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坎文
【摘要】民族聲樂可以說是我國獨有的藝術特色,它源自我國傳統(tǒng)音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與地方性的民歌以及戲曲有所區(qū)別。而實際上民族聲樂不僅是聽覺上的藝術,也是視覺上的藝術,舞臺表演則能夠培養(yǎng)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舞臺實踐力。因此,將民族聲樂教學同舞臺實踐之間進行有效結合,是現(xiàn)階段音樂教學改革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切實需要。文章對民族聲樂教學在舞臺實踐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究二者充分結合的教改策略,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民族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舞臺實踐;有效融合;課改
眾所周知,民族聲樂也是一種演唱形式,需要用歌聲來對情感進行表現(xiàn),它有效吸收了西方美聲唱法的精髓,使得民族音樂能夠更加科學、優(yōu)美的進行演繹。而現(xiàn)代聲樂演唱不但要達到視覺與聽覺之間有機融合,還要以較為豐富的表情、優(yōu)美的形體來與歌唱進行匹配。所以民族聲樂的舞臺實踐不僅能夠對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還是學生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因此在實際聲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其進行良好的結合,才能推動學生具有更加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
一、舞臺實踐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良好的舞臺表現(xiàn)力是每一名優(yōu)秀聲樂演唱者自身不可缺少的技能,而舞臺實踐又是舞臺表現(xiàn)形成的關鍵。在音樂表演的眾多形式中,聲樂舞臺表演是其中最為古老,也是最受人們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能夠受到人們喜愛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大眾化、欣賞性以及多樣的風格形式等。所以,舞臺實踐對演唱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演唱人員自身要具備非常良好的演唱技巧,還要對民族聲樂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表現(xiàn)。舞臺實踐能夠為演唱者良好的情緒和最佳的聲音狀態(tài)奠定基礎,因此只有通過舞臺實踐才能夠提升民族聲樂教學質量和水平[1]。
二、民族聲樂教育和舞臺實踐兩者之間的關系
良好的舞臺實踐能夠有效對學生各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真實反映。眾所周知,聲樂演唱者在舞臺上的任何一個動作、行為都是通過日常生活積累以及學習來實現(xiàn)的,而舞臺表演是他們從中提出的精髓和情感等方面的再次表現(xiàn),所以在舞臺上進行演唱時,演唱者不能一動不動的干唱,也不能胡亂的表現(xiàn),一定要做好情感、表情、肢體動作與歌聲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同觀眾的思想產生共鳴。而想要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優(yōu)美臺風,并與舞臺、表演融為一體,就要在日常學習、訓練過程中對其加以重視。而民族聲樂教學則是促進學生各方面提升的有效途徑,因為沒有經受過正確、規(guī)范的訓練就不能在舞臺實踐中獲得成功。聲樂舞臺表演為聲樂教學中的一外在表現(xiàn)。如果聲樂教學沒有舞臺實踐,那么此種教學是殘缺的。聲樂課程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它不僅需要進行教學訓練,還應該進行舞臺實踐。同時聲樂舞臺實踐也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重要手段,實踐情況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舞臺表演可謂是聲樂技巧以及理論的一外在表現(xiàn),在舞臺表演過程中,可以找出存在于聲樂理論教學之中的不足,進而制定相應的彌補措施,以使學生可以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以及提高聲樂技巧[2]。
三、民族聲樂教學和舞臺實踐有機融合的教改策略
(一)要給學生提供舞臺實踐機會,為其創(chuàng)建良好的民族聲樂學習環(huán)境
想要民族聲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就需要學校相關領導給予其足夠的重視,盡可能的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和諧且適合學習的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能夠進行聲樂表演的機會,進而推動聲樂學習氛圍的形成。例如,學??梢远ㄆ谂e辦藝術活動,或者是舉辦民族聲樂講座,進一步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眾所周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舞臺實踐就是可以提高聲樂教學水平,減少課堂與舞臺之間的距離,推動學生成長的關鍵,因此舞臺實踐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學生上臺進行表演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成音樂素養(yǎng)從而對其進行展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充分帶動起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的主動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聲樂的演唱技巧,還要將舞臺演唱當成重點內容進行教學,教師還要盡可能的為學生爭取到上臺表演的機會,激發(fā)學生自身的表現(xiàn)欲望[3]。在實踐結束以后,教師同學生要對表演情況進行總結,及時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對學生的優(yōu)點進行肯定,進而提升學生自身的聲樂素養(yǎng)和聲樂水平。例如,參加學校各類的藝術節(jié)、各類聲樂比賽、社會活動等,盡可能的選擇一些傳唱范圍廣的曲目,如《紅梅贊》、《邊疆泉水清又純》、《紅葉頌》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上臺表演的機會,進而在實踐中提升聲樂水平。
