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劉光然
摘要:知識管理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觀察法等收集研究數(shù)據(jù),在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后得出教師知識管理存在知識零散無序,分享知識意愿低,教師缺乏實踐性隱性知識的管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利用知識管理工具分類整理知識資源, 提升知識分享的意識及撰寫基于反思的教育敘事,挖掘隱性知識等策略。
關鍵詞:教師知識管理;知識分享;隱性知識;顯性知識
● 引言
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對于專業(yè)教學知識的持續(xù)取得、儲存、分享、運用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1]大多數(shù)教師由于缺乏對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管理的能力,在漫長的教學歲月里,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從事錯誤的教學。為了讓處于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教師,對其自身所擁有的知識資產(chǎn)能夠進行有效的管理,筆者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技術,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觀察法等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jù),深入了解了目前職業(yè)院校教師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策略。
● 教師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知識管理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
在網(wǎng)絡問卷中,教師對于知識管理的概念沒聽說過和不知道具體含義的占了76.7%,僅有1.4%的人聽說過,并對其涵義比較清楚。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論知識欠缺。但由于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他們工作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傳授知識,教師們雖然缺乏個人知識管理理論的指導,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個人知識管理已經(jīng)滲透,也就是教師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自發(fā)地去管理了知識。
2.教師個人知識零散無序
雖然教師在潛意識中認為,能夠對個人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管理,但這僅僅停留在無意識的自發(fā)狀態(tài)。對于最基本的知識歸類和儲存,很多教師都感到不知所措,零散無序。當要用到某方面的知識時,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查找,很多時候要找的知識又突然不知去向,不能有效地將自己所需的知識及時提取出來。
3.教師分享知識意愿低
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在中小學中存在較為普遍的教學“專業(yè)個人主義”。教師將自身獨立獲得的經(jīng)驗、專業(yè)知識看作是升遷和競爭的資本,不愿分享。雖然學校提供了很多機會,也會給愿意分享知識的教師一定的獎勵,但很多教師不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識,尤其是實踐知識進行分享。
4.教師缺乏實踐性隱性知識的管理
對于教師來說,顯性知識只是冰山一角,蘊藏在教師頭腦中的有關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等經(jīng)驗性的知識才是教師知識精華的部分,也是主宰與決定教師專業(yè)行動的主要力量來源。[2]對于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最主要的就是管理隱性知識。教師知識的增長主要是對于教師個人經(jīng)驗進行不斷反思的過程[3],撰寫教學反思是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重要途徑。
● 教師知識管理的策略
1.利用知識管理工具分類整理知識資源
教師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擁有大量的知識,但在本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普遍缺乏知識管理的意識和指導思想,其擁有的知識資源處于一種零亂、無序的狀態(tài),在關鍵時刻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造成知識的流失。為了解決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教師應按照個人實際的需求,對知識進行分類和有序化處理,根據(jù)知識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組織、存取,達成知識積累,以便在使用時及時搜尋、提取想要的知識,提升顯性知識的價值。
借鑒知識管理中的編碼化策略,首先要對教師的知識進行編碼,即將教師的教案、教材、教學計劃、學習手冊、專家講學、期刊、視頻和音頻等教學資料收集起來,進行分類和整理,以文檔化或電子化的形式存儲起來,逐步形成教師的教學檔案。在進行文件命名時應遵循簡單明了、見名知義的原則,可以輔以數(shù)字編碼、時間、來源等。這樣就方便了信息資源的分類存儲、查找和操作,也可避免因時間推移和遺忘而導致的混亂管理,造成大量時間和資源浪費。另外,教師要善于利用一些知識管理工具,如iSpaceDesktop、iNota、Mindmanager、Blog、RSS、360doc個人圖書館等支持教師進行知識管理。
2.提升知識分享的意識
從知識管理的公式可知,知識分享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知識管理界關注的領域之一。對于教師來說不僅要能夠獲取、整理知識資料,更要注重去分享顯性、隱性知識。分享他人的知識也是個人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對教師而言,“教輔資料”和“教學設計”是以內容導向的顯性知識,“實踐課堂”是以過程為導向的隱性知識。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師出于多方顧慮,比較愿意分享“教輔資料”和“教學設計”,而不愿意與同事分享“實踐課堂”和撰寫的經(jīng)驗反思。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知識分享是一個雙贏的模式,如果自己不主動去分享個人知識,久而久之,也很難分享別人擁有的知識,這也不利于自身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轉變思想,在教學中,加強人際溝通,多與同事分享知識和經(jīng)驗。另外,如果教師出于競爭,不愿意在本校進行分享,那也可通過其他途徑與外校的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獲取更多的知識。網(wǎng)絡也是知識分享的重要平臺,教師要利用好網(wǎng)絡平臺,積極分享專家和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也要無私貢獻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
3.基于反思挖掘隱性知識
教師的知識主要由內隱的、個人的、實踐的和具有一定情境性的隱性知識組成,很多學者認為這種隱性知識存在于個人頭腦中,難以用文字表達、交流和共享。實際上,“隱性知識并非不能表達,只是表達起來不像顯性知識那樣邏輯嚴密、一目了然,它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觀性的,甚至可以說是隨意的,像是一種文字片斷(notes)。” [4]借助反思性的教育敘事,教師可將在教學中發(fā)生的一些具有一定意義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教師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隱性知識表達出來,也對自身存在的隱性知識進行修正和重構,使這種片斷式的、隱性知識進行整合、管理,將其系統(tǒng)化、顯性化,使知識的傳播和分享成為可能。
撰寫反思性的教育敘事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撰寫教育敘事時,教師要充分體現(xiàn)反思的理念,不能僅僅是課堂教學、教育故事的簡單的平鋪直敘的描述,而要采用“夾敘夾議”的敘述方式,在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呈現(xiàn)事件發(fā)生的過程時,要適當?shù)厝谌雮€人情感、態(tài)度、動機和觀點。
● 結論
知識管理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在收集大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教師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具體的問題給出了教師進行知識管理的策略。教師可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借鑒相應的策略,做好知識管理,提升專業(yè)技能。教師知識管理也會受到學校的辦學理念、氛圍、行政規(guī)章制度和硬件設施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學校層面也要從規(guī)章制度到理念及具體的硬件設備等方面為教師知識管理提供必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金玉芝.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個人與組織面向之分析[D].臺灣:臺北師范學院教育研究所,2001.
[2]岳亞平.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策略的形成與發(fā)展[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3]Yu-Hao Kate Lin ,MingDao.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Building Blocks[DB/OL]. http://www.atee2007.org.uk/docs/LinYHK.doc.20,2011-11-02.
[4]趙金波.做好知識管理,讓教師工作更高效[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3,5:68-71.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職教師資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與實踐》(編號:VE3005),主持人:劉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