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能夠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 基于這些思考,我們有必要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做出一定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課堂中的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
關鍵詞:傳統(tǒng)教學;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相互質疑;有效教學
[?] 引例
筆者任教的班級是學校的一個普通文科班,班上女生居多,成績普遍較差,數學也是學生感覺到最難學的一門學科. 習慣了自己講授的課堂,筆者想換一種方式來改變一下自己的教學模式. 在講解人教A版《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數學選修1-1)這一課的例題2(書上第34頁)時,筆者讓學生先看書預習,并且理解清楚,然后請一個學生上臺講解這一道題的做法及解題思路. 原題如下:
例題1 如圖1,在圓x2+y2=4上任取一點P,過點P作x軸的垂線段PD,D為垂足. 當點P在圓上運動時,線段PD的中點M的軌跡是什么?
圖1
學生的講解如下:
解:設點M的坐標為(x0,y0),點P的坐標為(x,y),則x0=x,y0=,所以x=x0,y=2y0. 因為點P(x,y)在圓x2+y2=4上,所以x+(2y0)2=4,即x+4y=4. 將x0,y0分別換作x,y,可得方程x2+4y2=4,即+y2=1,所以點M的軌跡是一個橢圓.
學生的講解基本上符合書本上的思路,過程流暢,語言清晰. 但是,和書本上一個最大的區(qū)別是:書上設點M的坐標為(x,y),點P的坐標為(x0,y0);而學生恰好相反,設點M的坐標為(x0,y0),點P的坐標為(x,y). 剛開始筆者以為是學生記憶錯誤,想等到學生講解完后再糾正,學生沒有給筆者這個機會,最后非常明確地說將x0,y0分別換作x,y,可得方程x2+4y2=4,從這可以看出,學生對這道題里所蘊涵的知識和方法已經理解得非常透徹,并能加以靈活運用,也非常明白軌跡方程的正確表示. 尤其可貴的是,當這個學生講完后,馬上就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題目中說“垂線段PD”,當點P運動到x軸時,PD不再構成線段,是不是應該將所求軌跡再去掉與x軸的兩個交點. 看到學生們的精彩表現(xiàn),筆者當時激動的心情不可言語. 如果這道題由筆者來講解,肯定是嚴格按照書上所寫,并提煉規(guī)律:求哪一點的軌跡方程就要設這個點的坐標為(x,y),其他相關點的坐標設為(x0,y0)或者別的形式,再注意所求軌跡的完備性. 這樣下來的直接后果是:學生首先感覺到要記住這種題型,同時要記住這個規(guī)律,一旦忘記就會覺得無從下手,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記憶量,減少了解題的靈活性,并且沒有掌握數學知識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實質.
由此,筆者有了下列的思考:如何讓教學課堂成為學生真正學習的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拓展、能力擴充的場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筆者嘗試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模式的探索工作,暫且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將以前習慣了的教學模式稱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
[?] 備課的轉變
備課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必須環(huán)節(jié),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加完美并科學實施教學任務,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和策劃. 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備課是教師獨自的事情,教師會以教材知識為主線,結合學生特點,將知識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盡可能理解和掌握. 換句話說,教師從知識角度為學生“搭臺”,為上課自己“唱戲”做準備. 這種備課形式的好處是:知識具有系統(tǒng)性和流暢性,知識設計上有深度和高度;弊端是:大部分學生跟不上節(jié)奏,容易走神;好的學生“不勞而獲”取得頂端認識,容易出現(xiàn)“依賴性”和“投機取巧”心理,碰到難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而不是自己去思考.
在有效教學模式下,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轉向“師生通過合作探究來建構知識”. 因此,備課也由原來的單一性走向多元化,成了一個動態(tài)過程,備課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備課的跨度體現(xiàn)在課前、課中和課后. 備課的要素擴充到“學生、課程、情境、自己、設計”,不僅教師需要備課,學生也需要備課.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權威者、傳授者,轉而變成促進學生學習方案的設計者、問題預設者、活動組織者、合作探究者、評價激勵者、氛圍營造者、成長促進者等角色.學生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等待者、接受者,而是知識的先行探索者、問題發(fā)現(xiàn)者、方案設計者、活動組織者、合作探究者、成功體驗者等. 備課不再是頂端設計,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學習活動、情感發(fā)展等需求出發(fā),研究教材,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開發(fā)性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引領與文本對話,經過思考后解決預設問題,并產生新的問題等待課堂合作解決. 課堂因此而產生活力,學生所學必是學生所想學的內容.