(二)充分運用學生自身的想象力,使其在舞臺實踐中對自我進行肯定
民族聲樂演唱也像其他音樂形式一樣,需要良好的想象力作為支撐。而想象力是學生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項心理功能,它能夠將形象思維、情感體驗等方面進行有效融合,進而起到互相滲透、協(xié)助的作用。所以在進行聲樂表演中,學生一定要將對作品的理解融合一定的想象進行舞臺實踐,從而使二者能夠相互激發(fā)、相互作用[4]。此外,學生還可以將聲樂作品的資料與自身生活積累進行結合,讓自身更好的融入到想象的情景中,并且在這種狀態(tài)下獲得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完美的將作品進行展示。然而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者不光要具備良好的聲樂技巧,還要將作品創(chuàng)作者內心所要抒發(fā)的情感進行表達,只有演唱者情感到位、表達到位,才能讓聽者有更好的藝術享受。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初學民族聲樂的學生來說,教師一定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聲樂作品,讓學生一邊發(fā)揮自身想象力一邊進行聯(lián)想,使其能夠在情感的帶動下找到感覺,進而使學生在舞臺實踐中能夠對自身感覺進行確定。例如,在學習《十五的月亮》這首聲樂曲目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則要通過歌詞以及旋律來體會做詞作者的情感,以及刻畫歌曲中所樹立的形象,在腦海中想象邊防戰(zhàn)士對著明月抒發(fā)愛國情感的畫面,而這首歌曲的演唱者就是要通過“望景”來“生情”,因為只有對演唱者對自身進行肯定,演唱時才能夠打動自己,打動聽眾。
(三)做好舞臺實踐的準備,使學生更好的將課堂知識進行轉化
歌唱表演是有聲與無聲兩種藝術間的有效結合,其需要表演與歌唱同步進行。歌曲作為實際演唱的基礎,演唱者所具有的表現(xiàn)能力關系著歌唱藝術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而舞臺形式也就成為了聲樂作品的外在表達,因此歌曲演唱者需要根據(jù)自己對作品的感悟,理解作品中蘊涵的情感。演唱者只有將自身融入到音樂作品之中,并深深體會作品內涵,才能夠把作品意味充分表達出來。如:掌握音樂作品,為學生提供一首新作品,聲樂教師首先應該從旁協(xié)助學生熟悉音樂作品,認真琢磨這部作品,掌握歌曲旋律以及歌詞內容。其次當學生試唱時,應該讓學生理解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想法,并分析歌曲的調性、聲音力度以及速度等[5]。歌詞可以體現(xiàn)出歌曲內容,它應用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將人們思想充分表達出來。歌詞自身具有極強的藝術特點,任何一個字和句都具有抑、揚、頓、挫等眾多聲調。當表現(xiàn)語言的藝術特點中,一定要從內容的實際表現(xiàn)需求著手,將歌詞內容與音樂處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作品圍繞著歌曲的情感表現(xiàn)進行。
(四)加強學生對舞臺實踐的掌握,進而更好的提升學生再次創(chuàng)造的能力
樂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根據(jù)演唱人員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認識,應用歌曲的形式將其表現(xiàn)和演繹出來,讓演唱者的精神得到滿足,壓力得到緩解,心情得以平衡。對于演唱者而言,想要獲得良好的演唱成效,對心理的控制非常重要。而想要學生能夠在聲樂演唱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僅要對生理因素進行重視,還要提升對心理因素的管控,因此就要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舞臺實踐中去,使學生對自我駕馭能力和舞臺感受得到提升。而學生在登臺表演之前也要穩(wěn)定自我情緒,使自身得到放松進而更好的完成舞臺表演。例如,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課堂之上教學生如何在舞臺上表演,告知學生在舞臺上應該集中注意力,不應該把觀眾當作檢查自己表演好壞的人員,進而增加心理負擔。所以在演唱時需要把聽眾當作成是自己的親人與朋友,用美妙的歌聲來表達歌曲的含義以及感情,這樣就會使自身心情得到放松,從而自如的進行表演。這樣學生便會在舞臺之上表現(xiàn)出自己獨有的臺風,把情感和樂曲內容結合到一起,將自己的唱功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良好的情感體驗和表現(xiàn)過程中,提升自身再次創(chuàng)作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6]。
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民族聲樂教學的發(fā)展,以往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實際需求,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起舞臺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將二者進行有效融合,才能更好的推動民族聲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陳香瑩.民族聲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J].大舞臺,2012(6):226-227.
[2]張享銘.論舞臺表演藝術對民族聲樂的作用[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5):163-164.
[3]安寧.淺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舞臺表現(xiàn)力[J].華章,2014(19):75-75.
[4]趙大海.民族聲樂的時代化進程[J].大舞臺,2010(1):11-12.
[5]張曼.淺談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如何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J].北方音樂,2015(12):123-123.
[6]陳紅玲.民族聲樂教學的功能與效應[J].青春歲月,2013(19):168 -170.