhan Pamuk's Museum and Istanbul)在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自此,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費里特·奧爾汗·帕穆克(Ferit Orhan Pamuk)構(gòu)建的純真博物館已有了三種存在形式:2008年出版的書、2012年落成的博物館以及這部2015年上映的紀錄片。雖是以作家的身份廣為人知,帕慕克卻已和電影結(jié)緣多年。早國際博物館 2017年6期2017-06-30
- 伊斯坦布爾
切早已滲入作者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城市與這座城市里的人,被認為有著某種對應關(guān)系。游客在游覽中有著似是而非的感知,但敏感的寫作者往往能夠?qū)⒁蛔鞘械摹熬竦咨币徽Z道破,尤其當?shù)攸c是作家真正的棲息地?!兑了固共紶枺阂蛔鞘械挠洃洝芬粫曰貞浀姆绞剑脙和蜕倌陼r代奧爾罕·帕慕克的眼睛描寫了他的個人所見。帕慕克1952年生于伊斯坦布爾,依靠家族祖輩的財富曾經(jīng)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很快走向了末日。投資失敗引起的破產(chǎn),讓童年時代的帕慕克在伊斯坦布爾從焦點 2017年4期2017-05-05
-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敘事空間解讀
要:奧爾罕·帕慕克是土耳其當代著名的小說家,他的小說中有著明顯的空間敘事特征。這些空間敘事特征在他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本文試圖通過對文本敘事空間的解讀來分析小說中的“呼愁”主題,以揭示這部作品獨特的審美價值。關(guān)鍵詞:帕慕克;空間;敘事;呼愁作者簡介:李曉歌(1990-),女,漢族,河北保定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文學。[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青年文學家 2016年26期2016-10-18
- 頭巾之殤
治小說《雪》中帕慕克以歷史畫卷般的大手筆生動勾勒出了土耳其社會中以凱末爾世俗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沖突為主干的各種沖突;而這幅畫卷又不乏細密畫般的細膩與精致,書中帕慕克塑造了不少生活在沖突夾縫里活靈活現(xiàn)的女性形象,而圍繞她們頭巾的佩戴與否則是各種沖突的焦點。帕慕克讓婦女們發(fā)出了源于自己內(nèi)心的呼喊,本文則從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的角度出發(fā),對包括女性形象的審視、女性精神追求的思考以及女性社會問題的溯源這幾個角度去傾聽她們的呼喊,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索伊斯蘭文化背景下土耳大觀 2016年6期2016-07-05
- 奧爾罕·帕慕克《我腦袋里的怪東西》出版
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腦袋里的怪東西》,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小說講述缽扎小販麥夫魯特的人生、冒險、幻想和他的朋友們的故事,通過眾人視角描繪了1969至2012年間伊斯坦布爾的生活畫卷。麥夫魯特就像“漫游人”一樣,挑著缽扎晃蕩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感受著城市的夢境,探尋城市復雜而隱秘的關(guān)系,隨著城市的節(jié)奏生活。在“外省青年扎根史”的背后,是半個世紀以來國家和城市的發(fā)展進程。小說的展現(xiàn)視角是一位街頭小商販,這與作者本身的經(jīng)驗有著巨大差異,但文學教育 2016年5期2016-05-14
- 帕慕克研究三十年述評
21116)?帕慕克研究三十年述評張虎(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 江蘇 徐州221116)[摘要]帕慕克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30余年。本文試從“文化雜合與文化沖突”、“蘇非神秘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呼愁、英譯與跨學科研究”三方面對這一研究進行梳理與述評,最后,指出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幾個新方向。[關(guān)鍵詞]帕慕克;文化雜合;蘇非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呼愁1.0 引言“一顆新星正從東方升起。”(Parini,1991:3)1991年,美國作家帕里尼在《紐約時山東外語教學 2016年3期2016-04-10
- 帕慕克和他“腦袋里的怪東西”
義詩人代表,但帕慕克恰恰把他的話用在了城市:“身處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可能感到孤獨,但是讓城市成為城市的東西,也恰恰是這種能夠在人群中隱藏自己頭腦里的怪念頭的可能。”顯然,書名不僅寓意人物的想象,也指那座主人公不停行走其間的城市——伊斯坦布爾。是的,帕慕克又在寫伊斯坦布爾了。和《我的名字叫紅》里面16世紀的伊斯坦布爾不同,《我腦袋里的怪東西》把時間軸定在了這座城市的1968到2012年。作者也不再寫和自己更貼近的中產(chǎn)階級,而是去寫一個街頭小販——麥夫魯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6年13期2016-03-26