[?] 問題導學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拷問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追根溯源,知識傳授型課堂似乎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在知識傳遞型課堂中,教師單純講授知識,學生根據教師要求進行記錄、記憶或者做題,然后接受考試.整個過程教師利用自己的知識“包辦代替”了學生的全部思維,學生的工作僅僅是簡單的機械勞動. 教師強調的是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等理念,灌輸記憶、整理等淺層腦力參與,忽視思考與思維高級腦力配合,甚至有教師幽默地提出學習就要學“貝多芬(背多分)”. 這種忽視學生高級情感與心智參與的教學直接扼制了學生潛能的發(fā)展,導致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隱退. 而杰出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就是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具備這些要素的前提是要有問題意識,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傳統(tǒng)課堂內是做不到的. 教師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講得非常流暢并且感覺很好的情況下走下講臺,一位成績好又好學的學生走過來說:“老師,請幫我講解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教師之前高昂的情緒立刻降到冰點,帶著抱怨的心情給學生不耐煩地講解,學生定然會感受到教師的情緒以至于不敢繼續(xù)問下去. 在這當中,好學生的依賴性和不求甚解心態(tài)可見一斑,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直接原因是教師的知識設計和方法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也不是學生本身潛意識所想要學的內容,為了完成課下的作業(yè)以及一系列的考試,學生不得不逼迫自己找到一條捷徑去模仿尋求答案. 長此下去,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經常感覺不甚重負.
有效教學則力圖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以問題為先導,變“乏味枯燥”為“興趣盎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 在有效教學課堂中,教師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發(fā)問,大膽質疑,并由小組討論,在班級討論以及教師的合作參與下,一起解決問題,課堂具有活力,并且是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這個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知識的探究者、解決者和合作者.
在一節(jié)數學課上,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已知x,y是正實數,+=1,求x+y的最值.
她的解答過程如下:因為1=+≥4·,所以≥4,等號成立的條件是
+=1,即x=2,y=8,所以x+y≥2=8.
學生的解答過程顯而易見是錯誤的,這是由于邏輯思維混亂造成的. 但她提出來的問題卻是經過思考的,并渴望能夠解決. 在大家的討論和合作中,該學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她提出的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學生共同進步,這在傳統(tǒng)課堂中是不可能產生的.學生的價值觀得到了認同,成功的情緒得到體驗,表情是輕松的,心情是愉悅的.
問題導學課堂中要求學生回到真正的主體位置,教師應承擔這樣的角色:課前的指導者,問題的預設者,課堂的合作者,課后的督促者;學生則應該主動學習,主動出擊,學習前置化,作業(yè)前置化.
[?] 學生先學
在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學生是一張白紙,任由教師描畫. 教師怕學生先學好了,擔心“學生預習好了要老師做什么?”,感覺自己的尊嚴受到挑戰(zhàn),失去了“權威”. 這種擔心是由于對教育本質認識不足,教是為了不教. 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地取“魚”,而是要學會一種學習的技能,提升自己終生學習的能力;而教會學生學習,則是每一個負責任的教師應該承擔的義務. 預習的獨立性與超前性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思考問題,從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
有效教學倡導學生的自主預習,認為預習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預習是對文本內容事先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從中感知文本、理解知識、自我建構. 對基本知識和技能都理解了,把未解決的問題列出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疑難與自己預設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師生合作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在沒有預習的課堂,學生對新知識的儲備不足,害怕面對問題,一旦被提問,則回答不上來,其自尊心、自信心自然受到傷害,漸漸地學習熱情就消退了,淪落為教師眼中的“差生”.
當學生已經具備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能力的時候,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思考,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引導,促使學生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問題.教師在教育中能夠“激勵、點燃”學生的學習靈感,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是教育本質所在.
預習分為線性預習和結構預習. 線性預習是學生根據文本內容直線讀一遍,停留在表面,經不起提問. 往往有學生說自己預習了,提點簡單知識性的問題能夠回答上來,但對深層次的本質卻非常茫然. 結構化預習則是對文本的知識結構、脈絡、所用方法以及其蘊涵的思想做深層次的探究,能夠通過預習解決書上相當一部分問題,對疑難問題做好收集.
有效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前能做結構性預習,教師要對學生的結構性預習做一些必要的指導. 教師要提前進行結構化備課,提前設計、開發(fā)學習方案以及學生工具單,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結合工具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章法地自學文本內容,進行深度探究. 有效教學初級階段,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任務,這里的“定任務”指的是教師課前所開發(fā)的學習工具單. 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既定的方法去完成任務.大致實施步驟包括以下三步:第一步,完成文本閱讀,理清知識脈絡,達到知識結構的表層學習;第二步,查找工具書,弄清疑難問題,對知識結構進行深層次理解;第三步,回顧文本,感知知識結構,上升情感、美學意義上的認識. 歸納起來就是:縱向走向橫向,最后走到情感,達到三維學習目的. 通過結構化預習,讓學生走進知識的宮殿,挖掘知識的寶藏,提升自身的能力,實現(xiàn)教育的真諦,讓學生感覺到“教育即生活”的真正含義.
[?] 結束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在教學中如何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將來奠基,落實真正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因教育而受益,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共同的追求. 在教學中教師將講臺留一半給學生,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