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騰根
摘 要:解析幾何是培養(yǎng)學生運算能力的重要載體,對學生計算能力要求很高. 學生常常能列式卻不會化簡,會解法卻不會計算. 本文從教材、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剖析原因,再從師生思想認識到位、教師多教通性通法、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進行規(guī)范限時訓練四條途徑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算功.
關(guān)鍵詞:解析幾何;算功培養(yǎng);原因剖析;培養(yǎng)途徑
解析幾何是培養(yǎng)學生運算能力的重要載體. 解析幾何的運算,多為數(shù)與式的混合運算,有較強的綜合性,涉及代數(shù)、三角、向量、幾何等知識內(nèi)容,對學生計算能力要求高. 在“解析幾何初步”這章的教學中,若對學生“算功”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定會造成教學障礙.
[?] 兩個案例暴露問題
1. 案例1:能列式卻不會化簡
在“解析幾何初步”這一章的測試卷中,我們曾經(jīng)“照搬”了2007年高考全國II卷理科第20題: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以O(shè)為圓心的圓與直線x-y=4相切.
(1)求圓O的方程;
(2)圓O與x軸相交于A,B兩點,圓內(nèi)動點P使
測試結(jié)果是全年級很多學生第2問都失分了,留在試卷上的步驟是會列式“·=x2+y2”,卻不會化簡,不能往下做,令人痛心.
2. 案例2:會解法卻不會計算
在第一輪教“解析幾何初步”時,筆者在一次自習課輔導中,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要問一本教輔書上的同一道題:
例2 已知圓(x-3)2+(y-4)2=16,直線l1:kx-y-k=0.
(1)若l1與圓交于兩個不同的點P,Q,求實數(shù)k的取值范圍;
(2)若PQ的中點為M,A(1,0),且l1與l2:x+2y+4=0的交點為N,求證:
學生被第2問難住了.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得知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說出解決第2問的方法,但就是算不出,或根本就不敢去算.會解法卻算不下去,問題的嚴重性超出了我們備課組的想象.
[?] 三個方面剖析原因
1. 從教材層面剖析原因
(1)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yīng)刪減煩瑣的計算、人為技巧化的難題和過分強調(diào)細枝末節(jié)的內(nèi)容,克服“雙基異化”的傾向. ——是不是解析幾何不再要繁難的運算?
(2)教材(北師大版)用框圖表示了“求點P(x0,y0)到直線l:ax+by+c=0的距離”的一般步驟,沒有求解過程,直接給出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再明確指出:“今后我們將用向量的方法證明這個公式.” ——為什么舍棄當場用代數(shù)法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就因為“運算繁難”?
2. 從教師層面剖析原因
(1)在定理與公式的教學中,往往強調(diào)結(jié)果的記憶和應(yīng)用,而疏忽了它們形成的過程及其相互聯(lián)系,學生認識比較膚淺,理解不深,所以應(yīng)用這些定理、公式時就會疏忽它們成立的條件,很容易出錯或考慮不全面.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教學就是一個例證.
(2)在例題與習題的教學中,教師常常只注重解題思路的分析與解題方法的探求,而疏忽解題規(guī)范化的訓練與示范,課堂上留給學生運算的時間也較少,有些難題來不及計算就直接給出答案.
(3)在作業(yè)與試卷的批改中,教師往往不能做到嚴格按照標準答案分步給分,不能做到細致地既批又改,而是重在最后結(jié)果,缺少對運算求解過程的評價,缺乏對運算合理性的講授與探求.
3. 從學生層面剖析原因
(1)科學計算器的使用是把“雙刃劍”. 由于允許科學計算器進入中考考場,絕大多數(shù)學生初中開始習慣用計算器,計算時也就依賴計算器,稍微麻煩的數(shù)式計算就不愿動筆,筆算能力大幅下降.
(2)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往往更重視解題思路的思考,感覺運算只是小問題,對提高運算求解能力不夠重視,對運算的合理性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運算求解習慣,諸如審題不清、書寫零亂、過程跳步、盲目求快等.
(3)對繁難運算有畏懼感,不敢去算,不去嘗試;或缺乏整體觀念和運算技能算不下去,自愿放棄.