- 我腦袋里的怪東西
思郁帕慕克的小說大都有自傳性的影子,無論是家族式的傳奇,還是個人式的歷險。2008年,《純真博物館》出版之后,很多讀者去信直接追問他是否就是小說中的富家公子凱末爾。帕慕克玩了一個小花招,說他內(nèi)心情愿讀者把自己看作是凱末爾,換句話說,“我期望我的小說被看作是一部虛構(gòu)作品,一件出自想象的產(chǎn)品——然而,我也愿意讀者相信故事及主要人物都是真實的”。這是故事的魅力,也是小說的藝術(shù)。時隔幾年之后,帕慕克攜著長達六百頁的最新小說《我腦袋里的怪東西》出現(xiàn)在公共視野里時,一小說月刊 2016年4期2016-03-23
- 別樣的堅守 ——帕慕克和歐美文學
樣的堅守 ——帕慕克和歐美文學徐冰帕慕克在《別樣的色彩》中談及一百多位世界文壇的作家和學者,選入該書的評論涉及法國、俄國、美國和拉美文學。這些現(xiàn)象引發(fā)我們展開他與歐美文學關(guān)系以及他對東西方關(guān)系理解的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他在閱讀、學習和吸收歐美文學大家之時往往能以土耳其本土作家的身份和地位為出發(fā)點、以“西方中心”為參照點,理性地做到效仿和割裂。而當他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陷入情感投入之時,他筆下的東西方關(guān)系又如同《白色城堡》一樣變得矛盾、晦澀和模糊。然而,無論是在小說創(chuàng)作東吳學術(shù) 2016年5期2016-03-18
- 帕慕克:愛情,不止他和她
吳琪奧爾罕·帕慕克(1952~ )《雪》卡覺得伊珮珂言不由衷,但他還是強忍住不去戳穿她??蛇^了一會兒,他還是站在窗前望著外面忍不住說了出來。生氣、嫉妒、悲傷的他本來是可以哭的,但他把心思都放在了伊珮珂的回答上?!笆堑模以?jīng)非常愛他,”伊珮珂說道,“不過這都過去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了,我只想和你一起去法蘭克福。”“那個時候你有多愛他?”“非常愛?!闭f完后伊珮珂沉默了下來?!罢f說看,你有多愛他。”盡管卡已經(jīng)失去了耐心,可他能感覺出來伊珮珂很猶豫,她不知道應該說真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6年7期2016-02-17
- 隱秘而偉大的《純真博物館》
這樣,奧爾罕·帕慕克筆下隱秘而偉大的“純真博物館”騰空出世,讓世人震撼。關(guān)鍵詞:奧爾罕·帕慕克《純真博物館》愛情戀物癖博物館奧爾罕·帕慕克是土耳其著名作家,《純真博物館》是他獲得諾貝爾獎后的新作。這本小說,可謂是作者熔鑄了此生的情感,筆調(diào)細膩憂傷,呈現(xiàn)了主人公凱末爾的跌宕凄美愛情故事,用細密的情節(jié)和深進淺出意蘊讓讀者體會到了百轉(zhuǎn)千回的愛情。帕慕克自己稱《純真博物館》是他最柔情的小說,西方媒體也將此作譽為“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洛麗塔》”。據(jù)稱,帕慕克創(chuàng)作完成此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年3期2015-10-27
- 后現(xiàn)代的優(yōu)雅轉(zhuǎn)身——從帕慕克和萊辛談起
露出些許端倪,帕慕克和萊辛的獲獎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就很耐人尋味,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結(jié)合。我們不妨從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來看看他們向傳統(tǒng)回歸的明顯表現(xiàn)。盡管帕慕克在該作中對現(xiàn)代派文學技法運用得很嫻熟,但掩蓋不了其背后的傳統(tǒng)敘事文學的精華要素。他的多角度敘事和荒誕性手法是最明顯的后現(xiàn)代敘事風格,這一點從第五十九章的題目上就能找到明顯的證據(jù)?!拔沂且粋€死人”“我是一棵樹”“我是一枚金幣”“我的名字叫死亡”等都明顯帶上了荒誕色彩,故名作欣賞 2015年36期2015-07-12
- 《我的名字叫紅》中的死亡敘事
摘 要:死亡是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當中一個十分重要且明顯的意象,本文試通過對作品中細密畫中的死亡、謀殺案件中的死亡、以及死亡親自現(xiàn)身說法的分析來探討死亡對其本體特性的超越。關(guān)鍵詞:帕慕克;死亡;細密畫;敘述者“每一部作品都有它自己獨特的主題,但它們蘊含的母題卻總是那么幾個:愛與恨,生與死,聚散離合,喜怒哀樂,等等”[1]死亡是有限的幾個母題之一,它在文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中,死亡同樣具有不一樣的地位,是帕慕克著重描寫和表北方文學·中旬 2015年5期2015-05-30
- 淺析《我的名字叫紅》中的“風格與簽名”
鍵詞:奧爾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風格;簽名《我的名字叫紅》寫于1998年,此時正是二十世紀末。距離小說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十六世紀末,已相隔了四百年。當奧爾罕.帕慕克在二十世紀末重新審視細密畫的繪畫傳統(tǒng)時,他是從經(jīng)過西方文明洗禮后的視角來探討這一個伊斯蘭繪畫的古老傳統(tǒng)。細密畫家是否應該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畫作上是否應該有作家簽名?“風格與簽名”是帕慕克探討伊斯蘭傳統(tǒng)細密畫法與文藝復興的透視畫法的沖突與融合的切入點。正如帕慕克自己所言:“激發(fā)我寫作這本書激北方文學·中旬 2015年5期2015-05-30
- 亞拉·古勒:伊斯坦布爾之眼
名字叫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這位男子便是多年以后在國際文壇上聲名顯赫的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和古勒的相遇則是源于他們共同的棲息之地——伊斯坦布爾。2006年,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lǐng)獎臺上的帕慕克在發(fā)表獲獎演說時談道:“對我來說,世界的中心是伊斯坦布爾。這不僅是因為我一生都居住在那里,而是因為,在過去的33年中,我一直在描述她的街道、她的橋梁、她的人民、她的狗、她的房舍、她的清真寺、她的噴泉、她的奇怪的英雄人物、她的店鋪、她的著名人士CM華夏理財 2015年7期2015-05-30
- 昏暗的客廳博物館里的照片
名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出生于一個富裕的西化的家庭,祖父因辦工廠發(fā)家,死后將大筆家產(chǎn)留給兩個兒子。然而作者的父親和叔叔并不擅長經(jīng)營,導致家道敗落。高中時父母離異,作者隨母親一起生活。帕慕克不顧整個家庭的反對毅然走上創(chuàng)作的道路。七年后,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并獲得《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和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2006年因《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Istanbul:Memories and th英語學習 2015年9期2015-02-02
- 文學VS政治:帕慕克的文學思想探源
文學VS政治:帕慕克的文學思想探源劉蘇周1,2(1.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 2.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北 235000)摘要:帕慕克以創(chuàng)作聞名世界,而其文學思想尤其是有關(guān)“文學與政治”的論述獨樹一幟,迄今尚未引起學界重視。本文參照其創(chuàng)作實踐,并將相關(guān)論述與當代西方文論進行廣泛比較發(fā)現(xiàn):首先,帕慕克將“文學與政治”問題作出解說;其次,他提出另一種文學的政治性,并討論了非西方的壓迫社會的文學與政治的悖論關(guān)系,提醒人們文學批評與研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5年1期2015-01-21
- 論帕慕克小說《雪》的暴力敘事
雪》是奧爾罕·帕慕克進行暴力敘事的重要小說之一。它采用與歷史互文的暴力組織方式,具有深刻的“當下指向性”;用“雪”這個具有豐富象征意蘊的意象,拓展了暴力內(nèi)涵的隱性空間;形成了一種新的暴力敘事審美境界,即“呼愁”的文化詩學風格。《雪》的暴力敘事為反思當代人類歷史進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啟迪和藝術(shù)借鑒。[關(guān)鍵詞]奧爾罕·帕慕克;《雪》;暴力敘事;歷史互文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暴力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國家、階級,而且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極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黑龍江史志 2014年1期2014-11-11
- 帕慕克,土耳其的靈魂與愛情敘事
?!獖W爾罕·帕慕克(Pamuk 2007:137)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因“在追求他故鄉(xiāng)憂郁的靈魂時發(fā)現(xiàn)了文明沖突與交織的新象征”而榮獲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目前,關(guān)于如何看待帕慕克的創(chuàng)作,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文化雜合派,即認為帕慕克是一位文化雜合的作家,其作品布滿了文化雜合的意象與密碼,代表者如波曼(Berman 1991)、巴羅克斯(Bayrakceken 2005)、古克納(Gokner 2006)等。一是文化沖突派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8期2014-03-29
- 文化雜合、愛情與多余的主人公——奧爾罕·帕慕克研究中的三個問題*