[?] 四條途徑培養(yǎng)算功
1. 師生思想認識到位
(1)規(guī)范計算器的使用. 師生對使用計算器的利弊展開辯論,讓學生明白:在計算器還不能進入高考考場的今天,只能讓計算器替代“數(shù)學用表”的查找功能,或進行實際問題中的大數(shù)計算和近似計算等,而一般的數(shù)式運算還是要筆算.
(2)運算過程與解題思路同樣重要. 在例題教學與習題訓練中,既要重視解題思路的分析與解題方法的探求,也要留有時間,規(guī)范運算,得出答案. 對于學生運算過程中的“糾結(jié)”之處,教師要及時“點化”和主動“示范”.
(3)解析幾何一個重要的教育功能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 因此,在“解析幾何初步”中,有點繁難的運算很正常,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去算,指導學生善于算.
例3 課堂上,教師示范用代數(shù)法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①直線l:Ax+By+C=0的斜率k=-;
②過點P(x0,y0)垂直于l的直線l′的方程是:y-y0=(x-x0),即Bx-Ay=Bx0-Ay0;
③解方程組(加減消元)Ax+By=-C,
2. 教師多教通性通法
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幾何問題,是解析幾何鮮明的特色,“代數(shù)法”就應(yīng)該是通法. 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追求“一題多解”,追求“巧思妙解”!這對于少數(shù)高才生是“錦上添花”,但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是在做“無用功”,他們在“驚嘆”、“佩服”之余,剩下的“只有恨自己笨”!他們期盼“雪中送炭”.
例4 已知直線l1:mx-y=0,l2:x+my-m-2=0,求證:對于m∈R,l1與l2的交點P在一個定圓上.
在一次聽課活動中,教師選擇了例4作為例題教學. 當學生提出“聯(lián)立方程組解出交點坐標”時,授課教師打斷了學生的話,引導學生觀察直線l1過定點A(0,0),直線l2過定點B(2,1),且直線l1與直線l2垂直,故交點在以線段AB為直徑的圓上,其方程為(x-1)2+
y-
=. “何必去解方程組”?教師一句質(zhì)問,學生黯然神傷,在心里直恨自己為什么想不到如此“妙法”?
其實,聯(lián)立方程組去解,根本就不用“苦思冥想”. 由mx-y=0,
x+my-m-2=0,解得x=. 又知m=,代入可得x=,化簡得x2+y2-2x-y=0,所以l1與l2的交點P在一個定圓上.
3. 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解析幾何中的運算求解,不是簡單套公式計算,而是要求學生能夠?qū)Ψ▌t、公式進行變形,或整體辨認,選擇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有些運算步驟學會用心算完成. 當運算確實很繁得不出結(jié)果時,要學會調(diào)整解題思路,或修正運算途徑,或估算運算結(jié)果. 總之,要培養(yǎng)好學生的“算功”,就要加強學生思維合理性和簡捷性的訓練.
比如,在本文例1化簡“·=x2+y2”,多數(shù)學生心中的算法是:(x2+4x+4+y2)·(x2-4x+4+y2)=(x2+y2)2,覺得太繁,從來沒有算過,所以“算不下去”或“就不算下去”.合理的算法是:[(x+2)2+y2]·[(x-2)2+y2]=(x2+y2)2?[(x+2)(x-2)]2+[(x+2)2+(x-2)2]y2+y4=x4+2x2y2+y4?x4-8x2+16+2x2y2+8y2=x4+2x2y2,所以x2-y2=2.
因為以上運算過程是在草稿上完成,所以第一、第二步還可以心算.
4. 進行規(guī)范限時訓練
學生的“算功”主要靠算得又快又準來體現(xiàn). 在平時教學中一要注意限時訓練,科學地規(guī)定完成時間,有意識地針對性培養(yǎng);二要加強規(guī)范化訓練,教師多示范書寫格式,既不“跳步”(遺漏得分點),也不寫多余步驟(不是得分點),做到簡捷合理.
比如,本文例2第2問的運算,看似很繁,但不很難,對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是一個“考驗”,對學生的書寫格式也是一個“檢驗”.
由kx-y-k=0,
(x-3)2+(y-4)2=16,消去y,得(1+k2)x2-(2k2+8k+6)x+k2+8k+9=0.
設(shè)P(x1,y1),Q(x2,y2),則x1+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