6)一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是一位表達文化雜合理想的作家。在當代帕慕克的批評與研究中,這樣的觀點俯拾皆是。如土耳其學者貝拉克斯肯·艾琳:“如何理解土耳其?帕慕克提供了一個伊斯坦布爾式的、混合了東方與西方、永遠介于兩者之間的視角?!保?]205美國作家伯曼說:“《白色城堡》中親密的、令人困惑的情感是否可以說明東方與西方之間存在著一種更為復雜的關(guān)系?……歐洲與中東之間的世代仇恨讓它們相隔近1 300年,但是,有恨的地方,往往也有愛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2014-03-25
- 美景之美 在其憂傷 ——帕慕克小說《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思想探微
在其憂傷 ——帕慕克小說《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思想探微⊙梅云慧[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烏魯木齊 830046]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是當代文壇頗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以深刻的筆觸描寫了獨屬于土耳其人的民族之魂——“呼愁”。本文通過對其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解讀來剖析隱現(xiàn)在作品中的憂愁元素,以及形成這種憂愁的原因。奧爾罕·帕慕克 奧斯曼帝國 伊斯坦布爾 民族 “呼愁”奧爾罕·帕慕克是享譽國際文壇的巨擘,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名作欣賞 2014年6期2014-01-28
- 良知·民主·民族性
名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生活于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交流、沖突、融合中,他關(guān)注土耳其的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在民主自由問題上堅守自己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良知;在對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問題上,帕慕克重視傳統(tǒng)文化,但又不拘泥于一味的泥古,而是主張在堅守土耳其文化靈魂的基礎(chǔ)上積極向西方學習。帕慕克;良知;民主;民族性2006年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他在對家鄉(xiāng)憂郁靈魂的探求中發(fā)現(xiàn)了文化沖突與融合的新象征”。早在獲獎之前帕慕克已是享譽世界的知名作家了。27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1期2012-08-15
- 在伊斯坦布爾
。他叫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年帕慕克出生于伊斯坦布爾一個富裕的家族,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筑??墒?,他讀完建筑,卻并未從事建筑業(yè),而是轉(zhuǎn)向文學,同時喜歡上繪畫,曾夢想過當一名畫家。他在1982年結(jié)婚,和妻子艾臨生下一女,叫呂雅,土耳其語里是“夢”的意思。這段婚姻維持了十九年,2001年他與妻子離婚。在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因其“在尋找故鄉(xiāng)的憂郁靈魂時,發(fā)現(xiàn)了文化沖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授予他的長篇小說《我的名作欣賞 2012年1期2012-07-18
- 小說之外的帕慕克
陳言小說之外的帕慕克陳言[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著 宗笑飛 林邊水 譯《別樣的色彩:關(guān)于生活、藝術(shù)、書籍與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奧爾罕·帕慕克 著 何佩樺 譯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本書寫的既是一部個人的歷史,更是這座城市的憂傷。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的城市。這個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滲入少年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于描寫的杰出天分,重訪家族秘史,延河 2011年5期2011-10-09
- 三位一體的伊斯坦布爾記憶——論《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文體與文化意識
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摘取了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該書一經(jīng)引入中國便在不同的讀者群中引起巨大的反響。有人說這是一部小說,有人說這是一本自傳,有人說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總之,對于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定論。也許這就是帕慕克的高明之處,他成功地設(shè)置了這樣一個疑問,讓讀者群自己去爭論,這樣既使讀者保持了對此書的持久關(guān)注,也給我們的解讀提供了多種可能。筆者認為,如果我們從書中不同的主角出發(fā)去考察文體,我們就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從而揭示帕慕克的種種文化意識。一、以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5期2011-08-15
- 帕慕克遠不是受害最深的
表明,奧爾罕·帕慕克遠非受害最深的一個,卻因他的國際聲望而最受關(guān)注土耳其大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終于因言獲罪。在最高上訴法院連續(xù)推翻此前下級法院的無罪判決,并將個人的愛國感情解釋為不容侵犯的憲法基本權(quán)利之后,伊斯坦布爾西什里區(qū)民事法院終于在不久前對帕慕克做出有罪判決,裁定他必須為自己關(guān)于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在土耳其遭到屠殺的言論,向6名原告每人賠付1000土耳其新里拉(1土耳其新里拉約合4.3184人民幣),共6000新里拉。歷經(jīng)6中國新聞周刊 2011年14期2011-05-14
- 個人敘事與民族記憶 ——論帕慕克及《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天的我?!薄?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帕慕克1. 引言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Istanbul:MemoriesandCity,以下簡稱《伊》)①是一部“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此前從未有人做到過這一點”(帕慕克2007:377)。然而,其“原創(chuàng)性”何在是一個仍未澄清的問題,以至于作品的文體屬性也成了問題,一些人稱其為自傳,另一些人將之稱作游記、社會學、批評集。近年來,隨著《伊》的“認知困惑”不斷衍生,愿意碰及這當代外語研究 2011年7期2011-01-17
- 《黑書》:無用之用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2006年獲了諾貝爾文學獎。讀過他的《我的名字叫紅》,那時候帕慕克還沒獲獎,小說之華美細膩讓我開了眼。在這個蝸牛都講效率的時代他竟敢拿出一個世紀前的做派,在顯微鏡底下寫作,我十分敬佩,不過我也不覺得斯德哥爾摩的長老們一定要舍他其誰。后來他獲獎了。我接著讀他的《白色城堡》,因為短。我怕自己受不了他的普魯斯特遺風。這本書短得我?guī)缀蹼y以卒讀,它的干澀、僵硬和強大的目的性同樣讓我無所適從,為什么博爾赫斯的短篇拉長了就這么難看呢?“這家伙獲了諾名作欣賞 2010年1期2010-08-15
- 帕慕克和他的《我的名字叫紅》
奧爾罕·帕慕克的價值奧爾罕·帕慕克的獲獎是一個好兆頭,委員會古怪的老先生們終于意識到,慶祝的人群里出版商的數(shù)量不應該比讀者更多。帕慕克在那趟官司之前就已經(jīng)頗有名聲,而且他自身條件也齊備得讓人瞠目結(jié)舌:小語種,第三世界國家,伊斯蘭文明,常年跟當權(quán)者不對,所在國家的同行里也沒有拿獎的前科——四美具,二難并,有利條件他都占全了。 這樣說沒有抹煞其才華和成就的意思。帕慕克作品從第一行字開始就透著深厚的抱負,讓慣讀純文學的人喜上心頭?!段业拿纸屑t》被國際文壇公認為文學教育下半月 2009年1期2009-03-02
- 好大一場雪
紅》之后,即對帕慕克先生嫻熟的文學技巧贊賞不已。在土耳其使館召開的研討會上,我曾經(jīng)說過:“天空中冷空氣與熱空氣交融會合的地方,必然會降下雨露;海洋中寒流與暖流交匯的地方,必然會繁衍豐富的魚類;而在多種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總是能夠產(chǎn)生優(yōu)秀的作家和優(yōu)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說,先有了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說?!边@段話被多家報刊引用,我自己也頗為得意。但讀完了他的《雪》之后,我感到慚愧,因為那段看起來似乎公允的話,實際上是對帕慕克創(chuàng)作個性與藝術(shù)技巧的作家 2008年7期2008-10-27
-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帕慕克“一直在探尋故鄉(xiāng)伊斯坦布爾憂郁的靈魂,并發(fā)現(xiàn)了表達沖突和不同文化交織的新符號”。帕慕克不是多產(chǎn)作家——從事寫作20年,只出版過7本小說和1本自傳;帕慕克不是一個好動的作家——除了在紐約擔任訪問學者的3年,他一生中的其他時間都待在土耳其。帕慕克成長于一個充滿書卷氣息的家庭。當帕慕克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父親會對他提起一些偉大的作家——托馬斯·曼、卡夫卡、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在意林 2006年23期2006-05-14
- 成功是一棵樹,要慢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